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小学生差差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正在日趋恶劣,资源也正在急剧减少,好像地球的末日正在一步步逼近我们。我们曾多次呼吁人们节约用水,不知到人们做到没有,现在我们来调查一下。
二、调查
我们随机就抽水马桶使用,器具接水洗脸,洗澡不超过25分钟,废水利用,不经常大扫除,洗菜淘米水利用等七个方面调查了50人,经过调查和总结,我们统计如下。
三、调查资料整理
调查人数:50人
调查项目:人数
抽水马桶使用者48
器具接水洗脸者43
洗澡不超过25分钟者49
废水利用者50
不经常大扫除者50
洗菜淘米水利用者17
四、主要原因
第一、大家都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
第二、很多人都有坚持节约用水习惯。
五、结论:
对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基本满意,有大多数人能节约用水
六、建议
1、请尽量使用脸盆洗脸、洗手。
2、在没有脸盆、水杯情况下,洗脸、洗手、刷牙时,请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3、对于有独立卫生间的寝室和居民楼请尽量二次用水冲厕所。
4、洗澡时请间断放水沐浴,搓洗时应及时关水。
5、请做到一水多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6、见到有浪费水资源现象,请及时制止。
问题城乡小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0008-03
本文研究的是桂林市城乡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从两个维度共8个选项来了解小学生的英语情况并进行纵向比较。本课题对了解桂林市城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了解四、五、六年级学生之间英语学习的差异,以及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据收集
课题组于2012年4-6月对桂林市市区、县城和乡镇各1所小学的4-6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使用的问卷是改编过的文秋芳针对小学生编制的“有关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问卷由学校教师统一发放,给学生做好后统一收回。本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25份,其中四年级367份,五年级342份,六年级316份。
本次“有关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共8道选择题,问卷采用莱克特量表,分为5个选项,得分越高说明认同或赞成的程度越高。如“我对英语课:1.完全不喜欢。2.不太喜欢。3.既不喜欢也不讨厌。4.比较喜欢。5.非常喜欢。”选择“5”说明赞成的程度最高。
本课题把所调查的对象分为三个组,即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和六年级组,然后把调查数据输入到SPSS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时,把三个组作为自变量、8个选项作为因变量,在通过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事后检验后依次就8个选项对三个组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比较。
二、结果分析
1.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2.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纵向比较
对于“是否喜欢英语”的回答,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显示,四、五、六年级学生有显著差异(见下页表二):F值等于7.049,组间显著性等于0.001(F(2,1022=7.049,p
对于“我开始学习英语时,不喜欢这门课,现在兴趣是否有增加”的回答,调查结果表明,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差异:F值等于6.801,组间显著性等于0.001(F(2,1022=6.801,p
对于“大人要我看电视台的少儿英语节目,我是否愿意”的调查结果表明,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差异:F值等于14.080,组间显著性等于0.000(F(2,1022=14.080,p
对于“如果英语课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我是否愿意增加课时”的调查结果表明,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差异:F值等于6.415,组间显著性等于0.002(F(2,1022=6.415,p
3.英语学习情况纵向比较
对于“我开始学习英语时,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是否分得清楚”的调查结果表明,四、五、六年级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显著差异:F值等于0.814,组间显著性等于0.443(F(2,1022=0.814,p>0.05))。
对于“我感到学习英语单词比学习汉语的字词更容易些”的调查表明,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差异:F值等于4.680,组间显著性等于0.009(F(2,1022=4.680,p
对于“除了学校的英语课外,是否还得到别的辅导”的回答,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回答有显著差异:(F(2,1022=5.042,p
三、结论与思考
1.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借鉴、推广自然拼读法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说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中突出存在两大问题,其中之一是费时低效。本研究的这个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说法。尽管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但英语的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存在着诸多的哑巴英语、聋哑英语以及英语成绩与实际应用水平相背离等备受拷责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将英语变质为应试教育的后果。因此,只有让英语回归语言工具的本质,遵循英语教学的规律[6],才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而在所遵循的英语教学规律中,在学生初学时尤以识字认字、通过阅读扩充词汇量为重点。笔者认为,自然拼读法能较好地解决小学生英语入门学习的问题。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提倡的一种英语入门学习的方法。这些国家的孩子在一开始学习英语时都学习自然拼读法,他们通过与阅读紧密结合的方式掌握自然拼读法的原理,达到了“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但不是盲目地全盘引进,而是结合我国的汉语拼音进行正迁移,在学生认字识字之后再引导他们阅读,从而使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件简单、快乐、有成就感的事情。
2.英语教学目标应回归到语言工具的本质上
笔者在对调查问卷的8个选项进行四、五、六年级的纵向比较时发现,六年级与四年级有显著差异的占7项、与五年级有显著差异的占5项,而四、五年级无论在哪个选项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四、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明显偏低,唐英和姚文峰的调查也表明四、五年级是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最低点的阶段。这样的结果说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学英语教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首先,英语作为传达意义的语言工具应该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来进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学习应以感知和大量输入为主,学习的重点应在于学生对英语的感觉。具体来说,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认字识字的能力,到四、五年级则逐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而六年级阶段在继续加强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进行一定的听说内容的输入。无论在哪个阶段,学生都应该享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英语的兴趣则相应地逐步提升。唯有如此,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才能顺利地衔接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
其次,小学英语的教学不能到面临小升初的六年级时才被加以重视。事实上,让学生在短期内被动地提起英语学习兴趣是违反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是没有利用好小学低年级阶段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二是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受挫。如果我们不回归“英语是语言工具”这一本质来进行教学,而是一味地通过单一的评价手段去推动,那么这样的教学是注定要以牺牲素质为代价的,同时还会造成英语教学的恶性循环――学生面临考试就狠抓,考试过后就放松,甚至不想学。这样的结果与英语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跟政府希冀通过开设外语课程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战略意义是相悖的。
可见,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儿童语言的关键期就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语言规律进行英语学习,应根据语言“关键期假说”理论[7],在语言的关键期让儿童由识字认字入门,通过阅读让孩子享受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英语回归到其作为传情表意的语言工具这一该有的本质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初、高中乃至大学的后续教育中逐步真正实现运用英语的目的,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燕红.苏南县域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研报告[J].小学时代(教师),2012(10).
[2]姚文峰.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110-112.
[3]唐英.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5.
[4]赵志霞,尚粉英.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科建设,2011.9.P163.
[5]李为.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研究――以桂林市龙隐小学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1(4).
[6]包天仁.小学英语教学要按规律办事[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2(1).12-15.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关系学业成绩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笔者从四川省乐山市城区及郊区各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三个年级随机各抽取两个班共7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766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729份。二、四、六年级有效被试分别为245人、241人、243人;城市322人,农村407;男361人,女368人。
2.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中儿童社会距离量表作为同伴关系的测量工具。将班级内每个儿童的姓名按学号依次排列,每个姓名后是一个三点等级评定尺度(“我愿意和他(她)做很好的朋友;我与他(她)是一般的朋友;我不愿意和他(她)做朋友”),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5、3、1分)。要求被试者标明对名单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儿童所得全部分数的平均值为最后得分,得分越高越受欢迎。测量时以班为单位团体进行。四、六年级每班由一名主试主持。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低,每班由一名主试主持,另两名主试配合进行。成绩以上一学期期末统考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为主要依据。将两科的原始分数(百分制)以班为单位转换成标准分数,每个学生两科的标准分之和代表其成绩。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3-325.
[2]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山东教育科研,2002(7):41-42.
[3]池丽萍,辛自强.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4]程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2):35-42.
[6]杨渝川,郑淑杰,陈欣银等.同伴团体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和社会功能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3,23(2):45-50.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作者:白祥祖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元认知学业成绩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萍乡市开发区分处城市和农村的两所小学,两校的学生人数和教学成绩在开发区全体小学的排名中都处于比较居中的位置。研究中抽取了两校的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有关数学元认知水平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在进行调查的前后,笔者对两校的高年级数学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与本研究有关的访谈,了解学校在元认知方面的教育现状,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元认知的养成和教育方面提供有效的建议。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收回258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41份。本问卷把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能力,分解成了六个维度和三个层次。六个维度是:知识性、意识性、计划性、检测性、调控性和评价性,分属于三个层次: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问卷调查分别安排在五年级期末考试和六年级毕业考试的考前一周。在考试后,收集了全体被试的(五年级)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和(六年级)毕业考试数学成绩。再使用SPSS17.0对问卷调查结果和期末(毕业)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
相较于国内其他研究,从本次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两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元认知整体水平不高,而且分数分布范围较大,最高分有136分,最低分只有61分。从各因子分的得分来看,监测性和意识性得分相对较高,表明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较为积极,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自己解题活动、解题方法和策略有效性的监测方面较好。调控性和评价性得分最低,表明他们在对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有效监测中,对自己的解题过程作出的及时反馈补救方面表现较差,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和总结不够全面。
调查结果显示六年级元认知水平比五年级高,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增加,学生的元认知总体水平有一定增长。在研究中发现,六年级和五年级相比,六个因子分均有一定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知识性因子,无论是学生作为问题解决者方面的知识,还是对解决数学问题的任务要求、解题策略方面的知识都有较大增长。学生在计划性和调控性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在对老师、学生访谈后,发现教师普遍注重具体的解题方法的教学,而忽视了隐蔽在具体技巧后面的更丰富、更一般的思想方法——解题过程中的一般策略的教学。另外,教师会比较注重认知策略的培养,而忽略了元认知方面的培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尚未意识到在元认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二是学生平时没有形成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习惯。
从分析不同性别的元认知差异来看,男生的元认知水平低于女生,而且有显著差异,其中主要体现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方面的差异。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上学的第一天起,男生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生晚两年。
五年级不同元认知水平下的学生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元认知水平对五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元认知水平低下是五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落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当重视对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学生组织元认知策略或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同时也要对任课老师进行元认知教学的培训,如果把元认知训练融入到老师的日常教学当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蒋长好.教育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43-151
[2]黎坚,杜卫,孙晓敏.元认知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7-99
[3]姚飞,张大均.应用题结构分析训练对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9(31-1):53-58
【关键词】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学习倦怠调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农村专项课题“农村儿童学前英语学习状况及对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编号:1201461737)研究成果之一。
1.引言
学习倦怠(LearningBurnout)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1]。当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通过努力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受到挫折时,一旦教师没能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等现象的学习倦怠程度就会明显偏高。因此,学习倦怠是一个测量和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
2.数据采集
本文衡量英语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参考Martin(1983)[2]、Zhou(2013)[3]的研究来设计问卷,从情绪耗竭、消极学习、成就感低三个方面7个问题项进行衡量。而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地143名高年级小学生。通过自习课堂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人员详细讲解辅助填写的形式收集数据。历时30天,共在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高年级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通过无效问卷的剔除后,得到有效问卷1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2%。其中,男性85人(59%),女性58人(41%);四年级38人(27%),五年级41人(29%),六年级64人(45%)。
3.结果讨论
本文以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地区143名高年级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农村儿童英语学习的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研究显示:
表1农村儿童对英语学习的倦怠程度情况
(2)不同性别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表2),其F值为6.24,P=0.014<0.05达到显著水平,总体而言,男性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要比女性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要高(男性均值高于女性均值)。其中,85个男性学生样本英语学习倦怠均值为3.04,高于3.0的均值标准;而58个女性学生样本则表现出明显的低倦怠程度,均值为2.74,低于3.0的均值标准。由于从化地区小学儿童男女性别比高达1.5:1,男性学生高过女性学生47%,男性占较大比重。因此,从化地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感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危机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男性农村儿童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干预。
表2不同性别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差分析
(3)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方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如表3),其F值为4.21,P=0.017<0.05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而言,年级越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倦怠感就越高(六年级均值>五年级均值>四年级均值)。其中,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均值为3.10,高于3.0的均值标准;而五年级和四年级英语学习倦怠均值分别为2.84和2.70,均低于3.0的均值标准,这可能与六年级具有较高的升学压力有关,尽管当前小升初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择校方式到优质的城区学校学习,这对六年级学生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较高的学习倦怠感。毕业班英语老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对学生进行减压。
表3不同年级小学生在英语学习倦怠程度的方差分析
尽管本文得到了对广州市从化地区农村儿童英语学习倦怠情况较为重要的结论,但由于数据收集样本有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扩大农村地区小学学生的问卷收集范围,让结论更具普适性。
[1]Pines,A.N.,Aronson,E.,&Kafry,D.Burnout:Fromtediumtopersonalgrowth[M].NewYork:TheFreePress,1981.
[2]MartinR.P.AnAnalyticStudyoftheBurnoutSyndromeasItOccursamongParachurchProfessionals[D].UniversityofPittsburd,1983.
[3]Zhou,J.Theresearchofknowledgelearningburnoutandinnovationbehaviorfromtheperspectiveofroleexpectationandrolepressure[C].2013ICITEC,2013.
【关键词】语文教育;六年级;困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对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六年级这一时期应该是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一些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存在,导致我们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使教学进入了瓶颈期。下面,本文即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境”为出发点,谈一谈走出瓶颈期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一)叛逆期阶段
处于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他们不想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管教,想摆脱学校和家庭的束缚,这一现象在学习方面表现得是最为明显的。由于六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学习的任务也逐渐繁重,要求学生在复习小学阶段的旧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六年级的新知识,“双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感受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学习压力,这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逆反期孩子的发泄对象,通常就表现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做家庭作业、上课开小差等。由此看来,如果语文教师没有提前掌握小学六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那么,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就很难进行了,很可能在这一关节点上学生的六年学业就付诸东流了。
(二)阅读理解与初中脱节
二、改善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坚持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
三、总结
【关键词】贫困乡村小学生课外学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选择龙洞小学、大坝小学和都坪小学三所小学开展调查,对象为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调查了676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45份。
1.2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⑴一般状况: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及父母职业等;
请学校和教师配合,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填写完整,年龄小的学生指导其填写,填完当场检查没有错误和遗漏后,回收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电脑,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学生人数及分布见表1。
表1各小学调查人数比较
年级龙洞小学大坝小学都坪小学合计一254042107二243644104三333947119四263741104五244042106六233250105合计1552242666452.2上学交通方式
2.3做作业情况
见表2。各年级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年级最低,只有18.7%;六年级最高,有27.6%。
表2一~六年级小学生做作业情况
年级人数做作业人数做作业率(%)一1072018.7二1042322.1三1192823.5四1042221.1五1062624.5六1052927.6合计64514822.92.4额外学习情况
表3一~六年级小学生额外学习情况
年级人数额外学习人数额外学习率(%)一10700二10400三11921.7四10432.9五10665.7六1051211.4合计645233.62.5其他情况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贵州省镇远县贫困乡村小学生课外学习状况相当不理想,只有22.9%的学生能在课外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做作业率极低,随着年级升高,可能面临升学压力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做作业情况有多好转。额外自我学习情况更差,只有3.6%的学生不定时的有额外学习的情况,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曾经参加过特长班或补习班的学习。这种不良的课外学习状况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造成此种课外学习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再次是缺少监督及家长的支持。从本次调查可见,有67.8%的学生父母单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无人看管的局面;或者家里只有老人照顾,根本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小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较差,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外出打工,那么在家的一方就要担负起学生的教育责任,认真监督孩子学习。即使双方父母都不在家,也应该托嘱可靠的亲戚进行监督。并且应该积极的给孩子购买课外书。
最后,学校也应采取一些积极可行的办法,比如放学后把学生留下来,集体一起完成作业后再放学;或者安排一些老师经常家访,与家长沟通,使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总之,各方面都应努力,积极改善贫困乡村小学生的课外学习状况,丰富学生的课外学生生活。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1前言
体育游戏是推动小学生成长“良师”,也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果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应用各类不同的体育游戏,即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国内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对于体育游戏的应用往往只是局限于小学低段(一、二年级)体育教学,对于高段(五、六年级)体育教学的运用研究却相对薄弱。因此通过教学实验尝试将体育游戏运用于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之中,探讨其对高段小学生在身心素质的影响,为这一教学手段更好的服务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做出帮助。
2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
2.1实验对象
教学实验以体育游戏作为实验对象,分别从江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六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外一个班级为对照班。实验班一共50名学生,其中男生29名,女生21名;对照班内一共49名学生,男生31名,女生18名,两班人数大体相当。
2.2研究方法
3实验研究设计
3.1实验因素控制
3.2实验前测
实验教学开展之前,需要对参与实验班级的小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体质检测。检测结果全部按照最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估。同时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主要包含社会适应、社交意愿及个人情绪。前侧结果表明:实验开展之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小学生在体质、心理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即无关变量基本相同[2]。
3.3实验步骤
为保障实验结果的客观、真实,教学实验按照以下流程分步进行(见图1)。首先是实验开展前准备。主要是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心理健康进行前期的调查分析,以探讨实验所存在的变量与不确定因素。其次是实验过程。此阶段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堂体育教学工作全部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开展,实验班体育教学所授内容与对照班体育教学授课内容也全部相同。但两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实验班以各类体育游戏为主开展教学,而对照班则使用的一般体育练习。如加速跑教学:对照班以30米直道加速跑练习为主,而实验班则以跑步游戏(趣味接力、排档接龙等)的形式开展教学。最后,实验教学完成之后,对参与实验的小学生再次进行体质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为实验结果的取得提供依据。
3.4实验具体方案的设计
实验要求每次体育与健康课都是学生在完成相同热身练习之后,按照统一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验班以体育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而对照班则是以各种常规的体育练习开展(见表1、表2)。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又使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质量及效率不受实验影响。最后再通过相应的素质测试,来验证体育游戏对高段小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验中,还设置了集体性体育游戏,对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交流能力进行培养,以判断体育游戏是否对高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3.5实验后检测
实验完毕之后,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小学生进行整体健康测评,评价教师全部都是由一线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严格按照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考进行检测。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客观公正,测试采取测评分离的模式开展。即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一律不许参与测评、测试在取得最终结果前亦不对外公布相应的数据,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4实验结果分析
4.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指标变化分析
4.2教学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心理素质指标的变化分析
5结论
在小学高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体育游戏实验之后,参与实验的小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虽然由于参与对象正处在身体的快速增长期,其身高、体重、耐力及柔韧性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效果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并不显著,但从平均值差异角度来看,体育游戏教学所取得功效明显强于传统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游戏教学对高段小学生在社会能力与个人情感方面的促进作用,也明显好于传统体育教学手段。因此在今后的小学高段体育教学中,适当运用体育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对改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良好的帮助。
[1]徐梓林.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的多视角分析与创编建议[J].科技信息,2011,24:279-280.
[2]李秋兰.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66+168.
[3]孙寅超.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价值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25:66-67.
[4]吴立新.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OL].电子制作,2014(24).
【中图分类号】R179R778
【关键词】视力,低;散光;远视;弱视;学生
儿童少年视力低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1-3]。为进一步分析导致儿童少年视力低下的原因,了解儿童少年眼屈光状态,指导校医做好学生视力保健工作及科学分析视力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弱视学生,达到早期治疗和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目的,笔者于2003年9月对沈阳1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眼屈光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对象根据历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检查资料,随机抽取其中的6所中学、8所小学在校视力低下学生眼数3277只,其中小学一~三年级视力低下学生眼数306只,男生150只,女生156只;四~六年级666只,男生321只,女生345只。中学生七~九年级视力低下学生眼数1535只,男生756只,女生779只;十~十二年级770只,男生369只,女生401只。
1.2方法及仪器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箱对所有学生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凡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低下。对视力低下者利用裂隙灯及检眼镜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同时利用电脑验光仪结合人工插片对屈光状态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查。
仪器采用日本TOPOCON公司产电脑验光仪、苏州医疗器材厂产裂隙灯及检眼镜、上海眼镜二厂产检眼镜片箱及标准对数视力表箱。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2.1建立数据库,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2.1不同年级学生视力低下原因构成见表1。
在检查的3277只视力低下眼中,眼外伤导致视力低下眼1只,占0.03%;眼球震颤导致视力低下眼2只,占0.06%。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近视及近视散光检出率逐渐增加,近视检出率从一~三年级的57.8%增至十~十二年级的77.0%,四~六年级与七~九年级增加明显,与上一年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散光检出率从一~三年级的8.8%增至十~十二年级的19.5%。近视与远视的比值(含散光)从2.8∶1增至57.2∶1。远视、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逐渐下降,并且以四~六年级下降最为明显,远视、远视散光、混合散光与一~三年级比较,分别下降了6.6,7.8及4.7个百分点,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七~九年级下降也较为明显,远视、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与四~六年级比较,分别下降了1.7,5.0及2.7个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年级学生近视程度构成在所检查的2974只因近视(含近视散光,散光度数的50%折合成近视度数)而导致的视力低下眼中,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低度近视检出率逐渐降低,中度及高度近视检出率逐渐增高(P<0.01)。见表2。
2.3不同年级学生近视散光检出情况在检查的3277只视力低下眼中,检出近视散光眼568只,检出率为17.3%,各年级均以散光度数-0.75~-1.00构成比最高,其次为-0.25~-0.50,二者构成比之和除一~三年级组为44.4%,其余各组均在50%以上,并且随散光度数增加构成比逐渐降低。见表3。
2.4不同近视度数散光检出情况在检查的2974只近视(包括近视散光)眼中,低度近视的散光检出率为18.6%(440/2371),中度近视为19.1%(102/534),高度近视为37.7%(2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不同年级学生弱视检出情况随着年龄及用眼程度的增加,弱视检出率从一~三年级的17.3%降至十~十二年级的1.3%,以四~六年级及七~九年级下降明显,与上一年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2.6不同远视力学生近视度数情况近视度数不同(含近视散光,散光度数的50%折合成近视度数),所查远视力也不相同。当被检眼远视力为4.9时,其近视度数在-0.50~-1.82D范围内,当被检眼远视力为4.0时,其近视度数在-3.01~-6.01D范围内。见表5。
我国屈光不正的病例统计均说明我国为近视多发的国家,有报道显示,近视为远视的1.23~2.58倍[2]。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一~三年级学生近视与远视的比值为2.8∶1,与前者报道结果接近;但十~十二年级学生近视与远视的比值高达57.2∶1,与低年龄组及此前报道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受检对象不同有关,前者为就诊患者,而本次调查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但此次调查说明我国正在成为近视高发的国家,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检查的3277只视力低下眼中,共查出弱视眼145只,占4.4%,其中一~三年级组最高,为17.3%。这说明在低年级检出的视力低下学生中有近20%为弱视患者。因此,建议在对一~三年级学生进行体检时增加近视力检查,以及时发现弱视患者,并以及时有效的方式通知家长,使其得到早期治疗,尽快恢复正常视力,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
4参考文献
[1]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42-448.
[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04-306.
[3]王宏伟.视力保护镜联合“美多丽-P”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观察.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