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英语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Theywillneverdie,althoughhistoryishowvast-timeofsmoke,however,nevercoverupthethebrighteststarinthesky.
Theessenceofclassic,isthehistoryofthesoul.Space-timeelveswithdancing,classicalongwithourhearts,intimeandspacecrisscross,sublimation.
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经典;上世纪20年代大上海精致的旗袍,是经典;大唐歌飞的《霓裳羽衣舞》,是经典;冰心老人馨雅恬淡的书香,是经典;千百年来凄美不变、动人依旧的梁祝传说,是经典……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的效果。由于受课时和教材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且缺乏经典性,学生很难从这些语言材料中领略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接触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二、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该理论可以推断,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形式和内容都高于教材的英文经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基于教材形成的语言能力,不断地将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实践过程
1.选择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原则。
(2)经典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范例,教师在选择诵读材料时必须得保证材料的经典性。优秀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语言地道,内容丰富,意蕴深刻。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这些语言都是活的语言,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此外,经典的语言材料应该还能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风俗人情。语言材料的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歌曲或小说片段等。
(3)适宜性。适宜性指的是经典诵读材料必须是难度适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相当。当然,根据前面提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语言材料的难度可以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难度不可过大,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焦虑感,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难么如何控制材料的难度呢?一要考虑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语言材料。二是要注意生词的数量,最好控制在5%左右,如果生词量过多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
(4)协同性。经典诵读的出发点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为英语教学服务,必须要和英语课堂教学相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单元话题相协同,二是与语法项目相协同。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第二单元的不定代词语法项目时,我就因时制宜,结合该语法项目和学生一起欣赏了EmilyDickens的I'mNobody,这既拓展了不定代词的用法,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具体实施的方法。
(1)编写校本课程,在体艺大课间开展专门的英文经典欣赏课。体艺2+1活动是我们宝应教育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英文经典诵读活动完全可以将该品牌作为载体,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因为英文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应该属于一种文学艺术。
(2)植入英语课堂教学,使英文经典诵读体现在每一堂英语课中。在英语课的导入,拓展,结束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的渗透英文经典。例如,在动词不定式时,我就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Tobeornottobe来导入新课。
3.评估手段。
(1)制定考级制度。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来,可以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制定若干等级。学校可以组建由骨干英语教师组成的经典诵读等级评估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等级考试,可以让学生先申请欲考等级再接受评估小组测试,允许学生跳过低等级而直接报考高等级,对于顺利通过评估小组测试的学生可以颁发其荣誉证书,并且将经典诵读的等级与英语学科的学期成绩相结合,可以将不同等级折合成相应的分数直接加入到英语成绩中。
(2)开展汇报表演。为了展示学校经典诵读的成果,每学期期末时可以以汇报表演的形势举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表演的形势不限,可以是诗朗诵,歌曲演唱,电影配音,情景剧等。如果参与的学生和节目较多,可以分几个专场,如“英文诗朗诵”大赛“英文歌曲卡拉OK”大赛等。为了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效应,获得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更多人的支持,可以邀请他们来欣赏汇报表演。
论文关键词:翻译批评赏析,修辞翻译,风格,荷塘月色
1.引言
《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世纪20年代所创作的白话散文当中的名篇佳作,直至今日仍然被后人传诵。不少翻译名家都曾费尽心力将其翻译成英语散文,甚至不辞劳苦地重译复译。
2.修辞与风格
风格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语言学家Leech将风格定义为“thewayinwhichthelanguageisusedinagivencontext,byagivenperson,foragivenpurposeandsoon”[4]。不少学者认为,尽管风格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但译文仍然应该力求再现原文的风格。刘重德[5]在其提出的“信、达、切”翻译三原则当中就强调了贴近原文风格的重要性。朱光潜[6]也认为,“对原文忠实,不仅是对表面的字义忠实风格,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中国。”那么译者应该如何重现原作者的风格呢?
根据刘宓庆[7]所创立的“风格体系”一说,风格的内涵包括语言与文学两个层面,分别体现为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而形式标记是指音、字、词、句、段以及修辞手法等使用。结合《荷塘月色》来看,作者运用了丰富且细腻的修辞手法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美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译文对比赏析
下面笔者将从修辞手法的翻译对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译本能否再现修辞效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侧重于分析比喻、通感、拟人等三种修辞手法,并且节选出这三种修辞手法集中出现的一个经典片段作为对照之原文。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不时使用Google的搜索结果作为语料库参照。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whatmeetstheeyeisa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朱纯深译
关键词:《圣经》钦定版英语文学影响
圣经,和其他文化中传承的经典,像是希伯来、印度、波斯、中国等国家的经文一样,其文字本身就有无穷的韵律和美感。这些经文的原文通常为典雅的诗歌或是优美的散文,即使不作为宗教的典籍,单独拿出来都能作为其创作年代的文学典范。闪米特人天生就具有超常的想象力,他们在尤其需要运用到这一能力的诗歌方面颇有建树,圣经正是闪米特族天赋能力的佐证。圣经让尚未受到很好文学启蒙的普罗大众了解到另外一种使用语言的方式:平实,严肃,坚定,而又目标明确,恰好和西方人的性格不谋而合。他们惊讶地发现,无论他们在思索什么,或是想要表达什么,都能在圣经中找到很好的借鉴。英文《圣经》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远远超过了它的原始版本。英文《圣经》是严肃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价值远超拉丁文版本和希伯来语版本的圣经,英文圣经是英语语言文学发展的结果。
在此前几百年中,出现过很多版本的英语圣经,但是由于现代英语形成于16、17世纪,其前身中古英语还很不规范,因此这些翻译的版本都不尽如人意。在古英语时期,英国人使用的主要是杰罗姆于公元四世纪参照希伯来文和一些阿拉伯语版本的圣经翻译过来的《拉丁文本圣经》。长久以来,《拉丁文圣经》一直被公认为是经典的圣经版本,被英国教会使用,直至今日,罗马教廷仍在使用这一版本的圣经。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圣经可以追溯到公元十四世纪的威克里夫版本。曾任牛津大学巴略勒学院院长一职的威克里夫学识渊博,致力于宗教和神学的研究。他将拉丁文圣经译为英语,使英语民族因圣经真理而信奉基督,从此以后,很多宣教士以英语作为媒介,前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这一译本的圣经文笔生动,充满灵性,为英语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一笔重彩。可以这么说,威克里夫的圣经是十七世纪《钦定版圣经》的基础。该版本圣经距离《拉丁文圣经》面世有千年之久,但是英语语言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注定了它不能长期为教众服务的命运。
亨利八世时期的清教徒和宗教改革家威廉廷代尔不顾当时教廷只允许使用拉丁文诠释和阅读圣经的规定,直接从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圣经的原文翻译了圣经。廷代尔版本的圣经使用了散文体语言,节奏有力,通俗易懂。可以说,廷代尔的圣经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英语语言,从亨利八世时期以来的所有英语文学作品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受到了廷代尔文风的影响。1611版本圣经在措辞上借鉴了廷代尔的行文风格,这种散文体大大影响了英语文学的风格。1582年在法国东北部城市兰斯出版的罗马天主教英文本《圣经》是直接从杰罗姆版本的拉丁文圣经翻译而来的,1609年又在杜埃再版,这一版本的圣经被称为兰斯杜埃圣经。尽管这个版本是在罗马教廷的授意下进行编撰的,但是其文字仍有可取之处,它是所有版本的圣经中最有诗歌韵律的一个版本,或者说它是圣经拉丁文版的最优美英译版。
最终,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詹姆斯王不喜欢当时流行的《圣经》,便任命宗教界和学术界人士开始新圣经的撰写工作,其中便有当时的温切斯特大主教兰斯洛特安德鲁斯,这便是权威的《钦定版圣经》。兰斯洛特可能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传教士,他天生口才出众,口若悬河,通晓使用语言的技巧,深谙文字所具有的韵律美感。这种天赋使他在撰写圣经时极为注重文字的音律和节奏感觉。作为钦定本圣经的众多编撰之一,主教的工作非常繁重,他面对堆积案头的如山的文字资料,慢慢地诵读并品味其中的文字,感受它们的音律之美,从中挑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素材进行修订和编制。此前的圣经在撰写时,作者们只会注意到文字是否恰如其分,格式是否工整,从来没有人注意过,圣经在被大声诵读时是否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听众是否会被吸引,仅仅因为其文字之美而不是因为圣经是上帝的教诲。这就是为最多教众所接受并奉为经典的《钦定版圣经》,也被称为《詹姆斯王圣经》。这本圣经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平.钦定版圣经――一部划时代的英语译作.山东外语教学,2008.
[2]马嵬.浅谈《圣经》对西方文化及英语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0.5.
关键词:朱纯深;匆匆英译;翻译
一、引言
一提到翻译想必任何一个学英语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信、达、雅”这经典的翻译原则。其实这三个字也高度的体现了翻译界鼻祖Tytler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t:(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asthatoftheoriginal.)(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Atranslationshouldhavealltheeaseoftheoriginalcomposition.)。在翻译中文著作过程中,为了让非汉语言为母语的读者准确地感悟中文著作所要传达出的精神,翻译工作者务必要严格遵循这三个翻译原则。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为例,通过朱纯深如火纯青的翻译,让读者领略译文的魅力所在。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匆匆》先后分别由翻译大家张培基、朱纯深和张梦井翻译成英译本。三家翻译各有佳句,但笔者唯独喜好朱纯深的英译本。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朱纯深的匆匆英译本更巧妙地遵循了翻译家Tytler的意义(sense)原则、风格和写法(style&manner)原则以及通顺(ease)原则这三大翻译原则,成功的传达匆匆的思想内容。
二、再现朱纯深《匆匆》英译本的翻译风采
三、结语
仅仅通过以上两段的分析,就能很直观的体现了朱纯深在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处理上所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翻译风格。朱存深的译文通顺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实通顺的展现了原作丰富的情感,浓厚的感染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翻译的较高境界。
[1]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文学英语教学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界,很少有人提及文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记得成为教师的第一天,一位同事问起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我告诉他说是文学,他脱口而出:“教学中,文学没有任何用处。”然而,从多来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文学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凭借良好的英美文学基础,教师对教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目前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背单词才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唯一有效途径。一天背几十个、上百个单词就是学英语的妙方。然而,这究竟是不是妙方呢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扩充词汇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许多人只是按照流行的单词书、或者是英汉词典死记单词的汉语释义。一般来说他们记住的只是词语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常常依上下文而出现很大差别。因此,掌握一个词的涵义(connotation)就更为重要。阅读文学作品恐怕是理解词的涵义的最佳方法。因而,学生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了解文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对文化不了解,谁又会成为语言大师呢而且,多了解语言文化知识亦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思维。另外,在与外国朋友交流时还可以减少障碍。胡文仲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谈到,不了解目标国家的文明,谁也不可能真正与该国人民进行交流。这席话的确令人深省。在一次国际大学英语研讨会上,李赋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Literatureisnotonlyforspecialpurpose,butalsoforgeneralpurpose.”即文学不仅仅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爱好者重要,对于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广义上讲,学习文学还有助于平衡学生的知识结构。当前学生的课表中为求职作准备的实用型课程占主导地位。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家约翰亨利纽曼红衣大主教(1801~1890)在著名的演讲辞中提到,像文学一类的功课虽然不可能产生直接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必要教授。他反对把职业培训或者增加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他认为教育不能太功利。文学教学是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总的来说,文学是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学习文学知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获得启迪,使他们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有更深的感悟。
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我们应该挑选那些来讲解呢我们的焦点应该放在何处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圣经》。《圣经》堪称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石,得到广泛的阅读。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著作,同时还可以当成一部史书、一部文学作品甚至人类学、社会学专著来阅读,给西方文明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其中的词汇也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英语中出现的许多词语也出自《圣经》,如“an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putpearlsbe’{oretheswine(明珠暗投)”,“putnewwineintotheoldbottles(旧瓶装新酒)”,等等。
其次要介绍的是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优美的古代神话对西方文明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从神话中汲取灵感。起源于神话的词语在英语中比比皆是,如“chaotic(乱糟糟的)”,“Apolloplan(阿波罗计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踵)”,等等。
再次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其他各个时期最最优秀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等,如海明威的作品......
然而,英语课时很少,不可能像专业学生那样专设一门英美文学课。我们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尽可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学知识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利用教材。精读、泛读中都有一些短篇小说、戏剧,附录中也有一些诗歌,为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创造了良机。
“WhyITeach”结尾句为“Iteachbecausebeingaroundpeoplewhoarebeginningtobreathe。Ioccasionallyfindmyselfcatchingmybreathwiththem.
讲解时教师可以朗诵中的一段话“theLordGodformedthemanfromthedustofthegroundandbreathedintohisnostrilsthebreathoflife,andthemanbecamealivingbeing.”,还可以告诉学生此处也许是引喻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艺术家皮格马利翁把满腔的心血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象牙雕像中,最终感动女神赐给雕像生命。然后学生就会对“我为什么教书”这一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往往会从两方面分析:(1)从某种意识上说,教师如同上帝,教育即是一种创造;(2)教师是呕心沥血的艺术家,期待着总有一天学生们能获得“生命”,从而产生更多有创造力的思想和观点。
“Gettysburg”不止一次出现在精读课本中。
综上所述,文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英美文学知识有助于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英语水平。目前的英语课本中文学材料较为缺乏,教师可以选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经典名篇作为补充。此外,教师本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1.Deng,YanchangandLiu,Runqing,1995,LanguageandCuz+£“理.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StudyPress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一直受到诸如四、六级英语应试教育的禁锢,若想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迈进,高校英语教学则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在仔细调研、努力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找到一条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新模式,现阐述如下。
一、视听说课堂中文化教学、情感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胡文仲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仔细地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英语教师应在“视听说”课堂上有意识地输入英语国家的人文特色,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践能力。杜瑞清(2010)提到会说外语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关键是解决说什么及如何说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会说能道”,又要有内容,说得恰如其分。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把对文化的学习和把握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始终。
情感教育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英语生活和学习环境。在美国影片《DeadPoetsSociety》中,奇亭先生作为诗歌文学教师满怀爱心,抒怀,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更多的是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奇亭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情感教学法启迪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结合英语视听说教学实际,能使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愉悦、兴致盎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二、视听说课堂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更好地完成视听说教学任务,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趋利而避弊。如英文歌曲(MV)欣赏与歌词填空、经典英语散文诗歌听读与背诵、英语视频欣赏与模仿,新闻英语的引进等。
英文歌曲中包含了西方历史、文化、思想和情感。学唱英语歌曲有助于学生英语语音技能的提高,英语词汇量的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能够消除大脑疲劳,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很好地促进英语学习。带有MV的英文歌曲,通常是短小的精品,将美妙声音与生动图像相结合,英语语言与特定情景相结合,深得学生喜爱。
缺乏语言环境及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是当今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影视英语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影视材料不仅可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而且生动的画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热情,既进行了语言听说训练又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西方文化和风土人情,真正做到了“视、听、说”相结合。
引进新闻英语完善和优化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和内容。语言脱离了时代和社会环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新闻英语的时事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视听说课堂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以学生学习为主,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如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给角色配音、角色扮演、辩论、主题演讲、做幻灯片等,使学生充分进行实践。例如,每次上课后的前几分钟安排两个同学上台做英语自我展示。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视听说的视听材料与补充演讲之外,我还挑选了一些英语经典剧,如《泰坦尼克号》《大话西游》《暮光之城》等,要求学生自主组合排演。有时,我要求学生给某电影编一个短小的续集或者对电影的结局进行改编,并表演出来。
另外,我通过每课跟读单词和绕口令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四、在视听说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评价策略的科学性
教师应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精神。我认为,教师不应该采用点评式评价。情感教学法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英语口语课堂氛围的关键。如果教师不放过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师生之间就会缺乏尊重和信任。这样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于学生重要的错误,应该适时指出;而对对内容没大影响的过错,可选择忽略。在调查问卷中,65%的学生表示“没有自信,很怕出丑”。这就是焦虑,它是大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拦路虎”,必须赶跑。在评价策略中,如果过多运用点评式评价就会打断学生的语流、思维,大大增加学生的焦虑感。
对于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信、放松、积极热情这一问题,还需要教师在情感教学法方面做更多的思考。
五、视听说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
课外我鼓励学生欣赏或学习优质的音、视频资料,如:英语演讲大赛实况,VOA和BBC广播,英文经典歌曲、影片,网络上好的英语视频及多套优秀英语学习资源,如:《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等等。
六、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视”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突出“听”的训练,把视听结合起来,是为了“说”。视听说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视”“听”“说”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胡文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4.
[2]杜瑞清.跨文化交际学选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关键词:文学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即学生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形式基础上拥有的遣词造句能力,有效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和熟悉语言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进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训练学生英语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运用语言,逐步形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场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如角色表演、调查、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通知、写短新闻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用英语表达思想。
二、加强报刊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播放视听材料,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四、长期进行英汉短文写作,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应用
五、利用辞典加深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了解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itiS,alwayshassomethingtorecommenditself.
“总是好的”在该句中不能按字面直译,它的意思是总有可取的、值得称颂的方面,译者很巧妙用“havesomethingtorecommenditself”这一短语,令译文准确而流畅。
例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
Notonlypoets,evenconvictslnprison.Isuppose,havedeepsentimentsinautumninspiteofthemselves.
在该句中“不能自己”是指不由自主地,译者用短语“inspiteofoneself”来译显得非常地道;根据上下文,“深情”指一种深深感伤的情怀,作者在此想表达秋天的凄美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甚至是监狱里的囚犯,译者用“deepsentiments”表达出了“深情”一词的内涵。
二、表达流畅
例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ThereiSOfCOUrSeautumnlntheSouthtoo,butoverthereplantswitherslowly,theairlSmoist、theskypallid……
上句中三个小句的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做谓语用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出了南方秋天那种平淡而细腻的意味。译者同样用平行的结构译出了原文的节奏感。
例2: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IamintheSouth,thearrivalofeachautumnwillputmeinmindofPeiping'staoRantingwithitsreedcatkins,DiaoYuTatwithttsshadywillowtrees,westernHillswiththeirchirpinginsects,YuQuanShanMountainonamoonlighteveDKlgandTanZheSiwithitsreverbrating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读来整齐、流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头脑中充满了故都秋天的美景,一触即发,说不尽,也数不完。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采用了“with”结构,还原了原文的形式美。
三、意境深远
散文贵在散,而散文又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北国的槐树、秋蝉、秋雨、秋果、秋之人的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作者对秋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深刻感悟。作者那落寞以及对国家民族危亡命运的深深忧虑的情怀,形成一种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文中用了很多表达悲凉和落寞之情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孤独和伤感的情怀,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与眷恋。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文这种悲凉而忧伤的意境,
例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淼帽凉。
InthenorthChina,however.itlsparticularlylimpid,sereneandmelancholy.
例2: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Allthatgoestoshowthatalllivecreaturesandsensitivehumansalikearepronetothefeelingofdepth,remoteness,severityandblea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