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1957—),诗人、学者、翻译家。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3》,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雪的款待》《在你的晚脸前》,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与人合编)《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与人合编)及翻译多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AnNKVDphotoofOsipMandelstamafterhisfirstarrestin1934
R-L:AnnaAkhmatova,OsipMandelstam,MariaPetrovykh,Osip'sfatherEmil,wifeNadezhdaandbrotherAlexander,Moscow,1933-1934
“声音,热泪和劳作——”
——读曼德尔施塔姆《亲爱的世界酵母》
诗人王家新曾谈到,“一个承受着厄运的诗人,但他竟把命运的诅咒变成了祝福。在一个严酷的年代,他的沃罗涅日创造了一个诗歌幸存的神话”。《亲爱的世界酵母》创作于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生命至为艰难之时,所幸沃罗涅日成为了他的精神救赎之地,在这黑色泥土的辽远国度,是磅礴而寒冽的大气,亘古至真地运行不息,而使得诗人得以有了更高意义上的精神“换气”,可以说,正是泥土与诗歌的广阔劳作,深深地抚慰了诗人内在无限承受中的精神创伤。
面对诗歌本身讲话,诗人以刻写墓志铭的遗言般书写力量,贯通语言歌哭的天灵,照亮了生命意志对于现实生存的艰难克服,他忠实于自我尚待完成的命运,而与之兀自搏斗剥落盘诘。我们随之看到平静的诗行下,隐藏着怎样悲切的生命体认与颤抖的为寒冷所充满的心灵,这是逾越和穿透了生命“大限”的语言迸发,它不可遏制而令人泪涌,“亲爱的世界酵母:/声音,热泪和劳作——/雨水的重压,/麻烦的酿造,/从怎样的矿砂里可以回收/那些失去的声音?”。诗人于辽阔的生命寂灭开合中,独自起身走入沃罗涅日的至深处,走入诗歌求真的意志深处,在那里人类与自然开合注息,彼此交融为一体,自我与更广博的“他者”发生着深刻的联结与共鸣,这一切都促使他隐忍着泪水与暴风雪袭卷,化为语言的血液振荡涌动,“像是阴柔的银子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