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理解还原背诵
一、合理巧妙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提高诵读的效率,正确引导学生
三、加强适时地点拨,提高学生主体性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充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实践证明,通过听、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一种愉悦,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又如教学《陋室铭》诗文,在朗读中我提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上”、“人”两个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学生茅塞顿开:“上”、“人”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它在语句中起到生动传神、化静为动的功效,不但使描写的景物人格化,而且更突出了诗人对这悦目的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能感染人,而且在语言上也令人叹服不已,那精练准确的语言是作者精美构思的艺术珍品,为语言贫乏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好材料。而通过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交谈、发言、复述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切入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舞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5.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二、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三、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一个手段。阅读教学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搞好阅读教学,笔者谨借此文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摒弃纯情技术的朗读指导,追求有效的朗读训练
一、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同时,我恰好在一中观摩到了这一课的教学全过程,他们也让学生进行表演,但他们把机会让给了勇敢的学生,学生推推搡搡地,最后勉强有学生上台,但是还是没人愿意表演佛印的角色,两位学生终于是在台上完成了表演。但我认为这一个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在考验学生的勇气,场下大部分学生不时的发出好笑的声音,注意力并不在于理清文中三人的方位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表演上,而是一种好玩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示罢了,同时也在无形中埋没一部分学生的表演才能,因此课堂效果欠佳,。课后老师很遗憾的表示很留恋上届学生,因为上届学生很有表演的欲望与勇气。想想我以前的教学也是如此,不由得让我让我感慨课堂教学确实需要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上《桃花源记》时,我考虑到本篇课文表现的美境的确无以伦比的,描绘的意境美伦美奂,因此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把它改写成记叙文,果真他们能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讲评的时候,学生更激动,因为他们的语言受到了我真诚的赞赏,我把他们最感兴趣的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与《幻城》拿来作比较,感受语言的清新、灵动、奇妙,领略幻境的神秘与奇幻,相信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较大的兴趣与主动性。
诗词教学的高耗低效历来备受诟病,课堂上教师一味在诗词“讲了什么”即诗词的意思上发力,而忽略了对诗词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和意境的探寻,致使本应灵动的诗词教学变得了无生趣。学习诗词如登山,应少些已有景色的告诉和讲解,多些未知风景的探险。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一直在理解诗意这一平面上打转,诗词学习终究将在原地徘徊不前,而缺了沿波讨源的历险,少了峰回路转的精彩,失了柳暗花明的诗意,是无法真正抵近诗歌的内核的。带着以上的思考,我开始了《渔歌子》的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一幅色彩明丽,节奏舒缓,格调恬静闲适的写意山水画,作者张志和举重若轻,在看似轻描淡写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诗意田园的唯美画卷。词以景物描写起,以景物描写收,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张志和笔下的景物与文字也显得干净、饱满、透明,富含张力。“西塞山前白鹭飞”,语言平白如话,却为整首词奠定了明快的情感基调。词中所写景物西塞山岿然不动,白鹭振翅高飞,一静一动,动静相宜。“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之明艳,流水之灵动,鳜鱼之肥美,构成了词人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与李白的“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人的惬意与满足尽在其中。“青箬笠,绿蓑衣”,白描手法的运用较好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忘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渔父形象。“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所写的何止是景物,“烟波钓徒”流连的也不仅是垂钓。同样写烟雨,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宠辱不惊相比,《渔歌子》为我们描绘的则是作者张志和拥抱风雨、流连山水、物我两忘的绝妙画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看似普通的景物为我们营造构建了每个人都为之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渔歌子》这首词集中表现了张志和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这样的境界看易行难。张志和所描绘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人生境界深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哲学真谛,可谓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读懂诗词表面的意思相对容易,然而诗词背后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被我们疏忽甚至遗忘,诗词学习浅层化、表面化,诗词教学缺少立体的引领和纵深的推进。有了以上对诗词教学现状的清醒认识和诗词教学的准确定位,我开始了教学层面的探寻与思考。《渔歌子》中所写普通之景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如何从意象入手引领学生去品读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物的丰富意蕴,在诵读想象中切己体察,去把握诗词意境之美,在揣摩品悟中比较辨析,由朴实无华的景物描摹直抵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核,从而引领着学生拾级而登,由表及里,由文及人,最终把诗词教学引向立体,指向纵深。追问的过程是解构更是重构,在对《渔歌子》教学层面的思考过程中,“意思”“意境”“意象”“意味”等关键词语陆续跃入我的眼帘,“读懂意思”“体悟意境”“揣摩意象”“品读意味”,《渔歌子》的教学思路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品味词的色彩、画面、韵律美,读懂词的主要内容,感受词的意境美。
2.抓住词中的主要意象展开品评,品读词的深层意蕴,体察人物恬淡闲适、逍遥超脱的精神世界。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从语言出发,读懂意思
1.自由读词,思考:《渔歌子》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读词时眼前所浮现的景物。
3.如果让我们为眼前所浮现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话,你会分别为词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颜色?能联系词的内容来谈谈体会吗?
4.如果为词中的景物配上声音,你又会添加哪些声音?
5.自由读,体会词的画面美。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湖光山色,能把这些景色连起来整体说说吗?
7.自由诵读词,边读边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是语言的贵族。”诗词总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饱满、最丰富的内容。《渔歌子》一词用短短27个字为我们绘就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卷。教师读出的东西,不是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沉浸。这个学习的过程即是对诗词所描绘的内容进行激活、还原和再现的过程,读出色彩,读出声音,读出画面,作者所欲表达之“意”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与体验中逐渐变得清晰、立体、饱满起来。】
二、从语感出发,体悟意境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请用心读词,想想作者张志和想借这样的景抒发怎样的情?
2.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
3.同样写垂钓,《江雪》是怎样描写的?请自由读《江雪》,诗中的哪些字词让你印象深刻?
4.比较《渔歌子》中的渔父与《江雪》中的渔父不同在哪?
5.同学们是怎样理解“不须归”的?
6.能把“归”换成“还”吗?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7.再读这首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8.如果为我们的观察角度画个线路图,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9.再读这首词,把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起来,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图景?
10.高声诵读,体会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一种怎样的垂钓”?教师的追问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文本之“源”的探讨,指向文本之“幽”的品评。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与《江雪》中渔父形象的比较辨析更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词的表层意思的评析引向深层意境的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整首词所描绘的景物连缀起来整体鸟瞰,有助于学生对词所描绘的意境有更整体、更深入的把握。】
三、从语境出发,揣摩意象
1.词中的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
2.请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拓展阅读李白《山中问答》的诗句“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了解“桃花”的特殊含义?
4.补充《桃花源记》的有关资料,品读词中“桃花”的意象之美。
5.词中的“白鹭”“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分别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6.再读整首词,体会词的意象之美。
【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都需要学生融入其中,在语境之中去感受。“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会选择哪个景物?”这样的问题设计告别了分析,拒绝了说教,摆脱了告诉,远离了傻读。在读懂诗词意思,体察诗词意境的基础上揣摩诗词所写景物特殊的意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发现、建构、生成新的意义,这是诗词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的课堂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语文能力。】
四、从语意出发,品读意味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哪?
2.词人为何说“不须归”?用词所描绘景物的特殊意象说说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3.“不须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西塞山的景色美吗?
4.补充阅读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5.词中的“归”说的仅仅是回家吗?
6.诵读后品悟“不须归”的丰富意味。
一、链接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学中,链接时代背景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探究和学习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穿插视频资源,创设文本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文本意境,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简单方便,在课堂上能够播放音乐、视频以及图片,这对于丰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岳阳楼记》中,教师可以展现岳阳楼的风光,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岳阳历史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岳阳楼的前世今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画面感。通过视频资源的有效穿插,能够把原本抽象的文言文形象化,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文言文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优化他们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这样,他们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就能够对文本意境进行深入的触摸,就能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三、引导朗读吟诵,触摸文本情趣
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以及表达的内容,才能仔细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目标高位化,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目标高位化,是针对朗读目标的设定而言。关于朗读教学的目标,我们在不少的教学预设中是这样表述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表述,表面上看是一个目标,实际上则是确立了朗读教学三个层次的目标,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听到老师们的要求:“请大家有感情地将课文读一遍。”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将孩子们的朗读目标直接从最低位垂直拉升至最高位,毫无过程和思维的支撑,显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合理地定位,适当地破位。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和阅读两张皮,朗读并没有真正为阅读服务。朗读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朗读是一种理解,朗读是一种体验,朗读的感情产生于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
二、形式无边化,目的不明确
一、水落石出――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开始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纠正读音、句读和语气语调。
1.读准字音。
在学习中,对于生僻字学生完全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文下注释来认识并读准,而对于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一些文言字词的异读和轻读则需要教师适时指导。①文言异读一般包括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三种情况。通假异读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古音异读如“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破音异读如“此中人语(yù)云”。②轻读一般表现在文言虚词。但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这些虚词一般需要重读。
2.读准句读。
句读也就是句子的停顿。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要求是不能读破。①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面应稍作停顿。例如“至若/春和景明”,“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③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停顿,使句意更明显。主谓之间有停顿,如“负者/歌于途”;动宾、动补之间有停顿,如“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修饰语与动词中心语之间有停顿,如“吾与汝/毕力/平险”。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3.读准语气语调。
二、聚沙成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学生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自译课文、自读课文,是在正读的基础上整体理解词句的意义,边自读边思考,以译读为线,以质疑为点,由解疑扩展成语片,从而把词义融入文本自然地掌握。
理读可采用默读、朗读、散读的方式,在自己的诵读空间里与文本对话。
三、点石成金――美读
如果说理读重在读出文本的言内之旨,那么美读就在于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由教师带着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语势,入情入境地读出情态。
美读是以追求诵读境界为宗旨的,就如品茗并非为了解渴一般,虽然其形式类同于初读感知,在直觉思维的形式中完成语音、语流、语势的表现,但是它决非是对初读的简单重复,而是升腾性的质变。“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种感应性共鸣的出现正是诵读的升华。
四、一览众山――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背诵应该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思路来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