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在张鲁集村北,故以张鲁冠名。因张鲁集是回民聚居之地,故特建为回族镇。镇驻地在县域西12公里处。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9万亩。下设5个管区,辖51个行政村(其中回族村7个)。民国时期,张鲁镇即为朝城县25乡镇之一镇。抗日战争后期,张鲁是莘朝县第四区,后为元朝县第七区。1949年9月,元朝县撤销,张鲁属莘县第九区。1949年10月调整区划,张鲁是莘县辖下的6个区之一,1955年9月直称张鲁区。1956年,张鲁是莘县辖下8个区之一,下设河崖、耿搂、麻寨、北安头、营头、中牟疃、张鲁7个乡。1958年2月撤区并乡镇,张鲁是全县15个乡镇之一乡。是年8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张鲁是莘县辖下8个公社之一。1963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张鲁改称区,下辖北安头、化庄、张鲁、刘楼、耿楼、房庄、于楼7个小公社,1971年撤区建大公社,张鲁是莘县辖下21个公社之一。1984年撤公社设乡镇,张鲁回族镇是莘县辖下28个乡镇之一,下设张鲁、南沈庄、杨村、化庄4个管区。刘庄从张鲁析出,另建一乡,辖刘楼、于楼、耿楼、董王庄、大索庄5个管区。2001年舍并乡镇后,刘庄乡撤销,辖地回归,张鲁回族镇是全县22个乡镇之一。目前,山东省共有4个回族乡镇(2镇2乡),张鲁回族镇是其一。
张鲁集回族聚居的鲁西名镇。早在唐代,这里便有一村庄,居住者为张、卢二姓,村名便定为“张卢村”至宋元时期,朝城通往冠县的南北大道和东昌府通往大名府的东西大道均由此穿过,交通便利,经济也随之繁荣起来。明朝初年,蔡、马、杨、李、何、左、苑、沙、武、王、张、宁等回汉民众相继迁此定居,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不久,卢姓迁出,人们感到再称“张卢”已名不副实,因姓氏太多又不便加入别的姓,便将村名谐音改写为“张鲁”。因张鲁有大集,后来人们又以“张鲁集”相称。张鲁集的人在建国前闯关东的人很多,故而在东北又形成了一个“小张鲁”。
张鲁集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街,除西街是回汉杂居外,其余四个街全部是回民。抗日战争时期,张鲁的回民组成回民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使日伪军望而却步。宋任穷、杨得志、赵建民、杨易辰、马本斋黑伯里、丹彤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张鲁集现分为北街、南街、中街、东街、西街5个行政村,有于、马、王、尹、左、宁、孙、刘、李、沙、何、吴、宋、金、武、尚、晨、苑、宫、赵、张、虞、展、贾、栗、梁、蔡、郭、黄、常、满、嵩、褚、黑、韩、蔡、薛、潘40姓。
马村据说,该村早在隋代就己存在。隋朝末年,程咬金、罗成曾在此与隋军打仗,村里留有程、罗等人的拴马桩,人们便习称该村为马村。明初,郭、杨、曹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人,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王、吕、刘、乔、安、李、何、杨、逯、郭、袁、郝、曹13姓。1982年,马村分为东、西、北三个行政村。
杨村明代之前,杨姓即居于此,杨村之名由来已久。后来,村中建起了一座规模较大的佛寺,寺名失传,人皆以村名为寺名。杨村寺又成了村名。明永乐年间,牛、翟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国前寺毁,村子复称杨村。村中现有杨、于、牛、石、刘、逯、张、徐、翟9姓。杨村分为杨东、杨中、杨西三个行政村。
北庄据传说,很早时候就有宋、杨、郭、沙、周五姓在此定居,因宋家人多,村名便定为“宋家村”。宋家曾有一棵大树,荫罩二亩有余。南边的杨村建寺院时,这一棵树便满足了建寺的所有木材之需。树没了,宋家也随之败落。。又有风水先生说,沙、杨、郭三姓居于一处,是“杀羊用锅煮”,十分不利。于是,郭姓便搬出去另立村庄。后来,秦、孔、王、曹、潘、薛、桂、樊等姓相继迁入。当时宋家已绝,再叫宋家村不合适。,其他姓人口都不多,以哪个姓定村名都有争议。后经多次协商,大家认为此村在大村杨村之北,叫“北庄”比较合适,村名便由此确定下来。村中现有王、孔、沙、念、桂、秦、曹、韩、樊、薛、潘11姓。
北小丈明初,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定居点位子马颊河西北,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在此设过军帐,因而人称“北小帐”,后简化讹写为北小丈。村中现有韩、王、石3姓。
化庄明初,黄姓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黄家庄。因村中人喜种花草果树,当地人习称其为花庄,后简写为化庄。村中现有黄、王、刘、杨、张、商6姓。
潘海明初,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片长年积水的洼地,人称潘家海,后简称潘海。村中现有潘、刘、陈、焦、翟5姓。
任堂明宣德年间,任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任庄。后来在村南建起了一座十分显眼的任家祠堂,人们遂称该村为任堂。村中现有任、王、李、贾4姓。
南无村明洪武年间,赵、李、于、任、王5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马颊河南岸,分别立村,人称南五村,后谐音讹写为南无村。关于南无村村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历史上,朝城和莘县一直是邻县,两座县城相距45华里,正符合“县到县,四十半”的县城建设原则。南无村在历史上一直是莘县的村庄,但此村南不到2华里的张鲁集和南沈庄一直属于朝城县。因为由此向南再也没有属于莘县的村庄了,人们戏称此村为“南无村”。后来叫的人多了,便成了正式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全村有于、马、王、任、李、杨、范、赵8姓。
营头明初,商、安两姓由山西迁此定居。明永乐年间渐有他姓迁入,村庄规模不断扩大。因为燕王朱棣的军队攻打南京途中曾在此扎过营,便定村名为’'营头”。全村有尹、安、商3姓
安头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来了一伙移民在张鲁西北的马颊河畔安下身来,他们傍河造屋,垦荒种田。一伙人住河南岸,一伙人住河北岸。起初并无村名,后来人们便按地理位置分别叫“南岸头”、“北岸头”。后来村里出了两个当官的,他们帮助家乡人治理河道,发展农业,两个村的人都逐渐富裕起来。村子富了,他们又觉得“岸头”之名太土,便建议将两村的名字谐音改成了南安头和北安头。南安头现有王、刘、李、赵、高5姓。北安头现有马、牛、刘、沈、张、逯、徐、韩、潘9姓。北安头又分为南、北、西3个行政村。
潘庄清雍正年间,潘姓由潘海迁此定居,取村名潘庄。村中现有潘、王2姓。’
南沈庄明代,沈姓由江苏华亭镇迁此定居,取村名沈庄。为与北面另一个沈庄相区别.,后改称南沈庄。村中现有沈、刘、杨、陈、张、满、黑7姓。
张湖涯明初,张姓自山西来此建村,村东有马颊河,村西有马颊河的支流柴骇河,村夹在两河之间,取名“双河镇”。燕王朱棣南征时,该村一张姓官人触怒了燕王,张姓人大部被杀,少数逃生。事过后,幸存的张姓人回来重建家园。因河水泛滥,原村址已成水洼,状似小湖。张姓人使在湖边立村,取村名为“张湖涯”。万历年间,张姓人绝。郭姓迁来,村名未改。村中现有郭氏1姓。
韩庄明洪武年间,韩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韩庄。村中现有韩、于、蔡、褚4姓。
刘庄明初,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刘庄。因村子不大,人们习称小刘庄。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庄是远近闻名的扫盲先进单位。1984年撤公社建乡镇时,曾以刘庄冠名设乡,乡驻地在张鲁东。刘庄村现有刘、赵2姓。
吴堤口明初,吴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立村处紧靠马颊河渡口,人称吴堤口。村中现有吴、王、孙、张4姓。
宫庄明代之前,宫姓即居于此,村名宫庄。清末,宫姓消失,刘、赵等姓分别从十八里铺、河崖等地迁人,村名未变。村中现有马、、赵、张4姓。耿楼明初,耿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有小楼,人称耿楼。村中现有耿、刘2姓。
大索庄明初,索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定居,取村名索庄。清代,索姓迁往窦村,黄、夏等姓陆续迁入,村子越来越大,人们遂以大索庄称之。1962年,有20余户由大索庄迁出,在村北另立村庄,村名新索庄。大索庄分设索北、索中、索南三个行政村,新索庄隶属索北。大索庄现有王、白、冯、吕、闫、安、李、赵、商、郭、梁、贾、夏等姓。
中牟疃明朝中期,河南的中牟县遭了天灾,庄稼绝收,百姓纷纷四出逃荒。其中一户姓刘的拖儿带女来到莘县城西,住在一个破庙里,男的给人家帮工,女的给大户人家缝补浆洗,聊以度日。后来,他们便开荒种地,建房安家,天长日久,渐成村落。因为他们是从中牟县迁来的,为了不忘祖根,便定村名为“中牟疃”,“疃”字的本义是村庄。清顺治二年(1645年)蔡铎率族人由河间迁至新城县北灞,再迁至中牟疃定居,村名未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牟疃是远近闻名的扫盲工作先进单位。村中现有刘、蔡,王、安、李、周、赵、徐、董、蒋10姓。
北沈庄明初,沈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沈庄。为与南面的沈庄相区别,后改称北沈庄。村中现有沈、王、秦、梁4姓。
纸坊明洪武年间,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祖传造纸手艺为业,人称纸坊。村中现只有秦氏1姓。
李园子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湖北襄阳县南关迁此定居,以种莱为生,人称李家园子,后简称李园子。村中现有李,王,马、周`陆5姓。
董王庄据说,此处早在唐代就已有村,村名阳平镇。元末战乱时期,村民纷纷举家外迁,最后只剩下董氏一姓。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人,遂取村名董王庄。后来,其他姓相继迁来,村子淅大,村名未改。村中现有董、王、马、尹、田、刘、孙、任、吕、李、张、郭、薛13姓。
赵官目赵姓原籍登州府莱阳县赵家幢,始祖赵植、赵格均系金代进士,并获封开国伯。明洪武二十五年,赵忠、赵火奉命迁至莘县城西窑子村,至赵全、赵能、赵胜时西迁至今址定居,并将赵植、赵格二祖的遗骨迁来建陵安葬。因二人都曾做过官,人们便称赵氏祖陵为赵官墓。后觉“墓”字不雅,谐音改写为赵官目。村中现有赵、巩、蔡、韩4姓。
李官目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赵官目之西定居立村,遂仿赵官目村名称李官目。村中现有李、刘、赵3姓。
申宫目明初,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李官目村之西定居,仿李宫目村名称申官目。村中现有申、王、孙、刘、吕、安、闫、李、杨、耿、张、高、贾13姓。
王楼明初,王、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宋庄。后王氏淅成大户,且建有楼房,人们遂称之为王楼。村中现有王、刘、李、宋、豆、张、窦7姓。
薛庄明洪武元年(1368年),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薛庄。村中现有薛、安、窦、郭4姓。
索疃元末明初,曾有索姓人在此立村,因村址处于旧河滩中,故取名索滩。后索姓为避兵乱外迁,官府文书上只有索滩之名,实已无村。明永乐年间,蔡、刘。王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采用姓氏加原村名的形式称蔡索滩、刘索滩、王索滩。明崇祯年间,三村已连成一片,遂合为一村,仍用旧名索滩,后在一文化人建议下,将“滩”字谐音改为地名专用字“疃”,称索疃。村中现有王、刘、吕、立、孙、曹、蔡7姓。
于楼此地原有罗姓居住,村名罗家楼。元代,村庄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改村名为于家楼,简称于楼。清末,彭姓由于楼迂至东南角立村,取村名彭庄,但彭庄和于楼仍是一个行政村。于楼村现有于、彭、马、王、孙、宋、胡、郭、焦9姓。
吕庄明洪武年间,吕姓由登州府莱阳县迁来,取村名吕庄。不久,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来二村合并,以吕庄为村名。村中现有吕、马、肖、张4姓。
刘楼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并建有楼房,人称刘家楼,后简称刘楼。村中现有刘、许、赵、徐、郭5姓。
南刘庄该村系刘姓聚居之地,故名刘庄。村中有一庙宇,名叫“车堂”,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庙会,规模较大,方圆几十里内闻名,于是人们又称该村为“车堂刘庄”。后来,为与北面的另一刘庄相区别,最终定名为“南刘庄”,村中现有刘、于、杨、徐、袁5姓。
菜园明永乐年间,徐、杨二蛀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河边立村,人称“河庄”。后来徐姓中有些户以经营菜园为生,名闻一方,人们遂称该村为菜园。村中现有徐、杨、马、王、闫、李、陈、张、赵、蔡10姓。
石元疃明初,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苑疃村迁此定居为不忘故里,取村名张苑疃。不久石姓从山西迁入,村名未改。上世纪三十年代,石姓渐成大户,遂改名为石苑疃,后谐音简写为石元疃。村中现有石、张、王3'姓。
樊村明洪武年间,樊、王二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王村、樊村。后合为一村称樊王村,简称樊村。樊村现属石元疃行政村
周元疃清道光年间,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石元疃东头立村,遂仿石元疃之名取村名为周元疃。村中现有周、樊2姓。
杏花村莘县张鲁镇东街外有个小村子叫杏花村,其村名来历与清末率众起义的黑旗军首领宋景诗有关。
这一天,十户杨庄的人家家门上插上了杏花,义军过时果然秋毫无犯。为了表示对义军的怀念,有人便建议将十户杨庄改称‘杏花村。
同治二年(1863年),宋景诗抗击僧格林沁兵败,率残部转入东平湖区,不知所终。宋景诗留下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回族青年,幸福地度过了一生。今天的杏花村巳成了张鲁东街的一部分。
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因痈疽病逝于濮阳小屯村军区后方医院。按照烈士遗嘱,遗体安葬于回民聚居的莘县张鲁集,并置柏建陵。延安各界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的挽词是:“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的挽联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1954年,马本斋遗骨迁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85年,莘县人民政府在张鲁镇辟建马本斋烈士陵园,烈土之子马国超亲自题写了园名。1985年4月,张鲁中学更名为“本斋中学”。后来,张鲁小学亦更名为“本斋小学”。
张鲁清真寺张鲁镇原有两座规模可观的清真寺,可惜都于“文革”初期被拆毁。1996年和1997年,张鲁清真寺和张鲁清真女寺先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