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党建网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渐渐逝去,这种情结愈发浓厚,历久弥新。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状如桑叶的北川大地中西部,有一条直通娘娘山的山沟,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极乐乡,人们惯常称之为极拉沟。极拉沟依山傍水,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极哇寺与卡约文化遗址

极拉沟是一条西南走向的狭长谷地,从极拉口村往西到娘娘山脚下的岔水坝村,全长约12公里,乡政府驻地极拉下庄距县城桥头镇19公里。从娘娘山脉发源的丹巴沟小溪、小林棵溪和深沟小溪在宗阳村附近汇合后流经极拉口村汇入黑林河。进入沟口往里面远眺,连绵巍峨的娘娘山横亘在西南方向,逶迤起伏的峰峦下有一处较为醒目的圆形峁梁,人们称之为“陀螺亥”。陀螺亥是藏语译音,意为小山包。上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在陀螺亥上面挖出了大量的瓦片、瓦当、兽头和青砖,据当地人传说,那个山包上是一座名叫“极哇寺”的藏传佛教寺院的遗址。“极哇”系藏语音译,意为寺院厨房或者是公用食堂,从字面意思分析,该寺院规模不小,僧众数量较多。根据有关史料及当地群众世代流传的说法,这座寺院毁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兵燹。后来,人们将“极哇”一词逐渐演变为“极拉”,把极拉上庄、极拉下庄和极拉后庄三个村落统称为极拉大庄。

陀螺亥东坡底下,有一处卡约文化墓葬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盖屋动土时经常挖掘出大量陪葬手制陶器双耳罐、双大耳罐、瓮和骨骸。1987年以来,经文物部门多次鉴定,确认该地为卡约文化墓葬遗址。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这里属于北川河流域半浅半脑地区,依山傍水,林木葳蕤,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从墓葬群和陪葬陶器中发现已经变为黑色的粮食,说明生活在这里的羌人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和狩猎为补充的经济生活。如果没有部落战争,没有疾病,他们的生活一定也充满了浪漫的诗意。1990年11月28日,大通县政府将这处卡约文化遗址列入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嘉庆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

2003年,我在调查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时发现清嘉庆年间一张契照,这是甘肃布政使颁发给极乐堡韩仁的[布]第陆仟贰号契照,契约上记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韩仁从马先昌手中购进上半堡丹巴沟阴坡旱地一段土地。从土地交易情况看,说明从雍正初年到嘉庆二十五年将近一百年当中,迁居该地的堡民们已经开垦了相当规模的土地。

三、唱红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宴席曲

天气晴朗时,站在极拉后庄北边的大阳坡顶上俯瞰极拉大庄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从小水草和丹巴沟延伸出的那条路,经过陀螺亥脚下穿过极拉后庄一直往北延伸,翻越深垭壑直通毛伯胜(今城关镇)。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通撤卫建县,县城从北大通迁到毛伯胜,成为当时的县衙所在地,县内各堡从四面八方要来县衙上粮纳草。极拉大庄的堡民们就沿这条路驾着木车,赶着骡马走过了清朝,走过了民国,一直走进了新中国。

被统称为极拉大庄的三个村子加起来近1400户人家。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里的每一座庄廓、每一条巷道、每一株老树都成为有故事的地方。

从1986年到2005年,我参加抢救整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青海西宁卷》,我的调查搜集就是从极拉沟开始的。第一篇民间故事《滴流水》、第一首宴席曲《做生涯》就是在父辈们砂罐中飘出的茶香里记录的。从这里起步开始搜集,我骑着用60元买来的一辆旧“二六”自行车,和同伴们基本上跑遍了全县各乡镇所有少数民族村落、寺院。我在庭院里、树荫下、地头上采访记录,又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书。《追太阳》《马三哥》《川草和梅花》《神萝卜》《阿丹和夏娃》《尔丹和妻子》等一篇篇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传说,《劝孝歌》《八宝八》《你是天上的白兔儿》《绸绸袜子缎子鞋》《十样花》《劝人小儿锦》等一首首歌谣,《表礼》《三娘教女》《高大人领兵》《三睡梦》《祁太府儿》《包老爷打围》等一曲曲宴席曲以及其他文书类、书籍类、铭刻类古籍资料……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经我抢救整理的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古籍资料近上百万字在各种专辑中付梓出版。这些传说、故事大多反映了善恶必报、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寓意深刻,富含哲理,那些方言俚语里刻记着中华传统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现在,曾经做过热心讲述的那些老人大多已陆续作古,昔日那些落满斑驳苔藓的老庄廓不见了,眼前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红砖碧瓦玻璃封闭的新房子,粉饰一新的院墙和瓷砖贴面的大门,只有那几株老树在微风中摇曳,诉说着往事。

四、同治年间的墓碑与功牌

在极拉大庄占地近200亩的公墓高地上,孤零零矗立着一座由当地花岗岩刻成的墓碑(拱子)。墓碑的主人名叫韩义忠,据碑文记载,墓主人韩义忠去世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五日,立碑人是他的儿子韩生贵、韩生寿、韩生福、韩生禄、韩生昌。韩义忠是我的曾祖父,是当地一位重操守、有威望的宗教学者。据我们珍藏的绵纸《功牌》记述,清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二十六日,甘肃分巡抚西宁兵备道佥事郭襄之因大通县令呈请,赏给韩义忠六品顶戴,并颁发给无火焰纹的《功牌》一纸,并勉励他“实心任事,勤慎办公”。由于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西北回族反清起义,无暇顾及颁证细节,形式简陋。但为了笼络地方宗教上层人士忠实于朝廷,在《功牌》落款处盖有西宁兵备道长方形朱红大印,以示郑重。

这座墓碑(也叫拱子)是北川地区仅存的三个最完整的回族墓碑之一,通碑材质为当地芝麻灰花岗岩,呈南北长方形,高120厘米,长90厘米,分5层,顶部为拱子(棺样),南大北小,两段分别阳刻阿拉伯文三一体书法古兰经章节和清真言,拱子底座为四层长方形质宋式须弥座,中层(束腰)南北两端阴刻立碑者姓名和墓主人夫妇名讳及归真年月;东西两边各分三框,两边共六框,分别刻有扇子、葫芦、宝剑、莲花、横笛、笏板等六宝,最底层基座刻有花瓣祥云图案。

这座墓碑设计精美,虽经历了150年风雨沧桑,但仍完好无缺,由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组成,反映了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互相包容,是研究清末以来文化史、民族史和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发展的实物资料。2008年载入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一书。

五、深沟口弦与刀子

从极拉下庄往南一公里是深沟村,如果是夏日,你可以步行,闻着花香,听着淙淙的溪水声,从松木直沟口往右直走,老远就会望见两株百年杨树左右对立在村口,村里飘出的袅袅炊烟会让你产生吃几块焦巴洋芋、喝一碗热窝熬茶的欲望。

深沟村的文化底蕴就像村名一样深厚。很久以来深沟刀子远近闻名,马姓刀子匠也经历过二百多年的辉煌时期。清乾隆年间马氏先祖从河州迁徙该地后,成为这里垦荒建村的主要居民,他们从河州带来了祖传的铁匠手艺,在打造农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擅长制作刀子。史载,回族“善火器”“多技艺”,深沟马氏制作的深沟刀子与临夏大河家刀子有着一脉相承的技艺渊源。深沟刀子制作精湛,刃口锻造锋利,刀柄镶嵌彩饰,有一套严格而保密的设计制作流程。深沟刀子一度成为北川地区有口皆碑的工艺品兼生活用具。

除了制刀手艺,马氏铁匠还有一种比刀子制作更精细的技艺——制作口弦。在《清朝通典六六·乐·四》中载“口琴,铁制,一柄两股,中间装簧片,簧端点蜡,衔投鼓簧而发声”。这里说的口琴就是口弦。口弦是通过手指弹动簧片,并用唇间的气流震动口弦而发出声响。在过去农村,漫漫长夜中,妇女们躲在油灯下拨动手中的口弦,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前北川地区还有给出阁姑娘专门定制精美口弦当做嫁奁的习俗。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的到来,曾经影响百年的深沟刀子和口弦已逐渐无人问津,铁匠铺打造农具的炉火也在现代化技术中渐渐趋于熄灭。子女们有了自己的致富门路,不愿意继承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白发苍苍的马师傅兄弟俩也许是“深沟刀子”最后一代传人了。虽然刀子和口弦不再制作,但关于铁匠铺的那份记忆还在,从炉火里升起的那缕乡愁还在,它将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中,影响下一代甚至以后的几代人。

THE END
1.这才是《无言的结局》真正的原唱,熟悉的旋律响起,满满的回忆流行音这才是《无言的结局》真正的原唱,熟悉的旋律响起,满满的回忆2024-12-08 18:47:44 听歌影音 内蒙古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听歌影音 618粉丝 每天与你分享好听的音乐 04:40 当成龙遇上谭咏麟,一首经典老歌《朋友》勾起满满的回忆 https://www.163.com/v/video/VOHVOQJ54.html
2.回民暴乱哔哩哔哩3:56 回民不让汉民摆摊完整原视频 呆呆の宝宝 3.2万 248:28 揭秘恐怖陕甘回乱,损失人口超过抗日战争全国伤亡 靠谱冷历史 4.1万 7911:15 董福祥镇压回民暴动拒绝接受投降,只选择剿杀。 白山黑水大汉天 3049 67:43 如何评价陕甘回乱? 龙的读书笔记 15.4万 187https://m.bilibili.com/search?keyword=%E5%9B%9E%E6%B0%91%E6%9A%B4%E4%B9%B1
3.中国民间习俗春节范文6篇(全文)4 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https://www.99xueshu.com/a/hqqmzkabwf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