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更多的是从我们理解的角度看,也就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没有尽我们所能去感知孩子的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优先考虑孩子们的幸福,始终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他对课堂、对教学、对教育的机智处理令人敬佩,而他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人间的真情、对教育的真谛、对爱的向往则更令人敬仰。
1.变"严厉"为"宽容"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教育学的满足感并不主要在于我们内在的科学性的好奇心,而是在于为了儿童的缘故而对儿童发生的兴趣。或者,换种说法,我对儿童的教育学兴趣不是由于对‘客观的”科学的没有感情的态度所激发的。相反,它是因为我对孩子的热爱和关心所产生的。"[①]因此,当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时,不要忙着责备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的同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将阅读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上《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在交流"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他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聪明的小朋友,那到底是谁弄错了?"这一问题时,有位学困生说"我认为青蛙是对的".这一说法真是出人意料,因为他是学困生,我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宽容地笑着请他说理由。这个男孩振振有词地说道:"这只青蛙也没弄错,因为它一直生活在井里,它看到的天就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它也没说错啊。"他一边还用身边的作业本子,卷成筒状朝着窗口望,一边说:"你们自己试试看,天不是也变成这么大了吗?"听完这样的理由,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请他先保留自己的看法,等读懂后面的重点段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因为有这样的阅读动力,让师生更加投入。学生借助有关学习过的资料(一叶障目)突破了教学难点,懂得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做见多识广的人。这时,我请这位同学再来谈一谈他对文中这只青蛙的看法。小男孩朗声说道:"我的想法转变了,是青蛙错了。因为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东西少,它的见识就少,所以才会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变"控制"为"引导"
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有一位学生问"‘落’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我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和小组交流后,有的说:"‘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我点评:"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我赞许地说:"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使他们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变"训斥"为"鼓励"
"儿童的生活既需要自由也需要秩序,他们需要受到控制的自由以及那种将自由推向前进的控制。"[③]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记得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那段课文,学生通过学习已经体会到桑娜虽然内心充满矛盾,但她一点也不后悔,所以他们读时语感把握很好。当学生们把"嗯,揍我一顿也好!"读完我就表扬起来。这时有位学生举起了手,问道:"如果桑娜的丈夫回来后真的揍了她一顿,而且要把两个孩子扔出家门,那怎么办呢?"面对这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先是一愣,刚想训斥他,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来讨论:桑娜会怎么做?结果很快出来了,有人认为桑娜一定会好好劝说丈夫孩子不能跟着他们的母亲一块儿去死;有人说桑娜会痛哭流涕、以死相逼要抚养孩子;也有人帮桑娜出主意,可以把孩子留在西蒙那儿,偷偷地照顾这两个孩子……总之他们断定善良的桑娜即使被丈夫揍了一顿后也一定会保护这两个孩子的。多好的答案啊,可见学生都已经与善良纯朴的桑娜融为一体了,也把课文学出味来了。
4.变"呆板"为"灵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学意向不是简单的思维信念,也不是我们写在纸上的课程计划和学习目标。教育学意向牵涉到我们对区分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的所有的积极思考。"[④]"兴趣不是那种需要时就能获得或产生的心理状态。‘兴趣”倒可以说是用来描述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的一个词。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是置身于某事,参与某事,对某事持一种关心的态度。感兴趣就是热烈地投入到某事或某人当中去。"[⑤]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作为老师,不能按部就班,要多一些变通,因势利导,调整教学计划,灵活科学巧妙地利用各种契机为课堂教学服务。
[①]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②]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③]引自马克斯·范梅南先生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关键词】教师;形象;职业与社会认知
大学教师,指工作在高等院校从事知识传授人员,或者从事与教学工作有关的管理人员。大学教师被普遍认为知识丰富、思路清晰、认识深刻、治学严谨。大学教师的工作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有相似的地方,即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主,但大学教师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授课对象绝大多数为18岁以上为成人;授课内容在遵照国家教学计划指导的基础上,每个老师有很大的自主性;授课目的脱离了应试教育,以传授与就业等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为主。国家鼓励大学教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大学教师的形象对社会公众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教师形象的职业认知
教师的职业形象,在校园、社会中是通过他们的说话、声音、语言交流,教师的穿着、服饰、发型甚至气质等印象的综合评定。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教师是一群具有内涵丰富、专业研究精深、治学研究的人,对大学教师的职业形象认知,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看法。主要体现在:
1.整体素质优于一般人
提到大学教师社会上普遍认为:他们有知识、有头脑,看问题比一般人要深入,整体素质要高于社会一般的人,对这一群体的人品操守就感到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绝大多数教师不会去做违道德规范的不良举动,他们的人品是令人信赖的,他们的行为操守是遵规守矩的,在社会上表现出比较高素质修养和品德。具体表现如为人诚实而不圆滑,待人真诚而不虚伪,尊重他人而不轻浮,作风正派而不投机,工作上求真务实、不逾矩等等方面。
2.注重仪表,穿戴比较规范端庄
社会上大部分的人认为大学教师为人师表的观念深入心中,大学教师在服饰上较社会上的其他阶层有一定不同,即比较遵规守矩,不会有太多张扬、过分个性化的穿戴表现。虽然他们的思想会走在众人前面,但他们的穿着服饰都是比较保守,不会太过新潮。在仪态上也比较端庄,不会太过随意,尤其大学教师外出做事普遍注重仪表,趋向穿戴保守中性,重要场合穿戴更遵规守矩,严谨。
3.谈吐文雅,表达流畅
大学教师是一种以语言表达见长的职业,教师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大学教师言辞机敏,语言都比较规范,用词比较准确,谈吐比较文雅,表达比较清晰,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树立了很好的示范。
大学教师在表达能力、语言运用方面具有公认的优势,特别是在说明某一问题时,大学教师更是以其言辞机敏、犀利、善于辩解而见长,同时,他们在描述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用词准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大学教师形象的社会认知
大学教师在走向社会,将自己的知识直接实践于社会中时,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身份具有特殊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大家会视大学教师为专家,比较尊重,比较信赖。因此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对大学教师的基本看法。在社会上,人们普遍对大学教师的印象很好。
1.待人尊重谦让,与人交往淡泊
大学教师群体给人感觉文化水平较高,自我修养较好,因此,在社会交往往往说话比较客气、礼仪比较到位,待人接物尊重对方,礼貌谦让,处事有一定分寸,和谐。大学教师是从事着相对独立性较强工作的群体,教师之间多少有些“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社会中与普通人的交往,更加松散和清淡,客客气气,很少细问或关心对方的生活与工作,不轻易评价对方。
2.处事理性,不喜张扬
3.清风傲骨者居多
由于大学教师对自身学术的执着追求和教学工作的独立性,养成了他们细致、严谨、理性的学术性格,奠定了他们潜意识里会将自己与普通大众划分开,这种清高傲骨的心态使大学教师身上有一种孤芳自赏之气,不会追随社会潮流去阿谀逢迎,他们从内心中认可和维护自己的信念,对社会时弊保持自己的批判态度,有时甚至愿意游离于大众社交圈之外,走进自己的书斋去保持清修,这种慎独的价值观取向使社会对大学教师的看法多了一道距离。
三、大学教师形象的社会意义
大学教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它代表着渊博的学识、道德准绳、良好修养、超前观点、社会导师等的特殊群体,因而大学教师的形象就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1.大学教师在社会上的道德行为表现对社会具有道德标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大学教师依然守着书斋,过着简单的教书生涯,在一些利益纷争面前,他们以犀利的笔触与言辞,以扎实的行动,抨击社会不道德行为,树立起了比较守德的榜样形象,成为人们心中比较守法的群体,这一形象对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人们行为的约束发挥了重要的标杆作用。
2.大学教师对知识的钻研,在社会上起到引领作用
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大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社会问题、自然科学的深度研究与贡献,对全社会兴起研究问题,刻苦钻研的倾向起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对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均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大学教师形象是建立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总的来看,大学教师的形象,无论是职业形象,还是社会形象,都是以诚良为主,表现出这个社会中素质较高、修养良好的优秀群体风范,这一形象的确立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信守道德,勤于实务、智慧处事的结果,它对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彦彬.形象塑造[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3:142.
[2]朱绍友.塑造与提升农业高校形象的理性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8:22-24.
[3]高建芬.护士形象的塑造与管理[J].延安大学学报,2009,4.
[4]展晶晶.教师的形象塑造[J].职教论坛,2011,3:28.
论文摘要: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提出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变革实践指明方向。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会计发展,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的高级会计人才。
本文以中国会计发展及会计教育为例,分析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现实问题的中国会计人才。
一、中国会计教育分析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业组织,会计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技术方法,是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类系统,会计师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会计被定义为客观地计量经济绩效的中立性社会机构,会计是一个理性的信息生产系统,以满足有效地制定决策的需要毕7,从这个方面看启挤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叭会计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客观的、中立的。这种中立性观点是经典框架的关键,由于会计涉及主观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哲学立场,或者是政治联盟,因此,客观性和中立性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承认会计数据与主观隆和相对性有关,将根本性地改变会计的社会职能;通过挑战经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质疑科学管理名义下应用的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被认可的职能将遭受怀疑眼。会计.被建立在良好结构性和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卿;会计教育通过采用基于经典经济理论和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概念,接受了静态的均衡模型,使用结构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方式来讲授会计学科。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A.Diamond)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英语智慧型教师知识信息
一、何为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智慧型教师。何为智慧型的教师?所谓“智慧型”教师,是指通过教育科研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寻求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须的教育智慧,从而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技能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教育智慧是由课程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智慧和人格智慧构成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拥有小学英语新课程智慧、小学英语教学智慧、小学英语课堂管理智慧和良好的人格智慧。
1、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新课程智慧。课程智慧分为解读教材智慧和使用教材智慧,它决定着教师能不能用教材去进行有效的教学,因此,要使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能有效使用教材去进行教学,实施小学英语新课改,他们必须具有解读小学英语教材的智慧和使用教材的智慧。在深入理解国家新课程理解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他们就懂得把握好教材,懂得如何对小学英语教材进行分析,为教学设计服务;懂得怎样进行教学评估。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材观。
2、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学智慧。新的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具有教学智慧,也就是上好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国家新的课程。什么叫做“好课”?叶澜教授说:“⑴一节好课一应该是有意义,扎实的课;⑵有效率,充实的课;⑶生成性,是丰实的课;⑷常态性,是平实的课;⑸真实性,是有待完善的课。
3、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智慧。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智慧是指教师解读学生的智慧、教师把握时机的智慧和教师管理学生的智慧。而解读学生的智慧是指立教师善于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心灵、善于分析学生和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
1、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知性智慧的形成途径。所谓知性智慧是基于对整个新英语课程教学的感知和直接把握。小学英语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要深入研究和学习新英语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思想,把握新英语课程的实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我国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和目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智慧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有课后反思智慧。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真正动力。小学英语教学
反思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即“教中学,学中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地、有效地进行反思,科学、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计划更迎合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论文关键词:许茨;知识社会学;成人教育
一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概念由舍勒首先提出,主要研究知识的产生、发展以及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许多著名的社会学家如伯恩斯坦、布尔迪厄、福柯、弗莱雷、泼普科维茨(Popkewitz)等也都在自己理论系统中阐述过知识社会学的观点,他们对知识与权力、知识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化、教育解放被压迫者等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为成人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重要的辩护。与批判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有所区别的是,许茨从马克斯·韦伯处获取理性化思想,也从胡塞尔处汲取面向生活世界的智慧,开创了独特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以该理论所承载的教育思想考察成人教育,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许茨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思想
(一)“理解”的研究方法
“理解”成人教育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也具有价值论和伦理学意义。成人教育中科学知识或原则是教学的中心内容,其表现有:强调成人掌握学历教育中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教育中的实用技能;结果导向的成人课堂强调知识与物质世界的转化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采用权力集中的行政体系。由此,在充分贯彻科学原则的同时,成人教育往往忽略了个体试图通过教育实现独立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凸显了技术理性指导下的工具价值,而其内在价值远未充分得到理解和认同,不断强化这种工具价值取向则会导致成人教育等于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也产生知识与金钱等价交换,文凭与资质泛滥等恶果。
(二)“知识库”的状态
许茨认为个体知识是以知识库(Stockofknowledge)状态存在的,知识库就是个体所有经验与认识的储藏之所,对它的研究可以从静态的要素研究和动态的历程研究两个方面着手。知识库中个体对内在的、对个别情景的历史性和有限性的认识被看作基本要素,将惯例和实用技巧等看作中级要素;将个体在特定经验中沉淀下来,主题化的经验核心看作特定要素。成人学习中,经验所构成的知识库是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要素的分类有利于形成类型化(Typification)的解释模式,不过这种类型化的解释模式不是知识构成的终点。在进一步的动态历程研究中,许茨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包括类型化、关联性(Relevance)、逐步建构和获得的传记性。
将上述论断引入成人识字(扫盲)教育中可直观其意义。参与识字学习的成人被贬称为“文盲”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人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和劳作经验,并非一无所知,他们的知识库中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特定要素。识字是使这些成人学习者完成对自己知识库的类型化过程,文字学的研究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汉字合体字:花、草、苗、菜;竹、箭、竿、笔时,就是成人类型化思维的养成过程。如果成人在识字过程中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关联,有意识地在生产生活的经验中去重复这样的关联,就能够快速建构其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经验构成的知识库是成人学习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学习可以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对经验挖掘与整合,组合成可交流和理解的形式。
(三)知识的社会起源和分配
与大多数社会学家讨论知识的分配从权力和社会结构中寻找原因不同,许茨认为知识的社会分配主要受个人经验、兴趣和角色的影响,意识的结构和特点对于知识的社会分配至关重要。专家、普通人和知识丰富的公民基于三种不同的意识而获得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很显然专家的知识要求具有专业性,普通人的知识主要是一般常识,而知识丰富的公民是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具有较多跨领域知识的群体。成人群体的构成是多样的,所以成人教育的层次也应多样化,许茨的三种人群分类也正是成人教育中三个重要对象群体:一是对社会中的低文化群体或者失足群体开展的补偿性、救济性教育,使他们能够具备一般常识,成为社会认可的普通人;二是对普通人进行与社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多种知识的教育,使其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公民;三是对技术专家和领导进行专业性更强、知识复杂程度更高的教育。知识的社会分配不断去满足个体意识结构的变化,由此,普通人可以成为知识丰富的公民,也可以成为专家。
(四)多重实在的社会世界
许茨认为每一个有限的意义范畴就是一个世界,如日常生活世界、艺术的世界、科学的世界甚至幻想的世界,一个世界代表一个实在,任何个体都面向多重实在的社会世界。他进一步指出,“每种意义范畴均有特殊的认知和体验风格”,“因此,要从一个有限的意义范畴过渡到另一个有限的意义范畴,就需要借助‘跳跃’;在跳跃时,个体可能会产生‘震撼经验’”。他的这番描述与麦基罗的成人“质变学习”(Transformationallearning)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麦基罗认为知识“由学习者根据新的体验不断地阐释再阐释从而创造出来”,“质变学习改变的是人们看待自己或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可能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也可能是因为某种突发性的、强烈的经验而引起。”以许茨的观点来看,质变学习就是从一个意义范畴进入另一个意义范畴的过程,其中涉及了认知和经验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可借助强烈的、突发的经验来实现跳跃。
二、成人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许茨知识社会学在成人教育领域内适用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鉴于现象学本身的抽象性,笔者结合了一些实例来进行讨论,以便更有效地说明问题。
(一)发挥“类型化”的积极作用
类型化的方法适用不当会让成人教师和学员掉入机械思维的陷阱,在很多情况下,个体依据知识库中的特定要素建立起类型化体系,主观化特色浓重。教师可能会依据自己过往与好学员和坏学员打交道的经历,轻易地将眼下的学员进行分类,而学生也会依据可能不多的师生交往经验判定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许茨的观点是知识生成过程中需要类型化,但不是将类型化主观随意地滥用,所以他提到了社会衍生知识和社会认可知识的问题。
对教师来说,类型化带来的教师期望效应(Pygmalion,皮格马利翁效应)具有巨大价值。将成人学员看作“愚笨者”和“失败者”,教师在教学中就会经常表现出对他们消极的期望,教学效果就越来越差,反之,将成人学员看作拥有巨大潜力者和未来成功者的话,教师充满激情,学员们受到感染和鼓舞,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因此,成人教师要充满对教育和个体的关怀,发挥类型化的积极作用,正面引导学员。
(二)推广关联性的记忆和创新
(四)重视微观的日常生活价值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验中,师生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一起完成教育,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思想,许茨的思想不仅不与之矛盾,更进一步提出生活即实在,是一个意义世界,认为日常生活是个体存在和交往的场域,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社会衍生与认可的众多知识也都来自于此,他甚至还提出日常生活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研究的起点,充分体现了现象学反对科学主义、面向生活世界的核心思想。
成人教育重视微观的日常生活价值,不仅在于上述知识的社会起源上的意义,更在于微观的日常生活是成人个体交往自然状态的呈现,交往就意味着学习,所以日常生活的状态也就是成人学习的重要状态。成人教育实践重点不是培养技术精英去攀登科学高峰,而是教育成人如何积极地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视微观的日常生活的价值,要求成人教育以生活中的改变为落脚点,通过个体的改变不断影响到群体和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