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欧美诗歌翻译中基督教文化母题的指认传达与重构

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的联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历史的走向,并使整个欧州、美洲新大陆和许多亚非前殖民地打上广义基督教文化的烙印。西方文学无处不在地显示着基督教的根本性影响。诚如艾略特所言:“如果基督教消失了,我们整个的文化也将消失。……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无法真正把握西方文学的精神实质[1]。”

圣经无疑是基督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然而,圣经不仅是宗教典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充满了作为文学基本单元的母题。圣经母题虽遍布圣书全本,但以创世记和福音书里居多:创世神话、第三日、人类的堕落、诺亚方舟、巴别塔、出埃及、立约、迦南美地、生命之树、应许之地;道成肉身、童女生子、寡妇的奉献、弥赛亚、洗礼、十字架、复活、空坟墓等等,不仅被基督徒,也被读者作为文化符号广泛接受。文学里的宗教母题不同于说教;它本质上是霍普金斯所说的“语言加密”。文学通过对单个母题或母题链的具象化和戏剧化来达致一个抽象主题。当它们离开牧师的讲道、神学家的解读,而以加密形式融入文学语言,往往能在细雨无声中释放出更加持久的魅力。

西方人文作品对圣经母题的倚重甚至与西方著作家个人的宗教、社会和政治立场无关。可以说,奥古斯丁之后,离开了基督教主题、母题、话语和典故,西方既无法写作,也无法思考。无法想象撇开圣经,我们会如何去解读但丁的《神曲》。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藉着对创世和人类堕落的宏大叙事和追问,导向《复乐园》和救赎主题;同一个主题也曾在托尔斯泰小说里作为旨归出现。没有对基督教精神和圣经母题的了解,更无法理解陀斯妥耶夫斯基《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里班吉的形象,以及班吉和迪尔西之间的关系[2]。

了解基督教文化对文学翻译究竟有多重要,只要观察缺乏这种了解的后果就可见一斑。我们略举几个例子。卡赞扎基斯的小说ΟΤελευταοΠειρασμ,英译TheLastTemptationofChrist,在译林中文版里被译作“基督的最后诱惑”。这个误导性的标题让人以为该书写的是基督最后一次诱惑世人。但如果译者熟悉《新约》,就会知道这里的典故是魔鬼在旷野中以万国的荣华富贵对耶稣作最后的试探,且在三部福音书里都提到过[3]。这个书题应该译作《对基督的最后试探》或依原文译作《最后的试探》。我会断然将英译里的of译作“对”来表示间接宾语,而不会受到of所有格形式的诱惑。

Godown,Moses去吧,摩西,

WaydowninEgypt’sland直下到埃及那地,

TelloldPharaoh见到法老对他说:

Letmypeoplego容我的百姓去。

为了进一步界定问题,本文仅以英语诗歌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基督教文化的指认、传达和重构。英美代表性诗人,无论是不信教或“不太正统”的哈代、惠特曼、艾略特、奥登、拉金,还是笃信的弥尔顿、布莱克、丁尼森、克里斯蒂娜·罗赛蒂、沃尔科特、莱维尔托芙,他们的作品都浸淫于基督教文化的底蕴中。因此,如何在诗歌翻译中把握、传达并在汉语中重构这些文化元素,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有些作品,能否有效地传达这些文化元素甚至是译文是否合格的标准。遗憾的是,许多译者对基督教文化所知甚少,在翻译中经常出现失误。如何找到一个切实的解决之道,是笔者思考的方向。

二、圣经母题在诗歌中的体现和加密

作为出发点,我们首先讨论诗歌作品与作者文化背景的互文性,和作者试图隐藏(加密)这种互文性的动机与手法,继而探讨如何辨识和指认文本中显在或被隐藏的基督教文化元素。

借用经典母题固然能增加作品的深度,但互文性所导致的文本间的似曾相识和雷同感会使很多作者感到不适,对自身作品的原创性产生怀疑。因此,无论作为语言加密的写作手法,还是出于“影响的焦虑”,作者都有足够的动机通过对母题进行变形、错位、词语替换、解构、改写和反讽等方式隐藏其出处,试图写出新意,至少是陌生化。这样,诗歌里的圣经母题也像在口传文学中那样,同时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异性[4],其中不变的是母题素(motifemes),而变异的是母题变素(allomotifs)[5]。虽然圣经母题和典故被大量使用,完全重复圣经文句的情形却极为罕见。

有人研究者指出,对于圣经母题,“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复述之,而浪漫主义者修正之[6]”。一些诗人,如哈代、希尼,宁愿使用英伦本土词汇和意象来包装圣经母题。叶芝经常对圣经文本进行反讽性的改写。艾略特则经常以词语替换和变形来隐藏圣经母题。例如,《荒原》20-30行里,艾略特将“人子-蚱蜢-磐石-水声-尘土”这一母题链通过词语替换隐藏为“人子-虫鸣-石头-泉音-尘土”。同样,当代作者也不断对圣经或其它文化母题进行解构和重述。这些对圣经母题进行加密和隐藏手段,我们在下文中还会结合实例加以讨论。即便如此,圣经母题与用典还是能被有心的读者发现。这一方面是基于知性因素或阅读经验,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这些被隐藏的词语依然能对特定读者和人群“说话”,引发内心的共鸣,甚至强烈的能指刺激。

三、翻译中圣经文化母题的传达和重构

3.1翻译的目标、过程和方法

尽管跨文化传译有许多理论问题尚待解决,这并不妨碍翻译实践的开拓。本文试图针对基督教背景的英语诗歌文本提出一种既具内在逻辑,又有可操作性的翻译范式。

美国翻译理论家威力斯·巴恩斯通提出了“原文→释义→转换→译文”的翻译公式[7],但他也承认这一公式过于空泛,因为原文语言如何从言说者进入读者(听者)的智性、感性和价值体系的途径与对象语言中的途径也许是完全不同的。原文读者能瞬间领会的信息,译文读者未必能听懂。这种隔阂在笑话或隐语中尤其明显。一句话可以令原文读者慷慨赴死,却被译文读者完全漠视甚至鄙视。因此,仅仅释义和转换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目标语言里重构。译文的所有信息必须重构为读者“听得懂的语言”,这就是翻译的语义学过程。

然而,文学翻译绝不仅仅是一个语义学过程,甚至无法简化为巴恩斯通所说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读者“最听得懂的语言”未必是最好的文学翻译语言,还必须考虑美学效应。圣经版本学已经证明,采用当代语言的圣经译本未必是最好的译本。译文语言一旦被完全本土化、当代化,也就抹去了原文之所以为原文的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正是翻译的根本理由之一。巴恩斯通说,“诗歌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其能指兼具所指特性。”一旦原文的异质性被抹平,就同时损害了译文的能指和所指性。

不同语言的语感差别是另一个要点。即便英国和希腊同属欧洲文化,英语和希腊语同属印欧语系,其语感也相差甚远。奥登认为希腊古典文学在英译中的美学损失“简直是致命的”,他说:“作为英语诗的希腊作品翻译的越好,它就越不像希腊诗(比如蒲柏翻译的《伊利亚特》),反之亦然”[8]。可以想见,汉语与任何一种欧美语言没有亲属关系,翻译时的审美损失可以有多大。通过保存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译文语言得以锐化,但这一切都应是译者自觉的行为,它完全不同于对问题没有领悟时的盲目处理。

在巴恩斯通和罗曼·雅各布森的“自由翻译”理论看来,原文语言里的所指被视为词语,而非所指代对象的替代物,也不是情感的宣泄。而自由译文则必须是对名(符号)的转换,而非物(意义)的转换。这样,对形式载体的美学审视就成了译者责任的一部分。译者不再是一个中立的读者和转写者,而是一个写作伙伴或“第二作者”。巴恩斯通对形式的重视来自俄国形式主义翻译理论,而其对译者“第二作者”的定位则来自巴尔特结构主义将读者作为“共同作者”的观念。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理想的翻译就是“无情的直译”,直到最小的语言学单元,包括词序。他的这个想法也许来自多语对照圣经译本;古兰经经堂语中文译本[9]也带有类似的特点。然而,本雅明的危险之处在于他所做的隐含假设:所有语言都是同质的,至少是线性同构的,因而它们最小的单元也是一一对应的。这一假设的背后是一个纯语言或元语言的理念;它在闪族诸语言(如希伯来语、阿卡德语和阿拉伯语)之间也许能大体成立,但在跨越语族甚至语系的场合则无法适用。一旦所有语言都是同质或同构的,语言的多样性就失去了必然性和本质意义,而文学翻译将等同于机器操作而被直接剥夺了灵魂。

相对于本雅明的过分乐观,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普遍认为翻译虽然现实上可操作,却在理论上不可能。因此,翻译仅仅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而不可能纳入更广义的语言理论中加以理论描述。当代翻译理论家中,尤金奈达并不注重直译或形式对等,而更强调意义等价。彼得纽马克提出的关联理论则要求根据语言本身在原文里的作用和地位来决定翻译方式:原文里越是严谨的语言,翻译时越是倾向于直译。

但是,在差异很大且不可通约的语言和价值体系之间,等价性经常是一个伪命题。至于诗歌的某些赋性,比如格律和韵律,则不仅没有等价重构的实际可能,其必要性也从未被令人信服地证明。老巴恩斯通(WillisBarnstone)说,直到20世纪,英语译者一直试图将外国的韵诗译作韵诗,但有趣的是,小巴恩斯通(TonyBarnstone)翻译的中国诗歌选本[10]里几乎没有一首是押韵的。如果格律和韵律是诗歌不可分割的本质特性,那么将韵诗译为自由诗将是不可接受的失败,但翻译史早已证明这一论断不能成立。否则,我们无法理解李白、杜甫和王维在译成外语,其汉诗格律被完全瓦解之后,仍然被高度接受和尊崇。唯一的解释是,格律和韵律并非诗的本质,正如糖衣并非药物的本质。

但是,在很多诗歌作品里,圣经母题及其属灵意义[11]却是构成作品的本质要素。译者在此的职责是对其诗歌特性和属灵特性(自然也包括圣经母题)进行双重的指认、传达和重构。指认是一切的基础。由于圣经文化在欧美和中国的地位和认知度的巨大差异,欧美诗歌中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向中文翻译的过程是从主流文化向亚文化、从大众文化向小众文化的翻译。由于这种不对称性,原文里被刻意隐藏的圣经母题和典故,在译文里常需被明确指认、重构甚至强调,才不至于被淹没。译文才既能为大众读者接受,又对认同基督教亚文化的读者群体构成特殊的能指刺激,从而形成新的边际意义。一方面,翻译的“等价性”要求译者像作者一样隐藏母题和用典;另一方面,原文的异质性和跨文化的不对称性要求译者着重考虑那些被作者隐藏的文化要素。翻译不仅是在等价性与异质性之间寻找支点,也是在文本与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寻找支点。达成这一点需要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和模本。

3.2作为载体和模本的汉译圣经和合本

要将欧美诗歌中的基督教文化元素传达到汉语译文中,汉译圣经无疑是最好的文化载体和语言学模本。这是由圣经在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中国可稽考的圣经翻译始于唐朝。据《大明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公元635年,聂斯托利派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抵达西安传教译经。此后,较有影响的旧约或新约部分章节译本包括利玛窦、巴设、阳玛诺、贺清泰等人的译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马礼逊受伦敦传道会派遣来华传教,成为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他在1810-1813年间独立完成了《新约》的翻译后,又与米怜合作于1819年完成了《旧约》的翻译,并以《神天圣书》为名在南洋马六甲出版了线装21卷的圣经全本。圣经在华翻译工作一直得到中国本土信徒、学者甚至政治势力的支持[12]。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一共出现了11种圣经文言译本,即“文理”或“深文理”译本。为减少版本混乱,新教传教士于1890年在上海开会,决议出版忠于原文且文笔流畅的通用中文圣经,并针对不同阶层的读者推出了三个版本,即文理、浅文理和国语(白话)版。翻译工作于1917年完成,历时27年。1919年,国语和文理和合本同时刊行,正值新文化运动元年和白话文学的兴起。“国语和合本”大受欢迎,成为今日绝大多数国内及海外中文教会采用的标准译本。和合本的背景语言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汉语官话,更接近中原和北方方言。它是古朴与现代的结合,平实与典雅的范例。和合本面世已近百年,历经中国现代史的世纪风雨,与中国现代化可歌可泣的历程分合交错,愈显圣洁庄丽。它完全有资格进入汉语文学语言的大雅之堂。和合本之后,圣经还有27个已完成或待完成的中文新译本[13],试图引入释经学的最新进展。然而,这些译本论信实未必明显超越和合本,论文采则有所不及。

今天的汉语文学界公认圣经为影响力最强大而持久的文学经典之一。事实上,从民国时期开始,基督教话语早已进入文学语言[14]。从冰心、许地山、林语堂、郭沫若、郁达夫、朱维之、张资平、萧乾、茅盾、巴金、老舍,直到钱钟书、王蒙、顾城、海子的作品里都不乏圣经母题和典故。然而,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有明确的基督信仰;绝大多数人的宗教观念游走于无神论、儒道释、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基督教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信仰自由的实行,基督教的兴起在今日中国已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几千万信众,超过3亿册的《圣经》累计发行量,使基督教话语早已不再像曾经那样陌生。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对基督教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但在基本面上,基督教在中国仍然不是主流文化,而是多元文化中的一个亚文化。

亚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其基本词汇与社会主流文化有着可感的区别。这种区别不是全局性的,却是具有签名特点的。亚文化语汇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边际语义的。比如,任何年龄的男性基督徒都认同“弟兄”这个称呼,一个老年基督徒会乐于接受“老弟兄”这一称呼(而依中国尊老传统美德,男性老者更宜用各种尊称)。当两个朋友都信了基督教,就说“从兄弟变成弟兄”。显然,“弟兄”一词获得了一种标签式的边际语义。第二类源自圣经译本(比如和合本)和当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年代差异,导致一些词语在世俗社会和基督教群体里使用的频率存在巨大差异。比如,一个牧师也许会频繁使用“巴不得”来替代“希望”,用“公义”替代“正义”,用“异象、看见”替代“远见、幻象”等等。

这样,诗歌翻译里就出现了一个独特的问题:具有显著基督教文化元素的诗歌作品译成汉语时,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基督教亚文化在汉语里的语言学特征。更具体地说,如何有针对性且有分寸地使用基督教文化的汉语模本,充分把握并利用其异质性,从而使译文既能为大众接受,又能对基督教群体“说话”,形成特殊的能指刺激。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回答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些诗歌文本翻译的有效性和精当性。

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笔者针对欧美诗歌中基督教文化元素和圣经母题的翻译提出以下原则方案:

(1)在原文里辨识和指认圣经母题和用典,

(2)并基于基督教文化和圣经在欧美和中国的接受度与认知度的不对称性,

(3)考虑到作者有隐藏圣经母题和典故(“藏”)的心理动机,

(4)以汉译圣经和合本为语言模本,

(5)在译文里对已指认的圣经母题和用典进行补偿式的明确化(“示”),

(6)优先采用汉语基督教群体的语言模本和话语特征,

(7)对目标读者群构成精确的能指刺激,

(8)同时使译文对普通读者保持最大程度的开放性。

3.3翻译实例与讨论

为了论证以上原则方案,笔者采撷了7位英美代表性诗人的一些具有显著基督教文化特征的作品,与大家一起研讨翻译中的得失。

(1)弥尔顿(1608-1674)

弥尔顿写过一首无题短诗,把身体的失明从属灵角度加以抒发。原文如下:

WhenIconsiderhowmylightisspent

Erehalfmydaysinthisdarkworldandwide,

Andthatonetalentwhichisdeathtohide

Lodgedwithmeuseless,thoughmysoulmorebent

ToservetherewithmyMaker,andpresent

Mytrueaccount,lesthereturningchide,

“DothGodexactday-labour,lightdenied”

Ifondlyask.ButPatience,toprevent

Thatmurmur,soonreplies:“Goddothnotneed

Eitherman’sworkorhisowngifts:whobest

Bearhismildyoke,theyservehimbest.Hisstate

Iskingly,thousandsathisbiddingspeed

Theyalsoservewhoonlystandandwait.”

第1行里,light在本诗里首次出现,其涵义尚未被定义和限制:物理世界的光、眼睛的视力,智慧的亮光,属灵生命的光。我相信,对于原文语言里最基本的词汇,最佳的方案就是以目标语言里最基本的词汇对应,直译作“光”且不加任何前置或后置修饰语。但现有译文几乎全部译作“光明”,继而将mylightisspent译作“失明”(殷译)、“失去了光明”(屠译)、“我曾有过的光明的日子”(阮译)、“已盲”(麦译),限制了语义的拓展和延伸。“耗尽光明”(朱译)虽然也受“光明”之限,但至少抓住了“耗尽”。

第3行有两个要点:onetalent出自《马太福音》25章14-30节天国里各人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三个仆人分别被主人托付了五个、二个和一个他连得[23]。福音书中说,两个仆人都赚了钱,受到主人嘉奖。而第三个仆人却把钱藏在地里。主人归来对账的时候,斥责他是“又恶又懒的仆人”,“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弥尔顿自谦上帝只发给他一个他连得。《太》25:30里的“外面黑暗”隐喻死亡,因此弥尔顿在后半行说whichisdeathtohide。第6行的mytrueaccount(我的底账)和chide(斥责)也以同一典故为背景。

第7-8行的天真一问“DothGodexactday-labour,lightdenied”(神催我整日作工,却不给我[亮]光?)这里的圣经典故是《约翰福音》9章里耶稣治好生来眼瞎的人,并论瞎眼的和看得见的人们的故事。9章4节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5节又说:“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耶稣治好了瞎子后,又斥责法利赛人灵里的眼瞎。因此这一行里的light不仅指视力,也指作为亮光的真理。到这一行,“光”的涵义已经被上下文基本界定,翻译时或仍译“光”,或译“亮光”,是译者的自由。

第11行mildyoke出自《马太福音》11章30节,耶稣说:“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轭(yoke)一词在旧约里强调接受神的管束,而在新约里则强调事奉。神既为全能,实在无需人为他负轭担重。因此,人若自行勉强,未必合神的心意。只有最领会神的心意的人,才能最好地事奉他。

第12-14行里state既指“地位”也指“事务”,也就是神的天国;而thousandsathisbiddingspeedandpost(千万人听他的吩咐奔走疾行)里athisbidding是一种随时听命的状态。最后一行是点睛之笔:Theyalsoservewhoonlystandandwait.(那些侍立待命者,一样是在事奉。)写到这里,弥尔顿对自己的失明已全然释怀了,并无哀切之意。

综上所述,笔者的译文如下:

当我思量自己,半生未过,我的光

已耗尽在黑暗广漠的人世间,

我这一点天资,藏着等于是死,

寄于我身也是无用,尽管我灵里深愿

事奉那造我的主,向他合盘托出

我的底账,免得他归来时受他面斥,

“神令我整日作工,却不给我亮光?”

我天真一问。但为阻止我的怨言,

“忍耐”立刻答道:“上帝无需

人的劳作或收回他的赐予:谁最善于

担他的轻轭,方能事奉得最好。他君临

一切;千万人听他的吩咐奔走疾进,

穿行于陆地海上,永无止息:

那些侍立待命者,一样是在事奉。

(2)雪莱(1792-1822)

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被穆旦称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其宏大的自然叙事与情感抒发令人敬畏。这首诗里有几个明确或隐含的圣经母题,其中第4章以三个if开头,其中第三个退一步变成了ifeven,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得到满足,“我也不会/在痛切的祷告中和你如此死缠烂打。”这里第9-10两行的原文是:

Asthuswiththeeinprayerinmysoreneed.

这里动词strive虽然有挣扎之意,但那不是againstthee(向你抗争),而是withthee(和你一起),后面的soreneed也是指急切的渴望。有前译将strive译作“抗争”,没有抓住要点。这里有一个深刻的圣经母题,出自《创世记》32章24-32节雅各与天使(实为耶和华自己)摔跤的一段经文。雅各以死缠烂打,“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见《创》32:26)的姿态,终获神的祝福。爱德华达菲最早指出这一典故[24],这也是高更的一幅画的母题[25]。第4节笔者的译文如下:

如果我是一张你能拾起的枯叶;

如果我是一片与你伴飞的疾云,

你力的冲动,只是不如你

那样自由,不羁之伟力啊,即便

我若尚在童年,能做你

在天上一起遨游的伙伴——

那时,超越你飞天的步伐

不算多大的梦想——我也就不会

在痛切的祷告中和你如此死缠烂打。

托举我!像一朵浪花,一片叶子,一片云!

我倒在生活的荆棘上!我在流血!

时光的重负锁住并压倒了

一个太像你的人:不羁,轻捷,骄傲。

(3)哈代(1840-1928)

托马斯·哈代的诗中没有浪漫主义的慷慨激昂,也没有弥尔顿宏大的神学-诗学构想。哈代本人对宗教生活持怀疑甚至反叛态度,批判了宗教的偏执和压迫人性。然而,这并不妨碍哈代诗歌中出现众多的基督教母题。《牛群》(TheOxen)是一首动人的短诗。第1节以长辈的口吻重复了世代相传的新约故事。耶稣降生时,万人跪拜是写在圣书里的[26],因此推及牧人跪拜也甚合情理。至于牛马等牧群也都跪拜,则是诗歌里的颂辞。最近几百年来,整个英国的宗教气氛减弱,这些传统的神话也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走到既无人反驳,也无人有兴趣再说一遍的地步。而哈代却觉得,这么“美好的想象”,这么多年来,怎么已经没有人愿意继续“编造”下去呢!该诗最后6行原文是:

IfsomeonesaidonChristmasEve,

‘Come;seetheoxenkneel

‘Inthelonelybartonbyyondercoomb

Ourchildhoodusedtoknow,’

Ishouldgowithhiminthegloom,

Hopingitmightbeso.

最后一行里,hoping一词可以简单地译作“希望”。但汉译圣经和合本里却并无“希望”一词,经文里表达这个意思用了90个“指望”,70个“盼望”和29个“巴不得”。因此,以近现代中原汉语的语义和圣经和合本用法为基础,我译作“巴不得”。基督徒看到这个词会有一种调频对表的感觉,而非基督徒却能读出一丝反讽,因而各取所需。全诗译文如下:

平安夜,十二点。

“它们这会儿全都跪着,”

一个长辈说。我们坐在一群人里,

歇息在火塘的余烬边。

我们看着那些驯服温良的牲口

呆在铺着干草的牛栏里,

我们中似乎无人怀疑

它们真的在跪着。

如此美好的想象,这些年来

却很少有人编造!而我,却觉得,

要是有人在平安夜说,

“过来;你看牛群在跪着,

“就在山谷那边那个单独的农舍里,

我们从小就听说过,”

我会跟着他摸黑走过去,

巴不得真是那样。

(4)奥登(1907-1973)

《法就像爱》(Law,LikeLove)写于1939年9月。因为law一词的多义性(自然法则、宗教律法,国家法律),翻译时须在开放的核心意义“法”和若干狭义界定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此诗共有10节,60行,其中前7节是人群里关于爱是什么的多种声音,凸显其多义性。而从第8节“亲爱的,假如我们”开始进入内心的对话,发现爱也一样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如果将所有law呆板地译为“法律”,就取消了它的多义性,尤其是剥夺了旧约圣经里“律法”的意义,并在译文里失去一部分构词潜力。笔者认为,在此诗绝大部分诗行里,law最好译作“法”。在汉语里它既是词根(root),也是自由基(radical),是一切可能性。然而,在3、4两节里,我们可以尝试某种变奏来打破沉闷:

Law,saysthepriestwithapriestlylook,

Expoundingtoanunpriestlypeople,

Lawisthewordsinmypriestlybook,

Lawismypulpitandmysteeple.

Law,saysthejudgeashelooksdownhisnose,

Speakingclearlyandmostseverely,

LawisasyouknowIsuppose,

Lawisbutletmeexplainitoncemore,

LawisTheLaw.

法,神父带着一本正经的神情,

向不那么正经的人群阐释说,

或曰律法,就是我证道的书里所写的话,

法是我的讲坛,我的尖塔。

法,法官垂目看着自己的鼻尖,

口齿清晰且威严地说,

亦即法律,我此前已告诉过你,

法是什么我想你很明白,

法就是,让我再解释一遍,

法就是法。

要说明的是,这两节开头的两个law互为同位语,翻译时可以从神父和法官各自的职业去理解它是什么。通过添加“或曰”、“亦即”两个“衍文”确认了第二个law只是第一个的同位重复,并借助他们各自的“专业”术语,提示“律法”和“法律”二者边际意义的区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圣经中译本将law译作“法律”外,绝大部分都译作“律法”[29]。国语和合本里360多次用到“律法”,个别场合简化为“律”(如《罗马书》8章1-2节),但从未用过“法律”。强调“律法”或“恩典”是旧约与新约的主要区分之一。当然,这里仅仅讨论译文中的宗教文化特性及其重构;廓清神学概念本身并非本文的目的,但必要的神学敏感在翻译时屡屡被证明是有益的。

(5)拉金(1922-1985)

菲力普·拉金曾公开说,他“不相信‘传统’或某种共同的神话小宝库,也不会在诗中随意引用其它诗歌或诗人。”拉金不信基督,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诗里出现很多基督教母题和语汇。如《去教会》(ChurchGoing)一诗里有羊皮经卷、铭牌和圣饼盒(parchment,plate,andpyx)等词,这些都是英国圣公会教堂的标配。

拉金的短诗《水》(Water)这样开头:

IfIwerecalledin

Toconstructareligion

Ishouldmakeuseofwater.

王佐良先生将calledin译作“被请去”,这就丢失了这首诗的宗教语境。英语里call有一个义项是上帝对人的“呼召”,人在其中完全处于被拣选的蒙恩地位。《罗马书》1章6节里有“你们这些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的说法,因此becalledin可译作“被呼召”或“蒙召”。这才是汉语基督教亚文化内对call这个义项最贴近的对应词。拉金戏言要创立的这门宗教肯定不是基督教,但“呼召”这个译法更符合宗教话语的特点。因此,我将这一节译为:

假如我被呼召

去创立一门宗教,

我会用到水。

《昨天才生的》(BornYesterday)是为恭贺朋友弄瓦之喜而写的,其结尾处文句如下:

Infact,mayyoubedull—

Ifthatiswhataskilled,

Vigilant,flexible,

Unemphasised,enthralled

Catchingofhappinessiscalled.

这一节很精致,却让人费解。仔细阅读之后,笔者发现,“捕获”(catching)一词让人想起《路加福音》5章1-11节和约翰福音21章1-14节里彼得照耶稣的吩咐打鱼,随手撒下一网,捕获神奇丰盛的故事。对于熟悉基督教文化的读者,这一联想立即使一个初生女婴的一生与上帝的祝福联系起来。

事实上,愿你平淡一点——

如果人们这样称呼高超、

机敏、灵活、

不经意间撒出,又出神入化地

捕获的一网幸福的话。

(6)莱维尔托芙(1923-1997)

丹尼丝·莱维尔托芙曾就自己的属灵生命演进做了一个小结。在1980年代初,她经历了从不可知论向基督教的转变。[30]她的诗歌一直在探索存在的真义,并在其中发现一种持久的喜乐。《穿越》(Passage)是一首优秀的属灵诗歌。这首诗里,作者被圣灵充满,走过一个春日的草场,见证了自由呼吸、向圣灵敬拜的万物和作为信使的光。原文如下:

Thespiritthatwalkeduponthefaceofthewaters

walksthemeadowoflonggrass;

greenshinestosilverwherethespiritpasses.

Windfromthecompasspoints,sunatmeridian,

theseareformsthespiritenters,

breath,ruach,lightthatiswitnessandbywhichwewitness.

Thegrassesnumberless,bowingandrising,silently

cryhosannaasthespirit

movesthemandmovesburnishing

overandagainuponmountainpastures

adayofspring,aneedle’seye

spaceandtimearepassingthroughlikeaswatheofsilk.

翻译此诗时,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对圣灵的指认。第1行里的spirit不是别的,正是《创世记》1章2节里“运行在水面上”的“上帝的灵”。与这一节经文联系起来,才不会被诗中的“行走与水面”(walksuponthefaceofwaters)和经文里“运行在水面上”(hoveringoverthewaters)之间的表面区别所迷惑。这里我们看到了类似艾略特在《荒原》里采用的词语置换手法。

第6行breath在圣经里出现了42次,指活物的“生气,升息”;ruach作为基本词汇,在希伯来语有“气,息,风,灵”的意思,相当于中文里的“气”,而ruachelohim和ruach-el都指“圣灵”。lightthatiswitnessandbywhichwewitness这一分句可直译为“光是见证,藉着它我们见证”,但翻译时可根据语感稍作调整。

第8行hosanna(和散那)在希伯来语中本是“救命啊”的意思。《圣经》马太福音21章中记载,耶稣基督进耶路撒冷城时,众人向他喊“和散那”,这个词于是成了人们对心中的救世主的欢呼。第10行pasture(草场)与第3行green(青绿)也许出自《约伯记》[31],其中提到一头野驴被释放后的欢畅,但这里显然已经拓展到“万物竞自由”的美好画面。第13行needle’seye(针眼)出现在三个福音书里[32],穿过针眼隐喻通过严格拣选进入天国,挣脱一切捆绑进入全然的自由。让我们在中文里再次进入这一美好境界:

那曾在水面上运行的灵

正走过没膝的草场:

那灵所到之处,绿草就发出银光。

那自四面到临的风,天顶的太阳,

是这灵所进入的形体,

生息。圣灵。光,它的见证亦使我们见证。

无以计数的草,绵延拜倒起身,

默念着和散那,当这灵

在闪亮的运行中将它们触动

一次,又一次,在山边的草场,

在一个春日,一个针眼里,

(7)沃尔科特(1930-2017)

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是英语世界最具魅力的当代诗人之一。沃尔科特曾说“写诗是宗教性的呼召”,并称“诗人是天生的白痴”[33],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说话,除非以诗的方式。因此,诗歌对诗人而言是一种救赎。19世纪50年代末,基督教大复兴的浪潮席卷了北美大陆和加勒比群岛,包括牙买加和圣卢西亚,几百万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然而非洲文化如何与基督信仰共处是一个问题。这在组诗《岛屿的传说》之五“古老的方式”(TalesoftheIslands:V.mouersanciennes)里有戏剧化的体现。

更大的翻译挑战出现在《波可玛尼亚》(Pocomania)[34]一诗里。Pocomania是牙买加黑人的原始崇拜,也许就是“古老的方式”里提到的那个典礼,其中有宰牲和生殖崇拜的成分,因此受到教会的反对。但恰巧有个牧师本人也是非洲裔,他对这些土著成分持宽容态度,庆典才得以如期举行。

第1行里,Egyptianlight是本诗的第一个难点。关于基督教与古埃及文明的渊源,详见Luckert所著《埃及之光与希伯来之火》[35]一书。圣经里唯一一次将埃及与光并提的经文是在《出埃及记》里,其中的埃及恰恰处在黑暗里[36]。很难想象人会在光天化日下痛悔;我更相信这里指的是一种夜色里的幽明或微光。因此这里译作“埃及的微光”。第2行阿比西尼亚(Abyssinian)就是埃塞俄比亚,但令人联想到abyss(深渊),更与armpits(腋窝)、gravesofsight(目光的墓穴)连缀,构成罪、黑暗与深渊的意象。

第4行指信基督的非洲裔黑人,sheep(羊群)在基督教里泛指信徒,而Lord(主耶稣)是大牧者。第5行的Desisters和7行的debredren(brethren)中de是克里奥尔土语里的the,而sisters和bredren在基督教话语里指“主内的姊妹和弟兄”,以区别于世俗的“姐妹、兄弟”。这一细微的亚文化特征应在译文里得到体现。

第12行thedoublebeast(双身的野兽)似在暗指身体贴在一起的男女。13行Lamb(羔羊)指上帝的羔羊,即耶稣基督。15行DeJudahLion(犹大之狮)在圣经里曾3次提及,本是犹太民族的自称[37],在这里却用来“掩饰降灵节的欲火”,因此这里的lion又暗指男性生殖器。Pentecost(五旬节)是复活节后第50天和耶稣升天节后第10天,是圣灵降临的日子。

17行里TheHost(圣体)就是圣餐时领受的面饼,象征耶稣的身体。而在这样圣洁的场合中却充满了野性和原罪的仪式。《约翰福音》14章6节里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而death(死)指罪,因为《罗马书》6章23节说:“罪的工价乃是死。”因此才有19-20两行“怜悯那些愤怒的迷羊吧,/他们的一生是在生命里赞美死亡。”指的是这些人虽有基督信仰,却行不洁的事情。

21行blindbeast出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和《特洛伊洛斯和克瑞希达》[38],隐喻被情欲控制的男人就像一头“盲目的野兽”,与25行foldtheeye(蒙上眼睛)呼应。Lowerthewick指把油灯的灯芯捻低一点以便让灯光更暗,然后以肉体为王(膏抹肉体)纵情狂欢。23行的worm(肉虫)和31行的dirt-holyroller(肮脏而圣洁的杵子)都暗指男性生殖器,而crevicesofbreath(生命之气的缝隙)意义不明,或暗指女性生殖器。

33行的Armageddon(审判的末日,音译哈米吉多顿)语出《启示录》16章16节,是世界末日魔鬼聚集的意思[39]。Babylon(巴比伦)与Babel(巴别)同根,是“乱,变乱”的词根,因此旧约里的巴比伦代表不信上帝和罪恶。新约《启示录》里的巴比伦被比喻为骑在朱红色兽上的女子[40],同样是不洁而亵渎的,她的杯中盛满了她淫乱的污秽[41]。直到最后一节里,所有人都在痛悔中得到拯救。

首先是33行里由“黑色的形体”到“白色的天使”,继而在34行出现了“锡安”。锡安在圣经里是极尽荣美之地:救恩所出的地方(《诗》14:2)、全美的(《诗》50:2)、神所立的大君王的城(《诗》48:2)、耶和华的住所和王座(《诗》99:2)、永不动摇(《诗》125:1)、泪水(《诗》137:1),救赎(《赛》1:27),又代表被上帝重建的“锡安山”(《启》14:1)。最后一行里thecrowofnight(夜的乌鸦)令人想起《创世记》中大洪水后被挪亚放出巡视的乌鸦[42],它是人类在劫难后重生的见证人。因此,《波可玛尼亚》这首诗虽然以黑暗、经过对罪的漫长描述,却在最后一节里如雨后天晴,以拯救和希望结束。下面是笔者的译文:

牧羊人在埃及的微光里痛悔,

阿比西尼亚人的汗水

从腋窝和目光的墓穴里倾倒出来,

黑色的羊群属于它们更黑的主。

姊妹们叫喊着,扬起裙裾的

洪水,树皮和香精在那里扎根,

弟兄们把干葫芦摇得唰唰响,

里面的种子就是禁果。

对贫穷的悔恨,对神的爱

跳动为一团火焰;预备着盛筵,

此刻每一根神杖都东倒西歪,

被遗忘的爱,双身的野兽。

在旗帜和人群的上方,

羔羊在科普特的十字架上流血,

犹大之狮咆哮着,掩饰

降灵节的欲火。

在对圣体的欢呼中,

羊皮鼓应和着竹笛,

怜悯那些愤怒的迷羊吧,

他们的一生是在生命里赞美死亡。

此时,那瞎眼的野兽开始撞墙,

肉体的癫狂就是死亡,

此刻,那肉虫耸立起来,爬到

生命之气的缝隙之间。

捻低灯芯,蒙上眼睛!

用香膏涂抹你干瘪的肢体!

月亮的诸水已经干涸,

对肉体的嘲弄,是一种操劳。

直到那审判的末日血污四野,

巴比伦在远方因妒而生绿,

直到那肮脏而圣洁的杵子感觉到

那淫秽里滋养着无形。

直到那些黑色形体化为白色天使,

每一双眼睛里满是锡安。

在高天之上,夜的乌鸦

巡视着永恒。

四、结语

在汉语圣经和合本出版即将百年之际,本文提出了欧美诗歌汉译时,如何有效地指认、传达和重构基督教文化元素和圣经母题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翻译方案。文中引述的翻译实例表明,将欧美诗歌中的基督教文化元素在译文中传达和复现出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注释:

[1]T.S.Eliot,ChristianityandCulture.MarinerBooks(1960).

[2]《马太福音》25章40节说:“这些事情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3]见《马太福音》4:1-11;《马可福音》1:9-13;《路加福音》3:1-13。

[4]参见张越著,《探秘江格尔》,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以及刘魁立著,《民俗学论集:历史比较探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KennethL.Pike,LanguageinRelationstoaUnifiedTheoryofHumanBehavior(2ndReviseded.).TheHague:Mouton&Co.(1967).

[6]D.H.Purdy,BiblicalEchoandAllusioninthePoetryofW.B.Yeats:PoeticsandtheArtofGod.BuckwellUniversityPress,Lewisburg(1994).

[7]Barnstone,W.ThePoeticsofTranslation:History,Theory,Practice.YaleUniversityPress(1993).

[8]奥登:希腊人和我们,见《序跋集》(1948),王敖译。

[9]比如1912年的《天方尊大真经中华明文注解》和马振武阿訇1994年译本。

[10]TonyBarnstoneandChouPing,TheAnchorBookofChinesePoetry:FromAncienttoContemporary,theFull3000-YearTradition.AnchorBooks,NewYork(2005).

[11]这里,“属灵意义”一词特指基督教的精神内涵,而非泛指的“灵魂”。

[12]值得一提的例子是洪秀全。洪于1847年在新教教士罗孝全那里入了基督教,并将自己控制的地区称为“太平天国”,取天国在人间的意思。洪秀全指示建立了500人的译经机构,并接受英美捐款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境内第一个专门的圣经印刷厂。

[14]MariánGalík,TheBibleintheliteratureoftheChinesemainlandinthetwentiethcentury.AsianandAfricanStudies16:68-80(2007).

[15]JohnS.Dickhoff,Milton’sParadiseLost:ACommentaryontheArgument.HumanitiesPress,NewYork(1963)以及MatthewStallard(ed.),ParadiseLost:TheBiblicallyAnnotatedEdition.Macon,GA(2011).

[17]《弥尔顿诗选》,殷宝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7页。

[18]JohnMilton,ParadiseLost,DavidHawkestr.BarnesandNobleClassics,NewYork(2004),p.405.

[19]弥尔顿著,《失乐园》,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14页。

[20]《约伯记》10:22: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荫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像幽暗。

[21]朱维之,王冶心著,《耶稣基督》,中华书局(1948)。朱维之著,《无产者耶稣传》,广学会(1950)。

[23]他连得,希腊文τλαντον,或译金塔仑。汉译圣经和合本作了本土化处理,将一他连得换算为“一千(两银子)”。汉语里等价的说法有“天赋”、“天资”,基督徒则常说“恩赐”。

[24]EdwardDuffy,RousseauinEngland:TheContextofShelley’sCritiqueoftheEnlightenment.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erkeley(1979);亦见HaroldBloomed.,PercyByssheShelley:ComprehensiveResearchandStudyGuide.Bloom’sMajorPoets.ChelseaHouse,NewYork(2001).

[25]高更,《布道后的幻象》,又名《雅各与天使角力》(1888),油画,现藏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画廊。

[26]见《罗马书》14:11:“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27]EdwardMendelson,W.H.Auden:SelectedPoems(NewEdition).Vintage,NewYork(1979),ix.

[28]ArthurKirsch,AudenandChristianity.YaleUniversityPress(2005).

[29]思高译本译作“法律”,《现代中文译本》和《新译简明圣经》译作“摩西的法律”。译作“法律”会引起是罗马法还是摩西的法律的歧义,而译作“律法”则无这样的担忧,因此许多当代译本仍然译作“律法”。

[30]DeniseLevertov,APoet’sView.ReligionandIntellectualLife,1:46-53(1984).

[31]《约伯记》39:8:“遍山是它的草场。它寻找各样青绿之物。”

[32]《马太福音》19:24、《马可福音》10:25、《路加福音》18:25:“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33]GaryGeddesEd.,20thCenturyPoetryandPoetics.4thEd.,OxfordUniversityPress,Oxford(1996),p.455-456.

[34]Pocomania是西班牙语前缀poco-(小)与mania据(迷狂)的结合,即“小迷狂”的意思。据LizabethParavisini-Gebert在CreoleReligionsoftheCaribbean(NewYorkuniversityPress,2011)一书中考证,Pocomania源自牙买加非裔的祖先崇拜仪式pukkumina,亦作kumina,即“击鼓狂舞”的意思,后来被异教或改宗者蔑称为pocomania(小迷狂)。

[35]KarlW.Luckert,EgyptianLightandHebrewFire:TheologicalandPhilosophicalRootsofChristendominEvolutionaryPerspective.SUNYPress(1991).

[36]《出埃及记》14:20:“在埃及营和以色列营中间有云柱,一边黑暗,一边发光,终夜两下不得相近。”

[37]分别在《创世记》49:9;《何西阿书》5:14和《启示录》5:5中。

[38]BerylRowland,BlindBeasts:Chaucer’sAnimalWorld.KentStateUniversityPress(1971).

[39]《启示录》16:16:“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

[40]《启示录》17:3:“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带我到旷野去,我就看见一个女人骑在朱红色的兽上;那兽有七头十角,遍体都有亵渎的名号。”

[41]见《启示录》17:4。

[42]《创世记》8:7:“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

THE END
1.用《古兰经》中的“光明章”教育我们的女孩教育《古兰经》光明章主要强调了家庭伦理,维护家庭纯洁与个人名誉,阐述了社会应该恪守的价值,以遵循真主的命令和维护人们的权益。尽管《古兰经》的所有章节都是来自真主的启示,但是,与其它章节相比,光明章的开头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章经,我降示它,并以它为定制,且在其中降示许多明显的迹象,以便你们记忆。”(光明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16/jiaoyu_0224/29811.html
2.《伊斯兰教》2《古兰经》说“男子是管束女子的”,主张男子比女子优越,认为一夫多妻制是合理的,允许一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女子应对男子惟命是从。在给女子离婚权利的同时,又允许男子可以休妻,只要连说三个“塔拉格”(意为休弃)就算离婚。此外,《古兰经》还有对妻子贞操的要求。“你们的妇女,若作丑事,你们当在你们的男人中http://www.qinghuaguoxueyuan.com/yslj2.html
3.?2020年山东省导游大赛题库64.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也是伊斯兰国家立法、道德规范和思想学说的基础。 答案:A 65. 清真寺建筑在中国可分为传统式建筑和阿拉伯式建筑两种类型。答案:A 66.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答案:A 67.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属于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是哈尔滨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 答案:A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article/detail/id-11468.html
4.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中西法律传统》 Legal Traditions of the West and China 2021 年第 2 期(总第 17 卷) 希伯来圣经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曾婷婷 摘? 要|古代犹太民族是恪守律法的民族,律法是古代犹太民族重要的生活之道.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律法都 记录在希伯来圣经中,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律涉及古代犹太民族方方面面的生活,https://www.sciscanpub.com/index/index/down_article/id/2609.html
5.世界三大宗教他们用战争来保护他们的神,但圣经有卫国战,没有卫神战;只有神保护人,没有人保护神。 5.关于婚姻 伊斯兰教原来许人娶4个妻子,另妾。如果娶外人为妻。就要迫她入教。他们不许他们的女子嫁给不信回教的男子。穆氏带头娶多妻多妾,伊斯兰教徒承认他们是亚伯拉罕以“妾”所生的后代,以实玛利是他们的祖先。以撒与以https://zyesu.com/love/linxiangao/c020%E4%B8%96%E7%95%8C%E4%B8%89%E5%A4%A7%E5%AE%97%E6%95%99.htm
6.圣经与可兰经中的多配偶制[293]我们现在看到与教会接触的人中有一些多配偶制的例子。许多人通过两名或多名妻子组建了合法的家庭。许多国家允许这种做法。圣经指出,长老应该是一个妻子的丈夫,但对于其他人是否有指导意见呢,还是仅对长老有所要求?CCG将基于圣经原则来制定处理这种情况的程序。 http://chinese.ccg.org/weblibs/study-papers/p293.html
7.基督教对国际商务的影响8篇(全文)基督教对西方文化中文学的影响:基督教思想深入人心,影响各时代西方人民的精神,从而影响了文学创作。基督教在西方文学史上组要发挥了提供素材、思想融入、潜在价值影响的作用。提供素材是基督教对西方文学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基督教文化文本形式以《圣经》为主,将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宗教事件、民族风俗等接受过来,连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x23lcud.html
8.讲话汇编:锡吕?玛塔吉女士演讲译文汇编(简体五)(纯中文他认为天主教所做的完全不对,他要脱离天主教。但当他死去,人们就放弃了他所说的合乎自然的看法。 在圣经中已写明你们要追寻自己,那纳克也说你们要追求自己,穆罕默德也说同样的事情,印度教知道人们要得到重生,人人都会说,但他们只是在口头上说,做些演讲去收取别人的金钱。这不是一场演说,你们也不能用钱去买http://know.qiudao.org/talk/index.php?doc-view-630.html
9.基督的位格对反对意见的回答 1. 基督在伊斯兰中 在古兰经中,有15段经文93次提到基督。当基督的位格被议论、争辨时,穆斯林们就思想要回復这 些古兰经文的原貌。 大多数时候,穆斯林神学家在解释这些古兰经文时,靠的是基督教圣经经文。仔细看他们的作品,可以 看到,似乎他们从圣经经文中接受的,只是看起来似乎与穆斯林思想一致的https://www.aihuimin.org/qiaoliang/18-jidudeweige
10.毒教材事件专题(七):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大事件思想解放摧毁了几十年来西方价值体系对中国人的精神独裁,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摆脱这种思想束缚和精神压迫的强烈愿望。同历史上所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样,今天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样充满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必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思想解放就像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从中照出了自己。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http://yayqq.com/ArticleShow4.asp?ArticleID=9945&Title=%B6%BE%BD%CC%B2%C4%CA%C2%BC%FE%D7%A8%CC%E2%A3%A8%C6%DF%A3%A9%A3%BA%C7%A7%CD%F2%B2%BB%C4%DC%CD%FC%BC%C7%BD%D7%BC%B6%B6%B7%D5%F9%A3%A1
11.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专栏《古兰经》每节的长短悬殊。《古兰经》经文一般为真主口气,用第一人称。当所载为先知穆罕默德对他弟子讲话时,前面要加上命令词:“你说”,用以强调他是奉真主之命讲话。有时也出现戏剧性的形式,即穆罕默德与反对他的人辨论。经常引述先知和《圣经》故事,好象读者十分熟悉这些典故。经文重点不是叙述,而是教诲。https://www.dadaojiayuan.com/ddjy_91/1022.html
12.伊斯兰国绝非“伊斯兰”,教你认识作为和平教的伊斯兰教思想市场除了承认妇女作为对人类的延续而言必不可少的独立的人的地位之外,《古兰经》还赋予妇女分享遗产的权利:“男子得享受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女子也得享受父母和至亲所遗财产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所遗财产的多寡,各人应得法定的部分。”(4:7)在伊斯兰教之前,妇女非但没有分享遗产的权利,反而她本身被作为男子可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7952
13.穆斯林妇女演讲稿在《古兰经》中﹐先知阿丹和他的妻子在天堂中违背了真主的意旨﹐他们两人犯了错误﹐都有责任。 《圣经》中“创世记”不是这么说。 他们描述的情形是﹐因为亚当受到他妻子夏娃的挑唆﹐偷吃了智慧果﹐夫妇被驱逐出“伊甸园”﹐到下界受苦难﹐子子孙孙永远背负着祖先的罪过。 世人应当谴责女子是制造祸害的坏水﹐因为https://m.oh100.com/a/201211/187516.html
14.加拉太书每日查经系列Galatians圣经教我们说,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在同一条件下得救的——信基督。与今天有些人所讲的相反,保罗给外邦人传的福音与彼得所传的是同一福音。事实上,彼得自己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使徒行传 15:7】他接下来说:“我们(犹太信徒)http://www.bcbsr.com/books/gal_series_gb.html
15.[古兰经预言]古兰经预言当临的大事前言:古兰经预言的大事与世界一切预言中的大事相同,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类即将遇到的各种大灾难的汇集,在中国古人称作末劫大灾难,圣经与其他各预言家也同样预言这件大事,具体时间当在2022年之间,届时是一切预言都要兑现,唯一有改变的是大地震会在不定之中,因为我们会遇到来自天界的大拯救。在最后的拯救前会有大饥荒、http://m.mw8.la/doc/ryywni.html
16.世界三大宗教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想研究基督教的机房布置设计原则与要求中,对机土建设计原则及要求( ) A. 机房应考虑预留可用于机房内最大设备和通道,最好在机房上部预留去掉最大部件的吊钩和设置电动起吊设备。 B. 机房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建筑边墙。 C. 机房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对于超高层建筑可设置在设备层和屋顶。 D. 机房应设置观察控制室,维https://www.shuashuati.com/ti/8a7705d43723485bae9c8d82793385ca.html?fm=bd37ad9de8b69b5e9b1d3509ddb401b261
17.圣经文学二十讲最新章节古敏著一般类型的寓言是叙事体,有一组戏剧性角色,其中有的可能是真实人物,有的则可能是抽象物或集合体——为满足寓言的要求,后两者必须转换成人物。这些转换或许司空见惯:圣经中的许多拟人用法都由来已久,对其上下文并不发生重要影响。但使用得当时,也能产生巨大效果,如《哀歌》第1章1~9节对耶路撒冷的拟人化描写,以及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970949/4.html?showDownload=1%3Fivk_sa%3D1024320u
18.宗教基本知识BeiYuu.com阿塔拿修信经对三位一体进行了比较得到公认的解释,但这仍然是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圣经中没有“三位一体”这个词,所以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较受争议的一项,但也被许多相信三位一体的基督徒看作是最重要的一项教义。否认三位一体的理论当中有一位一体论(只有一个神,乃是父)、三位三体论(父子灵乃是三个神https://alfred-sun.github.io/beiyuublog/religion-basic
19.December2010davidzgt一、六天创世 《圣经》创世造人的故事其实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从开篇至创世纪2:3是第一个版本,讲的是“六天”创世,作者用犹太人对神的通称(Elohim)来称神,神先造植物,再造动物,最后同时造了男人和女人;从创世纪2:4开始为第二个版本,是一个不按昼夜创世的故事,作者称神为耶和华,耶和华先造男人,接着造https://davidzgt.wordpress.com/2010/12/
20.三教起源曾有这样一个人,他虽已离开人世间四千多年了,却从未消失;他的存在超越宗教、种族,曾经或是正在争斗不止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将他尊为教祖,而这三个宗教拥有达三十亿的信徒;他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经典中先叫亚伯兰,后遵神旨改为亚伯拉罕,而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他叫易卜拉欣;他与他的长子在麦加修建https://www.360doc.cn/article/865028_229219243.html
21.《古兰》中文译文版20230314.doc目录TOC\o"1-3"\h\z第一本古兰经译文 1第一章开端章 1第二章黄牛(巴格勒) 1第二本古兰经译文 10第三本古兰经译文 19第三章伊姆兰的家属 22第四本古兰经译文 28第四章妇女(娓萨) 35第五本古兰经译文 37第六本古兰经译文 46第五章筵席(餐桌,马以代) 48第七本古兰经译文 54第六章牲畜(哀诺安)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50340183.html
22.先知穆圣的婚姻与家属文章内容虽然法律以男女之间的“私人感情”不予追究保护通奸甚至合法夫妻也不能干涉但是男人和女人对“外遇”只能偷偷摸摸秘密行动社会不以此为光彩。 非法同居者永远背着非法勾引别人丈夫的无耻黑锅 合法的妻子必然要求离婚拆散家庭抛弃子女制造许多社会问题。 遭到名誉利益和感情损害最大的是这些不幸的女子们。 https://www.lovemuu.com/article/80.html
23.修女题目答案解析,修女题目答案解析1C.《古兰经》、圣经日、阿訇、毛拉D.《圣训》、宰牲节、清真寺、安拉E.《大藏经》、施食会、钟鼓楼、监事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多选题] 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有___ A.《私生子》 B.《一家之主》 C.《修女》 D.《拉摩的侄儿》 E.《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https://www.12tiku.com/tiku/so-%E4%BF%AE%E5%A5%B3.html
24.内罗毕的悲剧:穆斯林允许退出射击 - 或者更确切地说,杀死 - 他们没有立即开始。 关键点:在发射机枪之前,武装分子说他们允许穆斯林离开大楼。 后者只需要命名先知穆罕默德的母亲。 回答问题的人没有成功或者沉默,或者躺在地上,或者立即开枪。 为了解“古兰经”而对公众进行了简短的审讯,恐怖分子突然开火并开始投掷手榴弹。 http://zh-cn.topwar.ru/33667-tragediya-v-nayrobi-musulmanam-vyhod-razreshen.html
25.内容提要教会文学的宗旨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它取材于《圣经》,歌颂上帝的 全能,圣母的奇迹,圣徒的布道和苦修等等.教会文学把人们世俗的生活说 成是人类罪恶的根源,要求人们节制感情,禁绝欲望,以赎免人类始祖亚当 与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求得来世进入天堂.用根本不存在的天堂幸福 来诱惑人http://www.hfgcxx.com/api/sys/stl/actions/download?siteId=2&channelId=360&contentId=63123&fileUrl=DEmHVGYFgviC1aUyTI5alC96kebd3X52ZQqYDcPcl6Y2CrJQ0slash0nBEF0add0xmi0soaLl9ArOztc50slash0BWaCirk58I843ZO1LVGTOSjF0secret0
26.圣经与古兰经的女性观比较圣经与古兰经的女性观比较内容摘要圣经不仅是基督教的经典,更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潮的渊源;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出现和成熟的标志。两大经典详细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女性的阐述。本文意从两大经典中找出有关女性观的相似点和差异,目的是能够为当今女权呼声高涨、https://www.mayiwenku.com/p-398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