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篇邓教之教材

有梦就不觉黑夜长,挺起胸膛勇敢向前冲!

[邓州乡土教材]

弘扬邓州优秀历史传统文化读本

卷一:红色基因传承篇

卷二:历史人物励志篇

卷三:风景名胜景观篇

《邓教之窗》编辑整理

二0二三年十二月

【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盘点篇

《邓教之窗》编者按语:古韵邓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底蕴浓厚;天佑邓州,浩浩汤汤;人才辈出,起伏跌宕;秀才举人,响彻邓襄;进士状元,名相名将;崭露头角,百世流芳;三贤达人,堪称榜样;铁玄张巡,吾辈敬仰;双回双城,特色张扬;邓州文化,值得褒奖。

追溯邓州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邓国、穰邑和邓州,从官府到庶民,世世重教,代代书香,其读学之风、重教之习,辈辈传承。如侯国有国学(或曰太学),州县有庠序,乡里有社学,家族有私塾。使得邓州历代书香馥郁,文风昌盛,社会清明,民风淳朴,千业发达,出类拔萃人物葳蕤而生;才会在汉代实行辟举制度、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涌现出了孝廉68名、文武科状元3名、文武科进士66名、文武科举人202名、贡生600名、监生171名、秀才数千名的杰出学子。他们之中,既有贤相良将,也有巡抚太守,既有名医名师,也有县丞书吏等。近现代以来,我市走出的优秀人才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有的从仕勤政,成为一代名人;有的致力科研,贡献卓著;有的执着教育,成为名师鸿儒;有的出入经典,著书立说;有的经商创业,成为巨贾豪富等,其名人名家难以数计。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伟大事业、基础工程,为全市社会各界所共识和共举。

今天《邓教之窗》推出【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盘点篇,旨在挖掘邓州历史文化、传承邓州历史文脉、弘扬邓州千年古城风采、让邓州古老大地更加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特别是三贤三将三状元三个逃荒要饭进士篇,让老师家长告诉孩子读后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一是人穷志不短,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实现抱负梦想,只有读书才能感恩他人、造福社会;(像三进士那样);

二是当官必须清廉、心中装着百姓,一切为人民福祉着想,不计蝇头小利,不能鼠目寸光。要胸怀之大,格局之广。(像三贤那样);

三是做人要忠心耿耿,不为三斗米而折腰,不为个人私利而抛弃国家利益。要铁骨铮铮、宁死不屈、鞠躬尽瘁、百世流芳。(像铁玄、张巡、李贤那样)

逃荒要饭三进士:

白牛逃荒要饭定居湍河三里河的王世仁;

方城逃荒要饭定居城东丁家营的吴阿衡;

逃荒要饭艰苦求学陶营定居读书的周斌州

亲爱的读者:为了大家参阅方便,我把搜集整理到的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乡土教材编辑在一起,分为三卷。其中卷一为红色基因传承篇,主要选取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和人物故事,学习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突出贡献精神;卷二为历史人物励志篇,邓州历史悠久,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学习他们如何励志刻苦求学、如何廉政为官、执政为民、造福一方的优良品质;卷三为名胜古迹景观传说篇,了解邓州文化源远流长、响彻古今中外。激发热爱邓州、建设邓州、创造邓州美好明天做出巨大贡献!

卷三:名胜古迹景观篇

《1》【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千年古村村落来历篇

三省雄关、邓姓祖源,南阳邓州36个千年古村落村名来历

邓州自古为中原名城,史书载邓州“北依熊耳(山),前靠荆襄,左襟白水,右带丹江”“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邓州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为邓国地,春秋归楚,称“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为荆州治,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邓州”。经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二年改为邓县,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至今。

罗东村、罗西村

罗庄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罗庄镇,历史非常悠久。因明代罗姓先祖最早定居此地,并开有店铺,称罗庄店,后简称为罗庄。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罗庄东村和罗庄西村,简称罗东村、罗西村。

小李村

小李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这里是明朝宰相李贤的出生地。李贤幼年在孟楼长乐泰山庙学馆读书,经历英宗、代宗、宪宗诸朝,同其父李升、祖父李威并称李氏”三阁老”,其墓莹均按一品规格建造。李贤昆弟48人,葬一墓茔,墓木连绵十余里,号称“长乐林”。现邓州博物馆收藏有“明宰相李贤故里碑”一通和其祖父李威墓前的蹲猴缚马柱一对。

冠军村

冠军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张村镇,曾经,它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封邑。少年霍去病在汉朝抵御匈奴的战争中军功昭著,得封“冠军侯”,“冠军村”也因此得名,且沿用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汲滩村

汲滩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汲滩镇,因湍河东流,急转而南,至后湾有赵河汇入,水流湍急,形成急流险滩,称“急滩”。明朝初年,焦、廖、孙、刘等姓先祖来此经商,渐成集镇,村以滩得名急滩,明朝中叶,商人忌“急”,改为“汲滩”,沿用至今。

穰东、穰西、穰南

穰东、穰西、穰南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穰东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此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穰候魏冉的封地故而得名。穰,通“禳”,意为丰收、肥沃之意。因地理位置分为穰东、穰西、穰南三个村子。

孟楼村

孟楼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因清朝初年,孟姓先祖由邓州城东的湖堰村迁入此地,建有楼房,称孟家楼,村以楼得名孟家楼村,简称孟楼。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孟的铁匠在铁匠铺旁搭了一个包子店,他卖的包子料足味美,而且只卖三文钱一个,当买包子的人掰开一看,里面竟然还夹着两个一文的铜板,所以过往的客人都喜欢到孟家吃包子,随即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发了财,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就称孟楼。

晋公村

晋公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东北处,晋国公裴度曾因战乱寓居孟楼,在此地兴水利,垦农田。孟楼人为感其恩德而建晋公庙,村因庙得名晋公庙村,简称晋公村。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裴度亦伤首。旋即代武元衡为相,后亲自出镇,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以功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

林扒村

林扒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林扒镇,明朝初年,林姓先祖由福建省迁入此地开店,称林家店,又因四周广植刺笆,易名林家笆,后称林家扒,简称林扒,故此得名林扒村。

构林村

构林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构林镇,南宋时期,因此地构树成林而称构林,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北征与金交战,在此获胜。曰“幸运构林关”,构林关因此而得名。后来形成村落,取名为构林村。

古村

古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构林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秦朝时已经在此地设县,称山都县。古山都遗址就位于此地,有明代石匾“古山都”和许多陶器、古井、铜铁器等文物。因村子历史悠久,故得名古村。

十东、十西

十林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十林镇,据传说,该地曾有一绵延十余里的树林,称十里林,后简称十林。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十林东村和十林西村,简称十东村、十西村。

张南、张北

张南、张北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张村镇。相传在宋代之前,这里就已经有张姓在此居住,故名张庄村。又因为地理位置分为张庄南村和张庄北村两个村,简称张南村、张北村。

都司

都司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都司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这里明代至清代前期称桐柏店,因清朝乾隆年间,政府在此地设立都司衙门,故此得名都司村,沿用至今。

都司为清代绿营军官,武职正四品。位于参将、游击之下,守备之上。与参将、游击相同,可充当营的领兵官,掌防汛军政。有的则是充副将的中军官,综理一协之军务。分为陆军都司及水师都司。

赵集村

赵集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赵集镇,明朝初年,赵姓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此地居住,人丁兴旺,渐成集市,故得名赵集村。

刘集村

刘集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刘集镇,明朝初年,刘姓兄弟三人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后来逐渐发展成集市,取名刘集,沿用至今。

桑庄村

桑庄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桑庄镇,因元代时期,桑姓先祖迁入此地居住,称桑家庄,后简称为桑庄。

彭桥村

彭桥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彭桥镇,清朝初年,彭姓先祖在排子河上建石桥,称彭桥,村因桥得名彭桥村。

白东村、白西村

白东村、白西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白牛镇,是一个千年古村落。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皇帝封赐子嵩为白牛侯,在该地置白牛侯国,后称白牛邑。明、清两朝均在此地设驿站,称白牛店、白牛铺,简称白牛。因人口繁衍越来越多,按地理位置分为东西两个村,即白牛东村、白牛西村,简称白东村、白西村。

水牛张村

水牛张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白牛镇,原名张家庄村,因流传着水牛斗水妖,保护一村百姓不受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侵害的故事,而改名为水牛张村。

腰店村

腰店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腰店镇,明朝初年腰姓先祖迁入该地定居,并开设店铺,名腰家店,村因店得名腰家店村,简称腰店村,沿用至今。

九龙村

九龙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九龙镇,因清朝康熙年间境内有集市,九家商户在此经商,门前均挂有龙形图案为招牌,故得名九龙,沿用至今。

文渠村

文渠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文渠镇,因境内有一条水渠叫文渠而得名。明朝嘉靖以前,文渠地处湍河与爬鱼河交汇处,水文条件很好,从长江来的帆船可以直达文渠,因此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现文渠街一隅以“曲河浦”名之。但自元朝以来文化一直不怎么发达,文人贤士也鲜见有出者,邓州知州认为这是一大缺憾,到武当山祭祀之后,对庙祝说出了原委。庙祝捋须笑道:灵山秀水绕道而过焉能人杰地灵?知州大悟,连忙回乡令人开渠。并特别上书朝廷诏告天下称此渠邓州以西段为“文渠”,自此“文渠”一名沿用至今。

王仕仁庄村

王仕仁庄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湍河街道,清朝嘉庆年间,进士王仕仁在此制地。渐成村落,村因人得名王仕仁庄村。

高集村

高集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高集镇,清朝初年,高姓兄弟二人由赵集镇堤南高村迁此定居,后成集市,故名高集。

夏集村

夏集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夏集镇,明朝初年,夏姓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清顺治年间成集,故得名夏集村,沿用至今。

小杨营村

小杨营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小杨营镇,明朝初年,杨姓兄弟二人迁入此地,分建南、北二村,老二居住在小杨营村一带,故取名为小杨营。

张楼村

张楼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张楼乡,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张渊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此地,因建有楼房,故名张楼村。

裴营村

裴营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裴营乡,据传说,明朝初期,裴玉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入此地建村,故得名裴营村。

吾离冢村

吾离冢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湍河街道,建村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公元前700年邓国侯曼吾离去世,葬于此地,故得名吾离冢村。曼吾离,姓曼名吾离,把邓国都城从现在的襄阳市西北二十里之邓城镇,北迁至当时邓国属地穰(今邓州市城区东南)。迁都于穰这一重大决策的实现,是穰一举成为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提高了穰城地位,当地最早开发,至今邓州市为“古邓国都”仍被津津乐道。邓国侯曼吾离为了与诸侯特别是与邻国结好,先后将两个女儿嫁给当时北方强国郑国郑庄公和南方强国楚国楚武王为妻。公元前700年邓国侯曼吾离去世,葬于邓国都城穰之东南,墓冢在今邓州市城区东南五里之吾离冢村。曼吾离死后,子孙以国为姓,故吾离当是中原邓姓人之先祖。邓国侯曼吾离的历史地位和功绩理应受到邓州后人的肯定和敬仰。

望花楼村

望花楼村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湍河街道,清朝末年,邓州城南关唐姓先祖在此建村,并建有楼房一座,楼房四周便植奇花异草,登楼可赏,故得名望花楼,沿用至今。

《2》【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现存古桥篇

1.邓州九龙普济桥

普济桥

普济桥,位于南阳市邓州市九龙乡半店街西刁河上,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9孔石构梁桥,长33米,宽3.5米,高3米。

邓州市九龙乡普济桥

在豫西南的邓州市境内,有四座明代唐王桥,即穰东镇的九龙桥、白牛乡的阜民桥、文渠乡的得子桥、九龙乡的普济桥。上述四桥,是明代唐藩王朱槿后裔朱宙永,由南阳唐王府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时所建的石桥,距今已400多年。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载,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将其第二十三子朱槿封为唐王。明嘉靖四十二年,唐王朱槿后裔唐顺王朱宙永西去淅川香严寺拜佛,一路车马难行,便在沿途建筑石桥,其中在邓州境内建四座,即上述四桥。每座桥上都有帝王才能用的龙头石雕,是保存下来基本完整的帝王系列御用石桥。

四座明代唐王桥,不仅是帝王御用桥,也是惠民桥。几百年来,诸桥为邓州人民渡河过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年久失修,石制栏杆多已毁坏,龙头被砸,有的桥面石块坠落。

7月18日,记者赴邓州采访,在穰东镇街中,现场查看了九龙桥,该桥横贯于寨河(原湛河)上。该桥为单孔大拱券桥,桥长20米,宽5米,高5.5米,因桥身原镶九个龙头,故名“九龙桥”。现桥面缺石,栏杆多毁,有的石头已损,七个龙头仍存,是四座唐王桥中保存最好的一座。记者看到,桥下垃圾堆积,民房建在引桥上,甚至紧挨桥北处也建有民房,护桥条石散落在农家院中。

与穰东镇相邻的白牛乡白西村街上的严陵河故道上,阜民桥凌空飞架。该桥桥身由青石砌成,长45米,宽8米,高10米,为三孔拱形石桥,桥身正南北各有一龙头。现桥面石板缺损,栏杆尽毁,护坡部分塌陷,成了一座险桥。

位于文渠乡段营村得子桥自然村西的得子桥,横贯在得子河上,东西长15米,南北宽6米,高4.4米,单孔拱桥式青石筑桥。据《明史·诸王列传》载,唐顺王朱宙永西去香严寺,途中丁妃娘娘在此拜佛求子,后生一子即唐端王朱硕璜。此桥因故取名为“得子桥”。

清初得子桥还是南阳的一处名胜。现龙头坠地,石栏杆全部被毁,原桥四角四个石人不知所终,一些护坡条石散落河中,桥身和护坡保存较好。

位于九龙乡半店街西刁河上的普济桥,也叫唐王桥。邓州市和淅川县以此桥为界。该桥长33米,宽12米,高3米,9孔,全部由青石砌成。桥身结构严谨。桥面较好,但栏杆全无,龙头丢失,河里条石比比皆是,桥西北边护坡青石滑落。这座桥的所在地,曾称古塘原,是1500年前南北朝时北魏皇帝孝文帝的驾崩之地。

唐王桥不仅有其旅游经济价值,更有其社会文化价值。据了解,1995年,邓州市将四座唐王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没有一处文物保护标志,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现在,四桥之旁虽都另筑新桥,不再承受车马碾压,但若不加以修缮保护,珍贵的帝王桥梁将永不复生

2.邓州白牛阜民桥

阜民桥,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白牛乡白西村严陵河故道上,与普济桥同期建设;3孔石构拱桥,长45米,宽8米,高10米。

唐王桥不仅有其旅游经济价值,更有其社会文化价值。据了解,1995年,邓州市将四座唐王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至今没有一处文物保护标志,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现在,四桥之旁虽都另筑新桥,不再承受车马碾压,但若不加以修缮保护,珍贵的帝王桥梁将永不复生。

3.邓州文渠得子桥

得子桥,位于南阳市邓州市文渠乡段营村得子河上,与普济桥、阜民桥同期建设;单孔石构拱桥,长15米,宽6米,高4.4米。

得子桥东西横贯得子河上(得子河系习河支流),创建于明代。东西长15米,南北宽6米,高4.4米,单孔拱券式,青石砌筑,中镶一条龙,头朝北、尾朝南,桥上原有石制栏杆,四角有四个石人,桥东侧为黄楝树(现已枯),西侧为乌桕树,桥身保存较好,相当坚固,至今仍作为邓州市至九重乡的公路桥。桥的两边有护坡,护坡用石块砌成,长8米。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朱元璋二十三子朱柽为唐王,以南阳为封地署唐国,一日西行于此得一子。即在此建桥一座,以示纪念,因名得子桥。清《邓州志》记载:“得子桥州西二十里,唐府建。”即指此桥。

得子桥位于邓州市文渠乡段营村,豫53线途经此地,进出交通便利。距内乡县衙30公里,南阳卧龙岗70公里,襄樊隆中90公里,武当山165公里,与邓州市区在旅游景点相距15公里。

得子桥,由于年久失修,栏杆和石人均已失落,但桥身保存良好,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邓州穰东九龙桥

九龙桥,位于南阳市邓州市穰东镇寨河上,与普济桥、阜民桥、得子桥同期建设;单孔石构拱桥长20米,宽5米,高5.5米。

以上四桥均为方便明唐顺王朱宙永去香严寺礼佛说建,统称唐王桥。

与穰东镇相邻的白牛乡白西村街上的严陵河故道上,阜民桥凌空飞架(见图①)。该桥桥身由青石砌成,长45米,宽8米,高10米,为三孔拱形石桥,桥身正南北各有一龙头。现桥面石板缺损,栏杆尽毁,护坡部分塌陷,成了一座险桥。

位于九龙乡半店街西刁河上的普济桥(见图②),也叫唐王桥。邓州市和淅川县以此桥为界。该桥长33米,宽12米,高3米,9孔,全部由青石砌成。桥身结构严谨。桥面较好,但栏杆全无,龙头丢失,河里条石比比皆是,桥西北边护坡青石滑落。这座桥的所在地,曾称古塘原,是1500年前南北朝时北魏皇帝孝文帝的驾崩之地。

5.湍河老桥

湍河老桥,又称洋桥,位于南阳市内乡县菊潭公园内,始建于1936年;28孔混凝土梁桥,长308.6米,宽4.1米,高5米;是河南近代最早的三座大型公路桥之一;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3》【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八里岗遗址仰韶文化篇

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究所联合对八里岗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收获颇丰。其中1994年的发掘因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长排连间套房房屋基址而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遗物,计有:房基66座,墓葬150余座,灰坑窖穴千余个、文物标本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早期、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地层。

八里岗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太子岗遗址篇

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古涅阳城遗址)南侧,穰东镇双庙村南偏东500米处的太子岗遗址,,是一处性质属仰韶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为主要内容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遗址为岗状高地,文化层厚1米——5米,是河南省文物保护遗址,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时,发生了“侯景之乱”,扬州刺史陈霸先与他人一起击败侯景军队,在打打杀杀中陈霸先全家被俘,他的侄子陈顼和妻子柳敬言及其尚在吃奶的陈叔宝(陈后主)逃跑流落到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南,在一荒坡岗子上搭庵度日。

若干年后,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陈霸先(南陈武帝)当皇帝两年便驾崩了,又经过了几年,陈顼也继承了王位(南陈宣帝),后来又传给了太子陈叔宝(陈后主)。

由于陈叔宝这个太子在这个岗子上曾经避难居住过,所以人们一直称这个岗子叫太子岗。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烽火已化作天边彩云飘,太子岗遗址碑刻也早建成无奈垃圾湮没尽荒芜。

太子岗遗址这里看,颇似城堡造型的岗址断崖,洞洞相连,机关套机关,可以遥想当初一路上刀光剑影,陈霸先的侄子陈顼携妻带子一家老小逃难于此的凶险艰难。

实际,太子岗遗址地下分布有硝土层。据当地人介绍,在1970年以前,在太子岗北面、西南角挖了两个大的硝土坑,人们用硝土作农田肥料。

传说的归传说,历史的归历史,在此挖掘出土的石器陶器等盆盆罐罐,经考古认定,这一带实属新石器时代先民聚落遗址无疑。

如今,从上面走过,偶尔在脚下还能踢出一些古红色砖渣。

时至今日,地面断壁处仍能清晰的看到也许是烧制陶器时窑壁上残存的红土。

在太子岗南边一断崖处,不用细看你就能发现在那泥土中嵌存有一些石块、砖瓦、陶器的碎片,它们可否是远古先人的遗存物?

深扎在太子岗断崖出的野树根,它是否像此地出土的鸭嘴形足鼎陶器、高领罐陶器?还是像站岗持枪尽心护主的侍卫?还是更像振角抖须的龙头?

一千五百年前,就被陈后主一家看中的这块岗坡黄土,土壤肥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重视和利用,现在上面全部种上了庄稼和果树。

新时期时代,仍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现在,虽然太子岗坡地角度仍挺大,但现代化的耕种手段已能让它把价值发挥到极致。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能隐隐约约看到“太子岗”地那边村庄露出来的树梢,可见此地比周边足足高出几米。

荒路边,田野里,垃圾还是垃圾,哦,它们难道是当年陈后主一家逃难时与追兵厮杀搏斗所遗留的物什?

“聚散终有缘”,“兴衰岂无凭”?一段历史,一处遗址,我们后人到底要如何保护,又要保护什么?

《5》【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白牛镇水牛张村庄传说故事篇

邓州白牛镇向北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就是水牛张村,村名的来历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

早在西汉年间,这里有一个水潭,常年水源不断,不仅浇灌田野,人们还盛行养殖水牛。不知什么时候,村里常常发生一些怪事,饲养员给牲口准备的饲料不知不觉没了,小水牛啊、鸡鸭鹅啊、夜间突然失踪。有人夜晚看见水潭里好像有水妖,吓得大家夜晚不敢出门,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

一个风雨交加漆黑的夜晚,一头瘦骨嶙峋的水牛正在打盹养神,忽然听见水潭里有动静,一只不明真相的怪物窜上岸来,水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挣脱缰绳向水妖扑去,厮打在一起,水牛用那钢铁般的牛角直顶水妖到水潭里,把水妖扎死,顿时血染水潭,水牛也精疲力尽仰卧在岸边。主人早上起来喂牛发现牛不见了,到水潭边一看,它的水牛奄奄一息,急忙抢救,总算活了过来。

从此以后村里平安,再也没有发生以前那些奇怪现象。人们为了感谢水牛那种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从此以后把原来的张家庄改名为水牛张,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故事一直代代相传,体现着人们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的愿望。

水牛张村距离白牛旱九江交汇处较近,有可能是当时涨大水鲨鱼等顺江而下流入水潭之中,人们误认为水妖作怪,无从考证。但愿一切妖魔鬼怪、魑魅魍魉不再侵害百姓,天下太平、安居乐业。

《6》【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名胜之福胜寺塔篇

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是一座千年古城,从旧地图上看,邓州分为内外两城,护城河呈回字形。而福胜寺塔位于内城以南的外城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过维修。站在塔下仰视,只见全部用青砖垒砌的巍巍塔身,每层高度、粗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外观刚柔适宜,造型简洁、优美。每层塔檐雕出斗拱、椽、枋等,塔身每个侧面边缘与拱门周围饰有蔓草花纹,所有浮雕形状各异,造型生动,显得鬼斧神工、匠心独具,极富装饰效果。

塔身上的佛龛

据《邓州志》记载,福胜寺在当年是一座极为兴盛的寺院。在香火最盛时期,寺僧达千余人,并有寺中高僧被皇帝赐予紫袈裟。然而,世事变迁,福胜寺一度衰落。从地宫中的文字记载,古塔原为龙兴寺塔,创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又据《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嘉靖邓州志》记载寺庙自元末以来,由于战火频仍,福胜寺遭灭顶之灾,昔日之辉煌成为尘封的历史,十三级仅存七级浮屠,无言诉说着世事的沧桑。至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邓州知州孔显以僧子颜主持监工在此重建福胜寺。天顺年间又对残塔进行了整修。1950年政府拨款粮食七万斤维修了塔基。1985年政府再次对古塔进行了维修,至1989年12月竣工。福胜寺塔于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胜寺周边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这座“离天一丈八”的古塔被“装”进了水泥楼盘里,福胜寺塔的巍峨身姿,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不为外人所知。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二十五日,该塔为八角椎形、仿楼阁式、密檐浮雕的砖塔。塔原为十三层,元末遭兵毁,变为七层,明代洪武初由僧子颜重修。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组成发掘队,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佛骨舍利、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

《7》【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名胜之石华表篇

石华表,汉代,现存于邓州城区一小大门内。石华表立于泮池桥头。上修表亭保护。大理石质,十六棱柱体,身高1.9米,加之座、顶全高2.84米,每边长0.06米,其中五个柱面刻有爵秩人名25人,书体8分。另外五个柱面上用楷书刻劳勒有关华表出土的历史情况。碑文说:“此石柱旧在冠军城同,乃嘉庆年间乡人发土所获,后为嗜古都舁入往上城,寄存学宫。柱面款识八分书题,故吏二十五人,考其爵秩郡邑皆系汉制,且相丁隆、陈钦名俱岁见汉书,其为汉物无疑。窃恐其日就磨灭,因独捐工资,重立于兹以存古迹。”

“同治六年八月,右庵王绍羲记”。“民国八年六月一日,同成友至学宫,见明伦堂前王绍羲先生此柱,被风雨剥蚀,古物凋敝,叔焉忧之,异日率同警士移之东庑,人众荒唐,遽经误损。凤庭督察不周实深愧。恧特树栏障护,勒文以志,警察所长贾凤庭记。”

石华表属于西汉早期,故此又称“汉华表”。汉华表,古代有桓表和墓表之别。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路的木柱叫桓表,也有设在宫殿、城垣、桥梁前作装饰用的,设在墓前的叫墓表。柱身往往刻勒蟠龙等纹饰。上为云板和蹲兽。此华表为西汉早期。虽然经历了二千余年的沧桑变迁,至今仍辨析可见。它是研究汉代官史的实物材料。也是考证华表起源的有力证据。1963年此华表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城区一小又对表亭进行了重修,现保存较好。

“华表”意为中华的、白色的(汉白玉制)、显要的皇家御用表柱,是皇家寓所、陵寝的标志。

华表-作用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

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

至今尚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

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

《8》【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花洲书院篇

庆历六年(1046年),挚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抽暇作记。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仅凭滕子京送来的《洞庭秋晚图》,挥笔写下《岳阳楼记》。遥想范公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名句时,这书院中的雅阁俊树、碧水廊亭定然也给了他些许灵感吧。花洲书院因为范仲淹及其《岳阳楼记》,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花洲书院的创办,使邓州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等,均师从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1926年,邓县县立初级中学在花洲书院成立,历经数次更名改迁,现为花洲实验中学。近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丁声树、姚雪垠、韩作黎、二月河等杰出人物。如今书院中有一块大石,上刻“吾师吾母”四字,就是难忘母校情的二月河所写。

作为典型的园林书院,花洲书院在明代被称为“花洲相迹”,清代改称“花洲霖雨”,至今仍保存着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历史建筑。花洲书院分三大景观区,居中为书院主体,五进四院结构,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之庄严和恢宏。院内西部为范文正公祠,整修时增建了邓人姚雪垠文学馆等名人馆。东部为百花洲、园林、亭台楼榭等,融合了江南园林风格。碑林书廊相映成趣,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与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物证。

近年来,花洲书院得到日臻完善的整修,内部管理不断提升,逐步成为省主要旅游景区之一,更是邓州旅游文化的品牌。2002年邓州市重修花洲书院,形成总占地面积4.47公顷建筑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旅游景区。2014年,邓州市又投资5000余万元,扩建二期工程,主要用于修建孔子大殿、国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现在,书院年接待游客达360余万人次,已成为邓州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名片

国家4A级景区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基地

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所在地

北大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基地

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

《9》【邓州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白牛镇传说故事篇

邓州城东北约15公里处,在个集镇叫白牛。为何集镇地起了个白牛的名字呢,这里边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西汉时期,南阳郡设在邓州城。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看到邓州缺水浇地,便想方设法兴修水利工程。白牛周围多是漫坡,每逢雨季,四面八方的水都涌向地势低洼的白牛,被召信臣称之为九江汇流,常常积聚不散,甚至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召太守动员百姓搬迁,他想在下游修一条坝拦水浇地。

俗话说:“熟土难离”,不少人舍不得这片肥沃的宝土——这儿地里长出的大白菜吃着没有筋,一有特产远近闻名;二临邓州至南阳的官马大道,交通方便,所以大部分百姓仍然留居不迁。

有一年天下连阴雨,瓢泼碗倒直下九九八十一天。百姓们虽然天天烧香、夜夜许愿,乞求老天爷保佑,但雨仍然不住点,下得沟满河平,到处一片汪洋,四面八方的水仍然朝这里涌来,老百姓的房屋多有倒塌,人心慌乱。

正在危急时刻,一道电闪中,只见一头巨大的白牛踩水而来,通身似雪一样白得发亮,双角恰似一双犁头,两眼发出电一样的亮光。只见大白牛在大水中央四下一望,便看清了水的流向。这时它把头低下去,双角插入泥水中,蹬腿弓身猛力朝前拱去,一趟过去就是一道河沟,泥堆土坎统统都被豁开,大水顺着拱开之处汹涌而下。没有多大时候,拱开几道长沟,水便倾泻出去,水位迅速下降。逃难的人们这才敢回家。有人顺岸边寻找大白牛,只见泥巴地中有几个头大的蹄印,却不见了大白牛的影子。此事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感激地说:真是救人苦难的神牛爷呀!

大水退去之后,街东边低洼处被水冲成了大坑,隔断了从东边来的大道。因为水深坑大,桥也没法架,使过往的客商和行人无路行走,只能望水长叹,望街长叹。正当人们束手无策时,发现水面上有位银发如霜的老汉,架着一只木排,往岸边撑来。看着他年纪虽大,却十分精神,尽管木排上人多,还堆着不少货,老人撑起来却轻松稳当,边撑边笑着问问这、问问那,有时还逗逗小娃们,似乎毫不费劲儿。这里来往的人多,老汉从早撑到晚,从不歇闲,一连撑了好多天,一直到积水退去,路道畅通之后,老汉才留下木排,独自向远方走去。有人追着老汉,想看他家住哪里,再赶也赴不上。眼看着老汉走进一片树林里,等追进去一看,不见老汉的身影,只恍惚望见一只大白牛,从树林中向东方远去。从此,人们十分怀念这只救命的白牛神,把这个集镇改称为白牛以作纪念,把白牛拱开的几条水道称作旱九江。这个美好的传说世代流传着。

《10》【邓州乡土教材】探寻邓州历史文化之邓州月牙池探秘篇

{邓教之窗实拍}邓州月牙池景观再现

【邓教之窗】邓州八大景观之月牙池的民间神话传说

邓州八大景观之月牙池的民间神话传说

邓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自古人才辈出、景观繁华,风景秀丽,连八大仙人也经常光顾此地、造福一方。

话说有一天八仙之首的铁拐李云游到河南邓州,打眼一看,看到人山人海的民工们正在这里吃力的做苦役,修城墙,有的抬着装满沙石罗筐,有的肩抗着大石头,有的身背着盛满土的袋子,个个瘦骨嶙峋、歩履艰难。神仙看了极不忍心、于是大发慈悲,也装满一袋土顺势撒了一条线,一会就变做一道土城矗立在人们眼前,袋子里还剩下一些碎土,神仙转身又一抖擞,不一会出现一个小山坳,又甩下了一滴汗珠,立即在小山坳里形成一池碧绿的清泉,酷似像一个月牙形状,人们称之为月牙池。老百姓见状立即叩拜苍天,感谢上仙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后来这里烟火不断,有求必应。官府在这里也修建了厅堂楼阁水榭、修建书院、看花楼、岳王庙、寺庙群、牡丹园、腊梅园、桃花洞、菊圃等景观,是邓州人过重阳节登高远望之地,文人墨客曾在此写下了大量诗文。在这里经常借光读书又出了个贾状元,更是为月牙池增辉添彩。

赞美月牙池诗词摘抄

金山浮翠

城隅忽露碧孱颜,无楼桃花杂小山。

缕缕金光迷佛髻,层层秀色点仙鬟。

十分艳冶春前画,别样玲珑雨后斑。

此地无峰峰最秀,天开美景卓人寰。

编后记:

春秋战国时期,穰邑(今邓州市区)为楚国别都,楚文王为其妾"桃花夫人"在邓州城区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建了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潺,为邓州之绝胜。邓人宋状元贾黯少时常深夜借光苦读于此。邓人明宰相李贤诗曰:"我访桃花洞,桃花犹未开。古柏虬龙舞,悬泉风而筛。春风吹不断,好鸟忽飞来。焚香对仙侣,愧尔生尘埃"。据考证,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邓州重建外城,西南角与紫金山相连,形成一座瓮城,内长约百余米,宽处约70米,呈月牙状,故取名月牙池。月牙池在明清时为邓州八大景之一"金山浮翠",周边先后建有贾状元书院、看花楼、岳王庙、寺庙群、牡丹园、腊梅园、菊圃等景观,是邓州人过重阳节登高远望之地,文人骚客曾在此写下了大量诗文。月牙池几经战火,又屡遭人为破坏为残垣断壁。2004年以来,在邓州市委、政府领导下,西城办事处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投资110万元,对局部进行修茸恢复,使其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市民休闲游览的景区之一。

八仙来龙去脉:

八仙是:铁拐李、钟离权(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八位神仙。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神圣庄严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

邓州月牙池探秘

幼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过邓州月牙池的民间传说,后来在互联网上也搜索到这些内容。

关于邓州月牙池的民间传说,听起来娓娓动听,阅读时引人入胜,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这个流传几百年的故事,给月牙池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州城市建设的任务艰巨和沧桑历史。

相传,邓州的土城建筑是明代两位阁老明争暗斗的结果。这两位阁老,一位是李阁老,邓州人,另一位是杨阁老,山西人。两位阁老因为向朝廷进贡之事相互争斗已不止一次。

一次,李阁老为了保障皇上贡品(邓州“菊花井”水)如期运到京城,特申请建设和加固邓州城池,盖城隍庙,驱邪镇妖。建设用土怎么解决呢,李阁老说:“邓州是沙土地,黏性差,难筑城,要筑城必须要山西的黄土,才能把城筑得牢。”

皇上闻听李阁老的话有道理,便说:“既然山西土筑城好,杨爱卿,这筑城用土之事就交你来办理,限你三个月完成黄土运输任务。”

杨阁老心中暗暗叫苦,却不敢违抗圣旨,只好让山西人兴师动众,征用大量民夫和成千上万匹骡子往邓州运土。怎奈山西距邓州数千里之遥,又有山河阻拦。再说一匹骡子能驮多少土,建设和加固一座邓州城又需要多少土?工期又紧,没有办法,只好给每匹骡子加载,能驮500斤的加到1000斤,能驮1000斤的加到2000斤。这么一来,也不知有多少骡子累死在半道上,或是翻倒山涧中。三个月的期限马上到了,山西骡子驮的土还不够筑几个城门楼。眼看要误工期,杨阁老怕皇上怪罪,又下一道完不成任务斩首的命令。如此以来,一场更大的悲剧就要在人间发生。于是山西百姓纷纷焚香祈祷上苍,事情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探明人间此情此景,派八仙之一的神仙张果老下凡相助。

张果老来到山西,便用神仙布袋装了一袋黄土,骑毛驴来到邓州,在一天夜里,趁人们还在熟睡之际,借着朦胧的月光,绕邓州城设计的图样倒了一圈,一座土城便悄然耸立起来。然而,张果老神仙布袋内的土还没倒净,恰好到了城市的西南角,就在这里抖了抖布袋,将剩余的黄土顺势倾倒出来,又用脚轻轻地踩踩,出现一段不太规则的城墙。这道城墙与西南角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小小的城中城。又因其形如月牙儿,后人称其为“月牙池”。这便是民间传说的“月牙池”的来历。

据历史记载,夏朝初年,“邓为禹都”,邓州有城的记录应该始于此时。魏孝文帝在穰城(邓州)设置荆州,即当时邓州即是穰城、荆州,南梁派将军围攻荆州(邓州),三年不克,决六门堰水灌荆州(邓州)。说明当时这座城池建设得相当坚固,易守难攻,三年还没有攻克。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纲建言移都穰城(邓州),以观文殿学士范致虚“知邓州”,修城池,缮宫室。次年,扩建城池,装修行宫,做好了接驾准备。这次所做的城市修建和扩建,应该下功夫不小。

元代,邓州都督史天泽创建邓州外城,长24里。由此可见城市的外城长度已经不小,如若按照每边6里(3公里)计算,外城面积大概9平方公里。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孔显重筑邓州内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知州吴大有重筑邓州外城。周长十五里七分,高一丈,广五尺,城内马道广四丈,依旧重建五门,即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各门分别建有门楼。

明代至清代,对城门进行重建和扩建,外城加固加高,几百年间,重修达15次之多。主政邓州的历代官员十分重视城区规划,一直延续比较方正的建设风格,其内城城墙为砖城,范围较小;外城城墙为土城,范围较大,面积是内城的好多倍。一内一外的环形城墙呈“回”字形状。在内、外城墙之外的周围是保卫这座城市的一道道水上防线--护城河,这是又一个水上“回”字形状。如此,邓州的城区形成了两座环形城墙和两条环形城河的坚固城池。

上面谈了邓州城区“回”字形建筑及重修的过程。下面谈谈月牙池是怎样的来历。

邓州位于河南省西南端,与湖北省襄阳市交界,距离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郢都(今荆州江陵)比较近,邓州是楚国别都。据传说,楚文王为他的妾“桃花夫人”在邓州修建一座紫金山,这座山坐落于邓州城区的西南一隅,山上开凿了一个山洞,名曰“桃花洞”。紫金山上栽种古柏,古柏成林,郁郁森森。紫金山下庙宇楼榭,房舍规整,道路整齐,路边芳草萋萋。紫金山旁流水潺潺,水草葳蕤,鱼翔浅底。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邓州知州吴大有在元代史天泽所筑土城旧址上重筑外城,利用原宋金时期西南城角挖掘城壕的泥土,累积在紫金山以北,作为城墙,与东面元代月城的拱墙相连,形成两条弧形城墙。

西南角城墙修建之后,土城墙与紫金山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座小小的瓮城,瓮城之内,纵向长约100米,横向宽约70米,瓮城高度约10几米。登上城墙俯瞰和环视,瓮城呈月牙之状,故名“月牙池”。

至此,我们可知,邓州历史悠久,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城区呈“回”字形建筑风格,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砖城,外城为土城。在土城的西南角,春秋时期修建了紫金山,明代利用城河泥土修建了一个小小的瓮城,与紫金山相连,这座瓮城形状如月牙,得名月牙池。

进入新世纪,邓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对月牙池进行了两次大的修复重建,使其焕发新颜。

2004年,对月牙池进行部分修建,保留了固有的黄土城墙、历史样貌。月牙池的墙体内外长满了低矮的树木、花草,春天里,紫地丁娇小可人,夹竹桃花色艳丽;槐花盛开时节,香气袭人;秋天里,酸枣树果满枝头,十分诱人。

2023年,再次对月牙池进行修建扩建,这座小小的瓮城旧貌换新颜,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月牙池北依伊斯兰街,南邻外城河。月牙池北面有一个门洞,也是进入月牙池唯一的大门,用青砖砌成,洞顶呈拱形,门额上方有篆书“月牙池”三个大字。门洞高3米以上,门洞的上方被一层厚厚的黄土覆盖,月牙池的墙体虽经过岁月的风雨剥蚀,已低矮不少,即便如此,目前仍有10多米高。墙体底部宽约5米以上,墙体顶部宽约2米,顶部铺设了石板,修筑了城垛,可绕着翁城观光、散步。在城墙的内外,通往顶部分别有3条蜿蜒的小路,小路用40多阶石基铺就,两边加装了护栏扶手。月牙池南端的墙体上复修了凉亭,这是古代人们春季赏花、中秋赏月的聚会场所,可以想象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们受邀登上月牙池,拨琴弄弦、吟诗作画、举杯换盏、附庸风雅的情景。

月牙池内部不是猜象的一泓清水,它不像甘肃鸣沙山的“月牙泉”,也不似泉城济南的“月牙飞瀑”,也不比南京秦淮河的“月牙湖”,而像一个无水的泮池,池底是一个宽阔平坦的场地,地上保留了5棵窜天白杨树,亭亭耸立,其他树木和绿植则起着陪衬作用。

月牙池的外部,是几米宽的绕城步行通道,道路外侧种植了梨树、玉兰、海棠、红叶李、琵琶等树木,树下种植了花草,春风浩荡,细雨绵绵的时节,这些树木依次鲜花盛开,欢迎游人的到来。

古代月牙池,与附近的贾状元书院、看花楼、岳王庙、寺庙群、牡丹园、腊梅园、菊圃等形成系列景观。美好的自然风光总是吸引名人前往,月牙池、桃花洞曾是宋代状元贾黯深夜借光读书之地。

这里又是登高远望的佳境,文人骚客曾留下不少诗文佳作。明代宰相李贤(邓州人)曾有诗云“我访桃花洞,桃花犹未开。古柏虬龙舞,弦泉风而筛。春风吹不断,好鸟忽飞来。焚香对仙侣,愧尔生尘埃。”

今日月牙池,随着美化靓化工程进一步实施,无论是鸟语花香的清晨,还是华灯璀璨的晚间,这里将重新出现音乐飘飘、舞姿蹁跹的情景,月牙池旅游和休闲娱乐的功能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THE END
1.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美)史蒂芬平克招财猫咪网提供热门电子书下载:www.wljz.top 辑器 编 F D P 迅捷 版权信息 本书纸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 (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 (地区)电子版发行 (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器 书名: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 著者: (美)史蒂芬·平克 著 辑 字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518/5031344122003231.shtm
2.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329)永登故事:?明代庄浪卫乙亥鼓噪事02.文苑之窗 回忆录三捡煤渣 周郑 曾几何时,在父母的操持下,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父亲用多年月光白净而冰凉 猫从野外归来 在床头舔舐它小小的脚掌 湿湿的皮毛上托着半截月光 麒麟是神话传说中能给民众带来喜庆吉祥的瑞兽,其形象以鹿的特征为主,融合了龙牛羊马形状,头长双角。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670378
3.边旅行深圳莲花山公园世界之窗中华门是雍和宫三宝坊之一,宝坊为四柱九顶,图案以龙凤吉祥为主,体现了康乾盛世的风范。正中“寰海尊亲”四个大字为乾隆手笔。 很遗憾的是我们去时中华门维修,没有看到,下列图片来自网络。 ? 土耳其伊斯兰经学院大门(1:1),建于十三世纪,门楼雕刻精美,装饰图样富有特色。 https://www.meipian.cn/53sjc0hx
4.花城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大全1《八月十五月团圆》(粤)、《打只山歌过横排》(赣)、《八月十五看月光》《大雨落来细雨淋》《风吹第三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亚洲音乐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接触熟悉亚洲三个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族以孟加拉族为主,占98%,另有20多个少数民族,孟加拉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https://www.51test.net/show/8536837.html
5.WOMEN文字版发布作者:FLBOOK会员 发布时间:2022-11-02 阅读次数:2759 书刊简介: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女职工之窗 其他信息:《WOMEN》电子宣传画册作品由FLBOOK会员于2022-11-02制作并发布于FLBOOK电子杂志制作平台。FLBOOK是一款HTML5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画册制作平台,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刊作品。 阅读3D版 WOMhttps://flbook.com.cn/t/kz8wxfPmSD
6.江西是个好地方中国交通报重磅报道:瓷航万里路唯有郑和的风帆,依然凛凛矗立于海上丝路的主航道上,船艏昂扬,航向坚定,行进在文明的万顷波光里。 ·伍· 夜深沉,路漫漫。大洲湾的渔火、上川岛的灯,是夜风长波中沟通中西航路的航标灯。疏疏密密的椰林里,绵绵软软的沙滩上,海鸥如倦鸟归巢,海蟹在月光中漫步。只有后浪拍打前浪、前浪拍打沙滩的涛声依旧,亘古不变地http://www.srxzc.com/c/Ymc5SGZ5ZlBMMGx0cUEwdHUzamhCQT09.html
7.XXXx19HD女「そんなことないよ。とても可愛いよ」と僕は言った以色列将美国大选前的这段时期视为“机会之窗”,在此期间,拜登不会施加重大影响力或惩罚以色列的行为哈马斯前高级领导人伊马德·法卢吉 (Imad Falouji)也透露称,戴夫行事低调,使用“不同的护照和不同http://news.hfhome.cn/video/gXTs7wZf2T7E/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