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0.09河南
▼滑动查看更多
大雅·绵
原文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
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
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
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
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
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
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译文
大瓜小瓜结满秧,藤蔓绵延长势旺。
周人繁衍初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
古公亶父基业创,率众挖窖筑窑仓,
尚无宫室和厅堂。
古公亶父迁徏忙,清晨策马离豳乡。
沿河奔驰向西方,歧山脚下沃土广。
娶得贤妃名太姜,共察山水好建房。
肥美地阔周原壮,苦菜甘美如饴糖。
运筹帷幄共商量,刻龟占卜问天象,
兆示宝地风水祥,遂定在此安家邦。
安顿民众盖新房,大兴土木劳作忙。
封疆划界把地量,疏通渠道遍垦荒。
自西向东垄成行,诸事记牢一桩桩。
任命司空管工程,人丁地亩司徒掌,
各司其职盖新房。绷绳校准直且长,
紧竖夹板筑高墙,宗庙竣工多雄壮。
盛土入筐腾腾腾,填土于板轰轰轰,
打夯平基登登登,瓜刀乒乓凿墙平。
百堵土墙齐动工,声势浩大胜鼓钟。
建起王都城郭门,固若金汤耸入云。
筑起宫廷大正门,雄伟庄严气势森。
祭台高筑拜社神,威慑异族免入侵。
蛮夷犯我未绝亡,睦邻友好结外邦。
拔除野树破阻挡,四通八达路通畅。
昆夷奔逃狼狈状,敌陷疲弱周渐强。
虞芮两国现纷争,文王调停感其性。
万语千言述德政,四方贤能皆为用。
国有辩才疏化亲,朝有忠臣善辅政。
良士奔走正视听,猛将克敌能制胜,
抵御外侮保太平!
解读
春寒料峭,夕阳醉黄昏。
夜幕徐降,不期遇归人。
渭水岸边沃土阔,平原广处有人家。
我看到一个美丽窈窕的女子,手提竹篮徐徐而行。即将跨进家门的一瞬,马蹄声疾由远及近。她回首张望,不禁怔在原地,刹那间,天地归于沉寂,唯有心跳。
我看到一个身姿伟岸的男子,风尘仆仆策马而至。在晚霞掩映之中,他注视着女子注视他的目光,神凝步止,怦然心动。刹那间,尘世再无颠沛,唯有安然。
女子,是歧山脚下姜族长女。
男子,是自豳而来的周族首领亶父。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苍天大地作媒,滔滔渭水为证,这场落日余晖下的一见钟情,为周王朝八百年伟业拉开了神圣序幕。
《大雅·绵》是一首为领袖古公亶父歌功颂德的西周开国史诗,延时经地纬,以详略有致的宏大叙事揭开了远古王朝的神秘面纱。让我们穿行于上古时期的沧桑诗行,从“略”中探究——
远古长征版《水浒传》
《绵》共九章,每章六句,结构宏伟,内容丰富,句式有致,语言悠美,情景交融,兼具史性与诗性。
先来认识一下男一号。翻开古老的族谱,赫然发现,古公亶父姓姬名亶,乃是轩辕黄帝第17世孙、周祖后稷第12世孙,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名片上的头衔亮瞎后人的眼:上古周氏族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的爷爷、周王朝的奠基人。
《绵》之开篇极简略。首章以“绵绵瓜瓞”起兴,追溯周人源远流长的历史,逐水而居,耕在沮漆,十三世族亶父带领民众掏洞挖窖遮风挡雨。
第二章,情节急转。“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莫非,这是要演水浒传?没错,正是要演《水浒传》。一个清晨,亶父忽然率领大家骑着马沿河西行,一直来到歧山脚下。在这里,他成家立业,迎娶当地姜族长女,夫妻双双察山看水,选择好地址准备建新房。
两章之间的过渡让人猝不及防。既然在豳地创下基业,过得好好的,怎么突发奇想就演起《水浒传》了呢?
不得不说,诗中这份留白,“白”得有些过分了。要知道,豳地在陕西北部彬县、旬邑一带,与歧山相距一千六百多公里,且隔山隔水。在交通运输行业极不发达的古代,马这种活的交通工具只有贵族阶层才有实力配备,普通百姓只能靠两条腿丈量天下。亶父虽有马,但率领部族远迁三千多里路,无异于一场长征。显然,这不可能是一场心血来潮说走就走的旅行。
既然是史诗,不妨从史书中找答案,原来,他们的水浒,不是躲避官府的欺压,而是远离戎狄的侵扰;不是驻扎梁山为匪,而是翻越梁山为王。
据《史记·周本纪》《孟子·梁惠王下》以及《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公元前11世纪,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豳地,亶父领导的周人频频被戎狄外族侵扰,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亶父奉行“仁政”,最初,戎狄来抢钱抢东西,周人本着“花钱消灾”的原则赠之以钱财、珠玉、粮食、犬马;但贪婪无止境,戎狄那家伙根本不买账,反而得寸进尺,想要强占土地和人民。婶可忍叔不可忍,老百姓怒了,不给戎狄点颜色瞧瞧,他们就不会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众纷纷要和戎狄拼命。然而,作为种植、养殖业发达的农业部落,周人虽然生活富足却武力不彰。俗话说“惹不起,咱躲得起”,为了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亶父决定离开豳地,远赴他乡寻找新大陆。
对此,古公亶父是这么说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外族前来侵犯,无非是想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对民众来说,无论是跟着我这个首领还是跟着戎狄的首领,同样都是生活,并无区别。如果民众为了我的首领地位去打仗,牺牲的是民众的父子兄弟,却让我做君主,我如何忍心?”亶父之仁之贤,令人肃然起敬,当为天下统治者的座右铭。就这样,大约在公元前1147年,亶父带领族人扶老携幼,挥泪作别豳地,踏上前途未卜的征程。
这是一场背井离乡的民生大迁徙,更是一次生死关头的战略大转移。可以想见,在这吉凶难料、险象环生的漫漫征途中,可能面临戎狄的围追堵截,可能遭遇毒虫猛兽的各种威胁,可能经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存困境。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渡过沮水、漆水,翻过梁山,长途跋涉,历经万险,终于“柳岸花明又一村”,到达岐山之下的膴膴周原。新大陆,就在眼前!
一路上,亶父的“仁政”观广为传播,吸引了原部族民众和各路自由民前来依附,以至队伍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亶父这一壮举,既摆脱了戎狄威胁、保存了有生实力,又锻炼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群众基础,还磨砺了周人意志、锻造了革命精神,建立了理想的根据地,开创了全新的利好局面。纵观周人崛起的历史,古公亶父由豳迁岐是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为周朝八百年江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旁观者,历史在岁月深处保持沉默。而称职的读者,必定要在时光里跋山涉水,伫立于那片千年之前的广阔原野,才能看到那满面尘灰,细数那维艰步履。对于兼具文韬武略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亶父来说,这不是逃离,而是开创。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远方那片沃土将在他的耕耘下生机勃勃,一路归附的百姓将在他的领导下奔向幸福,周族将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实现复兴。
让我们回到史诗里的广阔天地,采访一下热火朝天搞建设的远古先民,从“详”中感受——
天时地利人和
从第3章开始,诗人通过浓墨重彩的劳动场景描写,犹如展开了一段延时摄影,让我们见证了政权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确立的。
先说天时。到达周原后,敬畏天地神明的周人,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刻龟占卜活动,祈求上苍的意旨。卜象显示,此处乃风水宝地,适宜定居安邦。
再说地利。作为农业民族,土地是周人赖以生存的根基,能否占有并支配广阔丰美的土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地大物博的周原无疑是安居的最佳选择。站在壮美周原,终结了流浪生涯的周人,心中充满了安定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哪怕一切从零开始,哪怕以苦菜为生,心里也是甜的。
接下来,就是“人和”的主场了。
任何伟大的梦想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广阔天地当大有作为,亶父带领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盖新房、分田地、疏渠道、垦荒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食,居者有其屋。
接着,确立官制定人事。依据前期的工作表现,亶父逐步建立人事制度,任命了司空、司徒等官职。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工作,虽千头万绪却有条不紊。国防上,坚不可摧的城门、雄伟堂皇的宫门、庄严肃穆的祭台……那叫一个固若金汤。国际上,“要想强,友邻邦”,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四处与邻国开展友好访问、建立伙伴关系。国内,要想富,先修路,在新开辟的根据地广泛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其中,第6章是个有声有色的别致章节,在铲土、填土、打夯、刮墙等建筑环节的描绘中,诗人动用了“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强烈的节奏、高昂的气势、响亮的声调竟然盖过了助阵的大鼓声,生动再现了劳动场面的火热。这,极有可能是“劳动号子”的前身。
在上述农田水利、安保交通、外交国防等建立健全完善的过程中,周原无处不“人和”,所有对事物的描写,都彰显了人心的团结。天时地利人和兼得的古公亶父,在新地盘上逐渐站稳了脚跟,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三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吴越春秋》)。
然而,古来功业易创不易守,周王朝的“瓜瓞”是否实现了“绵绵”之志?来看第9章。男二号文王,也就是亶父的孙子隆重登场。先是文王的美好德行把陷于纷争的虞芮两国感动得不要不要的,最终得以和解。接着四个“予曰”连用,一气呵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感染力,瀑布式激情倾泻手法增强了听觉冲击力,系统赞颂了德政传承、贤才广纳的盛世图景。诸多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对古公亶父贤、仁精神的深刻领会、政策的贯彻执行,说明后世子孙不忘初心得始终,周王朝基业世代延续得继永。末章种种,与首章“绵绵瓜瓞”遥相呼应,呼应的是生生不息,是民族自信,是初心永恒。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哪怕只是一笔带过——
女人也顶半边天
《绵》中,除了没有名姓的众多群众演员之外,主要人物有三个,两男一女。分别是男一号古公亶父,占据当之无愧的C位;男二号文王负责末尾压轴、传承基业。唯一的女主姜氏,从戏分分配上看,竟然是妥妥的配角,彰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贡献处心积虑的抹杀。时代发展到男女平等的今天,是时候恢复姜女的历史地位了。
首先,从诗中取证,亶父作为一个外来户,能够迅速确立并巩固在周原的领导地位,与姜女的联姻无疑是重要因素。姜女的爸爸一看这小伙子又帅又有才,是个理想的金龟婿。亶父一看,刚来到异乡就能娶个白富美,等于找了个坚强的靠山,老天爷待咱不薄!如此这般,一拍即合,强强联合,未来可期。
其次,首章中,周人还在豳地过着“陶复陶穴”的日子,来到周原娶了娇妻才开始看风水定宅子,建起了像样的城郭宫室,居住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意味着,周人修建房屋也是参照周原大地的风俗得以开启安居乐业的农耕生活的。
第三,周人的农耕文化自信源于母家姜族。《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如《皇矣》《生民》《公刘》和本诗,在赞颂历代先祖德行、功业的同时,都大力弘扬周人农耕文化传统并以此定义族群本身。就拿甲骨文中“周”字的字形来说,看,像不像一块界限分明还种着庄稼的农田?然而考古发现显示,周人引以为傲的农业成就发生在入岐以后,也就是说,农耕文化的原创者应是以神农氏为起源的姜族。周人制礼作乐时,吸收姜族神话中“稷”的形象来表现本族农耕传统的起源,还塑造“姜嫄”这一形象以象征姜族力量。可见,姜族在树立周人的农耕传统,推动渭水流域各族文化认同、民族融合方面功不可没。
一部史,铭刻着永不消逝的时光之印;一首诗,保鲜着永不冷却的岁月之温。《绵》里,有历史意识的觉醒,有农业传统的固定,有恒久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的土地告诉我们:文明的征途,永无止境!
往期精彩
扫码下单好书到家
朗诵
肖洒,播音指导,研究生导师,金话筒奖提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学习强国”播音朗诵专家团成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演讲与口才分会副会长,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