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经济论文
一、会计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会计是伴随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会计是因经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工商企业的发展而成长,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1),充分显示神经细胞的动态性和进步性,因此可以说,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会计的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环境力量。各国的环境是在变化的,会计也相应地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并满足不断变化了的环境,这就是会计的反作用。会计把有关信息掇馈给有关人员后,就能在重新形成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中起一定作用。每一个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应根据其特写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制订出适合于自己国家的会计准则,这就是会计的国家化。另一方面,各国经济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又影响各国会计向国际惯例衔接和接轨,这就是会计的协调化。
在高度发达和得杂的经济体制中,企业投资者委托经理人员来管理和控制企业财产。大型的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存在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倾向,会计需要履行对不参与管理的投资者提供计量和报告信息的职能,即管理责任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2)这一发展倾向大大增加了对会计准则的需要,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多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部分内容。基本会计准则是垒球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而作出的原则性规定。它包括四部分的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3)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业行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规定。具体会计准则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共性业务会计准则、会计报表准则和特殊行业特殊会计核算准则三方面的内容。因此,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既存在相同相近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同或相近之处在于会计术语和处理方法相同,譬如借贷记帐法。相异则源于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实施的经济政策有别。譬如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国际,尤其是西方国家,则是实行以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尽管如此,我国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我们的原则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这是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凝聚了世界各国的智慧和经验,因而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同时,我国也有境外上市公司,减少不必要的障碍。
二、会计准则模式比较
1、宏观管理导向型。
主要指前苏联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会计准则采用政府颁布规章制度和法条例的形式,强调会计信息为宏观管理的直接控制服务。实行统一性、强制性和在会计方法上的无选择性是其特点。因此,资本效益不被重视,只们所关心的是投资规模和生产增长速度,因服务职能的削弱,作为资本流动导向的作用基本上受到遏制。
2、微观管理导向型
以瑞士、荷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大都采用这种类型。这些国家较多地强调企业的权利,会计准则从维护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出发,在会计方面赋予企业以自由选择余地。会计准则具有较多地为企业服务的职能,如一定限度的保密原则,可以自由选择历史成本法或现行成本法,甚至折旧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等。
3、赋税导向型
这种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日、法、德等国家。其特点表现为强调会计信息为国家的纳税服务,不允许纳税申报数据与会计报表严重脱节;会计准则主要由政府制定,或直接由立法部门作出具体规定,民间团体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小。
4、私人投资导向型
主要是英美等国家。这些国家强调会计准则为投资者服务,在会计准则中所提出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牲的规定,对会计报表及其指标体系的安排,乃至各种会计方法的选定,都体现了上述思想。
5、双重导向型
三、基本会计准则比较
1、会计目标的比较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我国会计目标:(1)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
(2)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3)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
1)会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在纟营决策中有助于使用者的一系列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
2)为此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3)会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保管工作或核算工作的成效。
可见,我国与国际的会计目标,已趋于一致,差异之处仅仅在于我国强调满足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但是在我国,对于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投资者身份出现的,这又使得这点差异变得较小了。总的来讲,差异还是存在的,尤其在实际工作中,这与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
2、会计原则的比较
西方会计原则其内容为: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提示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一般原则”与国外大同小异,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
1)稳健性原则,我国称为谨慎性原则,其具体实务中我国是有选择性运用稳健性原则的方针的,譬如:应收帐款中的“坏帐备抵”,存货中的“后进先出法”以及折旧中的“加速折旧法”等。
3、会计要素的比较
(一)资产核算比较
对于资产项目的核算,中外资产核算差距很小,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1、对待市价与成本熟低法。国外会计广泛应用于股票投资、存货计价等方面,而我国实施历史成本法,不允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在计提坏帐准备方面,国外的会计处理是按照历史资料的分析来确定计提比例,而且可采用赊销金额百分比法、帐龄分析法和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我国也采用这三种方法,而且在这方面采取了:(1)承认市场风险,允许计提坏帐准备称为“备抵法”。(2)对计提坏帐准备的比例予以一定的限制,全国所有企业只能按“应收帐款”帐户期末余额的3‰—5‰来计提。
3、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西方允许采取直线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和减速折旧法,而多国准则没有提到减速折旧法问题,而且对圆满速折旧的计提方法,只采用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并限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和船舶运输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和汽车运输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以及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企业。
(二)所有者权益的比较
在国际付款条件计准则中,所有者权益称为业主权益和股东权益,它的构成如下:
1、实缴资本,即股东实际缴入的股本。
2、资本盈余,即股票溢价。
3、资产增值,即由于价格水平变动,对企业资产重估而形成的盈余。
4、留存收益(5)即企业收益支付股利后的剩余部分。
5、非股东对企业的捐赠。
与我国的所有者权益比较,实缴资本与多国的“实收资本”是基本相同的;资本盈余、资本增值、非股东捐赠的资产均与我国的“资本公积”相对应;留存收益与我国的“未分配利润”相对应;我国有“盈余公积”概念,属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代表从利润分配过程中提取的有关金额内容,而国外的业主权益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我国,财务制度规定要从税后利润中按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并将这两部提取的金额放入“盈余公积”之中,而西方国家并不这样做,只是将税后利润进行股利分配。
关于利润分配问题,我国规定所有企业均要按程序进行利润分配。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税后利润是直接向股东分配股利的。
(三)收入的比较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18——收入的确认》的约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正常活动过程中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由他人使用企业能产生利息,使用费和股利的资产所形成的现金、应收帐款或其他代价的总流入。其广义的收入概念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很显然,其概念界定为狭义而矣。
至于其他会计要素如负债、费用的界定,其差异微小,在此不必赘述了。
四、具体会计准则发展趋势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73年成立,其会员已比包括了来自91个国家的122个价值计职业团体。IASC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37项国际会计准则,实际有效准则有35项。其中,对第1号进行修改,改名为〈财务报表的列报〉,并取代了原来的各级组织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第5号〈财务报表应提供的信息〉和第13号〈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列报〉;第3号〈合并财务报表〉被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所取代;第6号〈价格变动在会计上的反映〉被第15号〈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所取代。
9月,IASC成立子准则常设释义委员会。
11月,批准了SIC三项释义公告和公布四项SIC释义公告草案。
7月,IASC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在法国巴黎共同签订了一个工作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跨国证券的上市和买卖,而在跨国证券的上市买卖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会计报表如何编制?即会计报表按照什么会计准则编制?因此,制订和发布相互可以接受的会计准则就成为IASC和IOSCO的共同目标。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现拥有跨国证券规范机构115个,已涉及全世界85的资本市场。现已确定由ISOCO根据上市公司需要提出并完成一套核心会计准则(共40份),使其能够得到世界上主要证券市场的接受和承认,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通用并作为跨国上市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依据。
1911月,ISOCO拟批准了这套核心准则,到目前为止,只批准了一份,即〈现金流量表〉准则。
从年发布,而在1月以后逐步实施的有:
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第35号中止营业
第36号资产减值
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或有资产
建立一套各国均能接受的会计准则,并逐渐实现国际会计的标准化,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的。
(二)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发展的新动向
我国企业侍计准则自1988年开始研究起草,1992年11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基本上实现了我国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6)的转换,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从理论研究步入会计实务;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
从1994年2月起到191月为止,财政部会计司先后六次发布了30年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我国于195月22日颁布了〈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具体会计准则,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施行。
1998年3月20日颁布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及指南,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1998年6月颁布,于19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有:
1)〈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和指南;
2)〈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指南;
3)〈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和指南;
4)〈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指南;
5)〈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和指南(7);
会计准同时并举的出台不仅仅涉及到会计领域,还涉及到国家财政、税收、预算、证券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有关部门组织协调。一气呵成地出台一套全面、系统、完整的会计准则则相当不易。因而,笔者认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特点的需要,分别轻重缓急,逐步择机出台。
另外,我国于年5月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为其成员国,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作为代表参加。同时,CICPA是IASC理事侍的观察员。目前,在世界上有观察员身份资格的只有四个组织。它们分别是:欧州委员会(EC)、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我国CICPA之所以能成为少数几个观察员之一,是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分不开的。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比探析论文
1.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螫体对比
1.1会计准则定制机构对比。纵观全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制定的会计准则,另一种是由民间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分别为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规范。该体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也做到了尽量避免于会计制度矛盾的现象。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准则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体对比
2.1存货准则对比。存货是企业一项至关重要的流动资产,是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存货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另一方面,存货的计量也与成本的计量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关系,因此存货核箅的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的质量。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部分。具体表现于下述几方面:
(1)存货准则的结构比较。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存货”由持有存货目的、存货核算的范围、存货的定义、存货的计算等七个部分组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是由如何确认存货、如何计量存货取得时的成本、发出存货时的成本应当如何确定以及存货的期末计量等九个方面组成的。
(2)存货定义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定义方面都定义了存货与可变现净值,其指导作用是比较普遍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定义不仅有理论方面的概述,还有具体的举例和比较,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完善。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列明了存货的存在形式,但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缺乏了严谨性,但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加容易理解,便于展开实际操作。此外,我国会计准则还对间接费用展开了定义,但国际会计准则中并没有有关的内容。
(3)存货确认与计量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期末再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置,国际会计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也是如此,但是对取得存货应当如何计量,后者并没有作出
明确的说明。实际上,把存货取得时的成本与存货后续计量分不同方式核算,能更加准确的对存货的价值。
(4)取得存货计量方式的不同。从理论上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更加真实,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取得存货计量方式则相对偏离实际。
2.2固定资产准则对比
(1)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不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不仅仅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在购人的固定资产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添加了固定资产是使用结束时拆卸、搬迁的费用项目。又例如,对于所有者投资投人的`固定资产,我国会计准则是根据投资各方确认的进行价值核算,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的。
(2)折旧规定的不同。在折旧方法方面,两准则所采用的折旧方法大致相同,我国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方法比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采用的较多。倘若预计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之前的估计数有较大差距时,两准则的调整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对年限一个是对金额展开调整。
(3)固定资产减值的不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的会计处理中,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不相同的。前者认为,减值损失确认后,固定资产的这就金额必须在以后核算时进行更正,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中,能够对其账面价值进行合理的摊销。在某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后应当对其折旧的金额进行更正。后者则认为,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后,必须按照其账面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重新计算折旧,对于恢复了减值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恢复之后的价值和剩余使用年限来计算折旧的金额。由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导致必须重新计算折旧金额的,不调整之前已经计提的折旧的金额。此外,对于固定资产处置的不同,两项准则都规定必须把处置的利得计人当期损益,然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是包含在正常经营活动的损益内,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当作为营业外收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传统规定是一致的,也就是当资产出现减值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并且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进而增加利润。
2.3借款费用对比
(1)借款费用确认的不同。在借款费用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而言,我国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判断比较简单,并且不能进行选择。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在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便于运用。
(3)资本化金额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是不相同的。前者规定的主要是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得出,并且资本化金额不能比实际发生的利息大。而后者规定的计算比前者更加复杂一些。
3.结束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历程与制定程序,还介绍了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借款费用准则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不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就准则内容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涉及面比较窄,规定不是特别详细。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会逐步走向深度化,与国际财务报吿的趋同程度不断加深。在新会计准则发布后,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分析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现状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动因分析
(一)跨国公司国际经营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机构设置的特点,决定跨国公司具有了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渠道。而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不利跨国公司信息汇总,减少了会计信息的可化性、有用性,影响母公司战略管理和资金运营。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更具有要求国际间会计处理趋同化、标准化的客观必然性。跨国公司迫切需要国际间会计准则统一。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以及市场风险加大,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发展等目的,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在许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管理系统。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会计国际化的重大经济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掀起的企业合并高潮,是以跨国公司间的跨国并购为特征的。无论是欧洲范围内并购,还是西欧公司对美国公司并购,必将促进美英和西欧这两大会计模式的协调,为未来会汁准贝啲全球趋同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或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目前世界上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110多个。区域经济组织能够比较便利地消除成员间的分歧,实现内部统一,故可促进全球化协议的最终形成,这为会计准则的趋同提供组织保证。在IASC改组后,世界各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因此要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更有发言权,区域经济组织内会计合作就显得相对重要。欧共体进行的区域会计统一就JirH'成功范例,不仅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欧盟范围内会计和报告差异,而且扩大了欧盟会计的影响范围。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二)文化差异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不受到一^国家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的。不同的社会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塑造出具有不同民族特性的会计准则特征。东方文化注重强调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差异,并总是习惯于用统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和组织,这是*方纤文化的宝贵遗产,但会对射十准则制定和撕产生深远静向。会计文化作为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多层次复合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同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池存在着差异。差异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各国会计准则冲突的根源。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王的会计制度,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在出台政策时要根据实际清况细化具体办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中,如果引进、模仿,必塔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找。
(三)资本市场不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是基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是以全球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和筹资的财务信息的决策为导向的,会计信息使用人一般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等,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成分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资本市场尚未完善,所以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人是政府管理部门,这就形成了与资本市场决策者不同的信息需要,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生成的信息并不ttM用中国准则提供的信息更有用。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决发展,但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有触高。中国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这样国际上一些会计领域我们还没有涉及或还没有完全涉及,很多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对国P示会计准则的运用必领审慎。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一些牛杂的会计事项的面,IASB也并未能涵盖,如果单纯追求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势必造成我国很多会计事项无据可依。
(六)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普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会计等各方面专业教育发展得也非常快。我国目前会计人员中,拥有高学历的人员多数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实际经验并不丰富;没有学历的人员多数是历史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缺少是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这这种背景下,我国拥有的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匾乏。计划经济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和定势,广大会计人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极少运用专业判断。会计准贝掴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国际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倾向于原则基础,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通常提供较少指南,对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很高。现阶段由于会计人员的习惯和专业素质方面的原因,将难以适应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判断等方面的较高要求.我国的这种会计环境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策
(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为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公司财务舞弊,首先,完善独立懂事制度,使独立董事享有公司治理、公司审计、静提名和细制定等方面的监督权蚊董事不彳朝市公司担任除彼赵_卜的其他彳挪职务,同时逐脚随制牛条梢关34立董事独立地行使其职权。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使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监管及控制最为关键的机构。董事会不仅仅是重大事务的决策机构,而且必须将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功能摆在首要位S。其次,减少法人股持股比例,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用脚投票”的功能,同时,加强审计部门、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舞弊和欺诈的处罚力度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能减少公司财务舞弊和欺诈行为,从而为实现以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封侧__雏创造饼。
五、总结
会计准则的趋同不是一踏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渐进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各成员国互相渗透、纵横交织,共同致力于构建一^永远不会处于“帕累托最优”的全球会计准则。趋同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会计准则的趋同应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即在逐步增加国际会计准则比重的同时,又不能损害既有体制内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使国际会准则变迁的社会成本最小,否则,会加大准则变迁成本。趋同是方向,趋同不是等同,趋同是双方与多方的共同互动,趋同是一态的博弈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趋同。即使实现了那也只是形式上的趋同,也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更好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论文
本文从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一、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基本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其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32项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三部分。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而应用指南则侧重解决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实务问题,从不同角度对具体准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于建立,该体系包括《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41项国际会计准则和30项解释公告。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国际会计准则,侧重于指导各项具体实务;解释公告类似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指南,侧重于通过各项具体的实务问题多方面地对会计准则的应用进行解释;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并不属于任何一项会计准则或解释公告,因此并不涉及对任何具体业务的计量或确认提供参考标杆。
(三)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比。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用于指导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而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的解释公告与我国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功能和内容上基本相对应,都制定了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并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提供了处理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范例与标准。
二、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
(一)基本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了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与分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等内容,统揽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并为会计准则各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标杆和依据。该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2)财务报表的目标;(3)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然该框架并不属于任何一项会计准则或解释公告,也不涉及对任何具体业务的计量或确认提供参考标杆,但实质上,我国独有的“基本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都起着统揽全局,指导各项具体准则制定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也发挥着相似的功能。
(二)具体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目前由38项组成,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基本覆盖了我国企业在实际经营中所面临的各项经济业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前只有37项。虽然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引用和借鉴,但是,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以及长期以来的特殊国情,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并未能达到完全一致,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二者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就不得转回,即使其价值得以恢复”。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永久性资产减值准备的后期转回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永久性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论文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现状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满足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求,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于206年2月丨5日正式发布f由丨项莪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相接轨的、覆盖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财政部先是在9月2日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之后在20丨0年4月2日发布了路线图,这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的莶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并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为持续、动态地消除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提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程度而做出的努力和重要部署。虽然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反而会促进我国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和G2U会议提出的“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最的会计准则”而不断地做出努力。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深化发展,早□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我们需要找出二者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以便釆取有效的措施。
(一)差异分析
1.公允价值问题
2.企业合并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方瓯也存在很多差异,包括对企业合并范围的确定、合并商誉等,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合并范围的界定。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包括同一控制F企业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前者采用权益结合法,后者采用购买法。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合并既有一个企业取得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的情形.乂有企业取得对某项业务控制权的情形,釆用购买法,但不包括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我国实务中虽然出现『对某项业务进行合并的案例,但准则中并未对业务的合并做出规定。因为我国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合并大多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以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做出了规定,如果准则没有对其进行规定,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购买法将会成为企业合并的惟一方法。
(二)原因分析
1.政府制定模式原因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是1±1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的,这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首先,因为财政部会计司是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而政府又是一个地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与国际流行的民间模式尽最回避信息使用者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做法大不相同,所以从形式上看,民间模式具杳一定的独立性,而我国的政府模式独立性就比较差。其次,政府准则制定机构-般会受到政府预算的控制,在经费开支上会比民间模式受限的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会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实施的程序不够充分、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并难以吸收优秀的会计人才直接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来。最后,政府模式下准则制定机构奋较高的权威性,有权决定如何修改会计准则,有权决定哪些企业何时执行会计准则,因此在准则制定屮受到箕他利益集团干涉的影响较小。
2.市场经济基础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因素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基础还不雄厚,这是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相连。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己成为世界经济体中重要的一员,怛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比较薄弱,国际贸易发展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某些交易或事项并没有在我国出现。总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市场经济蓰础不够牢固,这也导致r我国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了一定的'差异。
3.会计人员素质原因
会计人员螫体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制约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蜇要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会计准则变化比较快,会计人员虽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r相应的职业教育,但是并没能够完全消化和吸收这些专业知识,可见教育力度不够0如果会计人员在执业中用模糊的知识凭感觉做事,一味地照搬准则规定不进行思考,这就会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从而影响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趋同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阻力,徂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的差异将越来越少。为此,我们需要做出努力。
(一)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和交流
(二)加强高素质会计队伍的建设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仅是规章条文的相同,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具备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应用到会计实务中去。所以,我国需要加大会计教育力度,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及时的接收新知识、新理念以提高业务水平,成为高素质复合塑人才,以便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对人才的挑战。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研究国际会计论文
一、中国新会计准则重大变革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指各国或地区之间不断减少会计准则差异,形成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准则一般是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会计准则(GAAP)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各国或地区要么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要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制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会计准则。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的改变又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也必然具有经济后果。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根源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所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
三、中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四、已新发布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五、中国会计核算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
国际会计准则在制定时,都有一个会计框架作为指导,此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效力。而中国的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其中基本准则就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的地位,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会计的基础工作,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对中国反倾销应诉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核算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通常应该以国际会计惯例作为标准,各种间接费用的分配必须合理、科学、规范,期间费用必须合理分摊。从理论上讲,中国企业目前在计量生产成本时’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不考虑期间费用的分摊。但辱,串口产品价格的实证是以完全成本为基础。在分摊期间费用时,妻提供出术同产品分摊的长据,从而证明其产品属于正常价值的定价。特别要注意,诸如借款费用资本化等,中国企业会计往往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标准’而在反倾销财务会计报告中’必须严格按照准则要求执行。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除非企业能提供合理证明,否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中国充分考虑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只有在充分证明可以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才适用公允价值。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主要针对历年来中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的行为。这也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政府补助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对政府补助采用全面收益法,规定补助计人损益。中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补助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按权益处理,没有特殊规定的计入损益。可是,考虑到中国企业数量众多,在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有层次的、逐步地进行替代,切忌搞一刀切,以符合企业组织多元化的特点。
六、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必须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中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国目前会计人员队伍现状来看,目前尚缺乏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高素质人才,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加土近年来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变化速度较快,会计人员来不及消化和吸收这些新知识,以致在理解国际会计准则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国家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积极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要努力提升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中国有13.5万名注册会计师,ACCA近几年在中国仅培训了约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缺口很大。中国巳经将会计人才培养列人了中国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中,会计教育也将着力加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会计行业人才规划,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国基本上在制度内容上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中国目前影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去扫清障碍,从实质上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同论文
一、影响会计准则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会计准则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它不仅影响公开准则,而且通过影响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因素间接地影响会计准则。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特点、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发展国际贸易及参与国际经济组织情况、通货膨胀程度等。
3.文化因素。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因素。
治程序。
5.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只有普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达到相当水平,才能设计拟定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并使之顺利付诸实施。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有自己特定的、严密的会计程序,主要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程序,采取不同的规范形式,组织这些程序的方式或规范的重点会有所不同。按准则和按制度来规范是不一样的。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人们通过学习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
会计制度则不同,以某一特定部门、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从中可以看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1)规范的对象不同。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2)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准则是重点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
西方一些实行会计准则的国家虽然由有关职业团体制定并发布会计准则,但公司在实际执行中仍要根据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科目体系,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所不同的是这种会计科目体系是公司自行制定的,属于公司内部核算制度。我国目前将会计制度由企业自行制定的条件还相差甚远。随着会计科目体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将来可能会形成由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自行制定或者由中介机构制定会计制度。但目前还不宜确认,因为准则和制度的差别在很多方面无法消除。准则和制度有可能会长期并存,从而成为中国特色会计的重要内容。
2.会计准则内容差异
2001年12月,国际七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安达信、安永、毕马威和普华)发布《2001公认会计原则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与会计准则有关的80个指标的调查,《报告》将全球62个国家2001年12月31日前有效的会计准则与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RSs,即先前的IAS)进行比较,分析自20报告发布以后各个国家的变化及所取得的进步。《报告》分析表明,中国会计准则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不少差距。
《报告))显示,与2000年相比,被调查的62个
国家约有1在缩小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方面取得了进步;约一半国家在减少差距方面尚未作任何努力,未曾应用或建议某些准则。各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其中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包括6个项目: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准备、雇员福利、所得税、合并会计;披露方面的差异包括:关联方交易和分部信息。
在《报告》的中国部分,重点比较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述为四个方面:
(2)中国无以下项目的特定披露规则:权益变动表(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上市交易的投资除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终止经营、稀释的每股收益、使用后进先出法时存货现行成本或先进先出法成本的揭示。
(4)其他差异。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允许融资租赁以未折现的租赁付款额金额确认;中国没有要求分部报告应以财务报告使用的政策来编制。
三、协同的对策
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协同
针对现阶段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情况,提出以下设想:(1)首先要明确各自的适用对象(范围),其次应在《会计法〉的统一指导下,使两种形式的规范
相互协调,以保持规范的一致性。准则和制度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求企业既执行准则又执行制度。那么两者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就非常重要。(2)对于我国会计规范改革可以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即近期目标是准则与制度并行,实行两种形式的规范;第二步即远期目标是采取单一形式的规范,至于是选择准则还是选择制度,等经过加入WTO过渡期后由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状况来定。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一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最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代表了一种趋势,并且将成为现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措施,尽量参与IASC的改组活动,并努力争取一定的地位,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赢得一定的利益。
2.会计准则内容的协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当通讯、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本市场的统一成为可能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调整其战略目标和章程,希望能成功建立一套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对其质量提出了三个关键条件:(1)准则必须包括一套核心的会计报告,它们可以构成全面和公认的会计基础;(2)准则必须是高质量的,它们能够导致可比性和透明性以及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3)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欧盟成员国已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以前统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而我国目前已有包括100多家B股公司在内的逾1000家上市企业和在境外上市的50多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公司,为避免会计准则差异造成问题,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
在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特色,其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国外的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是要注意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整个框架和理论基础,避免出现某个特别准则与整个理论基础相矛盾。通过与国际逐步接轨,使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统一,同时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同。
四、结语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已加入WTO这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应该看到,会计准则国际化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需要,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会计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基于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的探的论文
一、适用范围方面
二、确认条件方面
根据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使用情况来看,有形资产的确认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寿命不低于一个会计年度;二是,提供劳务、生产商品、出粗或经过管理方面的。与其相比,国际会计准则对厂房、不动产、设备等进行确认,应满足的条件有:一是,企业在生产商品、供应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情况使用的二是,使用期限可能不少于一个会计期的。在对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确认条件进行比较以后发现,它们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定义是差不多的,但我国固定资产准则提到的是高于一个会计年度,而国际会计准确说的是可能不少于一个会计期,因此,我国固定资产的定义更清晰,而国际会计准则对特性、实质更侧重。
三、初始计量方面
(一)外购的。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实际应用的情况下,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成本是指各种税费、购买价款、装卸费、运输费、安装费等,而国际会计准则指的成本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范围上,还增加有折扣这个内容,即固定资产方面的回扣、商业折扣等,都可以作为固定资产成本的抵减项。因此,在这个方面,我国固定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三)融资租入的。在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从粗赁开始日期,承粗人需要承担的粗赁资产公允值和粗赁最低付款额现值中比较少的一个,并将其作为粗入资产的入账值,而差额是没有确认的融资费用。
(四)非货币性交换取得的。根据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使用情况来看,通过非货币性交换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以公允值计量;二是,以账面价值计量。在实践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准则在这方面有更详细、更规范的规定,很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从而使处理方法更加专业、清晰。
四、后续计量方面
五、处理和信息披露方面
结束语: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论文
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的趋同。但二者在一些具体项目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分析其中的差异,充分了解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重要性,对于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差异比较
新《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应用范围,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T具列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多个科目引人公允价值计量。但是整体的应用依然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没有完全与国际准则相同。
1、公允价值定义。IASB征求意见稿中颁布的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则如下: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相比而言,两个定义的含意基本一致,只是1ASB的公允价值定义更加强调了市场环境,更接近实务,更容易操作一些。同时,由于IASB的定义更加强调在市场中取得信息,使得其在成熟完善的市场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公允价值取得的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报告主体有能力在计量曰获得的、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未经调整的报价。第二层次为第一层次之外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人值。第三层次为不是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资产或负债的其他输人值。我国新会计准则按照市场活跃程度规定了公允价值取得的三个步骤。首先,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其次,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最后,如果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资产,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可以看出,市场数据是公允价值取得数据的基础,但是IASB对市场数据依存度更高些。而我闰尽量避免使用市场的主题数据,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币场经济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不能完全有效地为公司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等提供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同时,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为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会计利润提供了空间,故我国采用相对谨慎的态度对待公允价值采用的市场数据。
3、公允价值具体适用范围。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限制较多,比如在金融资产计量方面,我国还要求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4、一些具体准则的区别。资产减值转回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明显不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转回,这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更加接近市场的现实状况,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但我国由于曾出现过利用资产减值调整会计利润的现象,所以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便不能转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准则中差异也较大,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则是按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人账。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状况、会计人员从业水平和市场监管水平看,现阶段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准则尚存在差距,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趋同。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建议
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完全趋同,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和定价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督系统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利润操作等现象,同时也可以给进一步完善该项会计准则提供更扎实的经济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不够成熟,适合我国的合理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因此还应逐步建立有效的公允价值定价机制。
2、增加实务操作的可行性。对于一些具体的实务操作方面,比如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行为,可以按照IASB提出的适用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确定公允价值的可行方法执行。或者要求IASB承认我国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已添加了实务性操作的范例,规范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实施细则。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防止操纵利润的发生。因此,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是必须的。除此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强化信息披露环节的管理,应当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要求出发,强化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信息披露。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与趋同建议
(一)金融工具准则的差异比较
关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经过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十多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将会不断的完善,这就为我国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计量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金融资产被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人损益的金融资产;(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应收款;(3)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7月14日IASB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复杂性》综合项目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该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同时规定:(1)如果是衍生工具,则不允许重分类;(2)如果某些金融工具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适用公允价值选择权规定),则不允许重分类;(3)在不再活跃的市场上,对其他金融工具的重分类规定适当放宽,即允许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对一些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同时,准则的修改也对两种情形进行了限制,即不允许将衍生金融工具和持有目的明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
我国针对IASB提出的修改表示支持,认为将金融工具计量划分为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是对扩大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表示担忧,认为“对于具有基本贷款特征并以合同收益为基础管理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能够提供更具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这是由于在我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中,贷款及应收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工具,在处置或出售时,实现的收益不能转人当期损益,这将影响企业报告的经营成果,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
(二)金融工具准则的趋同建议
针对这次IASB提出的修改意见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丁具确认和计量》(CAS22)虽然在金融工具方面已基本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我们认为应当暂不执行金融工具重分类限制放松的规定,具体建议如下:
总之,由于国际会计准则能够使上市公司在金融工具上的确认和计量更加灵活,更能反映有效、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同时随着我国对外投资逐渐增多,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十分必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到IASB修改准则的进程中,力争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的诉求和呼声,扩大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事务中的影响力,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起到应有的突出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行为;解决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有些会计制度还存在的政出多门等问题;会计政策的制定机构要积极颁布统一会计指南,根据不同行业编制实施会计准则的具体范例,以指导实际会计工作。
三、财务报表列报差异的比较和趋同建议
(一)与国际会计准则报告列报的差异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业务的'结构性财务表述。财务报表主要是为了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但是在国内,由于市场成熟度不高,投资者理性程度不够,投资者还不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进行投资,依赖财务报表投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主流。因此,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企业的考核和评估。由于财务报表的作用定位以及不完善的市场体系,我国的财务报表规范与国际财务报表规范还有一定差距。
关于财务报表的列报,我国会计准则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已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两者相比,对报表列报总体要求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加详尽具体,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原则化;相反,对各报表结构和内容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更概括、更灵活,而我国会计准则更详细、更明确。这主要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面向全世界多元化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详细的总体要求、灵活的报表格式以及更大的专业判断空间有利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而我国会计准则面向我国单一的制度和文化背景,对报表格式和内容的规定详尽明确,能减少报表的编制和使用成本,提高报表的编制效率和使用效用。
(1)来自持续经营活动的信息(来A业务活动和筹资活动的收益或损失的总计数);(2)终止经昔的信息;(3)其他综合收益项[1。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主要萣列报的项目不丙以要素来分类,而是将其按照活动的性质分为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财务报表更合理的反映企业的活动,可以避免企业对于信息的粉饰。其次,这样的分类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具体分析,由于各种列报都是按照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區别开来,这样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去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会计指标的运算也更加的方便快捷。然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尚未实现这种分类方式,因此不利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趋同建议
1、促进会计理念的转变。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财务报表列报的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会计理念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和综合收益观,淡化收人和费用。在利润表观中,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盈利能力。这种财务报表主要是通过收人与费用的比较,直接表现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在资产负债表观中,只要除所有者投资及利润分配以外的净资产的变动都应汁入当期损益,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持续获利能力。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也应积极提高资产负债表在报表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核心报表,突出所有者权益的新变化。由于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才能够体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2、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鉴于围际会计准则列报的差异情况,我们建议,我国应该加快脚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行同步,首先是在报表形式上如报表种类、格式上首先保持一致;其次在内容上逐步渐次调整到完全一致。当然,我闰会计准则还要首先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我国广大财会工作者的接受能力与素质,最大可能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持续趋同。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可以一次趋同。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更改,我国会计准则需要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靠近。但是这种靠近必须保持--定的独立性,主要是由于我闰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我闰企业业务交易的类型和自主性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适当保留我国会计准则的某些国家特色。在进行具体准则的制定中,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以服务我国国内企业和投资者为出发点来进行修改。也就是说,我同会计准则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的持续全面趋同,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后实现全面趋同。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理论研论文
一、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总体比较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新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成果,是对原有的1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又颁布了22项新制定的准贝!|,涵盖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有机整体。尽管新准则在制定中高度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总体看来二者还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准则制定机构差异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的,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我国《会计法》明确指出:财政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政府制定的法律根源。这一规定是源于我国会计职业界不如欧美国家发达,职业团体的力量也比较薄弱,制定准则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我国的文化传统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会计准则由政府统一颁布和强制执行能够保证准则的执行效果。
第二,准则法律地位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性的国际会计组织,并不立足于国家和主权的范围,因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法律约束力。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是依赖于取得各国政府和_际组织的认可和支持,例如欧盟(EU)、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丨OSCO)和宣布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等。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是间接形成的我国会计准则是法律体系组成部分,会计准则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的,会计准则一般规范较为具体,指示性强。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企业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报财务报告而不能背离^将会计准则纳入到法律体系中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在我国环境下,如果不将会计准则纳人到法律体系中,将达不到准则制定的目的也得不到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认对。
第三,准则表述形式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通常由引言、自标、范围、定义、规范的主耍内矜、披露、过渡性规定和生效日期等部分组成。表述语言主要是英语,符合西方的语N>J惯。我国会计淮则行文及其架构采取了“章节”、“条款”式,符合我国法律用语和行文习惯。在准则语言应用上,尽可能规范化和通俗化,适合中国语言习惯和中文环境,便于操作和执行。我们认为,无论是采用哪种语言表述形式,并不影响准则实质内容的趋同,只是根据各自的环境做形式上的调整。
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与IASC发布《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总体趋同的情况下存在几点差异:
第一,法律地位的差异。
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基本准则的法律地位,和具体准则一起共同构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在法律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颁布,是上市公司等必须执行的规范。另外,我国《基本准则》为会计具体准则提供了概念理论上的支撑,同时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对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事项提供会计处理的依据。而IASC发布《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也不具有法律效力。《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是为了编制和报送企业财务报表提供而一套内在一致、首位关联的概念框架。
第二,财务报表目标的差异。
我国(基本准则》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对财务报表的目标都进行了“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表述。两者的差异在于“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表述顺序不同。我国《基木准则》杷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放在目标的第一位。这就表明在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为投资人使用报表信息做出决策提供参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托经营的资源进行必要的监督,包括奖惩和人事调动,以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不致流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近阶段主要是应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部分准则也适用于国有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髙级管理阶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成为我国财务报表的一个主要目标。而《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主要为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服务,因此财务报表的目标也主要体现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服务。
第三,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差异。
三、固定资产准则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和《LASI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会计》准则比较,两宥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耍体现在后续计量中,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差异。
在后续计量中,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计量原则上除按其成本模式即账面价值(成本减累计折旧)来表述,还允许按公允价值进行重估计价。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企业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只能采用成本法。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重估计价有详细的规定,如果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主体就应按照重估价金额计量。在重估价模式下,固定资产的价值按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随后按重估价计算的累计折旧的余额来表述。重估应当经常进行,以确保资产的价值与在资产负债表日的重估价差异不是很大。如果重估发生增值,增值不计人当期损益而是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单独项目一“重估价盈余”。如果重估引起的资产账面价值减少,减值应确认为损益。如果同一项资产以前存在重估价盈余,发生减值后,应当减少“重估价盈余”。在后来的信息披露中,也要求进行重估价模式的披露。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使用重估价模式就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后续计量的基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差异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之一。
第二,应计提折旧额的界定。
我国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中扣除了减值准备,而国际会计准则并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当月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自下个月开始计提折旧,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当月投人使用的固定资产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计提折旧。这两个差异使得应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不一致,进而导致的按照两种会计标准下计算的净利润数据存在差异。因此,我们推测这一差异将会在会计实务中有所体现。
第三,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以转回。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