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好一个卦之后,到底卜到的是什么卦?
简单说:先记八卦,再以八卦查64卦表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是由两个八卦所重迭而成,8x8所以是64卦。看卦时首先必须把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外卦(或称上卦),下半部为内卦(或称下卦);至于上下(内外)各别是什么卦,可以利用下表来对照。(学易者,一定要将八卦的卦象背下来,这是最基本的功夫。)记忆卦象的方法除了多动笔画几次,时常卜卦、反复练习以外,古人为了方便记忆,也写了一首类似「三字经」的歌谣: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个人很不建议用以上歌谣来记忆八卦卦象,我觉得直接用死即的都比记歌谣再配卦象还好。最好的方法则是一点点想象与理解再加上死记,比如全部都是阳,就是「乾卦」、象征自然界的「天」;全部都是阴,所以是坤卦、地;和「水」的小篆的写法是一样的,所以就是坎、水;和相反,所以就是离、火;长得就像是「山」,所以就是艮、山;和「兑」字形的上半部长得有些相似,所以就是泽、兑;剩下和,想不出什么可以附会的,就免为其难死记一下。
在学会认识八卦之后,接着可以利用下图来查出卦名。上卦(外卦)查对上面横行,下卦(内卦)查对左边纵行,就可得到你所要的卦名。
找到卦名之后,以该卦的意思来解释你所卜问的事即可。例如,你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升官发财?」结果卜到地风升,「升卦」,那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若卜到的是天地否,「否」卦,那当然就没希望了。在查阅以下各卦的卦义时,只需采用关于整卦意义的部份即可(也就是卦辞部份),解释各爻意义的地方不用去理会(也就是爻辞部份)。
关于如何深入了解一卦的意思,请见>>如何解卦?
这是最简单的卜卦方法,只要准备六枚铜板即可。或者,如果不习惯直接看铜板,可再另行准备笔纸,把铜板的的卦象以阴阳画在纸上。
以下是这个卜卦方法。
准备六枚铜板置于掌中:↓
合紧双手成箱型,让铜板有足够滚动的空间:↓
心里默念问题,同时摇动双手,让铜板充份翻动:↓
待问题问毕时,停止摇动。在停止摇动的同时,可调整一下手势让六枚铜板大致在右手或左手掌心整齐堆起:↓
用另一手食指将成一堆的铜板推开,成整齐的一字:↓
在眼前的就是一卦。铜板人头为阳,记作「-」;字为阴,记作「--」。此卦为「地风升」,升卦。↓
什么是易学?易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
什么是易学?易学为变化之意,易学有狭义之易和广义之易,狭义之易指宇宙本身的运动和变化,广义的易则是宇宙及万事万物运动变化。
易学的一般特征
关于易的一般特征,我将它归纳为八方面。
从空间上,是无外无内;从质量上,无小无大;从数量上,无多无少;从形体上,无形无状;从种类上,无穷无尽,总而言之,是无所不包。
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当中,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对宇宙的认识,都是从狭小范围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西方的地心说,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因而提出日心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此向前大步跨越。现代的天文学研究发现,太阳其实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一样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而整个银河系与其他星系一样,也在快速旋转,银河系绕着旋转的中心是否就是宇宙的中心,现在没有答案,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答案。天文学的研究结果还证明,宇宙从未间断过膨胀,究竟应当膨胀到何时,现在还没有办法作结论。而在'大爆炸'之前,宇宙的范围应当无限小。自从有了宇宙,自然也就存在和出现了物质。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宇宙间存在着多少物质,
这些物质的性质怎么样,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弄清,甚至人类在存续期间,也不可能全部弄清。仅就人类目前居住、生息、繁衍的地球而言,各种物质和生物,人类也未有全部弄清。单就物质的组成而言,人类已认识到分子、原子、电子,甚至夸克的存在。夸克还能不能再分,
将来还能认识到什么层次、什么程度,也暂时没法预测。总而言之,人类已经认识到的事物,大到无限的宇宙,小至微观基本粒子,都属于'易〃的研究范围之内。
人类自出现以来,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皇权、民主,从无固定配偶到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从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民族、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组织,无不时刻发生变化和发展。人类自身也有生、老、病、死,少、中、长、老的运动过程。所有人类的自身活动,也在易的研究范围当中。
因此易的研究范围,具有无限性,因而'易'的适用对象具有无限性。
2.'易〃的外在性和表象性。它是指事物外部发生变化,而被人们认识或感知。'外部'是相对概念。比如一棵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它的生长、幵花、结果、死亡,就是〃外部〃,而'内部〃则是指看不见的部分;而当以这棵树的其中一个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时,细胞的表面之外就是'外部'。因此,'外部〃是以研究对象来确定。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从理论来说,都应当被人类认识或者感知,尽管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还非常有限,认识手段或者方法不足以窥测全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从已知的事物推论未知的事物,从事物的个性归纳出共性,由著见微,从微见著,都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或者手段。人类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入里,由外到内,从现象认识本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人们首先是从现象的层面开始的直观地、感性地认识的。通过对事物的外部表化、认识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归纳、提纯出'道〃。
事物的外部、表象产生变化,其结果就形成不同的卦象。
3.易的内部变化性。事物外部的变化,归根于事物内部的变化。此亦即哲学所宣称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易的阶段性。它指的是连续性过程中特定的时空范围,呈现出与另一特定时空范围不同的、有较为显明的表现特征或状态。
易本身无所谓的阶段性可言,人类出于考察和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需要,就必须选取适当的时空来分析其变化特征。因此,在一定的时空之内,'易〃有阶段性可言。例如,从整个宇宙的一个周期运动而言,按其呈现的特征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极,之后,又回到八卦、四象、两仪,共八个阶段。从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事物而言,它又可分为生、旺、没的阶段。从人类社会而言,它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乂社会和社会主乂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状态,等等。无论人们怎样分阶段认识事物,都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易'的阶段性,它可以被无限的细化和人为地划分。'易〃的阶段性,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身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它是人为、主观地出现的,而'易〃的连续性,却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进程。
6.易的周期性。跟'阶段性'一样,易本身也没有周期性可言,这里引入'周期性〃一词,目的也是出于人们认识事物的需要。一个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更容易使人类充分理解、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容易使人类根据其运动规律,从而得'道〃。从宇宙而言,它既无始,又无终。人类为了认识宇宙,就假设它有一个开始,
7.'易〃的永恒性。对事物进行'周期性〃研究,最容易认识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连续性〃言表象,'永恒性〃言本质,它是'易〃的其中两个方面。具体事物的生长、变化,既有'周期性〃,又有〃连续性'。而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也是连续的。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将来也不会停止。就某一具体事物而言,它从产生到消亡,是连续不断的,从消亡的一刻起,作为具体事物,连续性已经中断;但作为物质而言,事物的消亡,并没有导致物质的消灭,物质依然继续运动和变化,并且这种运动具有永恒性。一个人死后灰飞烟灭,万事皆空,万事皆休。从生命的角度而言,他的生命已经终结,但从物质的角度而言,它已经获得新生,已经融入其他物质、其他生命当中。宇宙的整体也一样,从'太极〃幵始,又终于'太极',它既是宇宙之终结,又是宇宙新生的幵始。宇宙不灭,物质不灭,生生不息,循环无端。'易〃具有永恒性。认识到这一点,什么天堂、地狱、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已经很好理解,宗教之说,神佛之道,四大皆空,莫不如此。
8.'易〃体现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的高度同一性。'易〃的哲学性和科学性的同一,近代以来被谈论得最多,而且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大量、细致、专业的研究。但其却不尽如人意。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的研究方法有问题。没有搞清'河图'、'洛书'的真实本质,以至其研究难有突破。
'易〃,它当然是哲学的研究范围,因为它关系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易〃当然也是科学的范畴,因为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界,无一不以认识世界本源为己任·通过对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研究,认识其内在规律,达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均表现出'易〃,它包含有'易〃的哲理,而这也就成就了易〃义理派',同时,这些奇奇怪怪的符号,也包含着很多的〃自然法则〃,因而'科学易'的兴起也在情理之中,当然,现代的'科学易〃依然存在重大的缺陷。
易经入门中,易经易经文方法论
《周易》提出的为文法则是:有物、有序、旨远、辞文、善变。下面我们结合古代文论家的阐释分别作一介绍。
立象尽意,意象结合(《系辞上》上:“圣人i象以尽意……”)。即通过具体形象、事物,表达难以言表的思想感情。此说开古代“意境”、“意象”理论之先河。
彰往察来,显微阐幽(《系辞下》:“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无论讲明往事还是观察未来,都要善于揭示不易被人们发现的细微而深刻的道理。这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
称名取类,因小见大(《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此言以小事类比大事大理,即司马迁所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传》)。这是我国传统的言志说理方法。
言曲而中,事肆而隐(《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即语言虽委曲婉转,却切中肯綮;叙事似漫无边际,却隐藏着深奥的道理。这点,不但被广泛地应用于古代散文和诗词曲赋,也成为现代杂文和散文的重要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