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理检测;命题设计;整合优化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理念有三方面: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而不是只重视结果;三、要注重个体差异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在学业评价内客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力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的,现在仅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
综观近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物理课程标准,本人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试题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物理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和严密
该题中描述的王强同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也给学生学习物理作了一个好的示范:善于观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乐于写“物理”日记的习惯,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物理与人文的结合。
二、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出科学探究的方法
要克服只重知识、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之一。在笔试的环境下,对“过程与方法”可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比如,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将一枚硬币放入碗中,人站在恰好不能看见硬币的地方不动,向碗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便可看到经水折射后硬币的像.试想如果倒入碗里的水不是水而是别的透明液体,实际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吗即:不同的透明液体对光的折射程度一样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I)你准备选取哪些器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实验原理是什么?
(2)你将测量哪些量控制哪些量设计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3)你会面对那些设计上的问题如何处理?
(4)你对实验的结果有何猜想
题目开始先介绍硬币在水中的折射,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做这道题,学生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一问通过对实验结果有何猜想,还可以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道题设计的很科学。
也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探究仅仅在物理实验时才能实施,在试题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有一定难度,另外以往试题多为知识内容,实验内容也仅是在测量与验证定理上作要求。于是教师不熟悉对科学探究怎样进行卷面考查,容易出现简单化、标签化。比如下面这道命题就过于简单,留于形式。
小梅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探究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她猜想:(1)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2)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把一只平底玻璃杯分别正放、倒放在一盆大米上,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2)在倒放的杯子上加放一盒饮料,观察杯子在米中下陷的深度。
进行实验:观察到玻璃杯在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状况如甲、乙、丙所示。
分析论证:(1)甲、乙两图的实验中,控制了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2)比较图乙和图丙的实验,控制了受力面积不变,比较的不同,可得出: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
总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压强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强越。
2008年3月,埃及曝出考古重大发现――一座公元8世纪的古城堡重见天日。为这次考古发现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一位获得埃及文物部门特许的中国考古爱好者,他的名字叫李金培。鲜为人知的是,李金培曾是一名国内的罪犯,能变成外国政府特许承认的专家,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这一切的改变,只因为他当初对女儿撒下的一个弥天大谎……
高墙内的考古谎言
1965年,李金培出生在被称为六朝古都的河南省开封市。从爷爷和父亲那里,他掌握了不少考古和挖掘古墓的知识。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为充实考古队伍,决定招考一批热爱考古事业而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李金培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入围。1995年,李金培调到湖北荆州地区,随后又作为单位的优秀人才,被送往武汉某重点大学考古专业学习,系统地接受专业教育。正在前途一片大好之时,李金培却走上了歪路。为了筹到一笔安置新家的费用,他利用工作便利将一件文物倒卖给老乡,获利10万余元。事情很快败露,李金培因此获刑7年。
清醒过来的李金培后悔不已,尤其让他无法交代的是远在陕西的妻子和女儿茵茵。茵茵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女孩,她漂亮、懂事,在学校里门门功课都是优。案发后,李金培要求执法部门不要将这个消息告诉茵茵,因为她当时面临中考。李金培知道茵茵最喜欢历史,尤其对古埃及金字塔法老的诅咒感兴趣。他便对妻子说:“告诉茵茵我在埃及考古,要等任务完成了才回去看她!能瞒多久瞒多久,我宁愿娃将来恨我,也不愿意在这节骨眼上让她伤心!”
告别过去闯荡埃及
不久,茵茵告诉他,升学考试她考了全班第一名。作为奖励,她向父亲提出拍些埃及的风光照片寄回来。这让李金培傻了眼。为了维护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李金培开始主动找监狱干部借有关埃及历史的书籍看。
与女儿的关系稳定下来之后,妻子却向李金培提出了离婚。这之后,李金培的思想再次出现了波动,他不仅拒绝改造,还在监狱里拉帮结派,制造事端。因为他料定孩子已经知道了一切,谎言无需再继续。
为了女儿的这句话,李金培决定摆脱一切恶习,潜心改造。2004年,他因为有重大立功表现,获得减刑奖励,可以提前出狱。2004年6月18日,李金培走出了监狱,买了一张去开封的火车票,想回家看望朝思暮想的女儿和母亲。
临上车前,李金培犹豫了。几年过去了,乖巧的茵茵也该出落成大姑娘了吧,她会相信眼前落魄的父亲是从埃及考古归来的功臣吗明年,她就要读高三了,如果知道爸爸对她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还会为梦想奋斗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李金培停下了脚步。
女儿拯救了他的灵魂,现在,李金培要帮她实现梦想――去埃及!他认定这是拯救他们父女关系的唯一出路。李金培先找到进修期间的一位老师,讲述了这5年来他与女儿茵茵之间发生的故事。老师非常同情,帮助他申请到了埃及的自助旅游签证。2004年底,李金培登上了前往埃及的航班。
九死一生父女重逢
到达开罗后,李金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开罗附近的吉萨金字塔拍了一张照片,给女儿寄出了发自埃及的第一封信。
起初,李金培对自己申请工作签证,获得埃及长期居留权相当的自信。他认为,他的考古特长在埃及应该可以施展。但是他很快得知,外国人若在埃及合法考古,必须获得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的批准。但现在的李金培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文物挖掘专家。迫于生计,李金培只好在开罗一家小的中餐馆落下脚来。他一千就是半年。在这半年里,他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阿拉伯语,也积攒了一些钱。老板见李金培手脚勤快,打算替他申请打王签证。李金培觉得这样也能将日子混下去,等生活稳定了就将茵茵接到埃及来。
不久,李金培发觉他们似乎不是合法的考古队。一次偷听,印证了他的猜想。李金培害怕被抓后永远被驱逐出埃及,那样他将没机会见到女儿。
于是,他伺机逃跑。
李金培朝着日出的方向走去,从日出走到日落。第二天,他继续往东行走,水喝完了,随身带的一点食物也吃完了。天黑的时候,李金培实在支撑不住,昏倒在地……当李金培再次醒来时,被一群说英语的旅行者包围。通过随队的埃及向导,他们弄清楚了这个中国人的遭遇,其中的一个英国长者告诉他,埃及有许多外国盗墓集团,他们专门雇佣没有身份的黑工,目的达到后,就将这些人杀死在墓穴里,然后卷起“宝贝”逃之夭夭。李金培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他及时逃出,否则等不及见女儿就会丧生异乡。
李金培和罗伯特一行,在广袤的沙漠进行着艰难地搜寻。2007年6月,他们发现一条军用古道。他们将先进的考古仪器和李金培古老的工具、理论相结合,探测到一座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堡。城堡规模宏大,周围环绕着许多古墓。开挖的那天,博士激动地和李金培紧紧拥抱在一起。由于李金培对此次考古工作贡献突出,获得了埃及文物部门的特别嘉奖。
2007年10月16日,茵茵抵达开罗国际机场。当罗伯特的助手将茵茵带到挖掘现场,李金培慢慢地站了起来。夕阳下,一个身材高挑、披着长发的姑娘快步朝他走来,边走边喊:“爸爸,是爸爸吗”记忆的洪水霎时涌上李金培的心头,他不知道该怎样迎接这一重要时刻,只是伸出满是尘土的手,说:“娃,是爸爸!”父女俩紧紧抱在一起,任幸福的泪水横流。为了这个拥抱,这位坚强的汉子奋斗了10年。
入夜,李金培和女儿彻夜谈心,可他就是不敢提自己坐牢的往事。直到茵茵睡去,李金培替她清点行李,发现了一个厚厚的日记本,上面记载了李金培与茵茵在监狱中第一次通话以后发生的点点滴滴。看着,看着,李金培的眼睛湿润了:原来早在妻子和他离婚前,茵茵就在无意间听到了妈妈和奶奶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关键词:戏剧;表演;理论;自觉;更新
在涉及戏剧表演如何创造角色的问题时,诸家学说纷呈,见仁见智,如“心理外化说”、“天性解放说”、“动作说”等等,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这一现象本身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戏剧表演、创造角色其实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规定,人生是丰富多采的,谁也无法用一种教条式的理论去束缚鲜活的生命。但非常不幸的是,在实际实践中,人们又往往喜欢去寻觅试图框住表现鲜活生命发展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相互间旷日持久的表演学术的论争。
一、传统理论模式指导下的几种分析、排练的教学方法
创造角色的练习一般是以剧本片断教学作为开始的。教师分配学生找剧本,要求学生找一些人物少、事件完整、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突出的剧本,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对所选剧本题材,风格、时代、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限制。剧本敲定后,开始进入排练,一般常见的分析、排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剧本分析法。准备好剧本后,就开始读剧本,一遍一遍地读,然后分析剧本中的时代背景、中心事件、矛盾冲突、贯串动作、主题、主题思想、最高任务、分析角色的规定情境、潜台词、内心独自等等。直到把全部搞清楚了之后,开始写人物分析,人物小传、对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都要写得非常具体。在剧本分析透彻之后,才开始排戏,用综合的舞台调度去体现,其实是在桌旁完成分析和心理体验的过程。
其二是对词、背词排练法。即学生们拿着剧本你一句我一句地对台词,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台词来感受、体验剧作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思想感情。在对词的时候对剧作的事件,矛盾冲突贯串动作、主题思想、最高任务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然后背词,找到角色的语气、感觉来表达。此后开始排练、完成舞台调度,找到语言和形体配合的感觉。
纠正上述弊端,就需要一种理论的自觉,这种自觉,不是为了论证某种事物而寻找理论依据,而是理论本身还活着,是理论自觉地在解决和指导着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的演员明确剧本的外部事实和事件之后,应当转入‘用行动进行侦查’,在实践中探索从这些事实和事件产生的有机过程。于是演员面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此时、此地,处于角色的生活情境之中,他该怎么办呢对于提出问题,演员不是用言语,而是通过行动去回答。这里,他是代表他自己行动,而不是代表他目前还不熟悉的人物形象”①。这是斯坦尼拉夫斯基晚年的重要成果――行动分析法。
这种分析是在演员拿到剧本之后,先不要急于背词或做大量的案头分析,而是应先寻找动作,找出剧本中的事实、事件以及由事件涉及的角色在剧中的行动的任务、目的。即人物在规定情境中会做什么然后怎么做带着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觉做一些即兴小品和练习,可以是剧本的事件,也可以是与剧本无关的事,但一定是要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生活起来,语言可以不受剧本的约束,是即兴的、生活化的、自然地说出,但行动意向不能脱离剧本的情境与角色行动目的范围,演员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生活在角色当中会说的话或会表达的情感,组织和感受角色的舞台生活、获得一定的角色舞台生活的感觉,在捕捉到了比较准确的台词思想动机后,慢慢向剧本原台词靠拢,这时原台词和演员自己根据角色发挥的台词就很接近。
二、时代要求表演理论的更新
此外,还有关于遴选培养表演人才遇到的所谓“内心与外在”问题。在招生选择学生时,是看重学生的形外还是更看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力往往二者很难统一。这个问题困扰笔者很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外形条件很好的学生,他们的内心却很苍白,而相貌平平的学生却大多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强的感觉力。对于培养话剧演员,对于舞台而言,演员的表演技巧、表演状态,内心感受的真实始终是第一性的,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认为从表演教学,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出发,在选择表演学生时应更看重其内心的感受力,在这一方面需要更新理论的支持。
与之相佐证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我曾到香港演艺学院进行教学交流,有较深的体会。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形象大多都并不出众,但是表演时从内心发出的感觉都很真实,很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而相比之下,内地的表演学生大多形象靓丽,表演时更多的是注重外部技巧,内心空空,总不易把观众带入情境。由此可以感受到,内心的感受力强对角色的把握更准确,创造的角色更真、更抓人。再由此引伸,我已经想到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百老汇式,好莱坞式的著名演员呢……
从理论自觉到理论更新是针对戏剧表演教学中理论滞后,理论模式化,已不适于指导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戏剧艺术,戏剧审美而提出来的。在这里“自觉”与“更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论自觉就不可能有理论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