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各种宗教信仰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终极信仰? 作者宫哲兵,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导读 中国各宗教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道的信仰,有的宗教将道视为最高信仰,如道教。有的宗教将... 

中国各宗教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道的信仰,有的宗教将道视为最高信仰,如道教。有的宗教将道视为与最高信仰同等地位,如儒教。有的宗教将道视为重要信仰之一,如佛教。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近现代的五教合一,中国当代的宗教对话,都有道的理念贯穿其中。人类各种宗教信仰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终极信仰?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有人提出是上帝,有人提出是超越者,有人提出是道。在中国,甚至在海外,许多人开始认识到,道是表达信仰的具有包容性、终极性与普世性的的一个概念。

正如印度各宗教都普遍信仰“梵”,早期欧洲各宗教都信仰“逻各斯”一样,中国各宗教普遍信仰“道”,虽然信仰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对道有一定程度信仰的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德教、天帝教、理教、轩辕教等。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运动、近现代五教合一的运动、当代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运动,其合作共存的基础是道,其多元对话的基础也是道。各个宗教的信仰有一定的对立性,宗教对话也表现出差异性,但中国人历来都用道来表述或翻译,这说明道是表达信仰的一个概念,也说明道这个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终极性与普世性。

一、道教与道

1、唯道是从,唯道是务,唯道为法

道教中,对信奉道教教义并修炼道术的专职道教徒,称为道士。道经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唯道是从,是说一切事唯独服从道,唯独听从道。道经称,道士“唯道是务”。唯道是务,是说一切工作唯独为了道,一切任务唯独围绕道。

早期道经《黄帝阴符经》说:“明道善修,法道传承,唯道为法,功成天地。”道教的一切修炼之法,所传承的,无非是唯道为法,以大道为法规。

2、唯道来集,唯道长久

道教徒静坐修炼时,唯有道气集于心中。司马承祯《坐忘论·得道》说:“空心谷神,唯道来集。”赵宜真《原阳子法语》卷上《还丹金液歌并叙》对内外丹法作了说明:“唯道集虚,本无二致。”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说:“运有否终,唯道长久!”

3、三教皆名曰道

在中国三教合一的理论与实践中,儒、道、佛三教都曾探讨三教合一的“一”是什么?“一”可以视为三教的共同精神。三教的代表人物,大多认为三教的共同精神是“道”,有些人甚至还提出:“三教唯道”。

道教祖师老子创立了“唯道是从”的唯道论,张道陵创立道教,继承了唯道论。明初高道张三丰明确提出三教合一、唯一唯道的观点。他在《正教篇》一文中说:

“奚无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难道三教有分别吗?它们都是唯一的,唯道的。如果说三教有分别,但三教修己是一样的,利人是一致的,故三教“皆名曰道”。

二、中国佛教与道

1、佛道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佛道,其含义,认为佛属于道之一类。又一含义,佛道即佛教的义理,当时认为道是佛教的最高智慧与信仰。太虚法师《佛道品第八》说:“佛道,梵语佛陀菩提。菩提,古翻为道。”正因为如此,佛经中“道”的概念非常之多,与佛教信仰的“菩提”同一地位。

2、笃论唯道,岂关多诵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经想用“策经”的方式来沙汰(清除)一批僧人,此举遭到了天台宗祖师智顗的反对。他说:“调达日诵万言,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唯道,岂关多诵?”智顗的意思,修佛的关键是笃信唯道,而不是靠诵经万言。

3、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佛教与儒教曾有过激烈的斗争。如唐朝时,韩愈著《原道》、《原性》攻击佛教;宗密则依据佛教的立场,著《原人论》加以激情抗辩。宗密本人从佛教的立场提倡三教合一,他在《原人论》中说:“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

元代刘谧著《三教平心论》,从佛教角度论述三教各有合理之处,应该互相补充。他说:儒家“可以安国家而立社稷。可以扶世而致太平。功成身老,名在青史”。道家“可以尸解,可以飞升,可以役鬼神而召风雨。可以赞造化而玄功,寿量无穷快乐自在”。佛教“是为一切种智,是天中之天,是为无上法王”。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还说:“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髓。”

4、唯道可以忘世

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特别强调的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除唯心、唯识之外,历代有许多佛教高僧也讲“唯道”,如“唯道是务”“唯道为师”等。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传诵至今。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后人又把这句话总结为:“唯儒可以入世,唯佛可以出世,唯道可以忘世。”

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的著名高僧。金君绥为其所撰《佛日普照国师碑铭》说,他早年的特点是“学无常师,唯道是从”。这里的道,是指佛道,是信仰层次的。

三、儒教与道

1、孔子推崇之道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道是高度推崇的,《论语》中的道字出现一百多次,留下许多名言。《里仁篇》:“朝闻道,夕可死也”,“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述而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卫灵公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的最高信仰是天,但最高信仰之天,在孔子那里也称天道。从以上这些引用的名言看,天与道都是孔子的信仰内容,而且它们二者也有关联。

2、程朱理学之道

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儒家信仰之“道”。老子“道生万物”的思维模式被宋明理学家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并构筑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强调道的至高无上,是宋明理学的特点。早期儒家以天为最高,重伦理观而轻宇宙观。二程提出“理”概念,引入道家的宇宙观。于是宋明理学与道家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信仰。

理就是道,都是信仰层次的概念。二程说:“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又说:“又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理学又被称为道学,对理的信仰也就是对道的信仰。

3、现代儒家之道

现代儒家学者段正元(1864──1940),一生时逢“全盘西化”、反孔批儒的时代。他力挽狂澜,复兴孔子儒学,于民国元年在成都创办人伦道德研究会,于民国五年在北京创办了道德学社。道德学社的宗旨是:“阐扬孔子大道,实行人道贞义,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道德学社对传播儒学形成了相当影响。段正元在《刍谈录·大成礼拜杂志》(之三)说:“以道治天下者,道家也。以德治天下者,释氏也。以礼治天下者,儒也。道、德、礼,三者一也。”又详细说明:“礼制者,儒家之天下也。儒家之天下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制进化,是谓德制。德制者,释氏之世界也。释氏之世界,道之以道,齐之以德。德制归化,是谓道制。道制者,道家之天下也。道家之天下,齐之以道,归于道。合于道,化于道,一于道也。三者统谓之曰道。”段正元在分析综合了三教之后,最终得出结论:“三教统谓之曰道”,“三者一也”。

4、当代新儒家之道

当代新儒家以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徐复观等人为代表。新儒家的精神与信仰以四人1958年联名发表的“中国文化宣言”为代表,其正式名称是《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宣言指出,中国儒者并非没有宗教信仰,他们的宗教信仰就是道。道的信仰不同于人格神上帝的意旨,而在于它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中国儒者之言气节,可以从容就义为最高理想,此乃自觉的舍生取义,此中如无对义之绝对的信仰,又如何可能?此所信仰的是什么,这可说即是仁义之价值之本身,道之本身。亦可说是要留天地正气,或为要行其心之所安,而不必是上帝之诫命,或上帝的意旨。然而此中人心之所安之道之所在,即天地正气之所在,即使人可置死生于度外,则此心之所安之道,一方内在于此心,一方亦即超越个人之现实生命之道,而人对此道之信仰,岂非即宗教性之超越之超越信仰?”

四、中国基督教与道

1、道就是神

《圣经·约翰福音》的首句,中国基督教协会译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道并非基督教的最高信仰,但道与最高信仰上帝神同等地位,万物可以说是神创造的,也可以说是道生成的。

基督宗教强调上帝从无中创造世界,被造的世界与造物主之间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所以,“三位一体”很难用人的理智去理解,只能信仰。老子的道不仅类同于上帝的超越性、普世性,而且具有“生成性”和“连续性”的中国特色。将上帝神译为道,有助于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沟通,有助于中国人对于上帝神的理解与信仰。

2、道是上帝,道是天主

圣经公会对这一首句是这样译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经存在;道是上帝。”更明确地称:道是上帝。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吴经熊先生,将圣经翻译成《新经全集》,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太初有道,与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与偕。”也明确地称:道就是天主。

3、道成肉身

《圣经·约翰福音》中称上帝派他的儿子耶稣到人间是“道成肉身”,给人间带来了真理。中国基督教协会对这段话的翻译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道成肉身本来是中国古代的用语,意即形而上的道,转化为人的形体来到人间。从道教来说,是太上老君神转化为老子的肉身来到人间,教化人民。

从《圣经》的翻译,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圣经》的理解,一是道与上帝同格,二是上帝派耶稣到人间,与太上老君化为老子(道成肉身)到人间,是可比的。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已发生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

五、中国伊斯兰教与道

1、道是真主

《古兰经》的汉译本中“道”字非常多。仅第二章《黄牛》,据笔者对马坚译本的统计,道字共出现155次。其中“主道”10次,“正道”17次,“叛道”3次,“信道”35次,“不信道”30次,其它的“道”60次。

与《圣经》的翻译相似,《圣经》的道就是上帝,《古兰经》的道就是真主。道与伊斯兰教的最高信仰是同一地位。举例说:“信道者,为主道而战。”“我在经典中为世人阐明正道。”“凡扶助真主的大道者,真主必定扶助他。”

马坚的汉译本中,对“道”、“主道”、“大道”加以解释,指的是真主,或者是《古兰经》,有时指伊斯兰教的最高精神。

2、伊斯兰教的道、教、法

伊斯兰教于唐代(651年)传入中国,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汉学派。汉学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儒诠经”,经指古兰经。汉学派实行伊、儒融合,被社会上称之为“回儒”。回儒经常探讨伊斯兰教的道、教、法三者的关系。道是指天道,也是真主之道,指真宰的本然以及真宰本然造化的宇宙的规律。教指真主的教化,引导世人遵循伊斯兰教的生活道路与伦理纲常。法指伊斯兰教的具体礼法、典制、纪律。伊斯兰教的汉学派一般主张先有道,后有教,再有法;道、教、法不能分割。

3、以道为本

清代著名穆斯林学者刘智主张以道为本,他对道的描述,显然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25章》有对道的广大并超越天地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刘智对道也是这样描述的:“是道也,至广至大,无所不包,无物不贯,天地归其范围。”《道德经·39章》对道的描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刘智对道的描述:“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皆道之所弥纶也。”老子认为道为本,人不可须臾离之。刘智说:“人之一生,以道为本。道者,不可离,修之乃为教。”

关于道、教、法三者关系,刘智说:“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以道为宗创立的,他说:“圣人因道立教。”教中将圣贤分为九等,但从道的角度看是一致的。他说:“人区九品,道宗一脉。”

以上说明,中国回族学者在将伊斯兰教与中国儒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认为道是至高无上的,坚守着“道宗一脉”的观念。

六、德教与道

1、创教与发展

德教起源于中国广东潮汕地区、流传于东南亚华人中,是一种新兴的民间宗教。自20世纪30年代德教初创到现在,经政府合法注册的德教会组织,在新、马、泰三国已有约二百个,马来西亚已经有五十七个,“德友”数以万计,成为凝聚华人、振兴道德、倡办慈善福利事业、交流信息、合作互助、增进友谊的重要宗教组织。

2、道为宗,道为崇

德教是一个宣扬五教合一、道德教化的民间宗教,其教义精神是“道为宗”、“德为崇”,也称“道为体,德为用”。因此,“道”与“德”是德教立教之本。这个教义与《道德经》的精神完全一致,故有人说德教是五教合一,道教为主。

德教倡立“十章八则”作为德友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准则。所谓“十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八则”即不欺、不伪、不贪、不妄、不骄、不怠、不怨、不恶。

3、五教同宗

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善归一。认为道教的根本教义是崇德,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慈悲,儒教的核心是忠恕,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博爱,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慈恕。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德教敬奉五教,是希望发扬五教的美德精华,启发人类的良知,在实际生活中奉行。同时,德教认为,凡属世界上的正信宗教,皆以利人济物、修心济世为宗旨,因此,应当求同存异,融合各教,统归一德,到达“德教一家亲”的理想境界。

4、信仰神灵

德教会以“阁”为基本单位。德教的神灵世界称为“德德社”,是德教所信奉的众多仙尊的总称。德教主张“五教同宗”,“诸教归一德”,所以他们所信奉的仙尊很多,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民间信仰中的各路神灵。其中重要的有玉皇大天尊、关圣帝君、五教教主、张道陵祖师、张三丰祖师、以及柳春芳、杨筠松、张玄同、吴梦吾四位掌教师尊,还有道济佛尊(即济公活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祖师等。

七、道与台湾新兴宗教

1、天帝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涌现了许多民间新兴宗教,有些已经获得政府的批准。这些新兴宗教中,许多是信仰道的,如天帝教。天帝教的基本教义是重道统,尽人道,修天道。

天帝教遵奉道统,教主为立教始祖天帝。于人间不设教主,由天帝遴选传人,授命为首席使者,驻在地球教化人类。天帝教信徒要先尽人道,正心修身,齐家报国;再修天道,积功累德,救世渡人。该教融会世界五大宗教圣哲立教教人的精华,以忠、恕、礼、和等二十字,作为教徒做人处事的准则。

2、理教

理教为明末杨泽所创立,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至今在台湾为合法宗教。该教宗旨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兼采佛道两家之精华,综三家之学为一理,集千圣之传以立教。理教教义是:尊儒家之理——以伦理忠孝为本。奉佛家之法——以慈悲喜舍为怀。修道家之行——以清静无为为主。

理教认为,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宗旨是“理”。理是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理是什么?就是道。程颢说:“理则谓之道。”朱熹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道也。”

3、轩辕教

台湾轩辕教也信仰道,并主张三教合一,三教的道统以道为最高。轩辕教的教义综合儒道墨三家学说,以道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为教主,继承轩辕黄帝道统,重建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国新机运,铸成新中华魂,促进人类达到大同盛世。

八、道与三教合一运动

1、隋唐时三教对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即所谓三教。三教的分立、冲突、融和,构成了中国二千多年文化史的主要内容。隋唐两宋,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高潮,三教以辩论形式的对话也空前频繁。隋唐诸朝多次举行三教辩论大会,表面上呈现了三家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却为三教的思想交流提供了机会。中唐以后,皇帝在生日的那一天照例举行三教对话会,三教大师交流思想,促进了三教合一。

从唐代开始风行中国佛教界的禅宗,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佛教派别。宋代程朱理学,是三教融合的儒家派别。元代道教的全真教,是三教融合的道教派别。三教合一的基础是道的信仰,宋元之际,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原来一祖风,三教不离真道也,喻似一树生三枝。”诗中提出了三教相通,不离真道的观点。

2、三圣合体图

明代成化帝所绘《一团和气图》,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人,被称为三圣合体图。根据《御制图赞》可推测,图中笑面弥勒应为佛教惠远法师,左侧着道冠者应为道教陆修静,右侧饰儒巾者则为儒教陶渊明,三人各为佛、道、儒三教代表。

河南省嵩山佛教少林寺的千佛殿西侧具有道教文化色彩,殿内南北两面供十大阎罗王神位;后壁绘制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画图。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郑王之子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这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3、三教合一的寺观

三教合一的思想还反映在许多寺庙道观中。山西省有一座悬空寺,建于北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悬空寺建有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钟楼、鼓楼、纯阳宫、三官殿、观音殿、雷音殿、三圣殿等大小殿阁。

全寺最有特色的是最高层的三教殿。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三教教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在此殿受供奉,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一处信仰自由、和平共存的人间天堂。

甘肃省崆峒山的道教三教洞是窑洞式建筑,内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和孔夫子,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表现。

九、道与五教合一运动

1、五教合一的理论

五教合一的理论,近现代有不少组织与个人都提出过。最近有人在网上系统的论述“五教合一说”,论证五教应当合一。其主要观点是:五大宗教对于戒律、因果规律、天命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于文字表述的不同与具体称呼的不同。五大宗教最终能够合而为一,成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宗教,成为爱的宗教。五教合一的基础是爱,因为五教都崇尚爱。

著名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说:“传统三教,所谓儒家、佛教、道教,这范围必须扩大,从明朝开始要增加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称为五教。中国历来有三教合一的传统,清末民国初,中国人又提出了五教合一的理论。”

2、世界红卐会与济南道院

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成立于1922年,会员主要是军阀、官绅、商人等,以办理救济及各项慈善事业为宗旨。信奉能超越各宗教的道,道的人格化即所谓“老祖”。因主张儒、道、佛、伊斯兰、天主教五教合一,并从事慈善活动,势力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在全国各省、市、县设立分支机构317处,建道院436处,在香港、朝鲜、新加坡、日本、南洋等地建分支机构与道院200余处。

南怀瑾说:“现在还新兴了‘五教同源’,如红卐字会等类团体,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五位教主,都请在上面排排坐。中华民族是喜欢平等的,认为每个教主都好,所以五位一起供奉。”

在济南上新街南端,有一组气势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它就是刚刚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字会旧址——济南道院。济南道院1921年由山东滨州人杜秉宾等创建,因是世界红卐会始创地,故被奉为该会的总部和母院。

3、以道为宗的青岛道院

现青岛市博物馆,原是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会址所在地,该会主张耶稣、儒、释、道、回教五教合一。要建造这样的会所,体现其五教的宗旨,就建筑艺术而言,难度系数非常之大,要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中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建筑学家刘铨法做到了。他以诗人的想象,大胆创新,终于设计出这个代表五种文化的作品:它黄瓦红墙,共有三进院落,分别为罗马式建筑、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和阿拉伯式建筑。

这组具有浓郁五教文化风格的宏伟建筑群,在欧陆建筑风格为主的旧青岛绝无仅有。建成之后,称为道院,一是说明以道为宗,二是反映道的和谐精神。

十、道与宗教多元主义

1、约翰·希克的多元主义

宗教多元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当代英国神学家约翰·希克。希克的神学体系是多元一体。多元主义是承认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与神,比如基督教与上帝、伊斯兰教与真主、佛教与释迦、道教与太上老君等。“一体”是这些宗教与神的背后的一个普世的东西,希克称之为超越者,而他的华裔助手王志成理解为“不可道之道”。按王志成的翻译,超越者就是道,或许这是王志成与希克先生共同的理解。

人们是否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世界各大宗教能否进行真诚的、富有成效的平等对话?基督教或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是否具有独特优越性?世界各大宗教皆为人类对同一终极实在的回应,由于人类自身的特点、环境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对实在的回应差别甚大,但它们都是同等有效的。

2、孔汉思的道德金律

孔汉思(瑞士)是天主教的神父与著名神学家。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领袖对话会议上,由他起草了《世界伦理宣言》。《宣言》指出,在每一个宗教传统都可以找到同一个原理的不同表达:

3、道的普世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文化精神,欧洲人的逻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兰精神,中国人的道文化精神等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个民族维系在一起的哲学观念与价值体系,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心理、认同心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等。

在中国宗教对话的探讨中,在寻找各宗教的共同精神时,有些学者发现道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信仰。他们认为:“道在本体论上的无限超越性又可作为宗教的终极信仰,使之成为理性的科学、哲学与非理性的宗教的交汇点,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

THE END
1.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基本教义是信奉安拉(又叫真主)为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基本教义是信奉安拉(又叫真主)为唯一的神。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https://www.shuashuati.com/ti/dfa1605da6814270a65d3a269a49faf5.html?fm=bdbdsf489faf05d02955a4be5648180bb8cbf
2.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专栏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https://www.dadaojiayuan.com/ddjy_91/1022.html
3.《古兰经》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 3 《古兰经》是以“明白的阿拉伯语言”降示和录写成集的。穆斯林相信《古兰经》作为安拉的启示,包括文辞和意义两个方面。篇https://www.cnkeywords.net/vocabulary/toVocabulary/2be63938948b11e7bf390050569519c4/vocabulary.html
4.学习《古兰经》坚定信仰因此《古兰经》当中的内容必然会涉及到每个人、家庭、集体和社会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在前进中的指明灯。而《古兰经》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内容就是伊玛尼即信仰。这信仰包括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圣人、信后世和信前定,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体系也是伊斯兰教的根基。因此每个穆斯林都要十分重视,这http://www.xaislamic.com/newsitem/278371502
5.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是()A.《圣经》B.《古兰经》C.《大悲咒》DA.《圣经》B.《古兰经》C.《大悲咒》D.《三藏经》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该宗教的经典著作是《古兰经》.故选:B. 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de4c50f6663fbcc7f5250d53a433bc36.html
6.古兰经简介古兰经创作背景→MAIGOO百科《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伊斯兰教相信《古兰经》的原文在世界未创造之先早已存在天国,后由天使加百列(Gabriel) 启示穆罕默德才传至世间。穆罕默德从第一次得到启示(穆罕默德被安拉委为先知)到逝世的二十二年两个月又二十二天中,神的“教诲”逐节逐章不断地赐下来,https://www.maigoo.com/citiao/231763.html
7.伊斯兰文化布哈里和他的圣训集在线免费阅读例如,布哈里认为,因健康不佳而不敢用冷水洗大净者可以土净代之;穿鞋礼拜无妨;当开斋节或宰牲节与聚礼日在同一天时,礼过节日会礼拜后可不必再礼聚礼拜;可以背谈坏人的恶行;可以给犹太教徒或基督教徒教授《古兰经》,等等。整部《圣训实录》实际上是严格按照教法内容分类编排的,充分显示出布哈里深厚的教法学素养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55244760267361339
8.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古兰经》中有明确的表述,“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确信真主和使者,以及他将示给使者的经典,和他以前所将示的经典,谁不信真主、天神、经典、使者、末日,谁确已深入迷误了。”伊斯兰教还认为,凡事皆由真主“前定”或“真主的定然”,是人的意志不能违抗的,因此,有些伊斯兰学者认为,“前定”应http://wuming.xuefo.com/show2.asp?id=95167
9.试论《古兰经》在伊斯兰教法中的功能法信【摘要】《古兰经》既是伊斯兰宗教的最高经典也是伊斯兰教法中的基本法,依靠其功能的发挥,复杂又深具宗教背景的教法体系终做到了内外的和谐统一和有机联系,至今仍对广大伊斯兰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鉴此,本文通过对教法含义、《古兰经》教法地位等问题的分析探讨,总结论证了《古兰经》在教法中应具有的四项重要功能。 https://www.faxin.cn/lib/flwx/FlqkContent.aspx?gid=F78175
10.读书笔记宗教伊斯兰(精选7篇)尊重伊斯兰教,将会鼓励温和的大多数穆斯林以虔诚的信仰为武器,运用《古兰经》的原则反对恐怖主义,让恐怖主义者放下武器。现实的数据表明,伊斯兰世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渴望,渴望更广泛的政治参与、民主化、责任政府和法治。但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忧虑在于,西方并非真正对穆斯林的自我决策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扶持独裁政权,推行有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5zfgk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