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一、上海时期鲁迅观看苏联电影类型概览
事实上,鲁迅对苏联的误读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语境中,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加上鲁迅对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缺乏认知,他可能并不完全清楚革命的复杂多义。苏联在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方向偏离,对鲁迅来讲当属陌生化存在,那种远距离关照注定不能穿透历史迷雾。“革命的残酷,清党的无情,生态的破坏,都被鲁迅的笔触省略了。因为远离血色的俄罗斯,他无法体验那里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以诗的感觉理解政治与文化,盲点自然会存在其间”[20]269。另外,在“红色的30年代”,“左”倾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肆意蔓延,二元对立成为很多人惯常的思维模式,“中间地带”几乎被严重忽略。可以说,鲁迅后期对“左联”内部矛盾的评价判断,以及对苏联革命的想象认识,多少都带有简单机械的弊病。比如,鲁迅说:“我们的痈,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了。它们自身正在崩溃下去,无法支持,为挽救自己的末运,便憎恶苏联的向上。”[19]440此时,鲁迅苏联观的“洞见”和“不见”已经得到有效诠释。
参考文献:
[1]刘素.鲁迅与在沪放映的早期苏联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2):75-81.
[2]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李浩,丁佳园.鲁迅与电影:鲁迅观影资料简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4]许广平.回忆鲁迅在上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5]凌鹤.评《生路》[N].申报,1933-02-13(2).
[6]文波.黄金湖[N].新闻报,1935-10-06(1).
[7]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罗树森.俄国最近电影事业之调查[N].明星特刊,1927-07-15(1).
[10]田汉.卷头语[J].南国月刊,1930(4):1-4.
[11]夏衍.夏衍电影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2]刘素.自然与艺术:鲁迅与写实电影的跨界对话[J].电影文学,2017(16):90-92.
[1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4]贺红英.夏伯阳:一种“苏维埃神话模式”的确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7-52.
[15]李浩.“看”与“被看”:胡蝶·电影·鲁迅[J].上海鲁迅研究,2005(1):245-255.
[16]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7]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8]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19]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孙郁.鲁迅与俄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BZW152);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9GGJS156);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支持计划(2021-CX-012);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青年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禹权恒(1980—),男,河南泌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鲁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