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法人类学读书会于2016年5月25日下午16:40分在鸿文楼305教室举行。所读书目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庄孔韶先生所著之《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主持人为2014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朱未,主报告人为2015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王旭阳,评议人为2014级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刘星、2015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伊丰。此次读书会邀请法学院淡乐蓉教授、赤旦多杰教授(经济学院)作为嘉宾,来自2015级、2014级和2013级的硕士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
[朱未]: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十三期法人类学读书会现场,按照读书会的安排,今天我们要来讨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庄孔韶先生所著之《银翅》这本书。首先有请主报告人王旭阳同学做主报告,大家掌声欢迎!
第一部分:主报告
[王旭阳]: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想先介绍本书作者—庄孔韶。庄孔韶教授是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大弟子,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协会终身会员。
主要著作:代表作有林耀华《金翼》的学术续本《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教育人类学》、《远山与近土》、《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等。
本书从五个部分介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一、东林祖先与祭田
田地对于农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旦因各种因素(天灾人祸)造成小农生产结构破坏,农人就会开始迁徙。金翼之家就是通过迁徙来到黄村的。通过勤劳的农业活动,黄氏家人在黄村渐渐当地立足。
祭田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家族的公共田产,用来祭祀祖先、赡族等。到了东林从商后祭田才强盛起来。家族实力也决定着祭田的产物数量。但是祭祖是少不了的,无论贫穷还是财富多寡。
二、社区租佃制度
黄村山谷一带的土地租佃制度有永佃、定期佃与不定期佃,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交叉进行。40年代后,多实行实物租。
其一,永佃在黄村的比例较高,占60%。
其二,定期佃在当地所占比例为15%。
其三,不定期佃对佃户极为不利,对佃户生计无保证,占25%。
这些租佃方式的共同特点是,由租户负担耕种资本,一切生产资料由佃户出,业主只管收租。此外还有包租制。(这种包租制常见于外村移民者)。
三、志司买田——最后的“金翼”
金翼之家除了湖口的生意,还不断的扩展人际关系,才有了发迹。东林经过波折和战事的冲击之后又悟到土地对农人的重要。之后志司复元,也一直在考虑购进田地之事。东林和志司以不同的方式均挑选了土地的共同归宿。志司渐渐发迹,利用苛责的租佃与私人借贷方式沉溺于扩大土地,而忽略了宗族乡村人际关系的原则。同时也未能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完全没预感到自己脚下已经孕育的烈焰。
四、“汉堡包”结构:新绅和军人集团
30年代国民政府势力始抵福建农村,传统的乡族力量仍强大并延续,其代表是宗族会议及其执掌者,族姓政治仍是乡族组织的主干。绅士是宗族会议和乡族社会的重要角色,民国时,新旧乡绅并存,然已有分化,新绅势力大增,开始介入并参与地方政治,经济,局势组织之重要职位,成为政府连接,渗入乡族传统势力,协调乡族社会关系的缓冲力量,也是乡族社会面临上层力量向下渗透的“积极的适应性回应”。构成具有双重地为特征的阶层。作者认为政府组织下达乡村宗族社会必须依靠地方势力的配合方得运转,县镇政权不得不重视。介于地方军政集团与乡镇社会之间的是保长。他们是由族长,乡绅推举,由政府认可,依附政府,又屈从于地方宗族的节制,顾及乡族利益。这一社会角色和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我们应将“其视做国家机器与地方社会的一个交接点”。保长的设置就如中国古典的中庸哲学中,寻求对立面双方中介以达到系统平衡的过渡性物化形态。保长与新绅分别是县镇与宗族社会铺垫的连续缓冲层。
五、谷地之火
共产党夺取政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寻找一个切合实际国情的判断原则和发展。这个突破点就是土地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关系,而是阶级关系,其社会革命的精髓也是以阶级斗争为出发点。而土地改革的阶级矛盾点就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然后黄村也积极响应号召,开始土地改革,对阶级的划分(宗族的认同已被阶级的认同所压制,宗族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象征完全被党的象征所替代)、群众大会。
六、志司之死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土地是农人安身立命的源泉,历史早有明眼人分析道:“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贼,不能竞夺尺寸。”这就是志司为什么大宗买田的思维。金翼之家的志司过于贪婪,他没有听志留不要买田,抽田的忠告。在人民解放军入城,他仍没意识到新政权的目标有什么,也不知道在地方土地制度中他本人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土改开始后,玉田县所管辖的乡村,开始实行的就是改变旧的土地制度,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和打倒土豪绅阶级,而阶级成分的划分恰恰是从土地的占有关系上着手。志司被划为地主阶级。对地主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是开群众大会,让农人控诉地主压迫剥削农民之苦。当群众大会开始时,农人的积极控诉,志司已属罪大恶极。之后,“恶霸”地主志司被人民法庭判处死刑。
志司作为地主被判处死刑不是个例,而在土改中对地主和富农的一些措施是否合法?是否合乎情理?
“土改”这项运动,因其资本掠夺的本质,必然充斥血腥与暴力,这是必须承认的。土改”本身,包不包含道德评判、善恶区分和司法度量,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土改”中获益的人们,不代表他们正义与善良;被“土改”伤害的人们,也不代表他们邪恶与奸诈。他们的境遇不同,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资本背景不同。这也就是所谓“个人面对时代转折时的不可抗拒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车轮吧,碾压一切,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善良邪恶。
七、后-张鲁社会大实验
张鲁实验:汉代(1800年前)的张鲁进行了一次有记载的农业社区实践。张鲁为“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道陵的孙子,曾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他在当地设“义舍”,“义舍”置“义米肉,行道者量腹取足”,免费提供食宿,有隐瞒小过者,须修补道路百步,将功补过,略示惩罚。对犯法者,宽宥3次,尔后再犯处以刑罚。史称“民夷便乐”,“朝廷力不能征”。这一社区模式曾持续30年之久,可称道教共产主义和小农平均主义的理想国实验。
毛泽东以:1张鲁实验2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3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乌托邦社区蓝图)4康有为《大同书》为思想渊源进行了共产主义实践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跃进,这种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带来的后果:出现了大炼钢铁,修水库,建公共食堂,而大炼钢铁,烧炭,毁树种粮须大量砍伐森林,这是黄村历史上一次林木大扫荡。山岭变成了秃岭,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库615座中因此报废563座,可见危害极大。公共食堂让农人把家里的存粮肉全部拿来,刚开始公共食堂从每顿的四菜一汤,变为第二年的配番薯瓜菜,生活渐陷饥饿境地。
大跃进使玉田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从1957年的121911担降到1960年的80746;家养生猪从1958的4895头降到1961年的457头。一年人口减少了5525人。
八、革命的思维与行动
1)调整阶段(1961---1965)
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对国家经济与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失,毛泽东和中央不得不在1960年秋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同时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经过艰苦的努力,到1962年初,经济与民众生活才稍有好转。
但在乡村经济恢复调整阶段,毛泽东继续认定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是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2)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1966~1976)
上层:毛泽东借助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大好形势”坚持1958年人民公社早期原则,并力求再次付诸实现理想社会,一些领导人和干部继续迎合这一不切实际的空想乌托邦。
基层:玉田农人虽受左的政策的干扰,但是粮食产量在曲折中有所增长。原因:技术进步,一面服从,一面变通
第二部分:经济景象
由于一次巧合,姚一忠、姚德慧两位村民发现了银耳产生的巨大利润,于是潜心学习种植银耳的方法,且获利颇多。1978年开始实行较为宽松的改革开放政策,种植银耳的技术进一步得以推动和发展,后来更扩展为由银耳为开端的更广泛的真菌养殖事业。由于银耳、香菇等的食用价值,真菌市场得以扩展。简单的种植方法和操作流程,使男女老少都可以掌握,也缓解了福建地少人多的现状。种植菌类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福建省的重商趋利的经济观念也早已有之,儒家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约束对于南方沿海省份也比较小(当然,这也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天高皇帝远使他们避开了很多政治对于经济的干扰),这些都为商业推销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于是,黄村人走到了广东、湖南、辽宁、北京推销自己的产品。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人的信仰。黄芳建岳父大寿,按照习俗大寿期间必须在家,最早也要初六才能出门,但生意上要初四去交货,后来还是在初四出发了,而且他的太太也很支持。
荷洋为中心的银耳生产有了自身特点——以黄村为例:
农人推销网—乡村新闲谈链—产品选择—镇收购(农人获利少,但风险小)、自行营销。
二,银耳闲谈链。(应该注意到这一闲谈链是以家族亲友为基础作用的)
三,环节链条的专业化,协调运作。资源多极化利用,环境与农业共发展。(木屑培养基代替木材烧火,用来当肥料)
第三部分:宗族与房和家
一、辈分、祭祖
1.肯定辈分和长幼顺序是维护整个社会人伦秩序的儒学理念基础。
现代黄村并没有任何族人指令,大多数家族后代都继续依据同宗辈名(旧的和新的)起名,这是中国人遵循本民族以内化的祭祀原则和宗姓共同认同原则的体现。
2.祭祖和墓祭是儒家理念的仪式化。
在福建,民间习惯上祠堂祭为各祖联合,墓祭为各支房分开。黄村黄氏初一墓、初二墓共祖外的后辈诸墓分开祭奠,且有不同的祭日为族群认同标志。但无论哪种祭祖方式、祖宗牌位、祖墓碑祭原则上与财产继承无关。
以古今史料与田野观察阐明中国人祭祖的根本原理是理念而非功利,与财产继承无关。设祭产、写族谱、宗族形式与组织,乃至伦理教化都是强化宗族血缘团体的措施。当代中国宗族族群认同及其先在的理念仍超乎功利的目的,乡村循礼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宗族与房的族群关系原则。
二、婚礼程序与房份
1.谢昌武和黄村的黄玉珠的婚礼。自由恋爱。临到结婚订婚程序开始请“媒人”。媒人须是男方信任和女方认可的长辈,其生活、道德、运气都是绝顶好的人。
2.玉珠的父亲收了400斤礼饼,分配是一种不问自明的知识。
3.新娘从一个族群嫁到另一个族群,陪嫁来自同房人送厚礼。新娘族人(与母亲的至亲)送厚礼是因为新娘离开本族的道别之意,也是新娘宗姓义务和举足轻重的房份标志。
婚姻一方的新郎方面,同宗同房人甚至兄弟只随份子,一概不送厚礼。只是筹办礼宴和婚仪过程中各环节人力由本家本房人承担。
三、房和宗族
1.房:房是中国人亲属关系系谱概念之一,对父亲而言,诸子分立即是中国人分房的道理,每个儿子自成一房,严格行父系原则。
2.宗族:儿辈男性(一子或多子)对其父而言为房(一房或儿房),这是房的最小范畴。中国的宗族制,实际是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实施,宗法制是中国以血缘关系、父系继嗣、大宗小宗为基础,设长幼尊卑人伦关系的伦理体制。宗法制废除后,以尊祖敬宗为中心的人伦制度宗家理念一直贯穿和影响至近现代中国。
四、家族概念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
1、核心家族:一对夫妻及其子女和夫的父母
2、主干家族: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模式
3、扩大家族:
A.小型扩大家族:核心家族
B.中型扩大家族:一对夫妻及其诸子的生育之家
C.大型扩大家族:一对夫妻及其诸子的生育之家和夫的父母及诸兄弟的生育之家和诸侄男的生育之家。
五、中国式准-组合家族
轮值家族:老年父母在诸子家轮流吃或住
反哺家族:长辈父母单住,儿辈上门供奉,定量(钱粮)均等赡养父母
联邦家族:以父母为中心形成的“远距离”的,有独立发展又有合作关系的家族(远距离的反哺家族)
六、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当家族主义与法律之间发生冲突改如何平衡?
家族主义与法:当代金翼之家房产纠纷
土改时期及其以后,金翼之家一直没有考虑弥补后代分家手续问题。1989年末水电站放水,导致一些水电站周边的家庭需要搬迁,其中就涉及到金翼之家一店铺的拆迁补偿问题。房子本属于东林,但房契上是他的大儿子志山签字,但志山长年在外,店铺实际主持者是志司。现在的店铺是少扬(志山的儿子)在那住着,房契也在他手里,少扬就说补偿款只能他自己拿,但志司的女儿荣香认为店铺实际主持是她父亲在主持,所以她也有份。现在志山志司也都去世,东林仅存的儿子志留写信给少扬和荣香写到:“房子是大家族共同财产,按理应平分,我也不要这份财产,就由你们两家平等合理分配。”但少扬还是不同意。
此次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涉及到很多住户,由于大家族制度与现代法律有不同的原则,故其间的缝隙常常酿成宗姓、房份和家族亲属间的利益之争。中国人常说合理合法。就是说,传统道德人伦的准绳并不完全依据法的原则,遇到合法却不合家族(宗族)之理的话,麻烦就来了。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家族应对外界事务时常有变通办法和现代法律的原则相抵触。但问题在于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变动非常大,家族事务的灵活性曾是由家长认可,其成员无所谓同不同意,就为日后的房产归属解释增加了麻烦中国人房份与大家族整体原则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宗族、房和家族纠纷(遗留的和新生的)的调节,将如何与法律条文相整合?推而广之,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主义与现代社会法的原则如何协调?
第四部分:宗教与儒学思想
一、女神陈靖姑
1.奶娘陈靖姑,保护女性生儿育女的神,信仰圈很广。
2.奶娘生平:
幼年时,哑巴杞连见到靖姑能说话。15岁往闾山学道,靖姑学降妖治病呼风唤雨,惟不学扶胎救产。真人问之为何不学,靖姑说:因未嫁之人不入秽室,故不学。18岁返乡,逐白蛇,复活36宫娥。陈夫人24岁怀胎,白蛇精盗胎食之,因陈靖姑未学扶胎救产之术,无法自救,斩白蛇后坐化。终年24岁(故24岁又为一忌年)。后陈靖姑灵魂重生,学习扶胎救产之术,十分精到,返玉田屡次救生护产。
3.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女神,仅次于妈祖。
二、道教
玉田县的道教传统,借助了儒家伦理道德,卷入日常生活礼制之中,其中心是“天人合一”。道士基本可分为四类:清修道士,住家道士,正一派黑头道士,红头师公和地方术士。本书分别介绍了四个类别的不同道士:
1.清修道士林仙属于道教中比较高级的信仰阶层。
2.玉田县住家道士陈紫阳属于道教中基层的信仰阶层。
3.黄村正一派(黑头)道士黄志稀属于道教中基层的信仰阶层。
4.红头师公和地方术士是道教中最粗浅的信仰阶层。
三、佛教
玉田的佛教,寺庙一般在幽静山林,呈现出避世特征和地方局限性的特点。基本没有信仰圈,农人就近求佛。信徒一般佛道不分,有求而来,不是正常意义上的正宗信仰。
玉田的佛教呈现出“中国化”的特点,救母的佛经故事变成了孝亲节就是铁证。出家人90%为女性,且老人居多,出家原因往往是世俗原因,比如家庭不和,失恋,多年政治运动的创伤。
四、基督教
外来宗教,同治年间传入,与传统文化差异极大。基督教的传入既是文化融合的开端,也是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在历史上,基督教文化曾因与传统儒学背道而驰,引发了大规模的文化冲突。在冲突对抗中,只有极少数农人做出了信仰基督教的选择。且,这种信仰是极不稳定的。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玉田出现了教会学校和医院,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基督教的发展呈现出3个过程:
第一过程,传统士大夫与农民捍卫传统文化,抵制教会;教会适应中国环境,做出改变;
第二过程,外国传教士离去,基督教推出爱国主题,旨在与西方割离,自主办教。文革时禁止信仰基督教。
第三过程,基督教从神学讲台下到民间,更加“中国化”
五、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代表:朱熹理学)下放到民间,在乡村社会广泛传播,与佛教,道教,基督教均有融合。是玉田的传统文化。主要思想包括:“民本”,“重农”,“中庸”儒学主要依靠私塾传播,其文化媒介是循吏(仁吏)和乡村媒介人(先生)。在玉田,儒学思想体现在葬礼,祠堂文化,跪父母礼,婚嫁习俗,坐席次序等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
儒学原则并非一成不变,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简化,变异,形成了民间应世术。尽管如此,儒家学说与现实社会仍隔着一道巨大的壕沟,迁就理想必会与现实产生冲突。
第五部分:作品评价与思考
本书中,作者运用反观法和文化的直觉主义两种探讨中国人类学的方法论。
首先是人类学家与反观法部分。中国的文化实况是思想与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以及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大规模其他文化冲击并打乱的文化族群实例,文化层次具有双向开放,儒家思想导致大小传统贯通等特点,因此,中国的人类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类学研究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笔者在福建的田野工作中用中国精英文化的哲学、历史等知识探求文化层级的关联。
文化的直觉主义。中国人宇宙观与哲学因教育与教化持久的传播,所推崇的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自觉境界,不认为宇宙是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质与人的心性相通,因此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融我与非我达天人一体之自觉,包括智与仁的直觉、道德的直觉、人伦相对性直觉等。通过对中国人文化观和国外的对比,善于发现文化的关联,有助于对中国人族群的完整认识。
谢谢大家!
[朱未]:感谢旭阳的精彩报告,按照读书会流程,下面一个环节是评议阶段,有请这次的评议人对主报告人进行评议,并可以对主报告人进行发问。
第二部分:评议
[刘星]:大家下午好!
首先,主报告人对此书所做的报告分了六大部分及所涉及到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比较充实。但是,如果能在每个部分都能过多的掺杂自己的思考感想会更好。而且对本书的写作背景有点一笔带过,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写作背景这一部分对于理解书本还是比较重要的,希望能够稍加改进一下。
最后,关于此书的缺憾是对关于文化革命的研究方面虽然做了上层与基层的研究分析,但是因为资料的原因,未能很好的分析;而关于佛教及其与儒家的整合,也是受当制度的局限,论述不够深刻。但,瑕不掩瑜,这些都不能遮盖此著作的学术价值。
谢谢!
[朱未]:感谢两位评议人的精彩点评,下面一个阶段是自由评议阶段,在座的学生代表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部分:自由评议、发言
[张然]:通过对比,《金翼》更多的是对家族发展史的介绍,用的是简明易懂的小说体裁表达自身的学术观察,《银翅》是金翼之家故事的续写,但其范围要广阔的多,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展示了社区变迁与社区文化的变迁,将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状况及变化都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其采用了反观法与文化直觉主义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证,在当时,使得我国的人类学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对我国后来的人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弛]:老师好!师哥好!刚才刘星师姐谈到上层僧侣跟下层民众还是有隔膜的,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中国的宗教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在老百姓中似乎司空见惯,一般的民众不会去过多思考宗教教义,而是功利性的祭祀,从另一个维面反映了旧式民众思维短平快和世俗化的特点。而上层的僧侣相对远离世俗,对于宗教深邃的教义便有很多思考,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隔膜便可想而知。
其次,师姐刚才提到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是并行不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就像两条沟渠,一条明渠一条暗渠,这在旧中国仕途或者社会地位上升渠道的发挥中表现尤为明显。而这两条渠道似乎还时而存在交织现象,就像两条沟渠互有分支渗透。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我国的俗语中经常出现相反的例证的解释吧。
[朱未]:刚才同学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下面我们有请老师们发表高见。
第二,关于不浪费的人类学,我的理解是庄孔韶老师每次不管是到哪里去做研究他都是好几头同步进行,他是影视人类学同步进行,所以他为什么能做摄影的这个终身会员,原因就是我给你们上课的时候专门放过的他的《虎日》,说的是彝族的在云南的宁蒗县,他的一个博士生说,那个地方有彝族想要戒毒,然后需要来用文化的力量去克制毒瘾,那他就做了一个,同时他的学生也写了论文的,同时他也有论文,而且他还到世界各地,包括他去做美国访学的时候,他也到世界各地讲这种文化的控制和规制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到,只单一讲技术理性而不讲和文化理性和文化自觉也是有失偏颇的。所以,你要相信,民风它就保存在那里,然后我们了解里面这个事和人呢,也就是说内行看的是门道,外行看的是热闹,是吧?
今天我就说这些吧!谢谢大家!
[朱未]:今天的读书会作为第二十一期的延续,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对两本书进行整合分析,并能有所创新,这就是今天的收获。当然老师的点评也让我们获益颇丰,我提议再次用热烈的掌声献给一直陪伴着我们读书的淡乐蓉教授,以及赤旦多杰教授!下来,我做个预告,下期的书目为《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欢迎大家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