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曾说:“那些未行可憎之事完成赴麦加朝觐者,将能宛如新生儿般,免除所有的罪过。”
所以这趟旅程可以视为净身和重生之旅。
伊斯兰教徒到麦加的朝觐,这是每年全世界穆斯林最大规模的聚会,也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依据朝觐规范,每一个身体健康经济良好的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必须朝觐一次。伊斯梯塔(istita'ah)指的是身体及经济能力皆可进行朝觐的状态,达到此状态的穆斯林称为穆斯塔梯(mustati)。朝觐是穆斯林团结及顺服真主的一种展示。朝觐字面意义是“参与一个旅程”,这意味着外在行为的旅程及内部心灵的旅程。
每个穆斯林的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五功
依据古兰经规定,每位穆斯林都必须要恪守基本的五项原则。
证信(念,即信仰作证):穆斯林至少要有一次公开作信仰表白,念清真言。
礼拜(礼,即谨守拜功):每日需要向麦加方向祈祷五次。
斋戒(斋,即封斋节欲):斋戒月间,每天从晨礼到日落期间停止饮食、性交等生理活动。
天课(课,即法定施舍):捐献作为义务税项。
朝觐(朝,即朝觐天房):一生至少一次到麦加朝圣。
而朝觐便是每位穆斯林一生中必备的行程,因此当交通状况越来越方便,年度朝觐的人数便会上升,像是1920年外国的朝圣者仅有5万8千多人左右,但到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总人数约316万人,着实是一年一度大型的人口移动潮。
父亲带着孩子环绕天房
距离麦加约10公里的时候,朝圣者就得换下日常服装,男性换上两片白布组成的戒衣,和凉鞋。女性则是穿着不会盖住脸和手的宽松长袍,不得装扮。意义在透过换装象征在真主阿拉的面前,人人平等。
数以千计的白色帐篷,提供穆斯林在朝觐期间休息之用
穆斯林心中的圣洁之地—麦加
麦加,全称为麦加.穆卡拉玛,意思是“荣誉的麦加”,拥有伊斯兰教禁寺及天房。
早期的麦加为重要的商队汇集路线,七世纪时成为重要商业中心,而各部落联盟与商贾的交易也使皮革、牲畜与当地山区开发的金属大量流通,因此骆驼商队能在麦加满载而归,并继续前往叙利亚及伊拉克的城市交易,而这些商业活动也都间接巩固了麦加的政经地位。
麦地那先知寺,也是伊斯兰教第二大清真寺
最终于628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区的其他活动使他统一了整个半岛,也终结了麦加长期以来的混乱局势。
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禁寺
禁寺来自阿拉伯语,为“禁止暴力的清真寺”,是位于麦加的全世界最大清真寺,也是所有穆斯林每天礼拜五次的方向。为保护克尔白的圣洁和不受外来势力的侵犯,穆罕默德宣布将克尔白四周划为禁地:不准在禁地内狩猎杀生、斗殴和有一切邪恶异端行为;不准非穆斯林进入禁地。禁寺因此得名。至今,从吉达到麦加途中的路旁仍矗立着多块牌子,上写:“非穆斯林禁止入内”。这条禁令已有1300多年历史。
环绕禁寺四周是长拱廊建筑,上下两条走道分开。禁寺的墙垣是一排圆柱,计892根,每两根圆柱之间有一个穹窿拱连接,每4根柱子上建有一个工艺精湛的圆顶,约计有500多个。
禁寺原有25扇大门,现已增建为97扇,其中有3扇主要的门:即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门、副朝门、和平门。今天已扩建到180,000平方米的禁寺可同时容纳50万人在此礼拜。
除此之外,禁寺还有全世界清真寺最多的9座宣礼塔(由7座宣礼塔增建而来)。
这张图片比较容易数清楚9座宣礼塔
其实禁寺的7座宣礼塔的来历还有个故事:气势恢宏、色彩瑰丽的土耳其蓝色清真寺建于1609年,建成之时成为拥有当时全球唯一一座拥有6座宣礼塔的清真寺,而其时的麦加禁寺也仅有5座宣礼塔。年少轻狂的奥斯曼帝国皇帝艾哈迈德一世此举竟然僭越了圣城的大清真寺,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艾哈迈德一世又不愿拆去其中任何一座破坏这伟大建筑的完美性,于是决定出资将麦加禁寺的宣礼塔加到7座,以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蓝色清真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伊斯兰最神圣的黑盒子—克尔白天房
天房(也根据音译成“克尔白”)是一座位于禁寺内外覆有黑丝绸的立方体石造建筑,长12.62米,宽11.03米,高13.10米。相传是第一个人类阿丹(亚当)兴建的,并由易卜拉欣(亚伯拉罕)和易斯马仪(以实玛利)父子共同修建的。
伊斯兰传统认为克尔白是天堂的建筑“天使崇拜真主之处”在地上的翻版,而克尔白的位置就直接在彼天堂建筑之下。《古兰经》记载:“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
所以全球穆斯林朝着禁寺的方向礼拜,其实就是朝着这所天房礼拜。
克尔白的门也被成为“悔悟之门”。1979年,艺术家艾哈迈德·本·易卜拉欣·巴德尔(AhmadbinIbrahimBadr)制造的300公斤金门取代了他父亲在1942年制造的旧银门。
金门
曾经的银门
欲进入此大门须经由配有轮子的木制楼梯。克尔白的地板与内墙铺设大理石,屋顶则以三根柱子支撑。内墙大理石的铺设高度只接近屋顶的一半,内墙的上半部则以绿色布幔覆盖,绣有金质的古兰经经文。
在克尔白的入口右侧有一间封闭的楼梯间,内部的楼梯可以通向屋顶。
效果图左侧的矩形凸出部分就是楼梯井
克尔白外部的西北面有一环半圆形的大理石石造物,阿拉伯语称为“哈提姆”(hatīm),但没有与克尔白直接相连。有些穆斯林认为这个环形构造物是先知易斯马仪与其母亲夏甲的长眠之处。
这环建物曾经是克尔白的一部分,
所以穆斯林在巡游克尔白时不进入其环形空间内。
外覆的黑丝绸称为基斯瓦,上有绣有古兰经经文,每年朝觐之前都必须更换(这块布由法蒂玛王朝开始由埃及供应)。
黑石是镶在克尔白东南角的黑色石头,直径大约有三十公分长,距离地面1.5米高。其余三个角分别称为“伊拉克角”(Rukn-al-Ira)(东北)、“累范特角或称叙利亚角”(Rukn-al-Shami)(西北)和“也门角”(Rukn-al-Yamani)(西南)。
朝觐者在朝觐尾声时会前往克尔白进行辞朝的活动,也就是巡游克尔白。此时朝觐者会模仿先知穆罕默德,亲吻黑石。但是朝觐的人通常非常多,在拥挤的人潮中只能以手掌示意一下。
目前的黑石并不是完整的一块石头,黑石在中世纪的时候遭到损毁而碎裂成好几块。目前黑石碎块由银框固定住,而银框由银制钉子加以钉牢。
根据伊斯兰传统,黑石是在阿丹(亚当)和哈娃(夏娃)的时代从天坠落的。当时黑石是一块洁白的石块,但由于人们的罪恶而渐渐变黑。黑石后来被藏在麦加附近的阿布·古贝斯山。当易卜拉欣重建克尔白时,大天使吉卜利里把藏在山里的黑石取出交给他。
黑石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2年间的颜色变化
在克尔白的东面有一圆顶小阁,相传有易卜拉欣建造克尔白时留下的脚印,称为易卜拉欣立足处。
图片中心下方的金色小阁就是“易卜拉欣立足处”
朝觐是怎么来的?
朝觐可上溯至亚伯拉罕年代,当时他的妻子撒莱无法怀孕,因此应妻子要求他娶了女仆夏甲为妾,她也确实怀了个男孩以实玛利,而后亚伯拉罕奉神之命将他们两人弃置于沙漠中。
RichardMcBee画中的夏甲和以实玛利
夏甲为了寻找供给物,于是带着儿子在萨法和麦尔卧两个山丘间来回奔走七次,绝望之余,将婴儿放在地上,祈求帮助,于是婴儿所在之地就涌出了泉水。
夏甲和以实玛利(绘画细节)
而朝觐,便是在进行一系列象征亚伯拉罕及夏甲一生事迹的仪式,此仪式也代表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团结精神。同时,穆罕默德也曾说:“那些未行可憎之事完成赴麦加朝圣者,将能宛如新生儿般,免除所有的罪过。”
于是这趟旅程也可以视为净身和重生之旅。
朝觐必须要做的事
Step1:受戒
祈祷与忏悔中的穆斯林
朝觐者在进入禁地前,必须在外为的五大关口受戒:
谨言慎行、不杀生、不理发、不砍乏花木、不行房、不心生邪念、不争吵斗殴。
Step2:瞻礼
靠近天房的穆斯林们的绕行与触摸
进入麦加城后,小憩片刻即去禁寺瞻仰天房并盛赞真主。
Step3:环绕天房,又称塔瓦夫(Tawaf)
穆斯林们绕行天房,并触摸与亲吻它
进入禁寺的中央广场,以逆时钟方向绕行天房七圈,每绕行一圈皆可亲吻黑石,但要是人多碰不到,也可以改以手指黑石取代。前三圈需快走,后四圈即可保持正常速度。
Step4:刹伊(sa`i),在小山丘间来回跑走
信徒们走在连接萨法和麦尔卧两个小山丘间的空调长廊上
完成塔瓦夫的同一天,朝圣者也会进行刹伊,也就是前文提过的夏甲带着儿子做过的事,在萨法和麦尔卧两个山丘间来回跑或走七次。
Step5:站驻阿拉法特山
穆斯林们在阿拉法特山上祈祷
第二天早上朝圣者们会从米纳休息处到达阿拉法特山,并在上面祈祷跟忏悔,期待自己的虔诚能得到真主阿拉的宽恕。他们也会到附近听伊斯兰教士布道,而这些教士会一路从中午说到日落,这形同站在真主面前接受教礼,因此人们必须要在这里待过一整个下午,否则朝圣之旅不算有效,视为朝圣之旅最重要的一环。
太阳下山后他们就会前往穆兹达理(Muzdalifah),并在这里露天睡一夜,隔天清晨搜集石头以进行隔天的拒魔仪式。
Step6:掷石拒魔
第三天,掷石拒魔,这是一种向魔鬼投掷石块以示抵抗的仪式,每次投掷七个石子,象征亚伯拉罕受神之命时,将妻子与儿子丢置沙漠牺牲所经历的考验,当时魔鬼挑战他三次,三次都被他以石击退。
Step7:宰牲
献祭后理发的穆斯林教徒
掷石后就会宰杀动物以纪念亚伯拉罕予以实玛利的故事,宰杀完的动物会分给穷人,而献祭后便可以刮胡、理发。
Step8:再次绕行天房
穆斯林亲吻天房
宰牲后或次日,朝圣者重新回到绕行天房,以示对真主的爱,结束后便回到米纳休息。
Step9:二次掷石拒魔
穆斯林们朝向石柱丢石头拒魔
第四天中午后,信徒会再次在米纳进行拒魔。
Step10:三次掷石拒魔
代表魔鬼的柱子
第五天中午后,三度进行拒魔,象征完成了亚伯拉罕的三次拒魔成功仪式。
Step11:告别天房
在离开麦加前,他们会到天房逆时针绕行七次告别,象征整趟朝圣之旅的正式落幕,信徒们带着安心而纯净的心灵,以及真主的祝福回到原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