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充满不确定的现实世界,艺术家丁乙忙碌依旧。西藏“十方”展览顺利开展后,他马不停蹄的投入到西海美术馆展览的创作中。丰收之年亦是劳作之年,每日长达十个小时沉浸式创作,三十四年的“十示”苦修后,他将向往何处?
西藏对很多艺术家如同“精神家园”般存在,去年年底第三次从西藏回到上海的工作室,丁乙有了一种冲动,“我现在有能力表现西藏这样一个主题”。西藏对他的吸引是长久的,学生时代第一次到达西藏还是1989年。“十方”如同艺术生涯的节点,让他对精神性的求索走得更加深邃。
艺术家丁乙正在创作中,2022摄影师:王闻龙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99艺术网:“十方”展览对您来说,是创作的阶段的小总结还是走向新阶段?
丁乙:比较确切的描述这个展览是一个转折。在80年代末的学生时代,我曾经来过西藏。2019年和2021年两次重返西藏让我有一种新的冲动——我现在有能力表现西藏这样一个主题。
99艺术网:“十方”展览的线索是自然和信仰,由来是怎样的?
“十方:丁乙在西藏”展览现场图片提供::吉本岗艺术中心
一是与宗教、历史、文化的对话。希望能与壁画形成对话,呈现出视觉艺术和壁画之间的连接。
二是自然。西藏的自然资源是最丰富的,圣湖、雪山、冰川、广阔的山河。在我的创作里,有七张作品全部集中在珠峰,尤其是夜间的珠峰,浓缩成非常小的两个点,我试图通过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来探讨。
《十示2022-6》,2022,亚麻布面矿物颜料、色粉、炭笔200×20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99艺术网:这次西藏之行后,您创作了大概多少件作品?
丁乙:大概创作了20多件作品,分为四种个类型和材料:如木板,通过木刻和绘画结合;亚麻布、藏纸和西藏册页,同时也使用了绘制唐卡所用的矿物颜料。
纪录片《十方》片段导演:万玛扎西
在矿物颜料的使用上,西藏的艺术家绘制唐卡时,往往把矿物颜料调兑成糊状。我是用筛子筛在亚麻布上或藏纸上,如同下雨一般,呈现出一种幻化的状态,这也是当代艺术家面对材料,如何转化他表达的技巧。
“十方:丁乙在西藏”展览现场。图片提供:吉本岗艺术中心。
99艺术网:之前您的作品都以“十示”为题,这次在西藏的展览中有两件作品有了副标题,《坛城》和《金刚》这两件作品您能着重介绍一下吗?
丁乙:以往我都是用编号的方式命名每件作品,这次是有两件作品有副标题,分别是《金刚》和《坛城》。
这次的展览,大半年的创作期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从尚未形成画西藏的概念,到完成所有展览作品,相当于每次挑战和实验都必须成功,整个创作过程都是步步为营,亦步亦趋的状态。
大概画到过半的时候创作出了《金刚》,这件作品是想表现西藏文化的强度,自带一种神圣性,金刚则是其中的代表。金刚是拟人化的形象,在抽象的意象表达中,是对角线的、具有张力的,主色调呈红绿对比,不断发力的一个状态。
“十方:丁乙在西藏”展览现场供图:吉本岗艺术中心
《十示2022-10》,2022,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24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在《金刚》之后陆续画一些其他作品就有了《坛城》(上图)。《坛城》的灵感来自拉萨的吉本岗艺术中心,它是拉萨现存唯一的立体坛城式古建筑,最中间的空间有四根柱子,周边都是壁画,顶部恰好打在地面一束方形的光。当我看到这个空间就想到在整个创作里要有一件作品放在坛城建筑的中心位置。
最中心该是一件怎样的作品呢?当时并没有想到画《坛城》,在整个西藏之行中,我看了很多坛城的壁画,也参观了坛城结构白马寺,慢慢想到在中心的位置画一件关于“坛城”的作品。于是我开始研究坛城,坛城是讲求规制的,如果让西藏人看这件作品是不是坛城,首先要遵循颜色的规制。
坛城的规制还体现在结构上,我不想单纯的复制坛城,试图在规制中找到某种突破。通过加入某种时空感,以强烈的透视呈现我认为的坛城。时空的感觉,像隧道一样,运用强烈的透视,好像无限的远。实际上我把《坛城》描绘成一种发散性的力量和意念。这两件作品之间的对话才算真正成立。
《十示2022-4》,2022,椴木板上丙烯木刻,240×360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99艺术网:您是先画了《金刚》和《坛城》,关于珠峰主题的创作,是同时进行的吗?
丁乙:两条线索同时并进。面对珠峰,不是一种写生而是一种归纳。所以关于珠峰画面的构成是几何化的,蕴含了一种意象性。
在参访的时候会获得很多信息,如千手观音,用抽象的方式该怎么表达?我实验用两个方块,通过方块边缘的交集,形成了按比例发展的方块。就像千手观音伸出的无限的手一样,通过两个最简单的方形,不断地发散,形成了无限。无限的可能,无限的伸展。
这种伸展又让我联想到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像一帧一帧的镜头,在空间中留下持续印记的每一瞬间断片。关于珠峰的创作就是这样在颜色、材料和技巧上慢慢挖掘出某种宗教的视觉。
后来,吉本岗艺术中心的一个在上海工作的藏族女孩来我的工作室,她说画里的颜色一看就像是藏族的颜色。我要达成的就是让西藏的人感受到这些作品和西藏的联系。
99艺术网:“十方”以双展场的形式呈现,分别是吉本岗、喜德林两处藏地古建筑,这两个空间各展出了哪些作品?
丁乙:吉本岗艺术中心是坛城的空间,墙壁和地面都是清代的壁画,展出关于西藏最新的创作;喜德林空间是回顾展,展出了从1988年我创作第一张《十示》至今20多件代表性作品。既可以让西藏的艺术家或观众看到我对西藏的艺术思考,也能够了解我的创作历程与面貌。以及解答了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符号,又画了这么多年的一些疑问。
99艺术网:您举办了相当多的个展和也参与了很多群展,您如何看待展示空间和艺术作品间的关系?
丁乙:实际上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作品和空间的关系。每一次展览我都会先去空间现场调研,很多新作和空间本身有关系。这一展览即是如此,我刚描述的《坛城》也是观察了空间之后才获得的灵感。
此外,这次的展览和上海或北京、广州这些白盒子不同,必须是一种新的展陈方式。我们邀请了IDEAA3事务所建筑师玛戈·赫尼西奥(MargoRenisio)进行整体的展陈设计,通过营造某种氛围或是软性的方式,既表达了藏地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又强调了古代壁画和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99艺术网:之前在采访时您曾提到每十年是一个阶段,每十年的变化给您带来哪些挑战?对于下一个阶段,您找到方向了吗?
丁乙:每十年的创作阶段并非预先勾画,而是最近几年才总结出来的。回顾30多年的创作历程,我分为三个阶段,即“平视”、“俯视”和“仰视”。现在“仰视”的创作阶段已经过了12年,自然而然会想到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向什么方向去找寻和发现。
“十方”这个展览是我跨出去的第一步,试图通过自然和宗教两种途径寻找某种“精神性”。当然在我的艺术思维及以往创作里,一直是宏观和综合的表达,西藏的文化宗教可能是精神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精神性包含其他的价值观、宇宙观,甚至于其他地区的文明。
《破祭》,1985,布面油画,123×93.5cm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99艺术网:从什么时候开始,您掌握了在绘画中准确传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对于如何抽象地表达高度精神化的地理,是否有了解答?
99艺术网:之前您介绍一件尺幅比较大的作品时说,这件作品用了450小时,在您看来,创作大尺幅和小尺幅的作品,在处理上会有不同吗?
丁乙在西藏,上世纪80年代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丁乙
99艺术网:2022年最想达成的一个心愿是什么?
丁乙: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心愿,我最关心的是西藏的艺术家和观众如何看待这个展览。既然想要描绘西藏精神,这种精神性能不能够达成,在于他们对于这个展览真正的评价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