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页,200余位人物,超100幅插画。
《雅各布之书》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
乌兰、李江颐、李佳译
2024年11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媒体评价
「READING」
令人印象至深的杰作……全景式还原了欧洲历史上一幕鲜为人知的篇章。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从奇异、平凡而又不可预测的往事中,编织出一幅史诗画卷。
——布克国际文学奖评语
阅读这本书是一场巨大的信仰行动:当你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你的阅读才刚刚开始。
——《卫报》
雅各布不曾掌握炼金术,而托卡尔丘克无疑凭借其作品真正实现了“炼石成金”。
——《华盛顿邮报》
令人着迷的史诗,近十年最伟大的文学成就之一。
——《金融时报》“2021年度最佳图书”
一个文学奇迹……在一个信仰失落、文学式微的时代,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洛杉矶时报》
这部作品是对文学的一种挑战。
——《洛杉矶书评》
读者评价
@Avidya
托卡尔丘克说,她想写下这一切,“因为他们的故事无人知晓”。这是一本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作品,史料本身的丰富与翔实让人沉浸在历史的密度中,而真正令人感动的,是作家在历史的注脚与无声处,用文学想象重构和补白的无数人的生命故事。“风,是往生者在他们的世界看向我们的眼神。”在这漫长的阅读里,在走完了如此之长的一段路后,恍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在被温柔的风注视着。
@黎子-太阳船
终于等到了《雅各布之书》中译本,着着实实等了三四年。三个译者合力翻译,78万字,真是皇皇巨著。估计翻这本书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许多艰辛,因她的文学世界复杂的,繁复的,加上神话,宗教,难度更大。感谢出版社将这本书做出来。读她的书便知道,从此多了一个她为你创造的宇宙,那里去过和没去过,是两样世界。
@夕凪通信
花了两周,才慢慢读完了这本一千多页的书。读到“名之书”一章,托马斯翻译的法语版《纳赫曼祈祷文》在法国大革命后的巴黎传唱,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淌……“告诉我,天上的主,永恒的公民,当灵魂的舞蹈结束,是否还有很多人像你?”在这个横跨半个世纪的故事里,老人一个个死去,孩子渐渐长大。只有对于自由的崇高追求永存。
@阿阮
《雅各布之书》果真是封神的存在!作者将思想、文化、信仰的那种碰撞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串联起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实感。全书共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物之书、沙之书、路之书、彗星之书、铁与硝之书,远国之书和名之书每一个部分可单独存在又紧紧相连,庞大的文字背后是时代背景和信仰做背书,阅读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看的到底是正史还是一部脑洞大开的小说。“托卡尔丘克就是我走投无路时的解药。”
@贝拉
阅读时,如历经一场华丽而疯狂的梦。情节亦真亦幻,比魔幻主义真实,却又比现实主义浪漫。《雅各布之书》充满了异世界的陌生感,怪异、挑衅、疯狂。书中托卡尔丘克与最大的哲学主题搏斗:生活的目的,救赎的可能性,忧虑和可怕的东欧犹太历史。
它完成的生动性令人惊叹。在微观层面上,她以诗意的新鲜感看待事物......《雅各布之书》如此苛刻,但对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却有很多话要说。托卡尔丘克如此致力于诸多时代性的议题,来自她相信“世界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实体,而我们每一个生命在它眼中,皆是一个个微小而强大的存在”的世界观。她笃信世界的连动性,并努力成为温柔的叙事者。身为读者的我们,何其幸运?在世界被战争、仇恨、成见与疫病所困住的当下,我们仍能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看见如此之大的柔软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