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儿童有声读物近年来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家政策、市场竞争以及技术赋能等因素的推动下,儿童分级阅读也成为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就目前来说,有声读物分级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缺乏权威分级标准、分级标准过于粗放以及分级资源不均衡等。为此,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界、出版界以及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继续推动儿童有声读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有声读物;儿童出版;分级阅读
有声读物,英文名为AudioBooks,1994年传入中国,是传统纸质阅读材料的一种衍生形式。其中,儿童有声读物是指为儿童设计开发的通过声音传递的各类读本。而针对“儿童”一词的年龄界限,我国尚存在着一些分歧。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九条“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的儿童,是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按我国对儿童年龄约定俗成的看法,也是一般将0—14岁,即小学阶段及其以下的孩子视为儿童。国内对儿童还有多种称呼,例如“少年儿童”“青少年”“未成年人”等,本文统一采用“儿童”称谓。儿童读物泛指教科书以外,针对0—14岁儿童所提供的各类小说、画册、图画书、杂志、电子书等读物。
一、我国儿童有声读物的分级现状
(一)儿童有声读物的分级背景
1.政策环境
2.儿童读物分级依据
儿童有声读物分级从属于儿童分级阅读的范畴,目前还需要参照儿童读物的分级依据。分级阅读最早起源于西方,具体来说是指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智力和心理发育的程度以及阅读能力的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阅读计划和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的图书。分级阅读是现代社会传媒高度现代化,阅读资源高度发达的必然产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是分级阅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欧美儿童有声读物市场主要采用按年龄进行分级的方式,如美国品纳有声书平台通过对儿童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进行调查,根据英语语言特点和儿童认知水平将内容细分为三个关键时段:3—5岁、6—8岁、9—12岁。
3.儿童有声读物市场发展
(二)儿童有声读物的分级形式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和呈现形式愈发丰富多元,儿童有声读物呈现出个性化、场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样态。借助云技术,有声读物平台能够收录海量的阅读资源,同时实现了随时随地收听和使用。以喜马拉雅APP为例,“儿童”主页下涵盖了故事、儿歌、科普、国学、名著、少儿英语、绘本等十余种类型,完成了虚拟的分门别类,并且用户还可以通过输入关键词进行精准检索。目前我国市场上各儿童有声读物平台已相继建立了一定的分级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按照年龄进行分级,这也是目前最主要、最普遍的分级方式,如喜马拉雅、口袋故事、宝贝听听、童话故事社、蜻蜓FM等平台都采用的是这种分级方式,各年龄段的内容在主题分类、句子难度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皆存在差异。第二种,按年级进行划分,以KaDa故事为代表,其将用户阅读阶段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学龄前阶段,含未满周岁、1岁、2岁、小班、中班、大班;小学阶段,含一至六年级;初中阶段,含初一、初二、初三以上。这三个阶段又对应着五个时期(萌芽阅读期、启蒙阅读期、桥梁阅读期、独立阅读期、成熟阅读期),根据用户选择,平台会将与该时期相适应的内容推荐给用户。从分级效果来看,KaDa故事划分的等级最为细致,包含了15个层级。
二、儿童有声读物分级中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的儿童图书分级相比,有声读物领域的分级研究更加匮乏。虽然大部分儿童有声平台在读物分级上已经有所实践,但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缺乏权威标准、分级标准粗放和分级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一)各平台分级不统一,缺乏权威划分标准
当当网和艾瑞咨询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50%的父母因为书太多,不知道怎么选而感到困惑,49.4%的父母因为不懂怎么提升孩子阅读效果而困扰,40.8%的父母因为孩子缺乏阅读兴趣而困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级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各有声阅读平台建立了一定的分级标准,但由于目前还缺乏一个权威的有声读物划分标准,各平台往往出于各自利益需求设定分级,导致分级混乱,分级标准并不统一。同时,由于立法规制和市场监管的不到位,是否分级和分级的程度也往往依赖于平台的自觉性,加大了分级标准统一和推广的难度。
(二)分级标准粗放,分级结果流于形式
(三)分级资源不均衡,存在低龄化偏向
目前各儿童有声阅读平台的题材类型较为单一,内容资源集中在童话故事、儿歌动画、早教知识、国学经典等,同质化较为严重,针对的是低幼儿、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合高小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内容资源较少,整体呈现出低龄化的分布态势。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级别的分级读物词汇和句式比较简单,更多孩子在阅读时不吃力,容易坚持下来,进而提高有声读物平台的用户黏性,但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则会导致用户的阅读体验感和持续使用的意愿不强。以喜马拉雅APP为例,儿童小说、睡前故事等类型的读物最受欢迎,点播率最高,而历史、科普等知识类有声读物的点播率则相对较低。针对中小学生群体制作的有声读物,主题大多是教材朗读、课文背诵以及写作提分等。与启蒙文学读物相比较,这些内容显得过于功利化,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厌恶心理。
(四)分级功能单一,缺少互动和辨识度
由于儿童天生对声音比较敏感,与纸质图书相比,儿童更喜欢并愿意接受通过音频方式传送的文本内容。有声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儿童学习,并通过朗读者的语速、音调、重音和背景音乐等元素的变化,营造出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调动着儿童情绪,对于激发儿童想象力、加深儿童印象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儿童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过程,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特点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分级,平台能更好地根据儿童心理需求和阅读特点,设计出与该年龄段相适应的有声读物,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目前大多数的有声读物平台功能较为单一,仅有简单的播放功能,儿童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双向性的互动交流较少。此外,部分有声平台盲目跟风、重复制作,缺乏自己的内容特色和品牌辨识度,市场竞争力较弱。有些读物甚至是从纸质图书简单搬运而来,如喜马拉雅APP上《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类读物直接照念原文内容,不作任何解释和说明,语言晦涩难懂,忽视了儿童实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或是通过跟读、重复等方式让孩子死记硬背,容易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三、推进儿童有声读物分级的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0—14岁的儿童人数已经超过2.5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7.95%。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起点,儿童有声读物市场方兴未艾,万象丛生,如何加快儿童有声读物分级,促进有声读物市场高水平、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亟待政府部门、教育界、出版界、有声读物第三方平台以及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审视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强化政策引领,完善立法和行政监管
(二)多方协作制定科学的分级阅读标准,完善分级体系
儿童分级阅读的发展既为理论研究和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也日益受到标准规范不完善的限制。2021年4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牵头编制的我国首个儿童分级阅读行业标准《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向社会公示并进入送审阶段,这意味着中文分级阅读即将产生行业标准,从而促进行业发展的进一步规范化。儿童有声读物与纸质图书相比,起步更晚,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还有赖于学界、教育出版行业、网络平台各界投入更多力量。分级阅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文学、教育、出版、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统筹社会多方力量。基于有声读物呈现的语言特征和传播效果,应在难度分级、内容安排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也可以借鉴已有的系统、权威的儿童读物分级标准体系,并根据有声读物的特性加以改进,以助力儿童有声读物的分级实践与推广,满足行业发展和用户的现实需求。同时,对于国外的分级阅读体系,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可以借鉴其分级理念和操作方法,形成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科学精确的分级标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儿童分级阅读领域将会有多项标准并存,各具特色,共同接受市场检验、推动产业发展。
(三)平台应强化分级意识,实现个性化定制
(四)丰富各年龄段的读物种类,加强与儿童互动
(五)家校携手,共助儿童有声读物分级
四、结语
2020年,由美国前有声书出版商协会主席琳达·李发布的《席卷世界的有声书》报告显示,中国将在2022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有声书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智能出版时代,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民阅读的推进和国家三孩政策的实行,儿童有声读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有声读物分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市场潜能,对其进行分级既是社会各界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下有声读物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应当明确,分级阅读是造福全社会的公益文化事业。儿童有声读物分级不是仅靠社会某一方的力量就能大踏步往前发展的,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教育界、出版行业、儿童有声读物平台和学校、家长等多方共同推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