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为了使《真诰》符合“璇玑七政,以齐八方”及“五七之数”的易学原理,将《真诰》分为7卷(3)。第7卷《翼真检》集中体现了他在道教文献整理方面的思想。《真诰·翼真检》由《真诰叙录》、《真经始末》、《真胄世谱》等3篇组成,内容是“标明真绪,证质玄原,悉隐居所述,非《真诰》之例”(4)。
(一)收集杨、许仿真
从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上清经》问世,到陶弘景开始收集杨、许真迹(484年左右),相距120余年。期间,《上清经》经历了从产生、流传到散失等复杂过程。
1.君及其他三君
“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弟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8)所谓“三君”是指杨羲、许谧、许翙的手写经文。三人去世后,许黄民(361-429)收集所写经卷,是为“许黄民藏本”。“于时亦有数卷散出,在诸亲通间,今句容所得者是也。”(9)陶弘景在句容搜集到这些散出的经卷。为了指称方便,笔者称为“句容散本”。
2.孔默改造属于南山县的一篇
“至义熙中(405-419),鲁国孔默崇信道教……许不获已,始乃传之。孔仍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11)是为孔默、王兴抄本。晋末元兴三年(404)许黄民携带所收藏的经卷到了剡县,孔默当时在钱塘,到剡县求得经卷。其后,孔默抄本为孔默之子所焚烧,“一时焚荡,无复孑遗”。王兴在返回浙江的途中,损失了一些抄本,只余下《黄庭经》1篇。“后将还东修学,始济浙江,便遇风逾漂,唯有黄庭一篇得存。”(12)这1篇随后又毁于暴雨,“俄顷骤雨,纸墨沾坏”。所以,陶弘景没有见到孔默、王兴抄本。
3.伪经目目,即作伪经
晋末元兴三年(404),许黄民携带经书到剡县,为天师道世家马家收留。在此地,许黄民又传经给王灵期。王灵期依据《王君传》、《魏华存传》(14)中所列经目,造作伪经50余篇,“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难以显泄,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依王魏诸传题目,张开造制,以备其录,并增重诡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15)。该部分经卷流行于江南“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行”。其后,携带真经的许黄民反而向王灵期求经,于是出现了真经与伪经同时流布的局面,“许王齐辔,真伪比纵,承流向风,千里而至”(16)。
4.封其先现有经
元嘉六年(429),许黄民又到钱塘,携带经卷十余卷,其余皆藏于剡县马家。“元嘉六年,许丞欲移归钱塘,乃封其先真经一厨子,且付马朗净室之中。”马朗见许黄民、王灵期造经,亦求得这批伪经。“马朗既见许所传王经卷目增多,复欲更受,管理诡信。”(17)这批经卷因为许黄民嘱咐:“此经并是先灵之迹,唯须我来取,纵有书信,慎勿与之。”(18)许去世后,其子许荣弟前去求取经卷,马家不与。为了称呼方便,称为“马家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