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此处所指复原本,系由张固也先生《竹简〈文子〉复原》改编而来,原文载于张固也著《先秦诸子与简帛研究》第336-357页。
【题解】
本篇由残简中有关内容复原组合而成,具体包括闻道、象天道、人道、师徒之道等内容。篇题由复原者张固也拟定为《闻道》。
第一章闻道
【原文】
平王曰:“人主之知道者,可以比于明王乎?”
文子曰:“不然。臣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平王曰:“善。好乎道,吾未尝闻道也。吾闻万物莫不尊道,请问其何以命曰道哉乎?”
文子曰:“其稟授(1)不竭,布施无穷,视之非见,听之不闻,毋形毋声。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清,待之而宁。是以道者,万物所由之道也,故命曰道。若夫受之藏之、行之用之者,可以比于明王矣。”
平王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其道可得而闻乎?”
文子曰:“然。臣尝得闻之矣。”
平王曰:“吾学于子,子可而道之,亦能得其道乎?”
文子辞曰:“道者,先圣人之传也。天王(2)不斋,不可道之。天王若欲学道,盍(3)斋乎?则臣将道之。天王若能得其道而勿废,传之后嗣,尽行之,帝王之道也。”
【注释】
(1)禀授:给予。稟,同“禀”,承受。(2)天王:《春秋经》中尊称周天子为“天王”。后用以称天子。(3)盍:何不。
【译文】
平王说:“君主当中懂得道的,能跟英明的君王相比吗?”
文子说:“不能啊。我听说,懂得的不如喜欢的。”
平王说:“说得好。喜欢道,我也未曾闻道。我听说,万物没有不遵从道的,请问为什么称它为道呢?”
文子说:“它的给予不会枯竭,它的施舍没有穷尽,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没有形状,没有声音。万物无不依赖它降生,依赖它长成,依赖它清静,依赖它安宁。因此,称之为道,是因为它是万物所走过的路,所以称它为道。如果能接纳它、保有它,遵照它、运用它,就能跟英明的君王相比了。”
平王说:“难道有接受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又能行得通,世世代代可以当作子孙后代的基本准则的吗?那样的大道可以说来听听吗?”
文子说:“有的。我就曾听说过那样的道。”
平王说:“我从您那里学,您如果可以说说的话,也能得到那样的道吗?”
文子给了否定的回答说:“大道,是古圣人传下来的。大王您若不斋戒,我就不能讲说。大王如果想学道,何不斋戒呢?那么,我将为您说一说。大王您如果能求得那样的道,并且绝不丢弃,传给后代的子孙,完全按照它的要求去做,这就是帝王之道啊。”
【解读】
人有人道,猫有猫道,狗有狗道。猫狗依靠本能活着,猫道、狗道天然合于自然之道,所以也就没有合不合道的问题。但人自我意识,也有理性,人道不必然合于天道,所以有合道的问题。
道不是道理,更不是道德,而是某种实体性的存在物。用《庄子·大宗师》中的话说,它是“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用文中的话说,“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清,待之而宁”。清宁,其实就是秩序的意思。
如何才能得到那样的道呢?光靠别人说道是不行的,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说。但前提是,你首先得有一颗清明的心。用文中的话说,“天王若欲学道,盍斋乎?”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例外。
第二章象天道
平王曰:“今余既已闻道矣,请复天之道何如?”
文子曰:“难言于天。”
平王曰:“天道何故难言?”
文子曰:“臣窃闻传曰:'不可闻,闻而非也;不可见,见而非也;不可言,言而非也。’故圣人唯象(1)于天道,而罕言其详也,非君子之所闻也。”
平王曰:“圣人胡象于天道?”
文子曰:“天之道,高始于下,先始于后,大始于小,多始于少。故'圣人必贵矣,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此象于天道也。”
(1)象:摹拟,效法。
平王说:“如今我已经闻道了,请再谈谈天道如何?”
文子说:“天道难以说清。”
平王说:“天道难以说清,是什么原因?”
文子说:“我私下里听说过这样的教导:'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所以,对于天道,圣人只是效法天道,而很少谈它的详细情况。跟君子们听到的不一样。”
平王说:“对于天道,圣人是如何效法的?”
文子说:“天道是这个样子的:高的从低的开始,领先的从居后的开始,大的从小的开始,多的从少的开始。所以,'圣人肯定高贵了,但他以卑贱者为根本;肯定高大了,但他以渺小者为基石’。这是对天道的效法。”
简本《文子》全书,略过道之本体,直接谈道之应用。用文中的话讲,“圣人唯象于天道,而罕言其详也”。天道作为本体对象,是很难描绘的,但不是不可以效法。
本章引用了《老子》第39章中的语句:“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与本章语句接近。
第三章人道
平王曰:“道尽此乎?”
文子曰:“道莫大乎是。”
平王曰:“吾不能尽学道,能勉学人道。请问人道。”
文子曰:“臣窃闻传曰:'人道恶盈而好谦。’故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是以圣人持盈之道,损又损之,下又下之。”
平王曰:“何谓损又损之、下又下之?”
文子曰:“持大者损又损之,持高者下又下之。故处大者,则损以自小也;居高者,则卑以自下也。损而下,其君子者独有此耶?”
平王曰:“王天下者,位于公侯之上也。吾焉能损而下乎?”
文子曰:“不然。王者不自称,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下之。”
平王曰:“以君下臣,其可乎?”
文子对曰:“我自有位,何下之有?夫以贵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贵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故以君下臣,欲求得人也。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闇(1)聋,不可不慎也。”
(1)闇:同“暗”。
平王说:“道(的特点),就这些吗?”
文子说:“对道来说,没有比这更大的。”
平王说:“我不能学好天道,想努力学学人道。请讲讲人道。”
文子说:“我私下里听说这样的教导:'人道讨厌盈满,而喜欢谦下。’所以拿杯子盛水,杯子已经满了。(如果再盛,就会溢出。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它停下来。所以,圣人遵循'拿杯子盛水’的原则,减少了再减少,降低了再降低。”
平王说:“什么是减少了再减少,降低了再降低?”
文子说:“拿大东西的,减少了再减少;在高处的,降低了再降低。所以,处大位的,通过减法让自己变小;居高位的,通过克制让自己变低。减损自己,放低身段,大概只有君子这么做吧?”
平王说:“统治天下的人,位置在公卿王侯之上。我哪能减损自己,放低身段呢?”
文子说:“不是这样。做王的,不称自己为王,不是因为要谦让,而是讨厌超出别人。君子知道不能超出天下人的道理,所以姿态放得很低。”
平王说:“以君之位,反处臣下,那怎么可以呢?”
文子说:“我自己的位子就在那里,哪里(变)低了呢?以高贵的身份跟人相处,没有让人服气的;自身高贵,谦卑待人,没有不让人服气的。所以,以君之位,反处臣下,是为了让人服气。君处臣下就能耳聪目明,不处臣下就会又瞎又聋,这是不能不小心的。”
人道有时候会违背天道,有时候也会合于天道。当人道合于天道,即天人合一的时候,人道即是天道。所以,这一章的人道,也是天道。
此处引用了《老子》第9章中的语句:“而盈之,不若其已;锻而允之,不可长葆。”
第四章师徒之道
平王曰:“吾闻人主自取师以举过(1),可以无罪矣。请问师徒之道。”
文子曰:“帝者以师为辅,王者以友为佐。卿相辅佐者,所以成帝王之功也。臣窃闻传曰:'仁者取人,百里举吕望而诸侯归之;七十里举伊尹而天下归之。’故圣人之治天下也,必自取师友,以为其卿相辅佐矣,故王道成。
“闻道而陈其所欲言,则赏之,故无所不得言焉。言而得之,则其人尊而为帝王师友,其言传之于后世子孙。言而不得,则致(2)之又致之,致而无及也,已。故师徒之道成。
“夫以文王之贤,辅以吕望,始成圣人君子;成汤之贤,佐以伊尹,终为明王天子。由是观之,人主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智之虑,而成帝王之功者,未之有也。
“是以圣人周征谁举过,而立以为师友。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信足以壹异,智足以知权;强足以独立,节足以屈伸。故贤师良友在其侧,舍而为非者,寡矣。”
(1)举过:指出过错。举,拿起。(2)致:表达。
平王说:“我听说,君主亲自选择老师,(让他)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可以不犯错误了。请讲讲师徒之道。”
文子说:“做帝王的,都是以老师、朋友作为的辅佐。正是因为有卿相的辅佐,所以才建立了帝王的功业。我私下里听到过这样的教导:'仁者选用人才,(文王赖以起家的地方)方圆(只有)百里(,但因为)提拔了吕望,诸侯都归顺了他;(商汤赖以起家的地方)方圆(只有)七十里(,但因为)提拔了伊尹,整个天下都归顺了他’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一定是亲自选择老师和朋友,让他们做自己卿相,辅佐自己,所以王道就实现了。
“听说了有道理的东西,而坦诚地说出他想说的话,就给予他奖赏,所以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了。说了并且被采纳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受到尊重,成为帝王的老师或朋友,他的言论也会传给后世子孙。说了但没有被采纳,那么就反复地陈述,反复地劝说,直到无法再进一步劝说为止,也就算了。所以,君主与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就形成了。
“仗着文王那样的才能,在吕望的辅佐下,(文王)才最终成为圣人、君子;仗着商汤那样的才能,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最终成为明君、天子。由此看来,君主不运用辅佐的帮助,不听从圣贤智者的意见,却干成帝王功业的,从来就没有过。
“所以圣人征召比自己厉害的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朋友,因而他们对于天地运行非常清楚,对于人情世故也非常明白。(他们的胸怀)博大到足以包容普通人,(所带来的)好处足以吸引远方人;公信力强到足以统一不同的说法,智慧高到足以权衡利弊得失;强大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生存,克制力强到该屈就屈该伸就伸。所以,有良师益友在身边,却舍正道做错事的,太少了!”
好老师可以纠正自性之偏。所以,师徒之道也是天道的组成部分。
PS:遥想定州竹简随葬时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村汉墓出土大批竹简,其中就包括《文子》。据专家推测,墓主人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史载刘修卒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由此可知,竹简《文子》已经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了。
竹简《文子》由隶书写成,字迹清晰工整,全书开头写有篇题,每章开头写有章题,章末则标示字数。不难猜测,竹简《文子》属于当时比较精美的抄本。不难想象,墓主人刘修曾无数次把玩、阅读过这册简书,去世时才把它作为随葬品埋到了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