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成片的厂房,高耸密集的烟囱,这个画面彰显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昔日的雄风。在工业带动下,辽宁经济发展高歌猛进,早在2007年GDP就超万亿元,跻身“万亿元俱乐部”。
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快了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辽宁的母亲河——辽河一度被纳入全国重度污染的“三河三湖”,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迫切任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如何稳住“扁担两头”继续前行?近些年来,辽宁用好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从百姓需求出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走出了一条契合百姓期望的发展新路。
强化约束性指标——
以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
收到辽河水质达标确认函的那天,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忠国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份来自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考核组的确认函,标志着辽河终于摘掉了重度污染的帽子,退出“三河三湖”黑名单。
五年的治理过程中,GDP虽然受到影响,但沿岸12市对辽河治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配合。究其原因,政绩考核“指挥棒”帮了大忙。记者在辽宁2013年度考核方案中看到,“生态文明”方面清楚印有“辽河干流生态环境治理”这一细化指标。
中组部《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据辽宁省政府绩效办主任孙家成介绍,2012年辽宁已将“十二五”规划中所有约束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青山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等环保生态指标权重更是连年加大,2011年占7%,2012年占12.5%,2013年占14%。
与此同时,经济指标权重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70%降为2013年的47.5%,2014年拟调整为37%以下。下调权重的同时,经济指标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2013年对“经济振兴”考核的细化指标中,“企业提升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工程”“服务业增加值”等结构优化类指标占近半比重。而在2010年之前,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关于结构优化的内容。
指标体系的诸多变化,让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在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中。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排头兵,沈阳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环境质量同步提升、百姓生活更加幸福,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我的政绩观。”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坦陈。
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某些领导干部看来非常难,他们的无奈是:“为了吃饭问题,明知一些项目有污染也不得不上。”然而,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庄河市却用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吃饭问题与环保问题可以兼顾。
隶属大连的庄河市是辽宁生态名城,因大连4座大型水库均位于此,被称为大连“水源地”。为了让大连人民吃上放心水,庄河近七年没有上马过一家污染企业,还关停了30多家小型水泥厂、炼钢厂。就是这样一个在经济发展上“限制重重”的县级市,经济实力在全省县(市)中却能排名第三位。这是庄河市委书记焦正家任职6年多来,自认为最“拿得出手”的政绩。
“鱼与熊掌兼得”,上级的支持与自身努力同样重要。为了“补偿”庄河为大连水质作出的贡献,大连每年为庄河北部山区11个乡镇提供财政转移支付,并保持每年20%的增幅。2013年,大连为庄河北部山区11个乡镇提供财政转移资金2300万元。没了后顾之忧,庄河在中北部山区乡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把庄河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蓝莓专业县”;在南部沿海地区发展优质工业项目、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第三产业。2013年,庄河在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收入3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0元,比上年增长15%。
“设立约束性指标的目的不是断后路,而是倒逼各地在约束中找出路,可持续发展的GDP才是党和人民都想要的GDP。”焦正家认为,如果一时找不到好办法就留着青山绿水不乱动,不能为了“政绩”急躁蛮干,给子孙后代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突出民生指标——
引导干部做打基础利长远的“铺路石”
在外地上学、工作多年的昌图人郭丹,今年春节回家时发现,都快不认识家乡的铁南棚户区了。这片方圆300万平方米的区域,曾是昌图的“贫民窟”,2600多户居民多是低保户、困难户和外来务工人员。房屋多为三四十年的危旧土砖平房,道路狭窄,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垃圾成山,污水横流,被当地人形容为“过了铁路南,回到解放前”。如今摇身一变,臭水沟成了景观河,土砖房成了大高楼,脏乱差成了美如画。
自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辽宁就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纳入考核体系。“指挥棒”作用下,这项民生工程在各地顺利有序推进,美化了城市形象,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成为群众盛赞的民心工程。
突出民生指标,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改善民生上,是辽宁政绩考核工作的准则之一。辽宁省委日前印发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要更加重视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的考核。“要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等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引导领导干部甘做铺路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辛桂梓认为。
对民生类指标考核的不断强化,改变着领导干部对政绩的看法。“政绩观是事业观和群众观的综合体现,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作出群众满意的成绩才是为官一任的政绩。”开原市委书记于洪波认为,这也让一些干部走出了政绩观的认识误区,为干实事的干部“松了绑”,“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报几个数字就能糊弄的。”
为了防止“政绩工程”等脱离群众的行为,大连在2013年度考核工作中,首次引入“政府负债情况”。这个“破天荒”的改变,让不少县(市、区)党政领导备感意外:“把以前不公开的负债情况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这个问题要充分重视。”从今年开始,政府债务状况将作为重要指标,被辽宁正式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省部联动定指标——
把中央要求一竿子插到底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耕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12项约束性指标,辽宁已悉数纳入省级考核体系。记者随机翻阅一些市、县的考核办法发现,上述约束性指标也得到了层层落实。
考核指标从中央传递到省、落实到市、延伸到县,实现四级联动,是辽宁干部考核工作的一大特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是考核指标设定的省部联动机制。
2013年初,辽宁省绩效办就考核指标征求了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农业部等15个部委的意见。根据环保部的建议,辽宁在“生态文明”类添加了“环保绿标区创建”指标。
省部联动商定的考核指标,奠定了结果共享的基础。有关部委负责人表示,此举将部委专项考核与省内统筹考核并轨,减少了地方重复迎考的压力,让部委数据掌握更真实、更及时、更省力,也让各项工作得到了更好的推动落实。
为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确保考核结果准确反映工作实绩,辽宁采取了平时考核和察访核验两项措施。
辽宁的考核不是年初一布置、年底算总账,而是实行半年、第三季度、年终三次考核。“仅在年终考核一次,可能出现‘矮子里拔大个儿’。”铁岭市考核办主任都清华认为,“不能把今年的问题都放到明年再整改。加强平时考核,能更好地发挥考核对工作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各项工作整体水平。”
察访核验主要采取实地考察、专项检查和抽样调查等形式,由各考评责任单位进行检验核实,最终确定指标完成情况。沈阳市2012年度考核中,核查小组在察访核验“新增畜牧养殖小区100个”指标完成情况时,实地考察了某县一肉羊养殖小区,发现该小区不符合建设标准,且从未养过羊。市畜牧兽医局随即全面复查全市养殖小区建设情况,又发现4个虚假违规问题,取消待发补贴,追缴已发补贴,并处理了有关当事人。
从重GDP到重科学发展,从偏重经济到经济民生共进,从考核各自为政到一套指标考到底——随着政绩考核的不断改进完善,辽宁在发展之路上正迈向又好又快的目标,老工业基地雄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