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3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023-09-22
一、文化产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企业数量创新高
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9.6亿元,同比增长2.1%,扭转了营业收入下降的局面,增速比一季度提高了5.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9.8%;文化批发和零售业64.2亿元,增长7.4%;文化服务业85.8亿元,同比下降3.0%.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到421户,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末增加37户,比大连市多出165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47.7%(见表1)。
表1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及单位数情况
指标名称
营业收入
(万元)
同比增长(%)
单位数(户)
2023年上半年
2023年一季度
2022年
总计
1695821
2.1
421
416
384
按产业类型分
文化制造业
196501
9.8
43
44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641782
7.4
107
108
99
文化服务业
857539
-3.0
271
265
241
与全国、全省及大连市对比看,上半年,全国、全省及大连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3%、3.5%、2.9%.对比一季度,我市与大连市营业收入增速差距从6.7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
(二)文化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营业收入看,比对一季度,上半年全市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大幅度反超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占全市比重为50.6%,高出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2.8个百分点(一季度,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比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低7.0个百分点)。
从单位数量看,全市文化服务业单位数占全市比重最高,达到64.4%,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25.4%;文化制造业最小,占比为10.2%.
从业人员数量看,全市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比重最大,达到77.9%,比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11.8%;文化制造业占比最小,为10.3%(见表2)。
表2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分产业主要指标占比情况
指标
名称
单位数
(户)
占全市比重(%)
从业人员(人)
营业收入(万元)
-
41505
10.2
4270
10.3
11.6
25.4
4883
11.8
37.8
64.4
32352
77.9
50.6
(三)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正增长
分领域看,上半年全市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22.8亿元,同比增长0.6%,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高出9.2个百分点,扭转了下降态势。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为72.4%,高出一季度3.6个百分点。文化核心领域中的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两个文化大类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分别占全市比重的22.3%和28.1%.
表3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分领域主要指标情况
同比增长
占全市营业
(个)
(%)
收入比重(%)
文化核心领域
280
1228423
0.6
72.4
新闻信息服务
28
94827
-11.7
5.6
内容创作生产
65
378787
22.3
创意设计服务
95
248997
-14.4
14.7
文化传播渠道
72
476818
10.5
28.1
文化投资运营
4
3318
4.9
0.2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16
25677
124.2
1.5
141
467398
6.2
27.6
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
81
186712
12.6
11.0
文化装备生产
11
32549
7.9
1.9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
49
248137
1.7
14.6
(四)文化新业态占比提升较快
在文化新业态较为明显的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小类中,我市涉及7个行业小类。上半年末合计拥有企业38家,比一季度增加2家;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虽同比下降10.5%,但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18.1%,比一季度大幅度提高1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9.9个百分点(见表4)。
表42023年上半年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主要指标情况
合计
38
307717
-10.5
18.1
广播电视集成播控
2
6598
-11.4
0.4
互联网搜索服务
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
13
57880
-14.9
3.4
数字出版
其他文化艺术业
9
3268
-31.3
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
互联网游戏服务
应用软件开发
207409
-8.1
12.2
其他电信服务
1
878
-4.4
0.0
其他数字内容服务
10
29644
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
2041
-9.4
0.1
知识产权服务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
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
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
(五)和平区、沈河区主导地位有所下降,浑南区稳步上升
从文化产业的地区分布看,集中于和平区、沈河区、浑南区3个地区。和平区、沈河区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29.8%和24.5%,与一季度相比分别下降5.8个和5.5个百分点,浑南区占比为18.7%,比一季度提高14.2个百分点;3个区营业收入合计为123.8亿元,占比达到73.0%,3个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260家,占全市的61.8%;大东区、铁西区、沈北新区营业收入合计为36.5亿元,占全市营业收入的21.5%,3个地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20家,占全市的28.5%;其他7个地区相对滞后,营业收入合计为9.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共有文化产业企业41家,占全市的9.7%(见表5)。
表52023年上半年全市各地区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及单位数情况
全年目标
426
和平区
505083
-5.8
109
118
沈河区
416009
101
90
大东区
121042
9.7
37
41
皇姑区
37038
8.0
19
18
20
铁西区
134206
46
45
苏家屯区
20869
-26.2
7
5
6
浑南区
316540
50
沈北新区
110081
5.7
30
33
于洪区
17430
19.4
辽中区
康平县
1104
239.7
法库县
1848
-61.5
3
新民市
14571
-10.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明显。上半年,全市各区县(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全市文化产业集中在和平区、沈河区和浑南区,作为传统文化强区和平区、沈河区占比有所下降;7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营业收入合计仅为9.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5%,共有文化产业企业41家,占全市的9.7%,其中辽中区和康平县均只有1户规上文化企业。
二是企业平均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从企业户均营业收入情况看,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4028.1万元,与全国户均8244万元的规模相差较大。在经济复苏尚未全面提速的背景下,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表现较弱。上半年全市文化企业数量比上年末增加37家,但与此同时,上半年还有19家企业无营业收入。
三是文化新业态发展相对不足,发展新动力有待培育壮大。从全国规上文化产业看,“互联网+文化”领域发展态势较好,文化新业态较为明显的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588亿元,同比增长15.0%,占比为39.7%.而我市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中仅有7个行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同比下降10.5%,占全市比重为18.1%,与全国对比,文化新业态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规范,在沈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的总体框架下,强化文化产业的“文化”支撑,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沈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文化品牌,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如铁西区把工业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以传承工业文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文化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为城市赋能。北市场的《老北市景区沉浸式产业三年规划》项目持续推进,今年五一小长假该项目继续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其经验值得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在现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确立、培育本地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沈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产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举办行业交流会,通过平台企业互相交流借鉴发展经验。利用深圳文博会等具备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展会平台,展示沈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创新能力,鼓励本市具备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站起来、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