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业,人才为本。上海海事局从海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交通、海事伟大事业同频共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选用人才,持续优化专业人才发展环境,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经过多年努力,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在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加快集结,助力上海海事国际一流海事强局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继续谱写华美乐章!
新进人员接受理论培训现场。
因人而教小荷初露尖尖角
何高楠,2015年毕业后加入到上海海事局大家庭,现在浦东海事局凌桥海巡执法大队工作。顾平曾是上海海事局技能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从2011年至2017年连续7年负责新进人员的初任培训工作。何高楠是他曾经带教过的一名“小海狮”,时隔3年,居然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当记者惊讶于顾平的超强记忆力时,“顾主任有一项神技能,每次见到‘小海狮’,就像扫描到了他们身上的二维码,能准确迅速地说出他们的性格、特长、目前就职的岗位。”旁边一位同事连忙解释道。
“小海狮”是上海海事局对新录用公务员的昵称,也是该局全力打造的海事新人初任培训品牌。“我局在新人培训工作中,着眼的是10年、20年后将有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来深耕海事事业。所以,始终坚持高站位、大格局,将眼光放长远,抓牢新人入职第一关,培养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适应、与国际一流海事强局建设相符合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上海海事局副局长吴红兵表示。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为培养一支具有大局意识、全局视野的人才队伍,上海海事局严把“师傅领进门”关,以本局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为依据,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规化训练+理论强化培训+模块化专业实训”的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模式。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初任培训模式,遵循了人才成长规律,对今后个人事业的发展起到启蒙性作用,很多‘小海狮’的特质、特长就是在这个阶段被挖掘出来,为日后提供针对性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该局技能训练中心负责人王勇说。
据介绍,8年来,已有近630名新入局人员接受了系统的初任培训,一批批业务素质高的“小海狮”已经开始挑大梁、在专业领域脱颖而出:2014届“小海狮”王若腾获2017年海事系统履约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2012届“小海狮”谢昕获2017年海事系统船舶防污染与技能竞赛第一名;2013届“小海狮”詹春珮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此外,2014年上海海事局这一系统化、标准化的初任培训模式在全海事系统推广,成为海事新进人员培训的重要参考。
点评:抓人才就是抓核心竞争力,上海海事局在争当全国海事系统排头兵的征程中,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个性化的初任培训模式,为刚入职的“小海狮”快速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顾平快速识别“小海狮”个人特质的神技能,也反映出该局对新人成长的关怀备至,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关爱与支持,让“小海狮”们将单位视若家庭,寻找到了展翅高飞的归属感与支撑点。
因变而新活水涌流方塘清
“你签发的每一份PSC报告,都是在为中国海事画肖像画,全世界的海事管理机构也将通过这份报告来认识、评判中国海事治理的能力水平。”这是浦东海事局安全检查中心主任顾智勇经常跟团队成员说的一句话。
刚刚获得2018年上海市“上海工匠”荣誉的顾智勇,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样别具匠心,在他的带领下,浦东海事局“阳光安检工作室”获得了今年“上海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荣誉。
上海海事局局长陆鼎良多次强调,加强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创新专业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深化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完善青年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打造国际一流海事强局的关键所在。为增强专业化人才核心竞争力,该局突出创新能力,坚持重点培养、持续跟踪,以各层级各专业人才库建设为抓手,以青年人才专业团队建设为平台,促进本局专业领域实力整体提升。
“树典型、立标杆,鼓励职工对标先进,通过团队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我局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上海海事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郝俊利介绍说,“先进典型的关键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具体业务的直接贡献上,而且体现在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培养用好了一个‘领头雁’,就可以带动整个人才群体。”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上海海事局畅通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举全局之力打造专业高效人才队伍:各业务处室牵头组建了十大专业骨干及后备团队,促进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和高端专家后备人才储备;成立了涵盖法规规范、通航管理、危管防污等八大专业领域的“陈维式”青年人才专业团队;同时鼓励各分支局积极打造典型品牌,如浦东海事局“陈维工作室”、吴淞海事局“钱船长创新服务工作室”、杨浦海事局“钱雁创新工作室”等一批以先进模范为带头人的专业人才团队相继涌现;此外,他们还搭建专业人才开发与培养平台,以课题研究、比武竞赛、推荐选派锻炼等途径激励鼓舞青年职工争当锐意进取的先锋。
除此之外,为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求,在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中,该局更加强调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人才队伍建设本就是长期系统性工程,因此,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将个人、团队的创新意识作为培养重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吴红兵说。
“因变而新,工作室不断涌进的‘新鲜血液’为团队管理带来新思路,新的管理模式持续发力,激发人才活力,让团队成员放开手脚创新创造,最终凝聚成整个队伍的强大实力。”说起创新对于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陈维工作室”主要负责人陈维说。
在“活水”源源不断涌进和团队成员锐意创新作用下,近年来,该工作室在危防管理业务中取得系列最新亮眼成绩:集装箱筛选系统成功上线,极大提升了港口集装箱的选箱效率;联合口岸单位创建的口岸安全联合防控机制,有力打击了危化品谎报瞒报行为;先行先试,创新固定点排查、无人机筛查和上船实查“三部曲”,锁定硫含量超标船舶,为排放控制区管理提供经验指导……
“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竞争,专业化人才队伍是上海海事局发展壮大的动力源。”郝俊利说。
点评:新时代,海事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这种担当需要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上海海事局发挥团队效应,鼓励创新,培养“高”“专”“精”“强”人才,把海事管理业务“通技”练成“绝技”,为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专业团队在系统内多项竞赛中取得亮眼成绩。
因时而进小将登上大舞台
今年9月,上海海事局组织人员编写的《成员国信息通报导则》,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履行法律文书分委会第5次会议上批准通过,于2019年提交IMO第31届大会审议通过后,最终以大会决议的形式向各成员国发布。此导则是中国首次向世界海事行业提供完整、系统的中国方案的成功案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把握时势培养与世界海事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局履职尽责、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吴红兵表示,“近年来,一批批年轻精进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涌现,代表中国在国际海事大舞台上发声。”
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任务,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因时而进,是上海海事局强局立身之本。近年来,该局着眼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建设工程,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法律法规起草等业务,在国际公约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方面争取制度性话语权。
“在交通运输部和部海事局的指导下,我们在融入海事国际事务过程中,以IMO为主阵地,正经历着由旁观到参与,由跟随到引领的阶段。”该局办公室调研员梁葱葱介绍说,“其中,组建国际公约履约研究团队奠定了我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据了解,为推进高端国际化人才及梯队建设,提升研究和分析能力,该局对应IMO委员会机构设置,组建了以高端专家人才为领头的六大国际海事事务研究团队,并根据国际海事热点、焦点问题的变化和研究任务的推进情况成立专题工作组。团队建设至今,该局的提案数量在海事系统一直位居前列,仅2018年,就向IMO、东京备忘录以及亚太地区海事局长首脑会议共提交了23份提案;同时,国际化人才梯队逐步建立,在IMO师资培训、国际海事会议等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发出中国之声。
船舶靠港后使用岸电是国际航运节能减排发展的趋势,上海海事局紧跟港口绿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IMO船舶安全使用岸电技术研究,并且,该局王鑫担任起《国际航行船舶岸电操作导则》(草案)起草工作组主席。
“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积极协调中、美、英、法等国船级社成立主席工作支持组,并与美国、英国海岸警卫队等世界主要航运发达国家代表进行视频沟通,进一步磋商《国际航行船舶岸电操作导则》(草案),最终形成提案,报船舶安全设备分委会第7次会议审议。”船检处副调研员沈毅康介绍。
点评:与时俱进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上海海事局人才队伍建设强调高站位、宽视野,培养了一批批年轻的高端国际化人才,通过自身的成长壮大,让中国海事登上世界海事大舞台。
参与IMO船舶安全使用岸电技术研究,王鑫(前排右二)担任《国际航行船舶岸电操作导则》(草案)起草工作组主席。
因事而为淬火历练“千里马”
“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上海海事事业发展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谈到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上海海事局党组工作部副主任龚三说。他认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强化本领能力建设、有效激励担当作为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品德。上海海事局始终将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作为干部选拔第一位的标准,重点考察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考察干部是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推动党中央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决策部署在上海海事落地见效,在建设国际一流海事强局、争当全国海事系统排头兵的征程中出实招、见实效。“只有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站位,才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好位,自觉担当不缺位。”龚三说。
考察干部的“德”是一门大学问。上海海事局始终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考察干部,既看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态度,又看在日常工作、社会生活中的一贯表现。
基层一线、艰苦岗位是考验干部的磨刀石。“考察干部的‘德’还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经得住基层一线、艰苦复杂环境考验,敢于破难题、解困局,善于带队伍、做表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这样的干部才是真正让人放心、让人服气的干部。”龚三说。
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更要有成事的真本领。上海海事局始终坚持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干部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和专业能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上海海事局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统筹全局干部资源,开展常态化干部轮岗交流和机关、基层双向交流,有计划地选派综合表现优秀、发展潜力较大的干部参与马航MH370客机搜寻、“桑吉”轮应急处置、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水上交通管控等重大任务。坚持“走出去”战略,选派干部到上级机关、在沪部属单位、地方委办局和驻英大使馆海事处等挂(任)职或参与专项工作,补齐干部能力“短板”,助力“千里马”早日脱颖而出。
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海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交通运输部组织人事工作会议精神,上海海事局着眼未来干部需求,对干部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全面掌握各梯次优秀年轻干部人选。有意识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国际海事事务、长江口深水航道边坡利用、海事政务“一网通办”等重要专项工作,促使其在考验和磨砺中快速成长。
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必须做到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上海海事局严格落实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各项制度规定,把干部管理监督抓在平常、严在经常,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干部真正感受到严管就是厚爱,约束就是保护。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还必须不断增强干部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上海海事局始终把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作为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局干部融入地方参政议政的渠道不断拓展,陈维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干部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强有力的声音,在各类竞赛比武中取得越来越多的佳绩。同时,不断完善干部关怀帮扶机制,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有事业就有平台,有组织就有依靠。”这是上海海事干部的共同心声。
点评:为做好干部队伍的“选”“育”“管”“用”,上海海事局始终把立政德摆在首要位置,把长才干作为重要内容,把提士气作为重要手段,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广大干部的智慧凝聚成为推动上海海事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