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方面,我们都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上海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136家中外媒体前来采访,自贸区、科创中心成为热点让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张春海摄
上海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韩正杨雄应勇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殷一璀主持今年5月提出“科创中心”完整方案,提交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规范领导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细则二季度出台,重点管理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3月6日下午,上海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代表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殷一璀代表主持。
14时许,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所在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便陆续迎来中外记者,为了抢占“有利地形”,老记们还是蛮拼的。由于座位不够,工作人员只好临时加凳。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英国金融时报、台湾中天电视、日本朝日新闻等136家中外媒体前来采访。
全团会议15时开始。9位代表发言后,会议进入记者与代表互动阶段。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成为中外记者聚焦的热点。1个多小时,17名境内外记者争相提了25个问题。
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
中央电视台:连续5年上海GDP增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海两会首次不提GDP增速目标,出于怎样的考虑?
韩正:我们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科学认识GDP。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更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有质量、有效益、惠民生的发展,集中精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在此前提下预测今年上海经济发展增速为7%。
杨雄:上海在计划报告中提到2015年的GDP目标是7%。从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只要经济发展速度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就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调整上,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自贸区改革于法有据推进
韩正:半年前,我们在上海有过一次交流,也给你列过一个计划。半年过后,我们的承诺有没有兑现,你最有发言权。自贸区改革是深层次的,是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目前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好于预期。自贸区改革将不断进展和完善,今年还会有重大举措。谈到“合二为一”,任何行动必须于法有据。现在的于法有据,就是自贸区扩区,从28.87平方公里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如果今后还有进一步的于法有据,就可以扩大到浦东,前提是于法有据。另一方面,很多创新并不受法律限制,很多创新没有法律性规定,不仅是浦东,全市都要贯彻改革创新的精神。
科创中心自贸区要优势叠加
上海证券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目前进展如何?方案具体设计思路是什么?落实到产业和企业上,会有什么具体措施和项目?另外,昨天杨市长提到张江要建国家科学中心,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具体蓝图?在科创中心和自贸区建设联动方面,会有什么举措?
韩正: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明确要求,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要求提出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就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方案论证。推进完善方案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是大家关心,也形成了高度共识。一方面是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人才集聚大举措。另一方面是聚焦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和创新工程的瓶颈问题,争取重大突破,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如果一切顺利,我们打算今年5月提出完整方案,提交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杨雄:在张江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只是初步设想,具体内容还需要深化论证。
科创中心和自贸区联动,是优势互补。自贸区扩区后,张江高新区的核心区整体纳入自贸区,就是把创新驱动政策和自贸区政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优势叠加效应,使自贸区的建设更有特色,科创中心建设能够得到自贸区建设助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证券时报:5月份出台“科创中心”课题研究方案,目前是不是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结合报告,宏观层面上我们有没有什么落实的想法?
韩正:你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一点:我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目的是什么?怎么来衡量?就是要看创新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让创新成为一种新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根本目的。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方面,我们都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有条件有责任服务“一带一路”
光明日报、光明网记者: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今年将进入实施阶段。上海对参与“一带一路”有哪些想法和具体措施?
韩正:“一带一路”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应当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一带一路”本身也是开放的战略,而上海最大的优势是开放,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这个最大优势和最重要资源,决定了上海有条件、也有责任服务好“一带一路”战略。
具体来说,上海可以在三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合作;二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枢纽型、功能型航运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上海“四个中心”建设,都应当通过服务国家战略来实现自身发展。
干部家属经商规定二季度实施
新华社:关于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有哪些硬招和实招?涉及哪些层面干部?
创新和法治完全可以统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家都知道上海讲规则、守规则、市场秩序好。现在上海要建科创中心,而创新往往是要打破规则、有所突破的,这样会不会碰到一些尴尬?
广纳英才一定会有大动作
中国组织人事报:韩书记提出科创中心建设中要把握“人才集聚大举措”。上海为了更好集聚人才,在体制机制方面是否会有大动作、大创新?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除了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完善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在这方面,上海的公务员队伍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将在哪些方面提升,为全国树立标杆?
韩正:创新人才集聚,当然会有大动作。上海所有的工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科创中心建设核心取决于人才。广纳英才,意味着我们要站得更高,不仅面向上海、面向全国,也要面向世界。在这方面,我们目前还有不少工作的瓶颈和不足。欢迎你今年5月份到上海,到我们市委组织部采访,届时会有很多新举措。
关于公务员队伍素质,我认为,上海公务员素质是好的,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既要依法行政、又要大胆创新。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公务员素质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沪港两地将进一步扩大合作
凤凰卫视: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半,金融对外开放有很多进展,如何评价现在上海跟香港的关系?
韩正:每年都会问到这个问题,去年我也回答过。一年以来,“沪港通”把我们连在一起,两地合作更紧密,两地都有新进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往前跨了一步。记得去年我讲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国际化程度、国际人才集聚、金融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好于上海,沪港将进一步扩大合作,共同推动两地发展。
“积分制”居住证制度符合预期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三中全会对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目标,去年国务院下发了改革意见,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推出了以积分制为主的居住证制度。接下来会否进一步深化,对非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有何保障应对?
高考制度改革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是全国高考制度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工作进展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韩正: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会涉及到基础教育、高中教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目前只是刚开始,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同时针对高考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改革。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做好安全工作
成都商报:上海发生外滩踩踏事件之后,在公共安全和群体性事件处置上有何进一步举措?
中国安全生产报:近期总书记提出安全生产风险并不会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降低,新常态下安全风险向非高危行业转移,如何应对安全生产新挑战?
各区承担取消街道招商所需财政
人民日报:上海今年实施取消街道招商职能,这个改革有没有难度?各区财政会有很大压力吗?这个转变对基层治理的实际意义多大?
应勇:去年,上海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作为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其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理顺街道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就是为了将街道的工作重心、力量更多转向对下,加强基层服务和社会治理。对于街道取消招商引资职能所需财政,由各区全额承担。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认识统一,进展顺利。
今年住房限购政策不取消
杨雄:去年上海房地产市场整体较为平稳。今年总的政策和指导思想是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在政策上没有大的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不取消。
沪台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
台湾中天电视台:今年上海和台北会否继续举办双城论坛?
杨雄:上海和台北一直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友好交流,已举办5次双城论坛,有效促进了两岸交流发展。上海将继续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台湾各界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惠及两岸百姓,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进一步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