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留学中介声称具备“资源”,给学生加添“竞赛获奖”、“论文发表”等材料,以提升录取率。内地“黑心中介”利用学生、家长对异地升学的深切渴望,作出“保录取”等涉嫌违法的宣传,甚至乎擅自为客户伪造学术考试文件,以提高录取率。
内地黑心留学中介弄虚作假,吹嘘“保录取”
据多位学生和家长反映,一些留学黑中介在招揽客户时,往往会夸大其服务能力和范围,承诺过高的录取率或提供不切实际的留学方案。
有家长告诉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类似机构,只要留言表示有兴趣,就会收到“保录取”机构的好友添加申请。
社交媒体上充斥不少宣称“高录取率”“保录取”的留学机构
造假的成本可能很低,但代价高昂。学生一旦被发现申请材料造假,可能终生无法继续学业。但即便利害关系如此明显,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机构依然铤而走险。
记者了解到,一名家长花费100万元人民币,通过黑中介成功申请到伦敦大学学院的本科录取名额,但学生在提交材料后发现,中介并未提供真实的成绩和证书。最终,这名学生选择放弃入读,但中介却拒绝退款,甚至威胁要泄露其材料信息。
满口承诺十拿九稳抑或铤而走险?
北京房山区人民法院亦曾披露一起案件称,2023年1月,张某委托某教育公司办理儿子小博的出国留学手续,约定张某仅需向教育公司提供孩子的身份证,由教育公司负责办理某国保录高中的学籍材料等。
但事实上,小博从未在该高中上过学。小博未通过教育公司出国留学,张某诉至法院,要求退还费用。
法院审理后认为,教育公司通过提供虚假的保录高中学籍成绩资料办理留学手续,严重违背了公序良俗,应为无效合同,故教育公司应退还张某已支付的费用。房山法院法官表示,造假行为不仅导致合同被认定为无效,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等罪名。
业内人士“山路哥”在社交平台上发视频透露,许多中介公司以“保录取”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材料大多是伪造的。近期“保录取”问题被曝光后,不少中介公司在紧急帮学生撤销申请。
有业内人士亦提醒,切勿相信黑中介说的“保录取”和“我们给你做学历”等类似话术,其中往往涉及非法行为。
倘若学生明知故犯,抱有侥幸心理,提交假材料,极易被高校查明。家长们选择留学机构时,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多打听,多亲自走访,虽费时费力,但有助于安全避险。
针对所谓“保录取”问题,留学监理网总编辑胡本未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基本上,声称“保录取”的机构,要么是“赌”成功机会率,要么是铤而走险去造假,比如假造成绩单、学历证明和外语水平测试成绩等,进而把客户“保”进目标大学,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只有加大对伪造、虚构材料等行为的处理力度,才能打击作弊行为,督促中介机构规范经营。
胡本未表示,从申请入学角度而言,学生无论是申请本科还是研究生,需提交的材料大致包括学历证明、成绩单、语言考试证明、推荐信和个人陈述等。
因为互联网应用和国际交往日益便捷,信息差不断缩小甚至被消除,大学招生要求和申请步骤公开透明,学生只要符合大学招生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背景、学习成绩、语言能力等,在与其他申请人公平竞争中不落下风,被学校录取属意料中事。
谈及申请名校,胡本未表示,除部分条件遥遥领先的申请人,多数学生都面临“落榜”的风险。于是,一些心怀不轨的留学中介乘虚而入,利用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心理,打着“保录取”的旗号宣传,并声称可以内推等等。
胡本未认为,中国留学行业是一种商业市场业态,竞争充分但又略显无序,主要是依靠市场本身来优胜劣汰。
其中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乱象,除所谓“保录取”,还延伸出相应的“黑产业链”,包括开具虚假学历证明和成绩单、代考外语考试、倒卖考题、代写论文、虚假实习证明等,无一不是违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任何人介入这些行为,可能引起民事纠纷,甚至背负刑责,一旦被判罪,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就业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