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身和他人安全,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楼道,不在楼梯间、过道或室内充电,禁止飞线充电。2024年2月24日。”
看着这份贴在楼栋口的物业告示,杨浦区文化佳园小区保安周师傅长舒一口气:“最近别处电瓶车火灾事故频发,大家头脑里那根消防安全的弦终于绷紧,愿意把电瓶车停放到指定地点了!”记者跟随周师傅走进楼栋,只见原先停在一楼电梯旁的几辆电瓶车已不见踪影,楼栋公共空间重新变得宽敞起来。
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回收等各类环节和场景。其中,城乡社区是电动自行车管理全链条上的一道重要“安全阀”。电动自行车隐患“排雷”,不能一阵风。能否通过社区精细化治理,将事故隐患杜绝?城乡社区层面管理电动自行车,还有哪些难题待解?
出行方便和安全第一
两项需求“交叉点”在哪
前些日,记者在位于长宁区愚园路上的一条老弄堂内看到,主弄堂里一条20多米长、宽度仅能容纳一辆车加一个人并排通过的支弄堂,停放了7辆电动自行车。另一条宽度可容纳两辆机动车并排通过的老弄堂,50米内停放了13辆电动自行车。
长宁区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这些电瓶车的车主有的是本小区居民,也有的是在附近上班的快递、外卖、餐饮业从业人员。“弄堂车棚仅有约100个车位,但这里的电瓶车远大于这个数字。无处停放时,车主就会把车停到居民楼一层公共区域、弄堂公共过道、公共厨房等处,停车矛盾、安全隐患明显。”
“非要等到发生火灾了再重视吗?”在弄堂内走过的一位居民抱怨道,不少居民都反感、抵触电瓶车随意停放、自行充电等行为。
有人反感抵触,有人我行我素。记者发现,社区电瓶车管理的难点,集中体现于出行便利需求和安全需求之间的某种矛盾:一般来说,有车的人、要用车的人,停车、充电往往优先考虑出行便利需求;而日常生活中不靠电瓶车出行的人,对消防安全的需求则更重视。
而在特定时期、特定事件上,居民对于出行和安全两类需求孰轻孰重的考量,也会发生微妙变化。
记者询问了中心城区、郊区多个街镇、社区的居民,不少居民认为,在最近多地因电瓶车管理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后,相较于出行便利需求,安全需求占据上风;而一旦过了“风头”,出行便利需求可能会重新凌驾于安全需求之上。
这两类需求的矛盾,集中体现于一件事:充电桩的安装选址。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苏珏旻告诉记者,2022年8月,街道拟投资220余万元对18个小区进行电瓶车集中充电场所建设。“充电桩装在哪里?装得离有电瓶车的居民家远了,大家嫌不方便;装得近了,有的居民担心有安全隐患,产生‘邻避效应’。”
华阳路街道一名社区干部也告诉记者,此前街道内有老旧小区好不容易确定动用小区维修基金安装充电桩,但因充电桩距离居民楼太近,居民担心充电桩有安全隐患,反对安装。
比如,要摸清底数,加强电瓶车的社区登记,在此基础上实现停车位、充电桩的精准供需匹配。记者调查发现,上海不同街镇、社区的电瓶车保有量情况差异大,停车棚加装难度差异大、重视程度不同,一些街镇面临“底数不清”的情况。
“小区内增加一辆电瓶车,不像增加一辆汽车那样需要登记,如果不专门清点,我们也不知道小区里有多少电瓶车。可借开展全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专项检查的契机,加强电瓶车在社区的登记管理,因地制宜匹配停放和充电需求。”浦东新区一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
集中充电和自行充电
两种成本怎样考量
“每月车棚管理费为25元,一年要300元,太贵了。”曹家渡地区的一个老公房小区内,一位推着电瓶车的居民向记者抱怨。他告诉记者,不少居民都不愿意交这笔钱。大家宁愿把车停到别的地方,自己解决充电问题。
居民为何不用?主要是出于对充电成本的考量。相较于集中充电,把电瓶拎回家充,电费更低。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王海波专门递交了一份关于电瓶车集中充电桩建设的建议。建议中称,目前上海各区的两轮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多数为“政府集采加公司运营”的模式,充电价格标准不一,集中充电设备的引导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充电费用看似不高,但对于居住在动迁小区、老旧小区的价格成本敏感人群来说,这笔费用容易成为他们选择违规充电的理由。”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区书记陈莲萍告诉记者,小区不少居民觉得一块钱3小时的充电费“不划算”,就选择入户充电。普陀一个老旧小区的社区干部也告诉记者,集中充电桩充满一次要2、3元,居民在家充电只需不到1元。
集中充电和自行充电,两种成本在价格层面看似相差不多,却导致居民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社会成本大相径庭。
苏珏旻告诉记者,几年前,浦东新区一街道曾发生过一起入户充电事故,导致2人死亡。事故原因是楼下充电桩一块钱可充3小时,但充满一个电瓶需要4小时。居民不愿在充电3小时后再下楼补缴费用,因而选择入户充电,最终引发事故。
人力监督和技术赋能
两类管理如何配合
不少街镇、社区干部告诉记者,在电瓶车管理方面,存在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资金短缺等问题。
根据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对于有物业服务企业或者主管单位的住宅小区、楼院,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电动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不过,这种‘管理’往往只能是劝阻、张贴告示等方式,物业人员并非执法主体。”杨浦区文化佳园物业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另外,改造停车棚、加装充电桩都需要资金,目前不同区域、不同街镇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街镇、社区面临资金缺口。长宁区华阳路街道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老公房小区居民往往不愿意动用维修基金增设、升级电瓶车充电装置,更希望由政府兜底扩充小区公共充电设施,但目前政府财政只覆盖小区车棚的设施升级。
管好社区内的电瓶车,“人力”和“技术”要结合。在这方面,崇明区城桥镇和浦东新区张江镇的做法值得借鉴,两个镇都充分运用了智慧化治理手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管理力量不足、权限不够的尴尬。
崇明区城桥镇宝岛世纪园南侧有一处新建的室外智慧车棚,每个车位配备有充电设施,居民扫码即可启动装置,建成运行数月以来,深受居民欢迎。“以前飞线充电是常见现象,现在有了智慧车棚,电瓶车避免了风吹日晒雨淋,还解决了我们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居民周阿姨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城桥镇已对40余个既有车棚加装了消防设施和充电设施,智慧车棚应用场景接入了镇级城运平台,将监控、安防、消防的移动端预警装置以及管理平台连通,通过“一网统管”可对充电情况进行数字化管控和闭环处置。
拥有近4万辆电瓶车的浦东新区张江镇,自行开发了电瓶车充电设施集中管理系统,能将充电桩、消防设施、监控、烟感设备等数据信息实时上报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快速闭环处理过充、过载、使用大功率电瓶等行为。
要让人力监督和技术赋能两种管理手段更好结合,关键是充分发挥好“人”的作用,激活社区自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