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材料二:
(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材料三:
(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
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
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
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
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
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
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
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读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
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
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的专门家,五十二岁的缪可言却从来没有到过外国,甚至没有见过海。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A、B、C、D,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被打成“特嫌”。五十岁了,他没有得到爱情,他没有见过海洋,更谈不上飞翔······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面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这里的槐树,有一种贵族的傲劲儿。乌云正在头顶上散开。“马上就可以看见海了。”休养所的汽车驾驶员完全了解每一个初到这里的客人的心理,他介绍说。
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恋,经过了许多磨难,你我都白了头发-浪花!”
晚了,晚了。生命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他因为“特嫌”和“恶攻”而被投放到号子里的时候,当铁门哐地一声关死,当只有在六天一次的倒马桶的轮值的时候,他才能见到蓝天,见到阳光,得到冷得刺骨的或者热得烫脸的风的吹拂的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对于海的爱恋和想念呢?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大海也像与他神交已久,终得见面的旧友-新朋。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那是为了让他跪下。他一阵痉挛,咽了一口又苦又咸的海水。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于是,他奋力挣扎。他年轻的时候毕竟是游泳的好手,虽然是在小小的游泳池里学的艺,却可以用在无边无涯的惊涛骇浪上。他扳动自己的脚掌,又踹了两踹,最后,总算囫囵着回到了岸上。
“然而,我是老了,不服也不行。”这一次,缪可言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海。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
到一种轻微的、英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啊,我的充满了焦渴的心灵,激荡的热情,离奇的幻想和童稚的思恋的梦中的海啊,你在哪里?”然而,他游不过去了,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所以,他想离去。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虽然这里就像天堂。但他若有所失。所以他坚持要走。再见吧,原谅我!他对海说。
快要入睡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海,只见一片素雅的银光,哦,今夜有怎样团圆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满月下面,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于是,他披上一件衣服,换上布鞋,悄悄一个人走出去了。
他感到震惊。夜和月原来有这么大的法力!她们包容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一切都与白天根本不同了。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
海-呀-我-爱-你!-他终于喊出了声,声音并不大,他已经没有当年的好嗓子。然而他惊起了一对青年男女。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有一对情侣正依偎在一起。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想不到他会打扰年轻人。他非常懊悔,却又觉得十分高兴,很满意。年轻人在月夜海滨,依偎着坐在一起,这很好。海和月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和月。
这是什么声音?哗-哗-,不是浪,不是潮,他顺着这声音找去,他看到了在他刚离去的岩石下面,似乎有两个人在游海。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喔哟,看,那两个人已经游了那么远,他们在向着他向往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敢于问津的水天相接的亮晶晶的地方游去了呢。
不,那不会错,那就是刚刚被惊动了的那两位热恋中的青年人。缪可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是他自己,如果倒退三十年,如果他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难道会怕黑吗?会嫌冷吗会躲避这泛着银光的波浪吗不,他和她会一口气游出去八千米。就是八公里,就是那个极目所至的地方。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
他唱起了一支歌。他怀着隐秘的激情回到了休养所。他睡了,嘴角上带着微笑。
“怎么样?这海边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吧”送他走的汽车驾驶员说。这位驾驶员是一个善知人意的心理学家。而且他已经得悉缪可言是个古板的、其貌不扬的老单身汉。
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
1980年
(有删节)
A.本文不追求详尽的情节矛盾,文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如“特嫌”等,使故事具有时代感,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强化了主人公身份特征。
B.缪可言联想到高尔基、安徒生、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的海,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憧憬可谓魂牵梦萦,自然引出下文的深情呼告。
C.“他没有见过海洋······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海洋是主人公回忆的切入口,是他审美理想的寄托,而风浪具有隐喻意味。
D.疗养胜地的高贵风貌让初次出国的缪可言略感不适,故而在呆了五天后坚持要走,表明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关驾驶员的叙述使小说首尾呼应,其作用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妻儿的描写类似,本文两处叙述都显现了驾驶员对主人公心理的准确揣摩。
B.小说开篇关于“号子”等屈辱生活的回忆,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显得复杂深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着意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C.小说句式长短整散变化灵活,超然客公众号结尾两组月下之问,均构成反问排比,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闻或引用古诗文,使小说内容丰富而含味隽永。
D.“不肖的几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是对大海高度主观化表达的句子,有别于一般小说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性,体现文本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8.有人说,本文所叙写的大海,就是主人公理想精神的诗化表达,请根据文本梳理缪可言与大海交流的心路历程。(6分)
9.王蒙在《漫话小说创作》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策略:“一方面是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请据此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
韩愈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
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
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
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
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
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春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③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一、二句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强调秋天并不寂寞萧索,直抒胸臆,盛赞秋日远胜春天。
B.《其一》第三句写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直冲云霄,画面壮美,意境开阔,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C.《其二》一、二句写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的秋色,末句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D.这两首诗虽然写出了秋天的生气和风骨,但诗人还是认为秋色哪里像春色那样使人欣喜若狂。
16.有人评价刘禹锡的诗歌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成对比,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组对偶句形象地描绘出官府侵扰百姓的场面。
(3)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的“鞍马”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____①____。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____②____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
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是指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的甜味食品,但____①____,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
B.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做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
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
D.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