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如何发展?这项《规划》作出五大安排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如何发展?这项《规划》作出五大安排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众旅游出行和消费偏好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加速融合。

《规划》在五个方面作了安排部署;一是优化布局,提供游客出行新选择。支持各地依托特色地理景观、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山岳、海岛、湿地、冰雪等多方面的旅游目的地。二是树立精品,打造品质旅游新标杆。以世界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大度假项目为基础,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范发展乡村旅游。三是顺应趋势,为群众提供旅游休闲新空间,培育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休闲消费旺盛、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四是促进合作,共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等多领域相加相融,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五是筑牢基础,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充分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切实为旅游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着眼未来长远发展,《规划》提出,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适时启动入境旅游促进行动,出台入境旅游发展支持政策。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支持香港旅游业繁荣发展,推动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深化旅游国际合作积极服务和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与共建国家交流合作,打造跨国跨境旅游带。

发展环境

发展成就

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总体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护和利用,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创新提升国内旅游,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提下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优质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推动旅游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发展智慧旅游。——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

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有效整合旅游、交通、气象、测绘等信息,综合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加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推进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等服务。建设旅游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打造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旅游厕所及旅游景区、度假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主题公园、民宿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提高旅游营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

提高创新链综合效能

加强旅游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区域性和专题性旅游大数据系统建设,推动建立一批旅游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遴选认定一批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全面提升旅游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上下游共建的创新生态。各地区要建立旅游部门与公安、交通运输、统计、市场监管、金融、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共享文化和旅游各信息系统,健全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科学性,深化旅游统计应用和大数据决策支撑,加强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并做好与本地区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的衔接,提升旅游监管和信息公共服务水平。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完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各环节安全保护制度措施,防范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鼓励开展旅游应用创新合作,支持一批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

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统筹生态安全和旅游业发展,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沿海黄金旅游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等为依托,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旅游协调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支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太行山区等旅游发展。持续推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建设。继续推出一批国家旅游风景道和自驾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

优化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布局

建设一批旅游枢纽城市,逐步完善综合交通服务功能,提升对区域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桂林等地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地。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类建设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目的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在加强保护基础上切实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打造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特色地理景观、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山岳、海岛、湿地、冰雪、草原、沙漠、湖泊、温泉、康养等旅游目的地。推进河北雄安新区旅游创新发展,加快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

优化城乡旅游休闲空间

推动更多城市将旅游休闲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充分考虑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休闲需要,科学设计布局旅游休闲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建设,提升游客体验,为城乡居民“微度假”、“微旅游”创造条件。在城市群规划建设中,立足满足同城化、一体化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科学布局并配套完善旅游休闲功能区域,优先保障区域旅游休闲重大项目,做好交通衔接和服务配套。在城镇规划布局中,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空间配置效率,优化旅游休闲功能,合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村镇,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多元功能聚合,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新空间。

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高地。

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品位,在依法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协同推进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加强石窟寺保护展示,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合理配套旅游服务功能。推动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党史文物保护展示,提升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推动有条件的文博单位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提高展陈水平。依托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实现更好传承传播。对代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合理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创新“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旅游景区景点展陈方式,向游客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创新资源利用保护模式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走廊、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旅游体验空间。加快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突出“万里长城”、“千年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九曲黄河”整体辨识度。推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科学规划、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商品。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开展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

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公园教育、游憩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一些生态稳定性好、环境承载能力强的森林、草原、湖泊、湿地、沙漠等自然空间依法依规进行科学规划,开展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户外运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在生态文明教育、自然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方面,加强资源共享、产品研发、人才交流、宣传推介、监督执法等合作。

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立足健全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丰富优质产品供给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推进“旅游+”和“+旅游”。

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需求侧管理,改善旅游消费体验,畅通国内大循环,做强做优做大国内旅游市场,推动旅游消费提质扩容,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提升旅游消费服务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创新旅游宣传推广

围绕“旅游是一种生活、学习和成长方式”的理念加强宣传推广,进一步挖掘国内旅游市场潜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支持地方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评估。强化品牌引领,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创新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支持建设一批旅游营销创新基地,孵化一批具有较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推动旅游宣传推广与城市经济发展、节庆品牌塑造、商务环境改善等互动发展和一体发展。创新办好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森林旅游节。加强新媒体宣传推广,推动跨区域旅游创新协同和支持机制建设,实施旅游宣传推广联盟示范建设专项行动。

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旅,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落实旅游市场监管责任,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提升旅游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倡导文明旅游,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推进依法治旅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提升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水平

加强旅游业大数据应用,推进旅游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发挥技术手段在优化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加强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数据归集、信息整合,构建旅游市场监管业务全量覆盖、监管信息全程跟踪、监管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在现有旅游统计体系基础上,构建以行业监管大数据为基础的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增强动态监测能力。逐步建立旅游市场风险预警工作机制,构建旅游市场风险预警模型,稳步实现监管数据可分析、市场风险可预警、监管工作可联动,有效防控疫情,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推进旅游信用体系建设

依法依规完善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制度,建立旅游市场信用监管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改造升级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信用管理系统,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和共享,建立完善旅游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鼓励旅游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支持旅游行业协会等建立健全行业内信用承诺制度。研究制定旅游企业信用评价规范,组织开展企业信用评价,依托信用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公布失信名单,强化失信惩戒。研究建立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的信用修复机制。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将守信情况纳入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级民宿、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评定和项目招投标。树立一批诚信典型,探索开展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推进文明旅游

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储备。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依托我国强大旅游市场优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步有序促进入境旅游,稳步发展出境旅游,持续推进旅游交流合作。

分布有序促进入境旅游

稳步发展出境旅游

推动出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统筹服务保障和管理引导。加强文化和旅游、外交、安全、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部门合作,建立畅通工作机制,及时传递信息和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在国际人员往来恢复正常的前提下,旅游企业组织出境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及时科学调整行程,引导游客做好自我防护;自助出境游客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情况及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范,严格遵守出境和返程入境管理规定。加强对出境游客的引导和管理,让出境游客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推动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给予我普通护照免签便利,在语言、餐饮、支付等方面为中国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国内旅游企业跟随中国游客“走出去”,构建海外旅游接待网络,加强国际化布局,参与全球竞争。加强与重点目的地国家旅游双向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完善出境游目的地管理机制,适应出境旅游散客化需要,实施旅游目的地国家计划升级行动,促进有关国家解决我国公民境外旅游过程中的重点关切,高度重视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旅游警示提醒,做好领事保护工作,扩大境外旅游保险、旅游救援合作,完善出境旅游服务保障体系。

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升大湾区旅游业整体竞争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深化港澳与内地旅游业合作,创新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支持香港旅游业繁荣发展,加强内地与香港旅游业在客源互送、宣传营销等方面合作。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推动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支持澳门举办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港澳青少年赴内地进行游学交流活动。推进海峡两岸乡村旅游、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等领域合作,探索海峡两岸旅游融合发展新路,让旅游成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深化旅游国际合作

在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上,推动大国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深化与周边国家旅游市场、产品、信息、服务标准交流合作。以建交周年、高层互访为契机,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开展多层次对话交流活动,促进人员往来、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服务和对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与共建国家交流合作,打造跨国跨境旅游带。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合作,发挥好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组织作用,推动全球旅游业发展。积极对外宣传我国抗击疫情成效和我国旅游业应对疫情的经验做法,为全球旅游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健全旅游综合保障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各方积极因素,强化支持政策,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和应用研究,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形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区要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国家建立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国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宣传部门发挥好指导协调作用,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牵头开展督查

THE END
1.两会微观察:“十四五”第四年,为何很关键?今年很关键!因为我们又锚定了新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任务清单已经下达。完成指标需要抓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新质生产力持续“上新”被放在首位。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698505886094868&wfr=spider&for=pc
2.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联社2月11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日前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刘苏社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主要目标指标看,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LL4KMT05198CJN.html
3.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 光明日报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刘坤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主要目标指标看https://news.gmw.cn/2024-02/12/content_37144254.htm
4.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从主要目标指标看,“十四五”前半程,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 从重大战略任务看,17个方面重大战略任务总体进展顺利,科技自立自强成效初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区域http://www.sxhhy.com/29/7537.html
5.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记者11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国家发改委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主要目标指标看,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从重大战略任务看,17个方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4-02-12/412409.html
6.2024年春开局,“十四五”战略目标稳步推进房产资讯【2024年春开局,“十四五”战略目标稳步推进】2024年伊始,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的态势。春节假期的带动下,消费升温,投资增长,工业生产加速,服务业活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持续活跃体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政府将继续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战略目标的实现。 https://cq.news.fang.com/open/49685451.html
7.“十四五”下半程实现5%以上年均增速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摘要]“十四五”下半程是进一步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在系统考虑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的基础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为“十四五”下半程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十四五”下半程应着力实现5%以上的年均增速,这https://guoyanwang.clcn.net.cn/webui/DocSummary.aspx?docid=7579413&leafid=3003
8.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国家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日前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刘苏社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总体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从主要目标指标看,20项主要指标中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402112986845424.html
9.河北美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完成营非选择,建立起新的管理模式和体系,稳步转型过渡。 (四)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 围绕申请硕士学科授权的战略目标,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力争获批硕士授予单位、授权学科。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大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力度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https://dfdx.hbafa.com/info/1095/1662.htm
10.扬帆“十四五”规划绘蓝图中铁建设坚持战略引领通过持续加强战略体系建设,中铁建设的整体战略管理水平显著增强,18家实体二级单位均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完善本单位战略管理制度体系,领导人员战略引领意识显著增强,能够围绕“十四五”总体战略目标制定分解目标及各项年度重点工作,战略支撑举措有序推进,确保中铁建设总体战略方针有效落地。https://www.jzsbs.com/info.html?cid=17199
11.天津市房地产开发建设“十四五”规划(四)主要目标14 1、房地产开发投资指标14 2、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指标14 3、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指标14 4、装配式建筑发展指标14 三、“十四五”房地产开发建设重点任务14 (一)不断完善住房供应体系14 1、稳步推进商品房开发建设15 2、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15 http://cbcsa-china.cn/news/detail?id=872046133503852544
12.辉煌“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国家电网: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在“十三五”规划收官、谋划“十四五”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国家电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根据新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战略目标,并以此为主线,紧扣新发展理念、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一个总领、六个发展”基本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384012.shtml
13.将按照“十四五”三百城战略规划推进全国网络布局战略目标的金融界6月11日消息,重药控股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未来公司将按照“十四五”三百城战略规划,继续推进全国网络布局战略目标的落地,完成全国省级空白市场二级公司布局,同时稳步推进药品、器械、中药等各细分业态的“三百城”战略布局,培育公司规模竞争优势和议价能力。公司近期与京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结合消费品供应链https://finance.sina.cn/2024-06-11/detail-inaykeaa3930995.d.html
14.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规划》文件通知新闻中心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清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足球等改 革稳步推进。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http://www.sxxsty.com/news/guanfangdongtai/202110/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