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汇总十篇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具体政策制定中,方案送审稿经反复论证修改,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二是评估论证。12月2日,省财政厅组织召开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评估论证会,邀请了部分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对征求意见稿开展现场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及两次省直部门意见反馈共收集建议147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17条。

三是完善定稿。对标对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的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落实到位。12月,提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以政府预算解读的方式,向省人大代表报告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稿。

三、《方案》的主要考虑

与往年相比,2021年民生政策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在保住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一些群众有需求、社会有期盼、政府有能力的好事实事。比如:为困难家庭孕妇提前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好公共财政调控职能,有序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比如:针对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举措。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聚焦困难特殊群体。立足财力可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失能人员护理、城乡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聚焦兜牢基本底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属性,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既扎实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民生保障,也突出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孤儿、特困失能人员等群体抚恤和社会救助。

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1件实事,其中,新出台政策9件,充实完善内容24件,既保持了民生实事工程总体稳定,又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51件实事主要是:

一是就业和创业方面,涉及政策5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帮助残疾人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二是社会保险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水平,为老年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抚恤和社会救助方面,涉及政策15条,主要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施特困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提高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企业干部等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抚恤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照顾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持续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

四是医疗保障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基因检测,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五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深度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全面取消不合理落户限制,实行基本条件准入制度。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实行省内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推动武汉市全面落实取消进城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条件,改进积分落户办法,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省公安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动态调整、合理调配教师编制数量,落实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支持将实际居住的常住人口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范围。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积极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基本实现异地就医备案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通办”。完善公租房保障制度,扩宽公租房房源筹集渠道,加大商品房配建筹集公租房力度。(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省委编办、省医保局、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结合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开展针对性就业创业培训。(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农村“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城市人口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机制。(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提升城市圈和城市群承载能力

(五)大力发展三大城市群(圈)。积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实施方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并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系列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武汉和襄阳、宜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加快发展,建立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强化产业体系协调合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省委财经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以武汉、鄂州为核心区,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支持武汉市域(郊)铁路向周边延伸,加快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促进各类交通方式无缝接驳、便捷换乘。加快武汉枢纽直通线、武汉北站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长江新区建设等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有序推动武汉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与圈内城市共建共享。(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文旅厅、中铁武汉铁路局集团、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三、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七)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武汉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积极探索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方法。加快改造提升武汉“两江四岸”,高标准推进武汉东湖高新区等重要片区建设。支持襄阳和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能级。推进襄阳以汽车、装备等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与十堰、随州协同联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宜昌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通过与荆州、荆门联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取得实质进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

(十)有序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探索实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需定供筹建公租房,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解决困难群众和农业转移人口、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住房问题,鼓励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规范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数据资源实时共享和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深化搭建公共资源感知设备,填补化工园区、重要场所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的监控盲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支持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应急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基层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等“4大体系、1个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县城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短板。提高平战结合能力,确保改建新建的大型公共设施具备短期内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条件。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改造河道、堤防、水库等防洪设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整治城市易涝积水区段。以“237”应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为重点,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网,全面构建系统化、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科学高效处置。(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省应急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增强污水管网收集能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分门别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背街小巷等环境卫生死角整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城市微型公园建设,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新建改建工程。(省住建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体育局、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休闲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大支路建设力度,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完善以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为辅、路侧停车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健全大型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支持武汉、襄阳参加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创建。(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在旧城区有序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等“三老一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2021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601个。探索将老旧厂区和老旧街区改造成为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工业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提升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打造城市消费名片。因地制宜将一批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社区或其他空间。(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五、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十六)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编制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密度提升、挖潜增效”政策组合机制,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积极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分层开发、立体开发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加强城市设计和城市风貌管控。(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合理设置街道、社区,对规模过大、过小或交叉过多不便管理服务的社区适当进行调整。提升社区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和网格楼栋包保责任。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或推行社区托管、社会组织代管等方式,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改善城市治理方式。全面梳理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健全城市安全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强化资源整合,市设区不再设置单独的“区长热线”。建立市民举报投诉“一号接收”“一口受理”平台,在街道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机构。(省政务办、省委政法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六、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十)深化土地住房制度改革。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完善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探索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完成城中村改造和乡村住房宅基地确权办证,规范小产权房管理。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委财经办、省农业农村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统筹规划城乡供电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建设,推动供水供气等重要设施向城市郊区和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延伸覆盖。加强乡村垃圾收储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统筹的垃圾收集处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交通体系,推进客运站改建迁建和功能提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千企兴千村”活动,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重点产业、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一批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和美丽休闲乡村,促进农村消费,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积极开发地方风味、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资源,办好农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农事节庆品牌。(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改委、市州有关部门负责)

生物灵感设计(Biologicallyinspireddesign),以下简称BID,是以仿生学机制为灵感研究设计,并支持发展创意设计系统的新型领域。生物灵感的设计是进行设计创新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模式,在国外被普遍视作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一部分。BID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从建筑复杂思维的非线性生成法则到结合数字化设计的生命生长规律的遗传算法建筑,都体现了对生物形态、生命机能、生长特性等深层次的模仿,发掘生物世界特性为设计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思想启迪。

3D打印技术(Three-DimensionalPrintingTechnology)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增材制造的主要实现形式,制造过程不需要原坯和模具,直接依托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横截面切片进行材料叠加以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最为主流的三种技术类型为用热塑性塑料熔融沉积快速成型技术的熔融堆积(FDM)技术,使用激光在材质盆中硬化液态树脂的光固化(SLA)技术,以及利用激光对粉末状金属、塑料、陶瓷材料进行高温熔融并层层堆积的激光烧结(SLS)技术。激光烧结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金属等特殊材料,极大地开拓了设计塑造空间。作为全新概念的工业制造手段与传统的机械加工与模具加工方式相比,3D打印技术具备材料损耗小、简化制造程序、实现复杂设计、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及风险、提升创新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丰富度等优势,这些都成为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为设计的可行性提供技术保障。

二、BID思维下的3D打印家具设计塑造

(一)形式肌理的生物拟态化

BID视角下研究自然现象,借助3D打印技术探求生命中最精简、轻巧、多功能的形式,实现极小曲面与数理形态的表现,形成新的设计原则与完全新颖的方式,完成有序的多层面的复杂自组织体系的建构,体现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极致的生命力与视觉张力。设计师Bitonti设计的3D打印家具(如图1),通过软件算法与3D打印技术,将自然形式与肌理融合在设计作品中,体现错综复杂的生物形态与3D打印技术制作镂空肌理的高度表现力,从个体到群体进行形式簇化建构,浮动的点按照云重建进行计算,视觉层面上彰显技术美感。

(二)结构机能的拟真聚构

生物在遗传与进化过程中结构与骨架单元呈现出优异的数学秩序,并在演进过程中越发生态、精巧与机智,3D打印家具设计已不局限在自然界形态上的模仿,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也逐渐成为设计策略。BID中的仿生学体现了自然界结构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与功能组织形式。在BID基础上可以优化产品结构与功能以提高性能实现最佳的解决方案。设计创作过程依托自然功能组织的合理建造规律,对生物结构进行真实模拟,通过理性、逻辑的方式反映复杂生物形态的力学特性,促使设计以最优化的结构形式与高效布局进行塑造。

从2004年第一把用绸缎进行3D打印的椅子《SolidC2》开始(如图3),家具设计领域重视充分发挥材料强度与结构优化,摒弃常规连接方式进行了BID思维下的颠覆性设计重构。

Fractal.MGX设计的分形咖啡桌(如图4),借鉴树木的分形生长模式,利用环氧树脂材料一次成型,整体造型没有任何接缝,树茎由底部向上生长过渡到顶部浓密的细小枝干,传统工艺难以制造,通过精确的结构计算创造出可以施加足够力的高度灵活轻便结构,运用3D打印成型,质轻节约材料的同时精准地发挥材料效能与结构内在力学稳定性特性,整体设计形态也充分体现植物的非线性特征,充满前卫雕塑般的炫目视觉冲击。著名建筑师ZahaHadid的家具设计(如图5),设计出发点为借鉴自然生物的内部结构并进行优化,通过最少材料的消耗进行结构塑造,充分利用内部的中空结构与巧妙的配筋制作质轻的高力学性能椅子,此种结构整体不仅具备良好的张应力,而且能承受较强的压力并有优秀的耐冲击性能,整体造型充满未来主义设计的神秘气质。基于BID思维对生物体的整体或局部结构进行研究,建构结构与设计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复杂数学模型并借助3D打印手段加工完成,此种技术手段下产生的造型形态与结构是传统加工方式中的几何语言难以完成的,具有良好的延展力与应用前景。

(三)材料的可持续置换

随着3D打印处理能力与材料适应性不断提升,材料的可持续置换将有效弥合3D打印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间隙。洛杉矶的设计师AlvinHuang利用多材料与多种质地的塑料材料混合,有效弥补了单一材料特性局限的缺点,制作了集合多塑料材料属性优势的《Durotaxis》椅子。多种材料的任意分布与同时打印技术已逐渐成熟,木粉材料的产生使得经济实惠的个性化木质家具变为可能,与此同时,以废弃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秸秆经过粉碎与添加化学材料的分子与功能改进制成的3D打印材料,价格低廉,绿色环保,改善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能源,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极大地开拓了设计者的设计塑造空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研究机构,正在探索利用废木屑、鸡毛以及海产品加工废料制作3D打印材料。材料不仅作为产品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具设计的形态创新表现材料的创造性拓展过程中,废旧及废弃材料的资源化再利用更有助于体现家具的生态与美学价值,作为传统常规材料的替换应在设计创造中给予高度重视。

结语

基于BID思维的3D打印家具设计探索已逐渐走到了家具设计领域的最前沿,伴随着3D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与逐步成熟和推广,家具设计的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创新颠覆,届时全新的生产、商业与经济形式将引发空前的消费模式与新的视觉层次结构,对于家具设计师而言,3D打印意味着技术上的革命性进步。以美国的Shapeways、荷兰FOC和比利时的iMaterialise为典型代表的3D打印服务商,其3D打印技术产业化发展已成绩斐然,与此同时,如DanielWidringStudio、NervousSystemStudio等3D先锋工作室的涌现,未来将会催生越来越多探索3D打印模式与物化设计的新形式,更多的设计师将为大众提供体验式与参与式的生产,以满足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消费。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改变未来资本和工作的分配模式,更使得设计业与制造业的成功不再取决于生产规模,而是取决于创意。在BID思维的引导下,探索设计的发展方向与设计潮流,探求生命永恒的奥秘、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机能、神奇的结构,启发设计智慧并将为家具设计提供宝贵的生命性原则,实现想象力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和拓展延伸,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与时代变革,引导家具设计的新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美]胡迪·利普森,梅尔芭·库曼.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刘玉寒.从形态仿生设计谈产品创新[J].广西轻工业,2010,1:59-60.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描绘了未来教育总体发展目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俗来讲,对于学生的选拔不再以单纯的学科成绩为标准,而是以五育并举作为考核的标准,选拔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进入高校专业学习。因此,要求当前各学校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接受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学会运用如微课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等在内的模式教学,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多媒体技术概述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查阅想了解的知识。所以,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学会使用多媒体并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例如,通过播放讲述外国传统节日的纪录片使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别,并且联系牛津英语教程的第三课“Chineseandforeigntraditionalfestival”中的主题——世界上不同的节日,要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风俗,学会接纳餐饮文化、传统故事、背景习惯间的差异。另外,教师在进行本课任务教学时,要结合实拍图片将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并接触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学习了课程中需要掌握的语句、词汇以及语法等必要的知识外,同时也增加了人际阅历。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教师可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并在班级里创建优良的班风,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呈现图文、动画以及声音等元素,还可将抽象的英语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具体的图文式英语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降低课堂教学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THE END
1.绩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新时代美丽幸福绩溪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两个更大”绩溪篇章的关键五年。绩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https://www.cnjx.gov.cn/About/show/1243415.html
2.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pptx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文档简介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演讲人:日期:目录总体要求与指导思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民生福祉增进与共享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与合作共赢总体要求与指导思想0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007607.html
3.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有哪些2020年10月26日-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了,会议上讨论的问题包括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今天小编整理了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_十四五规划包括哪些内容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目录▼▼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https://www.chachadoc.com/show/1599.html
4.重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公布!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点击查看全文)对外公布。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 目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yMzYxMg==&mid=2657557147&idx=1&sn=c7ad1d17872a1f3420bd690db7219944&chksm=bd7dbc288a0a353e61ee0a733037a0b37312ad7f00993468f1e8fce5a1ce4efcafdc28b06016&scene=27
5.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十四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21年到2025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构建消费大市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https://hr.gan-ren.com/hc/rtctsenfxmettxmfnsx.htm
6.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十四五规划有哪些重点项目?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有哪些重点项目?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3月12日,《规划纲要》全文播发。 《规划纲要》全文共十九篇、六十五章,不仅设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https://www.twzxjt.com/2796.html
7.十四五规划有哪些方面?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经济观察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核心提示:在未来5年内,规划中出现的这些新名词,背后意味着很多产业的拐点即将到来,很多制度创新的窗口也会打开。十四五规划内容解读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治理中有一个五年规划,就是每隔一个五年的周期,我们都要对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走向进行预设,制定政策,这非常有社会主义特色。从一五计划开始到今天https://www.shanxishangren.com/b2b/news/show.php?itemid=32573
8.往年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小编整理了往年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来看一下! 往年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解读 往年11月25日,***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会议提出—— 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https://www.55xw.net/show-66908.html
9.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具体有哪些?附公报全文!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那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具体有哪些?公报全文如下: 乡村新职业,有钱有闲倍有面!土流网业务合伙人招募中>>> 一https://m.tuliu.com/wnews/read-128826.html
10.国家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附原文国家十四五规划内容全文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附原文十四五规划重点,四五规划主要内容(附原文)四五规划”主要内容细分行业投资主线市场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https://www.docin.com/p-2488068118.html
11.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精华版).pdf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精华版).pdf 11页内容提供方:177***5285 大小:2.1 MB 字数:约小于1千字 发布时间:2021-11-22发布于山西 浏览人气:30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精华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1/8075060071004042.shtm
12.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领域产业有哪些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重点领域、产业有哪些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是什么 重点领域、产业有哪些 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60条,要点全在这里。http://www.mnw.cn/news/view/233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