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把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通过不断改善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01

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主要矛盾在供给体系的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在内涵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准确判断。

与此同时,供给体系的数量和增速已经不再是制约我国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主导因素。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当前,在纳入统计的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位于世界第一,很多行业现在产能不是不足而是过剩了。所以,十九大报告向我们描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时,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数量指标和增长指标,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再提出一定阶段内GDP翻一翻的目标。

从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来看,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构建国家竞争优势,这是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二法门。也就是说,经济体系要通过提供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动态变化的有效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意义,即解决我国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达不到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产品品质要求的问题,需要促进质量上转型升级,在标准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供给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需求。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认为,“一种产品一经生产,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历程中,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跃迁都创造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02

当前我国供给体系质量相对滞后的原因

当前,供给体系质量相对滞后存在着典型的表现:企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处于国际代工的环节较多,国际知名的品牌还很少;企业粗犷发展问题较突出、绿色发展不够,由此导致的生态环保压力较大,等等。上述情况形成的直接原因和表现,毫无疑问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但如果把问题下沉一个层次,则发现当前我国供给体系质量相对滞后的原因存在于多个方面:

1.供给体系依托的要素结构层次尚不够高

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源泉来自于劳动、资本、技术三要素。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衰退,而人力资本的教育和培养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提高竞争力而降低环保和安全标准的情况并不鲜见,蓝领工人在提升产品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从资本作用看,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发展存在多种不协调,资本投入的效率在显著下降,金融资源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存在歧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提升空间,当前普遍存在着模仿性创新过度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对提升要素水平的问题着重笔墨,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供给体系长期形成的外需导向难以应对消费升级的市场

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代工模式中,外向型企业主要服务于国际市场需求,企业或者直接为跨国公司生产中间品,或者生产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中低端制造品。这种供给服务结构的弊端在于:企业按照国外订单生产,专注于加工制造环节,事实上并不熟悉国际市场,企业无法锻炼发现并直接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国际市场持续增长乏力,面对总量、结构到质量均在发生质变的市场需求结构,传统国际代工型企业难以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出现市场把握能力和中高端供给能力的双重不足。受制于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推进国际代工企业转向自主经营、适应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

3.供给体系的新旧动力仍处于转换期

一方面,传统动力边际效用虽然递减但所占比重较高,表现为制造业中的重化工业部分、房地产业的波动对经济体系的影响较大。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招商大型工业项目等过去擅长的模式。另一方面,新生动力边际效益递增但总体动能仍然偏弱,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增长强劲,一些新型产品与服务表现出极强的市场成长性,正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引擎。但是,经济新动能与旧动能的替代不会一蹴而就,以房地产驱动为代表的传统发展模式占据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对新兴领域的创新创业形成了毫无疑问的抑制;同时,传统产业中的高附加值部分,比如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特种材料等仍然是供给体系的短板。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又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4.需要进一步激发供给体系中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供给体系的主体是由微观企业构成。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通过顶层设计调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尤为重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管理层股权激励等方式增强国企活力的举措还没有得到全面推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对民营企业来说,财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相对滞后,不利于增强民营企业家对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同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领域在对民营企业开放过程中,仍然存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形障碍,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市场竞争和供给效率。在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将更为重要,充分调动各级干部、企业家、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是被放在优先位置的工作。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些都体现了激发供给体系微观主体积极性的重要性。

03

推进若干重大举措化解供给体系的瓶颈

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提升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体原则,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下一步改革的重大举措:

1.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方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让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公平承担市场经营的风险和收益,是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的一个前提。就资本配置来说,要真正切割各类融资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破解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打破刚性兑付,引导资金从在政府荫蔽下获取无风险收益进入到市场化的实体经济当中。与此同时,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对地方招商优惠政策行为的规范,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减少区域之间分割,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

2.在隐形行政垄断突出的领域加快对内对外开放

3.以竞争政策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强化环保等标准,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领域去除部分产能,很多不符合标准的小企业退出市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演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制造行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市场集中度提升符合历史趋势。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要在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一方面要仍以适度集中为导向,以市场化的兼并收购为手段,让市场竞争选择行业的强者;另一方面,要重视《反垄断法》规定禁止滥用垄断势力、尤其是支配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情况,消除新进入者公平参与竞争的障碍。

THE END
1.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更长时期看,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还需要从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完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消费品供给高质量发展、完善消费环境等多个方面,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持续较快释放,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活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MzUzOTIyOA==&mid=2247540017&idx=2&sn=ce7719724007acf5cd8a9a24e0fc8102&chksm=cf7b079977a60b828924bd37c14dcda784c26e66ace802397e85a858ef6b0ec9683aa908e734&scene=27
2.贾康: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贾康: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 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贾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好!热烈祝贺第十一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隆重举行,我借这个机会谈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对当下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供给改革和财税改革方面的基本看法。在财税改革的定位上是服务全局支撑全面改革,而全面改革在十八大以后的https://finance.eastmoney.com/news/1584,20151123568574881.html
3.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我国产业政策设计的根本遵循https://theory.dahe.cn/2018/07-18/345610.html
4.春节特刊高质量发展: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刊发署名陈和的文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称“文章”),指出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中心任务。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全面提速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战场。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加强水利、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https://www.yicai.com/news/5400823.html
5.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水平持续改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加强制造业投资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49536429588623
6.济南扬长补"短"四个中心构筑高品质供给体系山东半岛网然而,正视问题、毫不避“短”,济南正在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一个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供给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济南,正在下一盘扬长补“短”的大棋。 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 补齐外向型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短板 提高省会经济首位度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609/20160920/news_20160920_2666624.shtml
7.高质量双循环共富裕新闻频道《建议》提到,“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意味着实现双循环的核心在于打通内部循环,而打通内部循环的关键应从供需两端发力,实现供需互动。此外,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https://news.hexun.com/2020-11-08/202388316.html
8.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产供销体系优化路径及对策一般来说,供给侧主要是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供给质量和效能,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需求侧主要是通过投资、消费和出口,培育更多消费主体增加需求,拉动经济短期增长。近年来,云浮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产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产供销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积淀已久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907/8823098.shtml
9.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可提出哪些建议?顺应消费结构变化,构建满足人民需要的高质量供给体系。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也促使消费不断升级,消费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利益关系的调整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对产品的诉求变化,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和流程的制度创新,以及更高要求的产品创新,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875744885912377&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