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号对以盗窃与诈骗相互交织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刑事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2008年第3辑,总第62辑)

【第492号】朱某1盗窃案-对以盗窃与诈骗相互交织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行为人采用欺骗与秘密窃取相互交织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

三、裁判理由

判断交互采用欺骗与秘密窃取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性质,主要是看行为人非法取得他人财物的决定性手段是秘密窃取还是欺骗而得。

诈骗罪与盗窃罪都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从犯罪构成来说,两罪的主要区别在行为特征上:诈骗罪是行为人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诈欺方法,使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产生认识错误,从而“自愿”将财物交与行为人;盗窃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经手者发觉的方法,秘密将财物取走。据此,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一般不难。但是,当犯罪人为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交互采用欺骗与秘密窃取的多种手段和方法的,则容易产生定性上的分歧。本案公诉机关起诉指控的罪名与法院判决认定的罪名并不一致,体现了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予以澄清。

我们认为,在交互使用欺骗与窃取手段的侵财案件中,认定行为的性质是盗窃还是诈骗,关键是看行为人获取财物时起决定性作用的手段是窃取还是欺骗。若采用“虚构和蒙骗”的直接手段取得他人财物的,应认定诈骗罪;若采用“秘密窃取”为直接手段取得他人财物的,则应认定盗窃罪。

其次,被告人非法取得财物主要是以掉包的秘密窃取手段来实现的。被告人以“施法驱鬼”诱使被害人将财物作为道具交给被告人,属于欺诈的性质,但被告人并非依靠该欺诈行为直接取得财物,而这只是为其之后实施秘密窃取行为创造条件。其对财物只是暂时持有,被告人“施法驱鬼”时,被害人仍然没有失去财物占有权,随时可以让被告人停止施法交还财物。因此,通过欺诈取得对财物的暂时持有,不是被告人的目的行为,而只是其实现占有财物目的的辅助手段行为。相对于前述欺诈行为而言,被告人的“调包”行为属于秘密窃取的性质。其秘密性体现在:(1)主观认识上的秘密性,即该调包手法,被告人在主观上不想让被害人知道;(2)手段上的秘密性,即该调包手段不为被害人所知;(3)结果上的秘密性,即调包后被害人并不知财物实际已经被被告人所控制。可见,正是被告人实施的“调包”这一秘密手法,使得本案财物从被害人手上转移到被告人手上,因而被告人最终通过调包手法取得财物控制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秘密窃取的行为特征。

THE END
1.冒充警察诈骗如何定性陈某的行为既有招摇撞骗罪中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骗的事实,也有诈骗罪中隐瞒真相骗取财物的事实,究竟如何定罪,在实践中存在如下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民警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陈某以民警的身份与被害人相识,后骗取财物,属于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招摇撞骗行为。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2/10/id/6964547.shtml
2.如何定性为诈骗罪一、如何定性为诈骗罪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四要件”的明确规定,只有当具备以下四项要素完全吻合之际,方能确立诈骗罪的成立: 1.犯罪主体: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自然人,而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根据我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样无法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因此他们无需承担相应的刑事https://www.66law.cn/laws/2600649.aspx
3.如何认定诈骗罪行为标准如何认定诈骗罪行为标准 导读:在刑事案件诈骗罪的认定里,关键要素有这些:其一,行为人内心得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想法,也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没合法理由,却一心想着长时间霸占别人的东西。其二,得用编造虚假的事情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手段,让受害者产生误解。其三,受害者因为这个误解而做出了错误的财产处理行为,行为人借着这个https://www.64365.com/zs/3625865.aspx
4.如何才能定性为诈骗要想正确认定诈骗罪,需要对该罪犯罪构成要件进行理解,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3457531683832108.html
5.怎么定性为诈骗行为诈骗行为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虽然诈骗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予以防范,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误入歧途、落入圈套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864715.html
6.如何定性诈骗律师普法如何定性诈骗2020-06-19 836 普法内容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二)客观要件,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https://www.110ask.com/tuwen/9594217079723652039.html
7.利用表见代理骗取他人财物的如何定性?海成公司对起诉书指控的定性不予认可,认为本案应定性为诈骗罪:郭某某明知自己没有收取租金的职责,仍谎称代租户缴纳租金并收取占为己用,其主观目的是欺骗租户、骗取租户钱财,而非侵占公司财产;郭某某实施犯罪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仅仅是工作上的便利。 http://xbhao.net/changshi/668.html
8.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罪名实务问答之公民守法篇研究成果(三)为防止疫情蔓延,公民自发进行社区、乡村交通管理如何避免违法? 三、故意伤害罪 (一)殴打医务人员,违法与犯罪的界限是什么? (二)防疫期间,对医务人员实施撕扯防护装备、吐口水等行如何定性? (三)殴打医护人员,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如何区分? 四、诈骗罪 https://www.lawyers.org.cn/info/734dccfc4d604b24af21920292da685a
9.冒用他人“蚂蚁花呗”行为的司法定性当前针对利用新型支付方式实施侵财犯罪的规制在我国刑法实务界仍存在争议,以冒用他人“蚂蚁花呗”行为为例,实务界中存在盗窃罪、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不同行为定性,笔者认为,定为合同诈骗罪最为恰当。 司法认定分歧 案例一:被告人吴某的父亲捡到他人遗失的手机后,将手机给被告人确认手机是否可以使用,https://www.shupl.edu.cn/xbbjb/2022/0603/c2265a109847/page.htm
10.公职人员骗取钱财占为己有如何定性———业务探讨——中央纪委特殊之处在于诈骗主体、客体、方式、对象等差异,其中,最本质的差异是诈骗过程中有无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罪客观要求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诈骗罪无此要求。 案例一中,童某作为刑事案件承办人员,追赃挽损乃办案职责所在,具体如何追赃,童某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处置权。正是基于这种https://www.ccdi.gov.cn/hdjln/ywtt/202208/t20220826_21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