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机制已在各地初步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水平有一定提升,但还需要注意的是,仍有较多城市在各项制度的具体开展与落实上还存在持续深化的空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就设立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指标,评估各地政府通过法治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果。
评估结果显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方面,各地方政府的工作表现亮点突出。
在此次评估中,“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指标总分为90分,被评估100个城市的平均得分率(实际得分除以评估总分的比值)为60.87%,表现优异的城市包括南京、汕头、上海、厦门、杭州、北京、广州、宁波、佛山与合肥等。
《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指标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成协中。他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机制已在各地初步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水平有一定提升,但还需要注意的是,仍有较多城市在各项制度的具体开展与落实上还存在持续深化的空间。”
三个亮点
《法治周末》: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方面,各地方政府的工作亮点有哪些?
成协中:一是“放管服”改革成效突出,市场准入便捷度显著提升。二是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作用凸显,公平开放的竞争秩序逐步建立。三是政企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政企沟通机制逐步健全。
《法治周末》:主要通过哪些指标来分析市场准入服务情况呢?
从这两项标准较高的得分率来看,各地政府在提升市场准入的便捷程度建设方面的表现较为优秀。
《法治周末》: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切实推进和保障市场间公平竞争的重要制度,哪些城市设立了可以借鉴的新举措?
成协中: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方面,在观测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并开展了一定数量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专项活动。
以上实例说明,多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多举措以期助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的有效落地。
《法治周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中要求“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常态化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回应企业诉求”,目前各地在政企沟通机制建设的成果表现如何?
从优秀城市实例来看,如东莞市在“政民互动”专栏的“12345政府热线”中设有“企业市长直通车”这一栏目,为企业反映意见诉求提供一个专门的渠道平台,促进企业与当地政府的直接沟通,使企业的意见与诉求得到针对性解决。
从数据层面来看,“政企沟通制度建立与落实”这一三级指标满分为15分,而近八成城市都获得了10分以及上的分数,说明政企沟通机制建立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政府诚信履约情况有待加强
《法治周末》:诚信政府建设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大重点,通过此次评估您发现政府履约情况如何?
根据其提供的各地的诉讼数据,课题组依据评分标准分别进行打分。通过收集、整理和统计被测评对象行政合同案件以及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的民事合同案件的胜诉率,逆向考察被测评对象的政府合同履约情况。该项指标满分15分,行政合同胜诉率占8分、民事合同胜诉率占7分。
从评估结果来看,各地政府诚信履约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行政合同类案件中,不同政府的胜诉率差异较大。比如南昌、南京、西宁的胜诉率高达100%,而部分城市的胜诉率较低。
其二,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民事合同类案件中,政府的胜诉率较低。在被评估的100个城市的民事合同诉讼中,78%的城市的胜诉率区间都集中分布在30%至60%。
其三,有政府存在未履约或未按约定履约情况。政府合同履约情况中,未履约或未按约定履约是行政机关败诉的主要原因。
行政机关不能如期履约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行政机关不能审慎缔约,没有对项目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有的是行政机关在缔约时一定程度上也作出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