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叶草就以其“酷”的个性被人们熟知,成为潮流的风向标。酷,不再需要多加定义,三叶草就是大家心目中“酷”的代表。
然而,当今市场被众多潮酷品牌所充斥,例如Vans,Converse,NSW。因此在,三叶草决定突破限制,探究酷的本质,发掘更多的品牌精神,带领消费者更深层次地认识三叶草。
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清楚:如何继续保持酷的品牌特性,同时开拓更广阔市场。
商业目标
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
行为目标:
鼓励消费者上传自己的团队合照,最有原创精神的照片将会出镜陈奕迅的最新MV,目标是收集10000张团队合照。
品牌认知目标:
增强品牌喜好度,提升促进购买的“潮流的”、“经典的”、“有个性的”品牌属性联想。
核心创意
创意执行
活动开始后,我们率先邀请被人熟知的原创先锋们来创作他们自己的原创内容,他们前往城市中充满激情的原创地点:如滑冰公园、夜店等,展现他们的原创精神。他们创作的图像发布在微博、杂志等媒体,用以激发消费者的原创热情,全情参与到活动中。
商业目标:
结果:
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1%
鼓励消费者上传自己的团队合照,最有原创精神的照片将会出镜陈奕迅的最新MV。目标是收集10000张团队合照。
收集团队合照的数量超过预期524.76%,即多于预期目标42,476张
增强品牌喜好度:提升促进购买的“潮流的”、“经典的”、“有个性的”品牌属性联想
“流行的”——品牌属性相对campaign前增加超过11%
“经典的”——品牌属性相对campaign前增加超过12%
“有个性的”——品牌属性相对campaign前增加超过9%
点评:
三叶草以其“酷”的个性被人们熟知,如何继续保持酷的品牌特性,同时开拓更广阔市场。
活动渠道方面采用线上活动网站、零售店内全情影棚和行驶在城市之间的敞篷车等多种模式联动方式,形成了整合推广效应,最大化地覆盖消费者群体,加强了推广效果。
——成赛
当代,是一个宣扬个性的时代,更一个崇尚风格的时期。在当下,三叶草以“酷先锋”形式带领大众玩酷创意。以一种具体的活动形式去与目标群体互动,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大家对三叶草的品牌的内在共鸣。活动以陈奕迅为酷的形态提炼和代言,并与千万参与者形成互动,产生了非常好的参与性和生活化之感。该案生动活力且富有感染性,是一个能够引起目标群体共鸣的“好玩”案例!
——欧元宗
青岛啤酒世博营销
市场背景
相对国际发达市场,中国市场份额分散,竞争更加多层次化。雪花、青岛、百威和燕京四家最大啤酒生产企业销售量加在一起,仅占全国销售的56%,强大的区域品牌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收购对象。相比之下,美国市场上,Anheuser-Busch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3%(美国饮料工业杂志,3月)。庞大的增长机会让各大公司都在激烈争取市场份额增加。有些品牌通过产品促销、折扣和发展渠道积极扩大销售,不惜牺牲利润。究竟如何让自己的品牌能够成长、扩张、称霸,是每个公司面临的选择。
青岛是中国最知名的啤酒,但从全国销售量而言并非第一,距离市场绝对优势还有一段路。
青岛啤酒的挑战:如何被认可为“国际品牌”
青岛自起就把“国际化”定为品牌发展的方向,以此加强品牌差异化、竞争力:
-,在具战略意义的上海市场,中日合资的三得利有47%的份额,而青岛只有16%。在国际感强烈的上海,青岛亟须突破“中国本土品牌”的颈瓶。
-青岛一边在争夺区域霸主的地位,一边还要在高端市场接招“洋品牌”。在夜店等场合,年轻人更喜欢用百威等品牌来展现自己的时尚形象。青岛是中国在海外最成功的中国品牌之一,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国人似乎并不认同青岛的“国际品牌”地位。
-青岛的海外扩展的雄心也促使它迫切希望成为国际品牌。青岛的出口量占了中国啤酒出口量的一半,但销售过于分散,暂时无法在海外市场直接用大规模传销支持。而这也无疑放慢了青岛国际化的脚步及国内消费者对它的国际化形象的认同。
青岛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成功蜕变成国际品牌
上海世博给了青岛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良机。
虽然青岛不是世博会官方赞助商,但世博会的机会完全切合青岛品牌定位诉求。对于青岛而言,世博会是:
——一个与海外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最佳机会。世博会给上海带来700多万的外国消费者。以青岛占中国啤酒出口的50%以及首个进军海外的地位,如果海外消费者尝试过中国的啤酒,一定是喝青岛啤酒。
——一个向国内消费者展现其国际化优势,与竞争对手加大差异,增强对青岛品牌的热爱的最佳时机。对上海本地消费者来说,世界各地的客人在享用青岛啤酒就是青岛的国际品牌的最好的证明。
1.让青岛啤酒借世博之力成功被国人认可为国际品牌
2.与上海消费者建立紧密联系,并以此提升销量
媒体支出总额
户外400万
平面100万
电视节目植入“世博盛宴”600万
总共1100百万
喝青岛懂中国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打动来世博的外国游客,让中国的消费者感到青岛啤酒的国际形象。
对游客而言,世博会是游客访沪的主要原因,消费群体目的非常清晰——逛世博,游上海。喝上一两杯本地的啤酒,是其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对上海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客人们除了世博之外,也能感受到上海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青岛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才能同时打动他们
1.青岛该说什么
中国标志性品牌应该表现得像是主人。我们不是卖啤酒,是在招待大家参加欢乐的大聚会。通过扮演招待外国访客的好主人,青岛切入了上海人对举办世博会的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青岛是上海的一部分。
2.如何表达
当然我们可以做肤浅的所谓国际化表达形式:一群漂亮的老外手握啤酒,兴奋不已。但那样做,只会把青岛沦为一个山寨版国际品牌。青岛是国际化的,又是深植于中华文化中的。世博会恰是一个消除“本土”和“国际”间隔阂的平台。正如常言: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我们决定做回最真状态的自己:一个自豪的中国国际品牌。
3.以何种品牌调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常常是刻板又严肃,令人敬而远之。这个样子怕是很难让人煮酒论英雄!于是,中国民间文化酒文化里俏皮、幽默、魅力十足的一面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我们选择让品牌愿景和世博机遇本身来激发创意。我们选择让青岛以最中国的身份成为最国际的品牌。
创意实施
如何通过有限预算建立其地标级形象
青岛的媒体运用预算仅占行业媒体花费的12%。我们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不仅要创造知名度,也要为青岛创造高大的品牌地位。
第一部分:盛大的欢迎,2010年5~7月
-在上海游客常看的杂志上
-在零售终端
-电视专栏节目产品植入
第二部分:上海来的纪念品,8~10月
随着讯息发布,我们支持其他可以让活动曝光且被谈论的媒体,使整个活动伴随着世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的主轴元素:
-公关活动
-网络视频
-口碑传播
-世博书籍
-世博”低碳”展览会的纪念礼物
效果
青岛以“纯中国”的形象,成为世博会上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提交本案例之前,我们刚完成了在5月初开始的第一阶段活动。在6月底之前,我们已得到了正面的反馈,而这些可以直接归功于第一阶段的活动。
形象提升:
月。网上量化调研,样本量186)。青岛在上海这个弱势地区的地位得到正面提升。
媒体效应:
——它在国际上也取得了影响:Media,CampaignBriefAsia,及creativematch.com等国际媒体都有报道,帮我们把青岛的名声传播海外。其他的影响:
——媒体预算:青岛的在上海的媒体投入远低于竞品,只占行业12%,远低于青岛的市场占有率22%,也远低于大多数竞品。通过远低于竞品的预算,青岛提升市场占有率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