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案前言课程概述一、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1、学科性质2、课程性质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1、国外的发展历程2、中国的发展历程三、课程的组成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理论。
2、第二部分,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行政。
3、第三部分,实务: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青少年与社会工作;老年与社会工作;矫治感化与社会工作;医疗、精神治疗与社会工作;滥用药物与社会工作;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4、第四部分,教育、实习与展望:教育、实习与研究;讨论与角色扮演。
四、学习方法与阅读的扩展1、学习方法2、阅读的扩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对作为一个学科/专业的社会工作有基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专业的缘起、发展、领域和特质,与其他它社会科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领域和特质。
课时安排:6学时。
二、社会工作的结构1、社会工作过程图示2、社会工作的要素三、社会工作的类型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迁2、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类型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它学科一、与社会学二、与心理学三、与政治学四、与经济学、管理学五、与医学、法学和伦理学六、与哲学(社会哲学、人生哲学、福利哲学和政治哲学)复习思考题: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简述社会工作领域扩大的原因。
3、社会工作的要素。
4、名词:社会进步/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咨询。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教学目的: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与助人、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以及转型期的特点。
教学重点: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社会工作助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工作的本质和社会功能运作。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一、社会工作者及其一般特征1、社会工作者2、一般特征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1、助人过程的特点2、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四、社会工作对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1、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和冲突2、如何处理助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关系3、社会正义的目标从柏拉图、查士丁尼、洛克、霍布斯、卢梭、康德、罗尔斯。
从差等正义到契约正义和社会正义,功利主义和集体主义,道义论与功利论。
第三节社会功能运作的问题一、概述二、事例分析三、个人的、家庭的和社区(社会)的问题1、家庭解组2、滥用药物和酒精3、老年问题4、心理疾病5、学校不适6、少数民族地区发展7、犯罪问题8、生理疾病和情绪问题9、贫困10、先天不足第四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一、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的影响第五节体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工作一、体制改革及其影响二、社会转型及方向三、路径依赖问题四、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复习思考题:1、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2、用实例谈谈你对社会功能运作的理解。
3、用实例论述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4、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5、名词:路径依赖。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教学目的:认识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重点:专业价值观的演进、内容、意义以及本土化问题。
教学难点:专业价值观的意义及本土化问题课时安排:4学时。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价值的历史演进1、早期实践中的价值观2、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3、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二、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系1、价值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2、具体观点高登斯坦,列维,林德曼,波奈尔的观点;奥登的批评。
3、价值与技术和知识的关系。
4、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价值体系的基础1、新教伦理和人道主义2、社会福利的理念3、人的尊严、价值、潜能和卓越(至高无上)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1、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矛盾2、不同学派之间的争执:功能学派与诊断学派的对立。
3、政府、机构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在价值观上也有矛盾。
4、价值观从理论转向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矛盾。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建构的方法论问题1、原材料2、方法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的内容1、专业价值2、专业伦理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教育与强化1、专业价值的教育要贯穿在课程教学和实务教学中2、价值观要在实务中强化和巩固复习思考题:1、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3、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4、中国社会工作价值教育与强化的途径。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教学目的: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重点: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逻辑结构,能理解理论流派间的差异,以及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教学难点:理解流派间的差异,理论的使用领域和解释力。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一、社会工作专业需要理论的支撑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2、轻视理论的误区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1、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2、设定工作目标3、提出有效的实务方法、模式和技巧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和逻辑结构一、发展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与功能学派并列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多元发展阶段。
二、逻辑结构1、大卫﹒豪的观点2、皮拉利思等人的结构模式三、理论模式介绍1、心理动力模式2、危机干预与任务中心模式3、行为学派4、系统与生态模型5、社会心理与沟通模型6、人本主义及存在主义的模式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理论三、行为主义理论四、社会系统理论五、标签理论六、沟通理论七、人本主义理论八、激进主义九、西方马克思主义十、充权理论十一、女性主义理论复习思考题:1、轻视理论的误区。
2、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作用。
3、论述皮拉利思等人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三层次模型。
第二部分方法第五章个案工作教学目的:了解方法的发展,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掌握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心理-社会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教学难点:清楚各自的使用范围。
2、危机介入模式的方法和技巧。
3、任务中心模式的过程与技巧。
第六章小组工作教学目的: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重点:理解小组工作的实质,掌握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互动模式,小组的阶段,工作原则和技巧,能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教学难点:认识和把握小组的阶段,初步开展小组工作。
二、实践理论1、系统论2、精神分析理论3、团体动力学4、人类行为与环境理论5、互动论二、模式1、社会目标模式概念,特点。
2、治疗模式(临床、康复模式)概念,特点。
3、互动模式(居间、互惠模式)概念,特点。
第三节发展阶段、功能和过程一、发展阶段1、准备或酝酿阶段2、开始阶段3、形成阶段4、冲突阶段5、维持阶段6、结束阶段二、功能1、康复2、展能3、矫治4、社会化5、预防6、社会行动7、问题解决8、社会价值以上可以归结为:参与、团队精神和社会变迁三方面的功能。
三、小组过程中的任务1、沟通和互动2、规范建立3、角色承担4、凝聚力的提升,目标的认同。
第四节原则和技巧一、应该遵循的原则1、社会工作价值2、人类需求3、文化背景差异4、小组组成的计划5、目标明确化6、专业关系建立7、个别化8、引导小组互动9、民主自决10、功能组织的弹性11、活动经验促进成长12、运用社(区)会资源13、评价二、技巧一)一般技巧1、建立关系2、诊断估计3、系统观察4、聚散小组5、干预小组6、领导小组7、参与活动8、运用媒体9、记录10、资源运用11、专业判断12、评价过程13、沟通二)治疗技巧1、治疗的阶段2、治疗的三种方法3、小组工作者介入的策略三)讨论技巧1、讨论的功能2、应该培养的两种态度3、讨论过程4、主持小组讨论复习思考题:1、小组工作的定义。
2、小组的特征。
3、小组工作的模式。
4、小组工作的原则。
5、结合小组工作的过程和技巧,设计一个小组的活动。
第七章社区工作教学目的:理解社区工作的涵义,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原则,能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教学重点:理解社区工作的涵义,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社区工作的理论和原则,能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教学难点:掌握地区发展、社会计划和社区行动模式,开展初步的社区工作。
三、社区工作的基本目标1、罗斯曼的观点2、托马斯的观点四、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1、参与和问题解决,生活质量的提升2、社区自决意识3、素养4、文化建设5、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社区工作的理论一、基础理论1、社会分析与意识形态理论2、社会变迁理论3、社会行动理论二、实务原则1、社区自己决定需求2、社区的方式和步骤3、社区自拟计划4、能力建设5、改变的意愿三、假设1、人的特性2、学习的能力3、参与4、意义、变迁和可持续5、稳定6、民主参与7、行动解决问题四、价值观1、人的尊严和价值2、社会正义3、制度化的福利取向4、民主的观念5、群众参与6、互助、关怀和共享7、社会责任感第三节社区工作的模式一、地区发展模式二、社会计划模式三、社区行动模式第四节社区工作的过程、技巧一、过程1、建立关系2、收集资料3、制定计划4、社区行动二、技巧1、社区调查与问题分析(调查、实地和文献)2、建立和维持关系3、动员和组织4、活动程序设计第四节中国社区服务工作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复习思考题:1、社区工作的定义。
2、社区工作的目标。
3、社区工作的模式。
4、社区工作的原则。
5、用实例分析社区工作的过程。
第八章社会福利行政教学目的: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教学重点: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教学难点:了解社会福利行政的具体内容(组织、计划、管理和评估),促使社会福利政策的演进。
第一节涵义与功能一、涵义1、基德内的观点2、狭义的社会福利行政3、崔克尔的观点社会福利行政的涵义二、社会福利行政与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关系1、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行政的概念2、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关系三、宏观社会福利行政和微观社会福利行政1、宏观社会福利行政2、微观社会福利行政四、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1、社会行政的意义和地位2、社会行政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一、组织1、社会工作组织的特征2、社会工作组织的设计3、人员的安排二、计划1、计划的意义2、计划的类型3、拟订计划的步骤4、福利行政人员在计划中的职责5、决策三、管理1、领导2、沟通3、协调4、督导5、咨询6、预算7、咨询管理四、评估1、概念2、机构评估3、方案评估4、评估的态度复习思考题:1、社会行政的定义。
2、社会行政的功能。
3、计划的意义。
4、制定计划的步骤。
5、评估及其维度。
第三部分实务第九章家庭、儿童、妇女与社会工作教学目的:了解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能对家庭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家庭功能和结构,家庭分析。
教学难点:家庭分析。
课时安排:2学时。
一、家庭与家庭社会工作廖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家庭与家属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婚姻形式4、中国家庭的发展趋势三)婚姻、离婚、再婚及其对子女的影响二、家庭分析1、家庭是一个系统2、健全家庭的素描3、不健全家庭的素描4、自我的边界5、家庭中的黑暗死角6、我是坏孩子7、孤独不是冷漠8、家庭康复过程:寻找一个温馨的家,找回自我,走入真我。
复习思考题:1、社会中的家庭,冲突论和功能论的观点。
2、家庭康复的过程。
教学目的:青少年的界定、含义及问题,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教学重点:青少年的界定、含义及问题,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教学难点:青年的心态及压力。
一、关于青少年的界定1、生理学2、心理学3、社会学4、法学二、青少年的含义1、特别发展的时期2、转折期3、关键期4、社会文化现象三、青春期性心理分析及社会问题1、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2、青春期的性意识、性情感和性冲动3、性心理成熟的标志4、爱情追求的类型5、初恋及失恋的心理分析四、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五、新世纪的中国青年1、社会心态2、个人职业发展的期待与压力3、恋爱婚姻观念更趋于开放和理性4、青年的压力与问题复习思考题:1、青少年的四种含义。
2、爱情追求的类型。
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4、性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教学目的:认识老年与老年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老年化问题的由来,人变老和老年照顾。
教学难点:健康老年化。
一、老年与老年化1、个体的生命周期2、人口老龄化3、社会老龄化二、老年化问题的由来1、人的生命历程2、老年人及老年化的标准3、人口再生产的模式4、老年化社会问题的出现5、社会变迁中的老年人地位6、老年化发展的趋势及应对策略三、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四、老年工作的方法1、个案工作2、小组工作3、社区照顾五、、老年人的照顾1、家庭照顾2、机构照顾3、社区照顾六、中国老年工作的探讨1、来得过快的老龄化2、学科准备不足3、社会观念的滞后复习思考题:1、社会老年学对变老的主要观点。
2、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的影响。
3、对老年人照顾的方式。
第十二章感化、矫治社会工作教学目的:感化、矫治社会工作的含义功能及哲理基础。
教学重点:功能及哲理基础。
教学难点:感化、矫治社会工作的实施。
课时安排:4学时。
一、感化社会工作的含义1、感化的含义刑罚学的观点司法的角度感化制度2、感化社会工作的含义二、感化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1、人道主义2、人的尊严、价值、潜质和可塑性三、感化社会工作的功能1、经济资源的角度2、社会资源的方面3、康复的功能四、人类刑法观念的历史变迁1、古代部落、民族社会2、国家产生以后3、政教合一的中世纪4、资产阶级革命后5、19世纪后期6、20世纪以来五、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1、人道主义2、新社会防卫论3、接纳是基本的价值理念六、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1、司法审判前的服务2、社会处遇(treatment)中提供服务3、给在监人员提供服务4、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5、对违法青少年提供的服务七、矫治工作的机构和人员1、组织机构(政府、司法、福利服务部门、专业工作者)2、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八、新中国的矫治工作1、制度的建立2、特点3、实践形式(帮教、工读学校、劳教、社会处遇、狱中矫治)复习思考题:1、感化社会工作的涵义。
2、感化社会工作的功能。
3、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
4、人类刑法观念的历史变迁。
四、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知识1、工作(教育项目和社会服务,学校、学生的迫切需要,与学校行政部门的磋商,与教师的协作,组织学生家长和社区资源,科际整合)2、知识要求(关于学校的知识,人文知识/人的精神家园,咨询理论和专门知识,文案处理,认知理论,协商、代言和社会行动的知识)五、教育的影响和创新1、影响(收入、价值观、社会地位及流动、收入)2、教育创新3、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创新复习思考题:1、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3、教育对个人的影响。
4、教育的目的。
第十四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教学目的:了解贫困的含义、测量,中国的现状和对策,贫困与发展。
教学重点:贫困的含义、测量,中国的现状和对策,贫困与发展。
教学难点:贫困的测量,贫困与发展。
一、贫困问题概述1、全球性的贫困问题2、什么是贫困(涵义和类型)3、贫困的理论假设(价值观层面和物质层面)二、对贫困的测量方法1、恩格尔系数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实际生活质量指数4、贫困线三、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1、城市的贫困问题1)人口规模2)生活状况与需求(收入、食品、衣着、医疗、教育、社会交往)2、农村的贫困问题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1)人口规模2)人口构成3、反贫困政策评析1)城市中:两个确保,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社区公共服务,小额信贷。
2)农村:扶贫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
4、反贫困的形势展望1)城市:财政安排,救助标准,管理体制,框架调整,注重社区。
552个县1995年530元2000年625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时约3000万人2007年9月26日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指出,我国农村贫困线可能在较大程度上被低估。
目前,中国农村贫困线设定为每人每年683元人民币,而针对发展中国家,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
十七大报告2000多万人。
四、对贫困原因的解释1、责怪受害者2、贫困文化3、结构性解释4、恶劣的地理环境5、经济资源匮乏五、对传统扶贫方式——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再探讨1、有关现代化2、现代化理论六、发展观1、发展2、发展观3、可持续发展教育七、西部农村社区发展——社区能力全面提升1、乡村生活和都市生活的互动2、农村社区发展的多样性3、农民与市场复习思考题:1、现代化。
2、发展。
3、发展观的演变。
4、贫困的原因。
5、对贫困的测量方法。
6、贫困的理论假设。
第十五章残疾人与社会工作教学目的:认识残疾人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残疾人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难点:介入的理论和方法。
一、涵义与发展1、残疾人2、残疾的种类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二、理论与方法1、产生原因的理论:个人责任论和社会责任论。
2、残疾现象的理论:标签论和正常化理论。
3、方法1)对方法的理论探讨:供养论,回归论,充权(增能)论。
2)模式:个人模式,社会模式,医疗模式。
3)解决方法:社会康复,社区康复,职业康复。
三、中国残疾人工作的发展1、组织:1988年3月,残联成立。
总部设在北京,是经国家法律确认、政府批准的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是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
它的宗旨是: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人权,使残疾人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中国残联具有代表、服务、管理三种职能: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