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类型20个标杆!解析“国家级”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经验

近日,2023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涵盖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等领域,用沉浸式的表达,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

本文将深度分析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中提炼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探索沉浸式文旅发展新趋势。

沉浸式演艺

沉浸式演艺名单(7个):

又见平遥、重庆·1949、知音号、遇见大庸、寻梦牡丹亭、天酿、不眠之夜。

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传统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支,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以及巩固和加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演艺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

创新观演模式,注重视听体验

由于沉浸式演艺彻底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墙”,因此演艺环境往往不再是传统的剧场和镜框式舞台。各种形式的沉浸式演艺,都非常重视空间气氛的营造。

观众从走进演出空间的那一刻,就已经全方位沉浸在剧情当中,成为演出中的一部分。例如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是山西旅游演艺的标杆项目,整部大剧通过“镖师洗浴”“灵魂回家”“大院选妻”“面舞”等一个个精彩片段,以创新的“行走式”观演模式、“穿越感”的情境体验,带游客沉浸式感受平遥人的仁德、山西人的道义,深刻领悟晋商精神。

以知音文化为灵魂,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打造的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沉浸体验剧《知音号》,在武汉市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了一艘具有上世纪20-30年代风格的蒸汽轮船及一座大汉口码头,演出在长江上以漂移的方式进行。为游客设置了鲜活的老码头实景体验区,随后游客登上大型轮船,分层移步观看触及心灵的武汉故事。6个舞台、108分钟的穿越之旅、108个不同的鲜活人物,创造性地使用了倒叙、插叙及人景互动等电影表现手法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剧,活现大武汉当年文化底蕴。

位于湖南的沉浸式演艺项目《遇见大庸》,在剧场采用近3000平方米的LED屏体视觉效果,以及可360度旋转的移动式沉浸观演骑乘装置系统,结合国内领先的声光科技及全息技术,巧妙地展现了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和八百秀水,讲述了大庸男儿大义凛然、共赴国难、英勇抗倭、为国捐躯,大庸女性敬重英雄、为爱坚守的感人故事。同时让观众最大程度实现沉浸式体验,感受科技赋予的魅力,领略大庸文化的精髓。

科技赋能舞台,绽放艺术魅力

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将炫酷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进行融合创作,打造红岩文化传播演艺新空间。剧场内整个舞台由五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每个圆环都是独立运转,运转过程中可实现多方向运动,每十度变换一个场景,一共可变换出6000多万个可视场景,是世界少有的机械舞台。以沉浸式观演新体验,链接观众与革命英雄,实现“跨时空对话”。

在《天酿》剧场的山水空间中,采用先进的AR/MR等先进手段,配合多重机械装置,利用超尺度环幕、天幕、地屏、纱幕等,以震撼的方式将独特的酿酒工艺与人们深度品鉴国酒文化内涵的体验相融合,在表达茅台酱香酒博大精深的酿造文化同时,弘扬难能可贵的匠人匠心精神。以沉浸式的表达,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

另外,根据汤显祖的传世名作《牡丹亭》改编的《寻梦牡丹亭》演艺项目,深入挖掘该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借助多种高科技舞台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数字影像技术、巨型圆环装置等,将传统的戏剧与现代色彩深度融合,为观众打造出一场神奇且梦幻的游园式实景演出。

创造情绪体验,打造独特沉浸感

相比传统的演艺产品,《不眠之夜》在场景构建上极尽繁琐,目的在于营造出一个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情境,观众置身其中除了需要调动常规演出观赏中的视觉和听觉之外,还需要加入嗅觉、触觉、甚至温度体感等感官,加速和强化了对观众情绪的调动。

在场景设计上,《不眠之夜》兼顾了观众共性和个性两个不同情感层面的需求。演出时,观众被邀请戴上面具,可以自由选择在空间内的任何角落漫步或停留,完成个性化的探索。演员则在建筑物的不同空间穿行,邀请观众跟随其后,并在不同场景与观众互动,这样便形成了表演者和观众在空间内短暂共存的景观,创造出特定场景内的情绪共鸣。

沉浸式夜游

沉浸式夜游名单(5个):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游锦江、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奇妙·夜德天、梦境光雾山。

回顾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在第七条“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中指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旅游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鲜血液,已经逐渐成为夜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传统文化,塑造互动场景

作为文旅行业标杆且频频出圈的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底蕴,结合西安城市文化,引进国际一流团队创排《再回长安》《大雁塔水舞光影秀》两大演艺;推出《戏演壁画》《霓裳羽衣》等沉浸式演出,生动演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城市故事。近期爆火的《盛唐密盒》,将传统演艺模式从“台下观看”切换到“沉浸互动体验”,焕活传统文化,解锁互动玩法。沉浸式的盛唐生活体验街区,带动并反哺了整个西安市商气的攀升。

而“夜游锦江”则是通过深挖历史底蕴,将成都历史文化中的人物、文物、场景等卡通化、情节化、时代化,在东门码头、十二月市、庆龄码头、安顺廊桥、音乐广场码头等点位设置了一系列更具有互动性的节目形式来增强游客体验感。以沉浸式剧游体验为主线,注重科技的场景体验和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串联汉服雅聚、国潮市集、古彩戏法、RPG互动体验、水岸演绎等精彩纷呈的环节,晕染出天府之国独特魅力,将成都文化、中华文化的诗性与雅兴极致彰显,让广大游客了解天府文化、体验成都故事。

同样立足传统文化的“奇妙·夜德天”,将光影秀、IP角色故事、轻演艺、交互体验、艺术灯光、大型情景演艺结合起来,实现了主题IP、合理动线、沉浸式体验、互动游戏的主题夜游特色。以壮乡文化为魂、以八桂山水为骨,充分汲取德天跨国瀑布的山容水态,勾勒出一幅旖旎画卷。进而将山水、文化与光、影、水、雾气、声等试听效果创意融合,由11幕互动体验环节构成:蚂拐节、寻蛙神、唤蛙神、创神迹、入人间、爱不得、花相助、定终身、花赐福、救苍生、以及祁雨来。这十一幕剧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移步换景,不断牵引游客进入到一个“斑驳陆离”的梦中仙境中,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

户外光影艺术,科技沉浸空间

位于玉渊潭公园内的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以技术融合和文化创意为支撑,通过丰富的科技手段外化人文价值,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使之忘我地进入预先设计的情境中。2023年,展区首次应用了曲面激光技术,将单点激光光源显示变成全角度的激光面显示;基于多视点裸眼3D立体视频技术,创作结构最复杂的多层次多视角裸眼3D视觉效果,并联动特定舞美装置,打造视觉奇幻盛宴。

“梦境光雾山”依托光雾山的山水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并充分融入巴文化、秦汉文化,应用裸眼3D、3D全息成像、水特效、AR互动等大量科技光影技术,讲述了巴山背二哥和幺妹子缠绵的爱情故事。演艺通过《序》《巴山魅影》《惜别》《远行》《丛林秘境》《红叶牧歌》《巴人图腾》《归期》8幕,以沉浸式夜游的方式依次向游客娓娓呈现。

沉浸式展览展示

沉浸式展览展示名单(4个):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京世园公园植物历险记探索体验展、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沉浸式艺术在展览中的运用和呈现越来越普遍。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沉浸式技术和艺术将发生不断的变化,这对于博物馆、美术馆及展览来说,既是挑战,但也赋予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

创新展陈形式,感受文化之旅

千年的运河、活着的遗产、流淌的文化,以新唐风建筑风格设计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再现了饱经沧桑历史的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大运河博物馆馆内运用NEC投影机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更是通过亦真亦幻的影像,为游客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运河文化之旅。

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借助“沉浸式”这一数字化光影技术手段,不仅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也以其独特的互动形式,给观众营造了无与伦比的临场感。立体还原竹簧桥会议、军民鱼水情、水西保卫战、东进北上等重要史实节点,作为可互动的红色课堂、可打卡的学习阵地,让红色文化变得更可感、更生动、更沉浸。

数字光影科技,点亮交互体验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本着这一设计理念,上海天文馆团队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帮助观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全馆运用精心设计的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先进的展示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感官,带领游客获得全新的宇宙探索体验。

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

沉浸式街区/主体娱乐名单(4个):

长安十二时辰、花山世界·花山谜窟主题园区、沈阳中街步行街、teamLab无界美术馆。

随着体验式消费的崛起,自带沉浸式场景的主题街区、主题娱乐频频出圈,将商业逻辑从“租金和坪效”变为“体验和文化”。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的主题街区和主题娱乐,为文旅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立体化主题IP,打造街区辨识度

IP是主题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依赖于地产发家的主题街区不同,拥有IP,拥有文化内涵,在商业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为品牌赋予和年轻人同步的价值观和生命力,才是主题街区未来发展出路所在。

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在商业空间内注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与唐文化元素,打造出集全唐空间游玩、唐风市井体验、主题沉浸互动、唐乐歌舞演艺、文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的新消费场景,重现唐朝都城长安的独特风情。在一场穿越之旅中,市民游客由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可触摸、可品鉴的多维唐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商业、科技、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魅力。

作为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区,沈阳中街是中国最早的商业街。近年来,沈河区立足新定位,突出文化赋能,为沈阳中街步行街引进了体验式、沉浸式、互联网+等商旅文新业态,让沈阳中街IP形象深入人心,让东北的民族风俗和盛京皇城的文化特色得到广泛传播。2023年初,规划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辽宁晟京坊剧本秀沉浸式文化娱乐产业园落户北中街,包括辽宁省文旅协会剧本娱乐专委会、铭思文化、盒能文化、怪物盒子、喵星人、workers、荷鲁斯等以剧本创作、主题输出为主的行业头部企业已经进驻,逐渐形成集作品创作、人才培养、内部测试、剧本交易、玩家体验、衍生品销售于为一体的“沉浸式剧本娱乐产业基地+文旅”区块链。

创意光影玩法,构建社交空间

不同于寻常美术馆的“静止”,teamLab无界美术馆内永恒流动的色彩、交织的灯影充满了灵动之美,游客将在与光影互动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新奇乐趣。在6600多平米的空间里面,观众不再是一个静静观赏的静态过程,也可以是参与者,融入到作品,成为作品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获得非常不同的体验。所以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作品和作品、观众和作品、空间与空间有很多维度去联系。

精细化科技植入,深化沉浸体验感

自2019年起,花山世界·花山谜窟主题园区响应国家倡导发展“夜间经济”“文旅升级”“科技赋能”有关号召,实现了从“传统观光景区”到“沉浸式主题园区”的“变身”。花山世界·花山谜窟主题园区结合“沉浸式体验”新需求,以谜窟历史为文化内核,以主题夜游为特色,紧扣窟、江、林、田、村的资源票赋,充分应用互动投影、5GAR/VR、全息、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巧妙将文化、科技、艺术与自然山水、千年谜窟进行融合,精准构建展、演、水秀、互动、活动、二消、景观等有机的空间序列,让“千年谜窟”升级为“不容错过的光影秘境”,成为全国首个融入真山真水的文化主题娱乐园区。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不难看出,在文旅经济蓬勃兴起的背后,关键的驱动力是文化品牌IP的赋能。通过深挖文化内涵,讲好故事,让文旅品牌焕发无尽活力。紧抓机遇、顺势而为,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实现文旅经济持续繁荣,引领新一波文旅消费火热升温。

THE END
1.20个国家级沉浸式文旅案例,带你解锁文旅新玩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到《又见平遥》《遇见大庸》《知音号》等经典演出,各种类型的沉浸式项目成为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 示范案例涵盖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等领域,用沉浸式的表达,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https://www.jingtai.gov.cn/zfxxgk/bmhxzxxgk/xzjdzfml/wfx/fdzdgknr/whly/art/2023/art_c7bfde4e89724c66a7d8ed88cd436380.html
2.开发老资源营造新嘲,优质文旅新品成市场新宠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赵建军说,“中国服务”品牌以创新为切入点,向行业推介旅游产品创意案例,响应业界需求,鼓舞和促进广大旅游企业创新发展。 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许澎认为,大会聚焦行业热点、分享典型案例,促进行业持续不断推出新产品、拓展新服务、培育新业态、形成新动能。 http://www.xinhuanet.com/ci/20241115/7e99b7b469ba4c568e30918961500f1f/c.html
3.盘点8个出圈的“IP+文旅”跨界融合案例,为传统旅游注入新活力旅游产为探索IP赋能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推动文旅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授权行业分会将携手文旅中国、超级玛特(北京)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16-18日CLE中国授权展期间,举办CLE跨界交流对接会- IP X 文旅,邀请IP方和文旅集团高管与会分享成功案例,并进行项目对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VAJ5ID0514EAHV.html
4.20212021年,萍乡武功山景区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通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多渠道推进品牌营销战略,进一步提升“云中草原,户外天堂”品牌形象、激发旅游活力,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迸发出勃勃生机,全域旅游发展效益凸显。据统计,2021年景区游客接待人数149.66万人,实现票款收入1.46亿元,旅游经济稳步增长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730052225644207&wfr=spider&for=pc
5.营销之神老君山是怎么做成顶流景区得?并没有运用传统景区的打造手法 而是以便于传播的美学视角 通过建筑 自然景观 灯光 可互动留白等多种方式来设置核心吸引物 投资10个亿打造出 人间惊鸿宴 的网红爆款 同时为满足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 景区还引入了更多的时尚新业态 例如 景区推出了金顶灯光秀 https://m.ctrip.com/webapp/you/tripshoot/paipai/detail/detail?articleId=94629585&isHideNavBar=YES&seo=0&twojumpwakeup=0&allianceId=1049189&sid=19855591
6.10个传统景区的嘲营造案例旅游养老10个传统景区的场景营造案例 核心提示:在“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中国乡村振兴·文旅度假产业即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但相关产业的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明晰最新政策导向?项目如何破解落地难、运营难、持续难、盈利难等;文旅项目如何将文化、业态和人连接一起打造极致体验场景等。https://www.gujianchina.cn/quote/show-6647.html
7.农旅融合时代已到来!八大乡村旅游业态成功案例解析八大乡村旅游业态成功案例解析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总趋势是:农旅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得很快,走在前列的诸如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等。江苏省出现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山东省扶持力度很大,每一个县都做乡村旅游规划,省政府给予每县乡村旅游规划资金支持,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95399167_1095399167.html
8.某景区降本增效项目成功案例纪实在对该景区的现状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后,华恒智信的专家老师针对该景区现存问题,结合降本增效的目标,经过多次商讨,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利用现代化网络售票模式,取消收银,减少人工成本 针对当前景区收银处人员配置冗余,引发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华恒智信建议,景区推进现代化网络售票方式,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票服务,从而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44988504&efid=SSo1kWNPjQ3Q9Ah3rQU0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