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建筑业BIM去往何处,36氪和20位朋友聊了聊Chat数智建筑bimcad

过去10余年,建筑业数字化离不开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创新。

如今,建筑业BIM发展出现了三类现象。

第一是BIM应用点同质化。具体表现在BIM大赛层面,几乎每个工程的BIM应用点都大同小异,基本上很难再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

第三是BIM未来走向的焦虑。随着外部互联网企业、制造业巨头入局建筑业,所带来的思维与技术,不断冲击着建筑业原有的体系。其中,一部分人提到“过去几年,业内高估了BIM,低估了AI的作用”,不少人也在讨论未来是不是“去BIM化”、“脱BIM化”发展,但是该如何做非常需要一些外部的视角,至今还不清楚。

接下来10年,建筑业BIM将何去何从?

我们认为,未来建筑的工业化、集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过去我们做的PC体系对建筑的改变是不够大的,之后模块化建筑的趋势会非常明显,也是我们结合数字化要发力的部分。对于模块化建筑而言,BIM会有很好的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未来还可以结合AI的能力,会碰撞出全新的成果,超越现有对建筑的认知。

就BIM而言,我觉得不存在说高估或低估了它,主要还是过去传统建筑的施工方式没有办法把很多工具的价值发挥到更深层次。也就是说,BIM工具本身可能有很多的价值意义,但是由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限制,导致没有办法最大程度利用到这些功能来产生价值。

总之,无论是BIM还是AI,它们对整个建筑建造或制造而言,始终是一种辅助工具与技术手段。未来建筑产品的发展方向,才真正决定了各种工具能够给它带来怎样的价值提升。

2、光铭研究院院长陈光

一模到底似乎是良好的愿望,但这是对技术本身产生的误解,因为并不存在这个一模的技术,就像对AI的误解一样,建筑行业对这些创新技术的误解、望文生义是普遍的。

未来三年,国内建筑业并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于是BIM发展照旧,作假也照旧。至于BIM话题会不会被弱化,主要取决于政府意志。在下一波要推动的创新技术出现之前,BIM应该不会被放弃。

3、明源云资本市场部总经理邹游

BIM面临的问题不在于技术升级,而在于是否能够解决工程协同卡点。中国目前建筑业的协同受多种因素影响(工业化程度较低,设计、施工、监理等导致多方利益不均,且有限的预算下依赖原有开发模式思维惯性)导致甲乙和乙乙方之间利益不均。使用BIM,虽然使建筑在呈现形式上发生变化,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协同问题。

未来BIM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核心逻辑在于BIM在房建领域是否能够大面积被接受。目前基建领域结合EPC概念,能够由总包方作为核心能拉通上下游利益关系,且项目体量较大,推广BIM的情况较为理想。微观上则需要让企业算的清楚投入产出比关系。就目前感知到的客户而言,大部分对于BIM的施工模拟认为有价值,但也不至于为此支付几百万的系统。

4、万翼科技AI审图负责人夏晨曦

对于建筑业未来技术的发展,我谈四个观点。

第一,BIM技术应回归到业务场景和真实价值,一切以是否能提升效率、是否能降低成本为目的和准绳。

目前很多地方、很多企业推动BIM技术很少从这个视角出发,模型收上来怎么用?给谁用?创造什么价值?当前的发展情况是把过于把BIM的当做战略去对待,缺乏目的性,为了做BIM而去做BIM,解决行业痛点、能扎进去的例子偏少。以做智能设计为例,哪怕只是画楼梯,但只要把这一个问题做全,吃透,也是一种进步。大家都在做平台、做战略、做数字化转型,缺少产品思维,缺少对技术、需求和商业三个角度的共同考虑,这样是很难产生新的商业场景的

第二,图纸和模型将长期共存,行业不能唯BIM模型论。

我们要认识到图纸和模型都是表达建筑信息的不同方式,两者一定会长期共存。图纸是一种经过简化,经过抽象,更适合人看的一种表达方式,模型其实更适合机器去阅读。而且,很多设计信息(例如机电系统原理图)用模型根本没法表达。所以,从这些视角来说,只要建筑行业还有人参与,大家一定少不了用图纸。但当前行业有点唯模型论,似乎一讲到图纸,就认为是一种过时的技术。这是不对的,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模型和图纸都不可或缺。

第三,要想实现AI突破,需要先考虑在原生数据上实现突破。

第四,行业需要加大对AI研发和应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5、南京长江都市智慧建筑研究院院长唐觉民

第一,BIM或者建筑数字化已经从所谓“亮点”时代进入价值时代,BIM类大赛本身的方向应该引导价值,体现用户价值。

第二,“一模不能到底”是因为目前业主方没有需求而导致的,明确“一模到底”的最大受益方是谁?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从国务院“数据20条”发布,提出了我国未来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逐步解决模型所有权的问题。

第三,AI设计与BIM其实不矛盾的,BIM和AI应用是建筑数字化、智能化的不同问题。

6、ShanghaiBIM理事长庄晓烨

未来3年,BIM应该完成从用建模型到用模型再到产生高质量建筑数据的转变。BIM技术的发展应当注重基于BIM模型生成的建筑数据,用来保证数据的有效与真实性,原因在于目前的AI技术理论基础是基于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存在一定的失真。

BIM与未来建筑业AI发展的关系就像汽油与汽车的关系,只有喂给AI这台汽车足够高质量的汽油,车才能跑得快,因此不用纠结那些BIM被淘汰的问题。

7、BIMBOX创始人孙彬

是的。目前行业里有这样三种有关瓶颈期的观点。

第一,目前各种BIM大赛,几乎每个工程的BIM应用点都大同小异,基本上很难再找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大家彼此观摩,都希望能找到一些新应用,找不到就会有点失望。

存在即合理,报奖有宣传企业的作用,但总体上不应该本末倒置。BIM、信息化和数字化起到的作用都是给企业降本增效、创造新的价值点,是与其他技术互相结合的技术节点之一。聪明的企业当然也是这么看,只是有很多个人和团队陷入了报奖价值本身的执念里。

找亮点、找创新,本质上还有一个原因。即建筑业很多深水区的知识,本来并不能引起管理层或评审团的统一兴趣,比如一位钢结构出身的领导,很难对污水处理技术发表观点。而BIM的图形和数据可视化,把本来晦涩难懂的知识,提炼成漂亮的三维模型和图表,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所有人都能做出评价,这对于短期内技术的推广是大大的好事,但对知识的提炼必然导致那些朴实细节的丧失,这也是对长期发展的一种注意力透支。

「一模到底」的基础是数字资产共享,想要在商业市场中实现,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市场主体没有意识到它是「资产」,觉得共享也无所谓;要么是大家有数字资产共识,并存在健康的市场交易。

BIM发展的蛮荒期,以第一种情况为主。

设计只为出图而用BIM,这不是批评,而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这个阶段只有极少数设计院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口碑,做出超越服务边界的工作。

在发展的过渡期,思路清晰的业主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一方面提高对设计院BIM交付成果的要求,另一方面保证额外付出的经济收入。设计院在常规设计工作之外,再对下游的图形和数据应用做相应的细化工作,并获取相应的报酬,这个阶段有很多价值溢出的试错成本,但却是数字资产向可交易的方向发展的重要阶段。

未来,所谓一模到底,基础即是健康可持续的市场交易,这取决于有多少交易方意识到数据是资产,对资产的价值能在多大程度达成共识。

第三,有人提到过去十年业内高估了BIM,低估了AI,有一部分人在讨论未来是不是向「去BIM化」发展,但是该如何做至今还不清楚。

未来,「去BIM化」是必然的结果,就像我们不再谈企业互联网化一样,但需要警惕,不再谈一个东西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把它内化,二是把它抛弃。

2023年的AIGC给所有行业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带来了当头棒喝,但正是这样的时刻,越是企业的决策层,越应该警惕媒介铺天盖地的宣传,认真审视技术的边界和自身的发展阶段,不要走元宇宙的Allin老路。

首先,当下最火热的AI,分别是自然语言模型和图像生成模型,我们可以用它写项目日志大纲、生成不那么准确的效果图,但需要看到这两个能力都没有触达到工程行业的数据管理。

这一方面是AI没有往我们这边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没有往AI那边去。前者我们只能等,后者我们马上就可以行动。

举个例子,国外有一个仍在开发中的人工智能建模软件,对于一些比较规整的民用建筑,输入建筑类型、房间需求、主要功能、容积率等需求,就能在线生成一个包含数据的模型。但这个软件并不推荐国内使用,它用来训练的规则和历史项目都是基于国外的项目,我们要训练自己的AI,就要有自己的数据。

但这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类似算法可以分析的数据颗粒度必须达到构件级别。如果它想要分析,在过去上千个类似的项目,当用户使用面积是多少、防火要求是多少级的情况下,大多数项目使用了什么结构的墙体、使用了哪些方式来排布房间,这件事基于BIM是可以统计和计算的,而基于CAD交付的项目,只能统计过去类似的项目画了多少张图纸,关于构件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

所以,把BIM内化的「去BIM」,向着AI的方向去,都是没有错的,但尚未积累可被AI学习的数据就放弃BIM,不是可取的做法。

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BIM在短期来看,是一架提问的机器;在长期来看,它是一位沉默的助理。

当它是提问的机器时,重点在于「补课」,在于让建筑业追上那些有资格去拥抱AI、拥抱数字化的行业。接下来,很多企业未来还是会在比赛中秀亮点,但更多企业需要思考的应该是,怎样利用工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BIM的作用是倒逼企业去面对一个选择:要不要先把课补上,追赶到本来应有的数字化备战水平。

和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粗放管理、一路狂奔的几十年,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好传统业务范围内的工作,而BIM提供的可视化与数据分析,正在通过很多「透明化」的问题,把这种落后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并让很多人感到不适。

这些事,就在面对BIM的建筑业发生着,很多建筑企业,目前是不能在数字化这条路上,走出行业保护的温床,去跟门口的野蛮人抗争的。

至于BIM在未来的作用——成为一位沉默的助理。

我在此不过多展望和美化,或者说我也并不清楚。在那之前,别急着狂欢和Allin,直面那台机器提出问题,承认自己的落后,是一件很难的事。级别越高的领导,这件事越难。技术的变革和融合一定能带来效益,直到我们愿意正视自己,把课先补上。

8、中建一局工程研究院智慧建造所所长阎斌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落地可执行的建模标准,且与建模工具深度融合。目前企业都有自己的建模标准,但是建模标准是理论阶段,具体文字版内容执行起来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造成目前很多同类的模型,建立的模型不同。因此,需要标准需要与建模工具深度融合,方便不同的人建立的模型是一致的。

第二,快速建模工具向自动化建模工具发展,提升整体建模效率。目前建模效率还是比较慢的,尤其是钢筋、机电管线模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因此,研发快速的自动建模工具,可以整体提升建模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第三,构建CAD图纸标准化体系。各个设计院的CAD图纸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影响了项目人员搭建模型的速度。同时,不同设计院对同一信息的表达的名称不同,不方便进行标准化数据的采集。因此需要构建相对标准的CAD图纸标准化体系;

第四,发展基于AI的设计数据及管理数据采集体系,搭建设计、施工标准数据库,发展强化AI自动建模功能。搭建设计构件、设计规范及施工选型、决策的标准数据库,方便进行AI自动建模工具的研发,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就可以根据数据库自动搭建各种符合要求的标准化模型;

第五,搭建设计、深化、施工、交付各阶段模型数据的标准化体系。现阶段、设计、深化、施工及交付的数据均是孤立的,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数据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模型没有很好应用现场的原因。其实BIM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是有维度的,是有时效的,有前置条件的,因此通过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实现各维度的数据自动抓取沉淀。

第六,根据数据标准化体系搭建设计选型、施工选型的管理操作平台。设计、施工核心是决策,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对可能情况进行决策,目前这些决策经验存在管理人员自己手里,形不成企业的合力。因此我们需要搭建管理操作平台,沉淀决策经验,辅助后期项目参考。

9、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数字化负责人孙昱

关于报奖创新点不足:

关于一模到底:

的确有成果权属的考虑。比如设计院辛辛苦苦做的BIM模型,很多时候并没有业主买单,这个时候要提交给业主或者总包、施工单位,往往很难实现。从法定交付流程上来说也没有义务,除非是签了明确的合同,有明确要求。权属问题只是一模到底难以实现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任何项目里,懂BIM的人员都是工程参与人员中的极小部分,怎么可能决定整个项目的玩法?工地的工人也不会查看和使用模型。因此,从人员角度就无法做到所谓一模到底。

另外一个因素,BIM模型本身无法承载工程的全部信息,对很多专业的支持度有限,如果不得不部分用传统模式,那最终就会完全转向传统,BIM在国内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始终只能解决部分专业问题。

最后,所谓一模到底本身就是错误概念。施工单位拿到设计模型,一定是需要做针对施工需求的改动和深化的,这本身是模型传递的范畴。在传统设计模式下,设计院给出去的图纸也是会被深化的。所以,模型只要起到传递信息作用,就可以认为是一模到底了,并不是模型不改动或让施工单位直接小改才叫一模到底,重新拆分和应用是一种正常现象。

关于过去十年高估BIM:

“去BIM化”“脱BIM化”只是概念上的说法,实质上因为大部分人把BIM等同于基于revit的BIM或基于openbim的BIM,这都是BIM的一部分,无论强不强调去BIM化,设计院和施工单位都不可能完全不与BIM发生关系,结构设计软件、方案设计软件、深化设计软件,很多本身就是BIM体系里的。

AI虽然目前大热,已经可以局部提升效率、改造工作流,但离真正全面在设计和施工中发挥替代作用也还有比较长的发展过程,无论BIM还是AI,都是行业数字化转型所寻求的解决方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设计成果与量价联动的问题、设计成果与绿建双碳数据联动的问题、生成式设计与AI的发展、行业交付模式及法定交付物的调整(即同时认可信息齐全的BIM成果与传统cad图纸)、智能制造及装配式的发展(设计成果直接由工厂生产部件)、BIM软件的协同与设计效率问题。

总的来说,行业需要整体升级,这里面有政府层面在政策上的改变(即允许更多样的具有法定效力的交付物形式),也有行业人才的培养发展、软件的长足进步。

从事了BIM的人员,眼界需要适当放宽,将其理解为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而不是一两个软件,那这个东西实际上才起步,还大有发展空间。

10、小库科技创始人何宛余

提到BIM,大部分人直观认为是在原来2D图纸的基础上拉出来3D模型,然后建立一些族,再备注点属性。因此,大家会自然地认为只要自己能把这个模型建出来,就完成了BIM工作。然而这样的BIM只是一个最终呈现结果,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实现一模到底,而只能应对一些碰撞检测和直观呈现的需求。

因此,能够拉通各环节各角色要求的“一模到底”的“模”是包含了“模型、数据、规则(包含规范、规律等)”的高维3D底层数据标准和格式。

遗憾的是,当前的CAD只是2D模型,属于ISO数据标准定义中的L3级“机器可读文档”,无法承接上述的模型、数据和规则判断。而BIM在2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3D的模型维度和数据的维度,属于L4级“机器可读内容”,但却只能依靠人工手动去完成。

现实情况是,因为增加了模型维度和数据维度,人的工作量太大,抗拒使用,反倒衍生出一种逆向翻模的业务逻辑。因而,我们提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端建筑信息模型,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去实现BIM模型的建模过程和模型结果,同时调用云端算力和渲染去辅助整个流程的的落地。

未来建筑业BIM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运用AIGC去实现复杂的建筑内容,并可以用对应的产品去重塑建筑工作流。

11、红瓦科技联合创始人邱灿盛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还是效率问题。

目前BIM技术在行业里面普及还在很多方面存在效率瓶颈,比如建模、验算、审核、出图、协同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效率提升都离不开软件工具的成熟和业内人士技能的熟练。

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BIM话题的热度已经在回落,从前两年的过热期往低谷期发展,但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BIM技术会成为行业常规的基础技术手段,其热度会逐步爬升,缓慢恢复到不过热、不过冷的正常状态。

BIM应用点的创新无法脱离建筑物建造过程本身,我认为过去几年这些应用点已经被提前“过度消费”了,由于这些创新点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并没有达到管理层的期望,事实上推进了BIM技术进入期望值幻灭期。因此,我认为未来BIM技术的应用重点不是创新,而是落地。要重塑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对BIM技术应用价值的正确认知。

一模到底,不能追求理想化的一模到底,这是不科学的。

现代社会,任何行业的分工已经足够细化了,每个细分岗位对同一件事的处理诉求都不一样,其工作目标也不一样。BIM技术的模型是数据的承载,设计、建造、造价、运维不同工作目标的工程师会基于自己的诉求,基于基础模型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数据,丰富模型、深化模型,这里很多工作都是并行,最终完成的模型也在不同的分支线上,而不是线性的“一模到底”。所以不需要强求一模到底,但对已有模型数据的利用,尽量减少重复建模和数据录入,仍然是需要追求的。

12、中电光谷建筑设计院BIM所白红

关于国内BIM大赛:

现在所有的BIM类比赛基本核心都是关于不同项目本身的重难点问题突破,表现方式就是使用BIM的新技术应用以及新管理上的升级优化,核心还是解决项目自身问题,所以大部分类似工程应用点都大同小异。

国内的BIM大赛更多的是起到促进行业内的新技术新思维的交汇融合,提供集思广益的平台促进行业在数字设计、智能建造等方面的整体提升。BIM大赛的意义还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次数越多大家看到的都很同质化而有一定视觉疲劳了,既需要大家一起寻找BIM技术应用的突破点也期望比赛交流的量变能最终形成引领行业新升级的质变。

关于一模到底的数字经济产业化:

BIM早期的目的性其实很单纯,就是基于建筑模型表达方式信息化数据来解决一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在国内的发展及演变中形成了BIM万能性和BIM无用性这两种相对极端大的观点,而实实在在用BIM技术解决一定问题的实用主义反而因为现阶段价值点的不突出、只能达到一定的沟通成本节约、数据清理工作量巨大等原因反而变成了小众且不怎么被理解。

不过在现在全球范围内暂时还未看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像中国这样有魄力有决心有凝聚力有实际行动来面对数字经济的问题并赋予实际来解决这些问题,特别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指示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引,给整个建设工程行业指明了未来的数字建设发展方向。

关于BIM与AI:

BIM技术本身就属于AI技术其中一种,两者的关系应该是融合一体的,不应该也不能主观上把两者割裂和对立起来。而且基于现在建设工程行业的需求,“去BIM化”、“脱BIM化”等发展路线观点和“BIM万能”等观点都可以包容和保留,不同观点之间的互相约束及鞭策才会让整个行业保持一种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未来3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解决什么问题:

第一,BIM发展应该引导到项目实体上,BIM技术不是单纯的为设计方或施工方或运维方服务的。虽然可以有立场价值观不一致的现象,但是最终所有立场都应该是为项目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完成而努力,而BIM技术也只是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一种而已,最大的链接各个立场各个维度为项目创造实际价值即可。

第二,BIM技术的弱化与否是一种主观判断,从项目和行业而言,任何一种技术发展都有高低起伏,属于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客观面对即可。对于建设工程行业而言,更多的不是新技术的好坏,而是不同阶段的各类专业能力的融合让行业发展不停的提升。

第四,现在BIM价值点相对而言降本的价值比较多,而增效的价值相对很少且模糊。而且现在行业里面做的很好的一些标杆项目也是有大成本投入才能形成很有效的标杆性,但是项目本身的独特性又导致这个标杆项目的可复制性较差,无法有效的把经验和数据标准复制到其他项目上,从而很难降低BIM技术实施的行业成本。

这样也导致了现在行业内部标杆项目的亮眼性非常突出,而大部分项目的应用性又很同质化且价值点又很弱。如果后续标杆项目的可复制性逐步提升,行业成本逐步降低,未来应该会看到更多中位数企业BIM技术数字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五,最后一点小观点也是希望行业内能整合统一数据格式以及不同阶段的数据生产及清理界限,现在国产化BIM软件是国家一直大力支持的,但是各个软件商因为客观的立场价值观而形成的数据壁垒和技术壁垒也极大的影响了建设工程行业的基础数字化发展,这样极大的延缓了建设工程行业个性化定制化产品逐步向制造行业大规模定型化产品演变的建造工业发展步伐。如果有某种数据大统一的整合,这个应该是所有人所期望的。

13、果芯数创创始人孔令智

首先,我不认为“一模到底”能够落地,因为社会行业是细分的,细分之后必然存在业务上的差异化,这些业务差异化就会导致应用BIM技术的场景不同,所以“一模到底”这件事是从数据流角度可以,但与真实的业务不匹配。所谓业务包含“交易模式”、“行业制度”、“客户需求”等,这些不是纯的技术问题。

第一,BIM本身是技术,技术是一种工具,工具就有应用场景。

BIM既然是技术,那么就会有“技术的周期”,从出现到膨胀到冷静到逐步清晰到商业结合到大规模应用,避不开绕不过,现状如此,等待突破。

第二,bim不会被弱化,但一定会更加细分,聚焦场景下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从而改变业务模式。

比如果芯在做的钢结构深化智能出图产品,这是一种BIM+AI的算法技术,传统的手工调图会被取代,这种变化会释放大量的劳动力,让深化设计工程师去做更高价值的工作。所以,我认为BIM的发展应该是与AI技术融合,聚焦场景的创造客户价值。

回到未来建筑业BIM发展的问题。

现在的BIM有些夸张和过分,软件研发或应用服务企业的营销口味太重了,大而全的倡导技术应用推广,让BIM价值不清晰、不明确,增加企业负担。虽然领导推广,但员工难受,造成内卷,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对BIM技术市场造成损害,是不可持续的。包括在过去,很多公司赶上BIM的风,借助政府大规模的推广,推动了不少BIM应用场景,但实际的客户价值很弱,原因在于价值没落地。

我个人认为,建筑行业的BIM的发展应该以“通过BIM+AI技术创新,落地业务场景化,以客户价值驱动为导向,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解决一个个场景下的客户需求,获取这部分价值,不断延展客户价值链,创造更多价值。

最后,补充一点。建筑和汽车行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需求造成的非标问题。建筑是不动产,天生就是非标要素(水文地质的差异化),再加上人性对建筑需求的差异化,建筑就是非标的。想通过政策导向标准化,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技术推动,将非标转化为标准化,这个技术也绝对不是硬件,而是以软件驱动的产业升级。

14、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都阳

我们都知道,在生产汽车的流水线上,其操作的精度已经达到了毫秒级。而在生产房子的项目部里,仍以天为单位来安排生产计划已属极限。未来到底能否实现像造汽车一样去造房子的愿景,其核心就是BIM技术。

第一,给BIM技术多一些耐心

第二,核心要解决产业链的协同问题

如果BIM技术的应用点仅仅是单体项目某些小节点的优化,其未来生长的空间将十分有限。尤其是BIM技术一定要与EPC模式深度融合,否则EPC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但受限于行业的历史因素,目前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各个环节是极度割裂的,建筑产品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本质上就是割裂的,发包方是割裂的,生产方是割裂的,甚至主管部门都是割裂的。各个环节的协同壁垒一直无法突破。协同壁垒如不突破,BIM技术的应用也就难以取得本质突破。而解决协同壁垒,只靠企业端是不行的,一定是要政府端和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协同发力。

第三,BIM技术要与CIM技术深度融合

目前,CIM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行业对于CIM的认识处于逐步统一的阶段。同时,BIM模型在工程建设的“管理”和“运营”阶段的应用也尚处于探索状态。我们一定要站在终局视角去审视二者的融合问题,但二者的融合面临很多现实困难,有以下方面需要思考。

一是底层技术企业要加强BIM国产化平台的建设,为CIM平台提供稳健的技术依托。二是BIM模型可以以智慧城市管理的具体治理场景为抓手,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积极利用CIM平台数据价值,通过对接CIM平台,拓展CIM+应用。也就是我们要跳出建筑的建造场景来思考BIM的建模。三是CIM的兴起促进了BIM与GIS、IOT、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领域的结合,为BIM类企业开发CIM+应用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系统要开放,数据要共享,这才是未来BIM技术完全铺排展开后,该有的样子。

所以,关于BIM技术的未来,这一点我们应该坚定信心。而其发展的进程,我们也需要多一点耐心。在完成最初的角力拉锯后,新兴技术突破传统势力的封锁,往往只需要一瞬间。

15、中建四局深圳分公司数字化负责人黄思阳

未来三年,建筑业BIM发展应注重集合更多AI新技术。

例如在方案阶段通过AIGC技术结合BIM技术,快速迭代各种建筑方案,实现一次性多种方案设计。

设计阶段的正向BIM应用必将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一定颠覆,因为传统的CAD二维逻辑和BIM三维建模逻辑有一定的差异。施工阶段的BIM应用,更聚焦于可视化应用和超前模拟应用,用数字孪生的技术预先模拟真实产生的矛盾冲突,伴随AI技术发展,可以用最低成本模拟提高最佳价值产生,节约建筑造价5%-10%。运维阶段的BIM应用,聚焦于能源管理,以及碳中和应用,更大程度的集合前期BIM数据应用,实现未来智慧城市的全面发展。

未来BIM应用可以思考:

第一,Chatgpt类似的AI技术带来改变;第二,在碳中和BIM领域的全面发展;第三,在智慧城市CIM中发挥作用;第四,应用区块链技术结合BIM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且高效使用;第五,装配式应用中复合高精度BIM快速建造。

16、中城环境数字化院院长吕德彬

BIM的未来是光明的,应用是广泛的,但黎明前的黑暗实在难熬。

总结这些年来从业者们及用户们的反馈,产生瓶颈的原因及对策有以下几点:

问题1:建设单位打算直接为BIM付费的项目少,对咨询设计和施工单位的刺激严重不足。但是建设单位面对纷繁的数字化技术(远不局限于BIM),在没有搞明白BIM在整个项目、整个企业、乃至在智慧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时,尚无清晰的整体规划和投入产出测算,面对相对高昂和长期的投入,也不敢轻易下决策。

问题2:数字化BIM转型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传统二维设计工具和工作流程的“资深”设计师及管理者们而言,存在心理上和实践方面的障碍,往往前者的因素更主要一些。当一个行业中,掌握核心能力和主导权的”资深设计师和管理者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真正支持和深度参与进来。仅靠一些虽掌握数字化工具,但业务知识有限,在项目中、在企业里、在行业里话语权有限的年轻人来推动,难度可想而知。结果只会雷声大雨点小,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对策:国家和行业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各省市新建项目的数字化比重提出考核要求,强制各单位加快转型;第二,当有条件时,软件公司要从人性化角度,将BIM软件的操作向传统二维操作的习惯靠拢,降低“老人”的转型难度,一些软件已经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软件公司吸收AI技术,将一些复杂的操作用AI技术自动实现,大大简化BIM平台和软件的操作画面、流程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指令、按钮。

对策:咨询设计单位是模型的源头,应以咨询设计单位为主,与下游的施工、运维单位密切配合,共同研讨一个模型用到底“肠梗阻”的症结所在和应对措施,打造出尽量兼容施工和运维需求的模型。

当然,这方面的难度也是有的,主要是国家尚无统一标准,而且按照中国当前的体制,项目需要通过招投标方式来确定各参与单位,不少项目中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维单位都是临时组队,不是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每个项目都要磨合的成本过高。如果能借助当前国家倡导的设计单位牵头的EPC或施工单位牵头的EPC政策,将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捆绑起来,长期组合作战,这问题的解决难度有望大大降低。

17、小栗科技创始人崔立明

未来3年,建筑业BIM首先是推动设计院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的变革。设计是前端,也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所以BIM的应用首先要从设计端开始转变。其次是解决BIM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真正实现一模到底(设计、施工、运维)。再次是,加速数字化人才培养和转型,用数字化为专业人才赋能。

18、华方智联战略总监李怡

就BIM运维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

传统的设备运维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理念、工具比较单一,大量依靠各种数据表格或表单进行管理,缺乏直观高效的对所管理对象进行查询检索的方式,数据、参数、图纸等各种信息相互割裂,此外还需要管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经验,由此造成管理效率难以提高,增加理成本升。

而基于BIM的设备运维系统,将各种零碎、分散、割裂的信息数据,以及建筑运维阶段所需的各种机电设备参数进行一体化整合的同时,进一步引入建筑的日常设备运维管理功能,并通过3D测览来实现BIM模型的查看、设备参数数据的查看,允许用户发起各种设备接报修流程,制定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

19、大乐装创始人刘慧

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撕裂,导致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而语言格式取决于要解决什么场景需求,现在有总体性的数据规范,但在每个细分场景下其实依然不能满足深度应用的要求,需要各类专业公司不断挖掘、细化。

可视化model首先要解决快速建模的问题,建模不能成为一种负担。应该在各个场景下让原有专业人员用BIM技术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建模,才能将其专业能力更全面地体现模型中。这就需要有各类专业、易用、智能化的软件供使用。

语言分段规范化、建模分段专业化解决了,新的问题就是数据和模型的整合,以实现沟通环境的统一。语言格式、模型格式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对算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搭建“云平台”,借用云端的算力、实时互联的能力提供硬件支持和环境统一。

大乐装就是在装配式建筑这一领域通过搭建“云平台”的设计、计价、制造等系统,统筹各类组织角色,提供装配式建筑的一站式交付服务。

数据格式的细化、建模工具的智能化、工具和数据的云化,是未来bim的方向。利益的统一,会推动bim的应用和发展,bim不会被弱化,只是强化后的bim可能已不再是大家原来对它的想象。

20、某智能装备创始人佚名

这些问题问的比较“敏感”,应该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触及的一个问题。

BIM为国外引进技术,大家都觉得好,但为什么好,无法很好的解释。不过,它是实现建筑数字化绕不开的工具。BIM作为是一个工具,有利于施工制造,降本增效,后期方便的改造和维修。但是,除了画图和展示,部分的施工指导作用,绝大部分时候没有意义。在我们走访调研过的现场施工中,问题在于现场施工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更何况是按模型施工。

BIM扮演的角色,在建筑工业化体系搭建到一定程度会体现其价值。未来BIM一定与装配式结合,现浇建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我看来,BIM是通往新的建筑形式的一把钥匙,是一种技术基座,如同蒸汽机推动工业化。

就智能装备的应用方向而言,目前装配式企业、包括建材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亏钱状态。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层的建筑BIM数字化行业已经开始收益,而作为工业底座的装备体系却处于亏钱状态,这是一个行业问题,大家还搞不清楚。

THE END
1.小栗方–威盛创造栗小栗方走进龙岩未来Park研学基地,开启AI探索之门! AIoT,AI人工智能,AI示范中心,大国重器与人工智能,威盛·未来科技馆,威盛创造栗,威盛教育,威盛电子,小栗方,科学素养提升计划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各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社会对于科技人才的 … https://www.ideali.com.cn/?cat=31
2.@方方方晓东什么时候弄线下来自薏米栗包丸薏米栗包丸 23-09-26 02:13 发布于 湖北 来自 iPhone 13 @方方方晓东 什么时候弄线下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 娱乐博主 超话粉丝大咖(TFBOYS超话) 3 公司 无 ü 简介: “可能一开始就没可能” https://weibo.com/6134355022/NkZPQlhAE
3.小栗还能下款么?。信用贷款小栗是什么?求告知 https://bbs.51credit.com/thread-8086796-1-1.html
4.微博冬眠的栗仔 12-2 00:28 来自iPhone Gaby的Moonriver好美 冬眠的栗仔的微博视频 250次播放 0:42 2 2 5 冬眠的栗仔 12-1 17:18 来自iPhone 贤贤棒!!! 转发 评论 赞 冬眠的栗仔 11-28 00:56 来自iPhone 多謝你,林家謙 转发 评论 赞 冬眠https://m.weibo.cn/u/5327148566?uid=5327148566
5.赛马娘:栗帽灰姑娘漫画150连载中赛马娘:栗帽灰姑娘 赛马娘:栗帽灰姑娘 作者:久住太阳 杉浦理史 奇幻 没有高贵血统的赛马娘,小栗帽的奋斗故事。连载 番外 评论163 连载中 第150话 12月09号 倒序 第150话 第149话 第148话 第147话 第146话 第145话 第144话 第143话 第142话 第141话 第140话 第139话 第138话https://m.1kkk.com/manhua67143/
6.小栗方AI学习机>>小栗方,威盛教育自主研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和#AI 模型程序块,轻松点击,像搭积木一样拖动模块,就能帮助学生灵活掌握人工智能学习以及编程过程,小小身材拥有大大能量! #人工智能教育 01:46 小栗方AI学习机是一款功能强大、体积小巧、操作便捷,为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而生的产品。 https://www.meipian.cn/4vjmo3g9
7.案例小栗方AI学习机《猜灯谜》案例| 小栗方AI学习机《猜灯谜》价格: ¥0.00 案例| 小栗方AI学习机《猜灯谜》 立即订购免费课程 有31人已订购 课程章节 课程介绍 课程附件 人工智能教育支持服务平台 小米鸭AI 云物大智教育科技 比赛资讯 闽ICP备2020019807号-2 ?www.xmyai.cn http://www.xmyai.cn/course_video/show/61
8.c7电子游戏(试玩游戏)官方网站·模拟器·模拟器加速物聯網科技落地,創造栗攜小栗方AIoT亮相白名單賽事 ! 772.14MB查看 泰嗨音樂節、嘉年華精彩收官  ,視聽盛宴燃動長沙橘子洲 827.51MB查看 高端廚電方太集成烹飪中心Y係列全新發布 集科技大成革新烹飪體驗 451.44MB查看 生物技術皇冠頂端的明珠 !丸美重組膠原蛋白引領“中國成分”抗衰時代http://wap.olq.bookfine.net/
9.小栗方AIoT创作套装亮点揭晓,赋能中小学全嘲定制化教学近日,一款由威盛电子教育品牌创造栗研发,聚焦青少年人工智能及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小栗方AIoT创作套装,吸引了众多业内人的目光。 作为面向中小学的智能化学习工具,小栗方AIoT创作套装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涵盖课程+行业应用实践项目等内容,带来差异化、个性化、敏捷化的物联网“平台+应用”服务,以推动青少年学生们更好地认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184810
10.小栗西西的主页小栗西西 需求完成率 暂无 企划方简介 举报用户 尚未填写过企划方简介 发布企划 2 合作评价 灵能百分百同人 50 ~ 1kRMB/张 发布于 2023-09-18 截稿日期 2023-11-30 类型 自设/OC 选定情况 0 / 11 详情摘要简单背景加灵幻新隆四分之三身的同人图,想制成透卡明信片吧唧之类的https://www.mihuashi.com/profiles/2156906?role=employer
11.《偷心狐狸》小栗籽晋江文学城作者:小栗籽 类型:原创-言情-架空历史-爱情-女主视角 标签:情有独钟 仙侠修真 甜文 腹黑 钓系 主角:沈荷,方徽衍 配角: 一句话简介:小狐狸上钩了 立意:拐个狐狸生崽 状态:已签约/完结/2043字 简介:沈荷是一只刚修炼成精的小狐狸,前脚刚化形,后脚就被黑熊精给盯上了,慌不择路的她看到个山洞就躲https://m.jjwxc.net/book2/9346349/0
12.《大峰祖师》人物版海报小栗[1/6]组图:《大峰祖师》人物海报爱恨情仇《大峰祖师》人物版海报小栗,组图:《大峰祖师》人物海报 爱恨情仇引杀戮。 《大峰祖师》将于9月5日全国公映。片方在发布了悬疑版海报与爱情版海报后,再次发布一组单人海报,片中六位主演悉数登场,爱恨交织的古镜谜案一触即发。,明星|写真|照片|图片,最新照片,高清图片http://www.n63.com/zutu/h/m/899/89969.html
13.基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技术对板栗果实的无损检测混合模型中总糖和淀粉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1和0.9747,均方根误差为0.0746和0.0645,表示混合模型的建模水平很好。 图4-2“泰栗一号”板栗果实混合指标模型中总糖指标 (2)“舒城小栗”混合模型的建立 舒城素有“板栗之乡”之称,用TQ软件选取特征波段的范围为924.48~993.03nm和1676.93~1717.73nm。不断优化模型,最后https://www.cnxueshu.com/nonglin/314.html
14.乐缤纷庄园官方版下载游戏以小镇青年小栗(松鼠)为主角,讲述他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大城市打工的故事。小栗因为满足各方需求而逐渐失去对建筑设计的热情,感到迷茫和郁闷。然而,在这个困境中,他收到了永森镇村长的求助,希望小栗能帮助重建承载大家儿时回忆的大树庄园。 乐缤纷庄园官方版介绍: 1、有多种主题玩法,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切换,在http://m.yzz.cn/game/120518.html
15.你和小栗下载你和小栗安卓版下载v1.0.2《你和小栗》是一款治愈人心的养成游戏,游戏基本为日文,不过不影响绝大多数一看就懂的操作,游戏将释放压力的心理知识结合萌萌的小栗君形象,玩起来非常的轻松愉快,喜欢养成游戏的玩家来试试吧! 游戏详情 《你和小栗》是一款由DMM公司开发的养成类手机游戏,你和小栗结合了育成和释放压力的心理知识,玩家在游戏中https://app.3dmgame.com/android/7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