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20631)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各种文化名园不乏其中.本文选取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作为代表,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调查的一系列的数据采集成果,实现对可园形成一个虚拟现实的映射,为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前期有效尝试.

关键词:园林美学;可园;虚拟现实技术

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充分融合了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形式鲜活,神韵优美,神形兼备,其中不乏各种文化名园.

1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整个数字化时代都在向前发展,早前以印刷术为媒介的宣传主编被当今数字化生活所替代,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到想看的景观风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众多归属艺术类别的文化景观也被结合了科技因素,各地的现实园林建筑也被翻致到计算机当中,数字化技术使得的园林美学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基于各地的数字化工作都在展开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可园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在基于计算机三维现实空间的基础上采用高动态光照渲染技术(HDR)的全景图像实现虚拟现实技术(VR)的映射;另一方面是通过计算机建造可园建筑群的完整档案,形成图形图像、文字史料及声音观感的统一,真实建筑与数字建模呼应的传播与发展体系,以求达到多维统一的效果.

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VirtualWorld)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ment)或给定仿真对象的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1]2008年我国第一部虚拟现实作品《紫禁城》的完成,对后期的园林美学景观的数字化建设起到了一个奠基作用,使得可园作为园林美学的代表之一在计算机数字化时代有新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的园林美学景观起到一个借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虚拟园林美学的艺术性、功能性、生态性发展到一个统一的高度.

2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布置技术实现

针对岭南园林的不同建筑形态,在计算机数字化建模要从多方面开展技术实现,针对不同的建筑群的主要功能,要考虑到特定的因素氛围.可园的数字媒体传播与发展的显示实现必须有几个方面的准备基础:

2.1构思与现实准备

在针对计算机数字技术园林艺术的技术表现上要充分把中国文人思想的独特情怀描绘其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人不仅从简简单单的花和叶中看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且中国文人还把植物中的“梅兰竹菊”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文人思想、文人意识的体现.所以,在中国的建筑中,特别是园林建筑中,一个植物群的位置安排一方面是根据风水和环境的布置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当时的设计者对建筑中要求表现出自身人格的文化需要.

2.2采用高分辨率的图形采集器材采集图像

在进行数字采集时,应考虑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这一工作的全面性.故在图像采集时还要考虑到该园林是否为修缮后的情况,如果是,则要比较修缮前后其中园林景观发生变化的地方数据差值是否过大,如果差值过大要对比园中其他建筑部分进行园林建筑调整,以求达到与原来景观部分统一,以其最大化的求得园林景观艺术效果的整体一致.

2.4在具体数据采集时,还要考虑可园的建筑安排,据了解,可园的景观和功能分为东南门厅建筑群、西部楼阁建筑群及北部厅堂建筑群三大部分,每个建筑组群都要考虑一个主要的建筑,通过主体辐射的方式将周边的环境、各建筑之间的位置、建筑群体的数量等规划出来,对于可园内部古建筑厅堂内外、露天园景、小品、植被、花隐园、荷花池、三个湖景等不同类型的园林美学景观要考虑到其中的统一关系,力求在表现上将园林景观和文人思想结合起来.

(2)在拍摄取景方面:对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都要多拍几张图像,确保有清晰的图像;每个同一角度的图像采集最好要有固定拍摄器材的工具,确保在每次采集图像时位置不会发生偏移.对于全景连续性的的图像采集最好有部分图像相互重合,这样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在后期修剪时方便图像的拼接整合;

(3)采集图像的器材必须是高像素,确保图像出图效果的清晰度,高像素的图像能更好地运用于计算机数字化媒体软件中;

2.6采集图像数据的整理及归纳

在数据整理阶段要考虑所使用软件的专业性,常用的有3DMAX,AUTOCAD及PHOTOSHOP等.采用专业性强的后期处理软件有助于在处理大信息文件的时候也能确保文件的较高的真实性效果,并且相对保证文件中丢失信息不多.虽然专业的软件能提高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成效,但是在这部分还需要注意的是:

要注意通道和色阶的关系:在后期处理中将一些遮盖到主建筑物的无关信息其抠出,统一调整建筑物的相互关系;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像素性:由于是要将现实园林景观通过电子器材完整还原到模拟数字空间中,所以在图像采集时要考虑到图像的完整性,用相对较高的ISO设置及无损的RAW存储格式,确保出图时图像质量完整性.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画幅完整性:在图像拼接过程中,要使用大分辨率的图像对接技术,确保在2张图像的对接时能产生最佳的无差别效果;

要注意采集图像的多维性:在最后的数字虚拟现实制作阶段,将专业软件运用其中,在拼接后通过对场景的渲染,最终形成光、声、影三位一体的效果整体统一数字三维场景.

2.7认真做好现代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古代可园优秀园林艺术的有机结合

3计算机数字化时代可园园林美学的传播与发展思考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科学的深度发展,基于计算机基础的各种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会更进一步的铺开,这对于用户通过网络互连直接观察到想要了解的某地的现实景观有极大的帮助,通过此模拟基础,既使得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美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现艺术与科技的相融合;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传播.

——————————

参考文献:

〔1〕韦有双,杨湘龙.王飞虚拟显示与系统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一、哲学实践观的确立

二、实践观与科技哲学关系

三、科技哲学影响

四、基于现代哲学转向提升科技哲学社会维度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通常把近代哲学称为认识论转向,其社会生活基础是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人类思想认识客观性的反思。由于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近代哲学家们一直没有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做出满意的回答。哲学以其实践的思维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被称为哲学史上的实践论转向,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的转变,从而开辟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视角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讨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都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论转向开始的。现代科技哲学的研究,也应以马克思开启的实践论转向为理论支点,源于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具有很丰富的内容,当代西方诠释学的现象学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与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

增加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社会维度,将大大拓宽科技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科技与社会的研究将成为科技哲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理论的生长点。把科学技术放到当今的社会发展中,研究其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行机制,这种研究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哲学理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又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在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领域内,存在着大量急待解决的前提性哲学理论问题,比如,关于科学对社会消极作用的根源问题,科学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价值属性问题等等,都将成为科技与社会研究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影视影视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同人类文明史上创造文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相比美,在人类没有影视这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之前,人类文化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乃至某些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来记录、保存、传播和交流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传播学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下一步是什么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线上出现……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二、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手段

影视艺术绝不意味着电影、电视只是机械地纪录生活或照搬生活。恰恰相反,任何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与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电影、电视表现社会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纪录,其中必然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当我们在欣赏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剧时,除了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能够体察到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影视艺术,能够十分清楚、逼真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非常生动、非常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世界各国的影视作品,虽然存在着各种流派、风格和类型,但从这些为数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状况,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云起伏和变化发展。因此,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观代综合艺术,能够集中传达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这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

三、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自从澳大利亚7万年前的岩画被发现后,人类的文化史与艺术史显得更加悠久。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在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再没有发明出新的艺术种类。直到P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了一种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电视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影、电视是惟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姊妹艺术。

直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白色幕布上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真正的电影才终于问世了。他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动的人物,这种惊奇感简直令他们目瞪口呆。有的观众看到银幕上下雨,赶紧打起了雨伞;而当银幕上出现火车急速冲来的镜头时,观众中有人吓得大叫,甚至准备站起来逃走。可见,电影这门新的艺术自诞生之日就开始显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四、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五、影视艺术发展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关键词:后现代;影视文化;文化工业

现代社会是读图时代,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中介平台,也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影视文化。较之与传统文化形式相比,影视文化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强烈的时代特征。当下,对影视文化所处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态势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影视文化的界定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作为一种外在存在形式的“影视”;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界定。

(一)何为“影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态的“影视”,是基于电影、电视的共同特性,凭借着有声有像的影像进行传播的存在形式。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联系的时代,客观形式的“影视”不自觉地与政治、商业、经济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影视文化”。

(二)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是指人们借助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说来,“影视文化”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是电影、电视在各种外在的影响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二、影视文化的现状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占据了大部分的文化市场。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商业性、娱乐性、全民性等时代特性,很容易陷入被“批判”的怪圈。

(一)后现代的时代性

后现代的文化类型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礼仪性,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缩小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推进了艺术的世俗化过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彼岸性而实现了艺术与此岸现实人生的融合。

后现代文化类型的经验描述中,通常都会提到这些特征:符号与影像漫无目的的混战、风格的折中、符号的游戏、规则的混淆、混杂、模仿、即时性、强烈的情感承载、形象凌驾于语言、戏谑地陶醉于无意识的过程而反对有意识的客观评价以及主体的去中心化等等。

(二)影视文化与金钱的关系

“影视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类一项新型的传播样式,它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大背景,与金钱的关系紧密。

作为一项娱乐休闲样式,影视艺术品投入到消费市场进行流通,流通过程交换等值物即为金钱。影视艺术品在进入市场之前是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它的制作需要掌握高技术的专业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的宣传活动等多方面的投入。因而,影视文化本身所具有商业娱乐性是出于对投入成本回收,只有回收到投入的成本,影视文化才可以有进行再生产的资本。

(三)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影视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它从投入经由传播手段到产出,都是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拍摄的机器是高科技产品,电视数字媒介是高科技产品,批量化生产也是经由高科技的复制。传统文化的观点认为,大量的复制生产出来的电子图画艺术品是失去原真性的。在高科技的机械复制品泛滥时代下,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复制,这样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就消失了,艺术品本身的真伪,已没有任何意义。艺术的“原真性”的标准失灵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失去原真性,呈现出商品展示性的产品。

其实,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在于文化的复制化与主体性的消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工业”,其最大特征即文化的碎片化和过度生长。毋庸置疑的是,没有这种文化的碎片化及过速生长,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就会被截断。

总而言之,影视文化作为一种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类型,从根本上说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具有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若要把握影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就必须分析它与大众的生存状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毋庸置疑,在一个符号的时代,影视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关键词】当代人精神困惑精神家园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遭遇精神困惑。我们需要反思和重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当代人的精神困惑

对生存的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随着人类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完全掌控自然界的梦想的破灭,人类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和困惑。人们不知道也不确定下一个灾难又将在哪里、在什么时候出现,正如贝克所言,当代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因此,在当代社会里,个体普遍面临着人生意义危机,个体常常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价值是什么,常常有一种无聊感和焦虑感。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立、自我归属感的满足和自我生存意义的肯定。生活在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和全球性等特征的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由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性,还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深陷于身份感的不断迷失和归属感的日渐贫乏的困境中。他们在对于“我究竟是谁”的追问中,反思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自我认同危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它描绘了当代人生存的现实状态,凸显了人类对于精神家园困境与重构的话语诉求。

个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西方物欲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扬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物化的时代”。个体极大限度地追求精神生活的物化,舍弃了传统的抽象性和神圣性而趋附于感性世俗的物欲化生活,物欲的刺激与满足成为精神生活的核心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起反过来又把精神生活的感性化推向。物化的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被错误地理解为直接的感性刺激与片面的精神享受,被理解为即时的占有与当下的满足,错误地将道德上的善恶价值归结为感觉上的快乐和痛苦,实际上这是在消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一切都倾向于成为商品,哪怕传统商品之外的事物也无法幸免:艺术、爱情、人际关系等等”。①

当代人的思想式微。人们生活在一个思想式微的世界,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普遍感受到思想式微的现实,大的思想几乎已经过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时代。与传统社会不同,人们可以借助网络得到任何想要的信息,信息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不同的还有,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很少将其加工升华,为信息的触手可得而陶醉,但却牺牲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当今我们的思想似乎变小了,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任愚钝,而是因为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在乎思想。令人深思的大思想,如果不能很快转化为金钱,其内在价值就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产生这样思想的人和传播这样思想的出口越来越少”。②

当代人精神困惑的原因

究其原因,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主要是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人文家园和社会家园遭受挑战,继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迷失和困惑。

自然家园正面临挑战。自然世界之所以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因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根、精神之源,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源源不断提供精神食粮。自然家园是精神家园的存在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过多干预导致了对自然的破坏,人们普遍面临生态恶化的危机,越来越困惑。“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工业文明形成以来的指导观念或理论不可能成为支撑人类走向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之路的精神依托,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人决定自然的观念,人类只能走向毁灭”。③因此,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终归属。

人文家园困境遭遇冲击。人文家园是人类文明能得以延续和兴盛的保障,人类若失去人文家园,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精神就会缺少了皈依而走向虚无。人文家园对于人来说不可或缺,失去了人文家园,精神世界就是空洞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最终会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文家园是孕育人文精神的场所,是精神家园的文化砥柱。所谓人文精神,它包括道德修养、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文精神渐趋衰落,人文家园遭遇困境。贝克和吉登斯认为,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迷失与心理秩序的混乱、价值虚无化和人生无意义感。

社会家园遭遇困境。虽然自然家园是人类生存和精神存在的基础,人文家园是精神的皈依,但只有社会家园才能提升人的存在,进一步生产出更多的新的“精神食粮”,才能合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国古代就有,荀子关于人之所以能胜物在于“人能群”的思想,王守仁“天下一家”的思想等等,都已经把社会作为自己生存的家园。萨特认为,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是兄弟,都是一样出自人类之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使传统稳定的社会系统功能被弱化,流动性社会系统要求人们必须适应不断的变化。人们在被动适应和变化中寻求精神依托,从而陷入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的精神迷失状态。另外,人们精神需求的和谐的信任关系遭遇挑战,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反思与重建精神家园的策略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遭遇困境,但同时也提升了人们面对这一困境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的能力。

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使人们获取了许多关于确定性的知识,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却也向人们揭示了无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精神家园和谐重建依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前进而不是倒退,科学发展是能够接受理性批判的,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在批判中沿着日趋正确的道路前进,才能解决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同生物界一样,经历着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科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必然增长,也可以说,它必然进步”。④从巴西的库里提巴城,我们可以论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可以制造出不伤害大自然的能源,人类也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最终重建和维护好人类的精神家园。

以制度和道德维护社会信任体系。当代社会,人们不得不超越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关系模式,对非个人化原则和陌生人的信任,成为社会的基本要素。但是这种抽象的信任系统也极易造成个体的信任危机,使整个信任体系遭遇挑战,继而影响精神家园的和谐。因此,人们需要建构有效的制度来应对传统“特殊化信任”体系的弱化,同时也需要对传统道德的信任,通过对信任的信任来弥补抽象制度的“不可触性”的缺陷。在制度和传统之间建立一个合作的桥梁,互相依存和统一,有效制度与传统道德的结合,利于提升个体对“陌生人”和“他者”的认同感,是培养大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平台,是实现精神家园和谐重建的坚实基础。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林和生:《悲壮的还乡—精神家园忧思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尼尔·加布勒:“当今世界为何难觅‘大思想’”,《参考消息》,2011年8月29日。

摘要:科学进步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进而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探讨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由科技带来的设计内容与形式扩展,并分析当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设计新发展。

关键词:科学;艺术;设计;信息技术

0引言

纵览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便不难看出世界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科学的力量在不断发生裂变,科学技术的光芒在不断照亮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在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人类认识与征服世界的方式。在当今越来越广阔的视野中,人类在更多、更深入地思考科学与社会、文化、艺术关系的复杂内涵,以下将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具体探讨科学对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由科技带来的设计内容与形式的扩展,及由此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

1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的科学与艺术文明史就已发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为生存需要而敲打出各种石器工具,这便是生存设计,这些石器工具既具有科学的制作技巧和实用功能,又具有造型的艺术美感;它既是科学的展现又是艺术的创造。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造型各异的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艺水平,是当时科技和艺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的科学与美观的艺术二者兼得。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一种科学仪器,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艺术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也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大师,他为人类留下许多艺术杰作,同时还精通工程与技术并曾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其实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如古代的很多建筑和园林营造师就既是工匠又同时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因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而艺术也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结合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2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面对科技进步这双巨手对近代世界的托举,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然科学在社会变迁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势必会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精神领域里的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驱动作用。现代科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已经彻底影响了人类几百年不变的自然哲学和社会文化观念,也改变了使这些观念产生并保持持久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人类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文化和艺术思维方式。

2.1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思维方式

科学与艺术共同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艺术则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与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能力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首要标志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提高,也进而促进和丰富了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构成形式,并不断地为艺术与设计提供新的载体。

在艺术活动中,有许多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艺术巨匠达芬奇曾创造了一种绘画的透视学,他的不朽名作《蒙那丽莎》不仅调动了天才的艺术技巧,而且运用了透视法、构图法和明暗法等科学原理。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那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时,曾说“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不但没有引来相互冲突,相反却让艺术大师们适得其所,把他们引向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创造。这正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融合的奇妙之处,换言之,正是科学追求自然普遍规律的思维方式不断创造了新的认识世界之道,进而引导了艺术思维与构成形式的不断创新。

2.2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对于艺术更直接的影响是不断改变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科技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发明,当它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应用于实践之后,会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技巧发生改变,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则会因表达方式的变化引起艺术构成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并引起艺术与设计风格的流变。例如,西方印象派艺术实际上得益于科学家在光学方面的研究与突破,印象派大师们在画布上描绘了大小和颜色不同的色点,这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电子图象显示中像素排列方式和色彩调和原理是一致的。

近代以来,能突出展现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是电影艺术。正是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类艺术思潮的变化,才产生了将动态画面和声音相融合的电影艺术,电影艺术也成为近代以来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领域构成因电影艺术的出现而被广泛地拓宽。科技的不断进步又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正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才使电影成为形式新颖和富有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正如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这一面的发展进步必然会推动艺术那一面的不断更新。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及科学对艺术的深刻影响乍看起来让人费解,似乎科学所探索的自然奥秘与通常被看作纯粹心灵和精神体验的艺术无甚关联。其实二者互为交叉并相互渗透有其本质原因:其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与科学一样,其内在价值在于使人享受追求生活的意义,感受自身不断实现与征服梦想的快慰与欢乐,从而肯定世界上美好的创造,两者都追求创造性、深刻性和普遍性。其二,科学对人的思想及生活形态有全方位的影响与作用,既包括人的世界观层面,又涉及人们认识、理解和解释生活与社会的思维方法。当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和征服世界的方式之后,也自然会改变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另外,艺术接受科学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里,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被卷入这个时代的科技浪潮里,每个艺术家都无法脱离技术社会而生存,艺术形式自然也因科技而改变。

3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发展

3.1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构成

21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技术带来了新材料、新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方式、新的艺术形态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艺术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便成为现代新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迅速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图形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及环境艺术等艺术领域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媒体艺术”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为虚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核心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虚拟动画、虚拟视频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发展出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和设计类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展出的激光琴便是一件数字虚拟技术与实体产品相结合的全新使用方式的产品,它的琴身为实体制作,琴弦则利用数字光学控制原理制作出来,演奏者只需用手触碰或遮挡一束激光虚拟的琴弦就相当于拨动这根琴弦,无弦之琴就会发出声音,而通过触碰不同的激光线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和乐曲,体验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中生有、若有若无”的梦幻感觉。

3.2信息技术影响下的高情感设计

在信息时代,科技无疑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影响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而就艺术与科技双方交往与对话而言,这实质上不只是两种认识方法之间的沟通与平衡,更是两者间的灵性或精神本性的交汇融合过程。新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前进,也产生了一种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形成与这种高科技相适应的高情感,并且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大量溢出和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形成人们对情感表达与传播的迫切需要,高情感设计便成为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数字化科技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存意义,高情感则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高情感在信息产品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为拟人或仿生的外形与界面、柔和或靓丽的个性色彩,同时通过产品可以实现一种特有的情感与信息传播。这种产品设计会不断满足信息社会的特征与消费观念,并真正满足信息社会各类新奇的需求,最终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与信息技术相吻合的时代精神,是人与艺术和设计的完美和谐结合,高情感的交流成为信息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功能核心。如信息时代的手机及平板电脑,提供的信息交互功能,打破了人机之间的沉默并促进人机交流,让人们能利用信息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空间社交,并在无形中扩展了人们的思维,也扩展了新的艺术与设计领域。

4结语

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对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发展和设计方式创新的巨大动力。在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工业时代有工业文明的艺术,科技时代有科技文明的艺术,信息时代则出现信息文明的各类新艺术形式,数字化设计、新媒体艺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广泛催生一些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众多不可预见的艺术与设计文化结晶。这正说明,在普遍意义上,科学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明,并在交汇融合中螺旋上升与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时时刻刻在创造各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政道.李政道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沈飞.论科学与艺术[J].装饰,2006,(4).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关键词:地理决定论;结构主义;方法;变迁

一、地理决定论的淡出

虽然地理因素作为国家及其人民无法选择的现实而存在,但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地理环境的性质,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全球化把世界各国整合到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之中,促使民族国家利益的维护方式由以前的武力冲突变为参与国际制度。国际制度是各个国家的角力场,民族国家必须要遵守国际市场规则和秩序,通过国内政策与国际法规的结合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通过国际制度中的投票等行为,为本国经济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新的地缘科技促使生产、消费扩展到全球,促使原料产地、生产厂家和消费市场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分离,进而形成全球相互依存的地缘经济格局,形成世界性市场。总之,全球化提升了国家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又带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了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许多人文环境已经无法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进行解释。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理论所具有的“预测”功能,只能停留在“描述”与“解释”阶段。如果继续用传统的地理决定论思维来指导当今的国际战略现实,不仅会使国家间的地缘战略思维新回到“冲突的时代”,而且还会加剧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不再以控制某一个地理位置为出发点,而是已经初步形成整体的观念和相互依存的结构。而这种相互依存将会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奥图泰尔曾经总结过地缘政治学的三种用法:“第一,用于描述对特定地区或问题概览,以便把握被认定为是外部事实的事物的明显特征,在这种用法下,地缘政治学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的分析工具。如,有关的地缘政治,可以指石油、能源、资源、信息等;第二,地缘政治学是现实主义的同义语;第三,作为大战略的同义语。”[1]从上面的地缘政治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缘因素影响的众多,但是科学技术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个。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革命的产生,进一步加强了全球的整体性。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世界的整体性与合作性进一步增强,国家之间的合作突破了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打破了海陆二分的地缘政治结构,促使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结构向海陆合作的方向发展。因此,地缘政治的研究方法也需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决定论,转向结构功能主义。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距离的限制。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地理距离始终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障碍,高山、大河、海洋对国家的对外行为有极大的限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博尔丁(Boulding)提出力量梯度损失(Lossofstrengthgradient)模型,他指出,“一国的势力在本国最为强大,它离国内的距离拉得越远越弱,力量越是扩张,强度越是减少。”[3]奥沙利文给出了一国实力的强度(用表示)公式,S=PT=Pπr2。在这个公式中,P表示一国势力的总量,T表示该国以圆周计算的面积。由于T=πr2,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半径增大时,国家实力的强度会变小。

在冷兵器时代,距离是一个国家绝好的防御,但是在热兵器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距离的阻碍被克服,现代化的远程投送能力,海洋、陆地和天空中交通工具的发展几乎使它们失去了原来地理屏障的作用,现代化武器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一国的领土,也使它们失去了距离对于保护国家安全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国家地理位置、国家间距离、国家地缘空间在国际政治范围内的意义,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也不再是地理条件,政治决策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程度甚至社会文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地理空间只不过是这些因素的承载体,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现实,就需要从结构主义视角来分析。

三、结构主义的借鉴

在地缘政治学的母体――地理学中,也出现了结构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以一条公理为其特征,该公理就是: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不能只通过对现象的经验研究得出而必须在支持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辨认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5]约翰斯顿在《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一书中,将结构主义思潮划分为四个部分:作为构成物的结构、作为过程的结构、对的发展和人文地理学中的结构主义。他指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建立在一系列被清楚表述的“社会学方法规则”的基础上,作为方法论来讲,吉登斯为了将人本主义思潮与作为过程的结构相结合,他辨别了三种社会的概念,系统、结构和结构化,因此“吉登斯所主张的,就是发展一种充分重视人类角色在结构转换中作用分析的模式”。[5]这在以往地缘政治学中很少见到强调人类角色的分析。

结构主义地理学在方法论上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整体性、内外双重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划分。第一,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反对割裂式研究。在结构主义地理学家们看来,任何一种地理现实都有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彼此不能分割,这种地理现实的出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强调认识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内部或者外部,而忽视了另外一方面的存在。结构主义地理学者指出,尽管有些地理现象看上去是纷乱复杂的,但是其背后肯定存在着深层结构的影响,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结构。因此,地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背后这些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并进而发现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联系;第三,强调对地理现象进行共时态和历时态的综合考察,二者不能有失偏颇。

结构主义的实在认识论、通过理论的发展不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辩证看问题的观点具有可借鉴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地缘政治学领域也出现了利用结构主义分析现实的理论专著。例如: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它们以地理学的区域观念为指导,用地域结构分析方法,考察整体世界中包含的政治地域结构以及不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6]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对外政策的制定并不是某种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任何结构因素的变动都会引发地缘政治的错位,甚至会引起地缘政治的“联动效应”。政治地理边界功能的降低、国家利益的海外拓展、国家之间利益的日益交融、地缘政治研究单位以及地缘政治分析层次的变迁、地理决定论的贫困、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地缘政治现实的变化。

第二,在全球化时代,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对地缘政治的分析不能只注重国际因素或者只注重国内因素,一国内部的因素往往比外来的力量或影响更为深远。

第三,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就蕴含着全球内部结构的影响。因为“如果我们把全球化看成是一种长期的发展逻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被逆转的,另外这样的逻辑又限定了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上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就是种结构主义式的分析”。[7]

[参考文献][1]孙相东.“地缘政治学”概念研究[J].东方论坛,2008,(6).

[2]陈民耿.地缘政治学[D].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55.

[3]奥沙利文.地理政治论――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M].李亦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12.

[4]陈炳,高猛.结构主义与官僚制: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话语透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1,(2).

[5]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摄影技术自从诞生以来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迅猛发展,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当今世界,摄影已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摄影改变了文化现象,丰富了文化内涵,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摄影技术本身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更科学全面的看待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摄影技术人类社会影响哲学

一、摄影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

摄影是一种精确复制客观对象的技术手段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技术形式。摄影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艺术家用摄影艺术语言塑造可视的画面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起着社会教育和美化生活的作用,以求得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成了当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促进着文化艺术的繁荣。一幅好的照片不仅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而且传播信息。认识世界。愉悦审美。教育大众,还可以作为历史见证,去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以此促进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摄影的影响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照相机。没有照相机就没有摄影。可以说摄影艺术、摄影师都是照相机的衍生产物,作为主体的摄影艺术和摄影师如果没有了照相机,就好比厨师没有了菜的原料一样,一无是处。相机自从诞生之日起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和记忆。它本身也在不断的更新,它不断为使用者和观察者提供的作品影像更清晰,色彩也更鲜艳,保存也更长久。对摄影师来说,照相机就是他们的笔,他们的手,他们的眼睛,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摄影记者正是用照相机来记录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比文字更直观的图片的形式向人们传播信息。而照相机自它面世以来,就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增加各种功能来满足不同门类摄影的需要。也继而派生出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来满足这种需要。摄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摄影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比如。在现代摄影领域里出现了自动对焦技术。连拍速度的加快。大口径镜头与高感光度底片的研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摄影如虎添翼,进而全新的图片处理软件(如ps等)为图片得到后期处理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对摄影影响是决定性的。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使摄影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2、摄影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现代社会,随着摄影、电影、电视、录像及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发展,影像文化和视觉文化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标志。摄影开创了能够通过图像直接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的环境。摄影还突破了图像仅仅作为审美中介的局限。改变了数千年来图像制作依赖手工完成的局面,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光的量化控制、利用和再现,创造了高精度的光学水平的现代图像。摄影为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摄影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所带来的哲学思考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3、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赋予体育重要的地位

体育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体育的发展

加快科学技术向体育转化,落实科教兴国

关键词:信息时代;产品;交互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网络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捷,在同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更需要注重用户的精神需求,让用户在享受网络技术便捷性的同时,通过数字化的交互过程使用户心理上也得到满足,因此,产品的交互设计应运而生。

一、交互式产品的意义

二、信息时代下产品交互设计的需求

在信息时代下,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造物过程,需要融入美感与艺术感。工业产品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而纵观产品的设计发展史,所有的产品设计无一不是为了解决工业技术与人类文化艺术之间的问题而产生,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合理规划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产品设计也在发生着变化,产品设计已经从原来的物化形态设计逐渐发展成为“非物质”产品设计,交互便是一种人与产品之间实现功能性满足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很多高科技产品中,功能太过复杂、操作太多繁琐,造成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障碍。所以,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愉悦感,这种愉悦并不能单纯的依靠产品外观来实现,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体验产生的。用户在判断一个产品是否符合其使用要求的过程中,更重视感觉上的刺激,着也表示在设计产品时不能仅仅依靠物理外观来取悦用户,交互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素。

三、信息时代下交互产品的设计体现

(一)技术方面的体现

(二)感觉方面的体现

四、结论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用户对产品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更大,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扩大,用户不仅能够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还能够直接与产品开发者实现沟通,开发者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实现产品的快速改进与换代,这在传统产品设计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信息时代,用户不仅仅是产品的消费者,还是产品的贡献者与设计者,未来的产品会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

[1]蔺娜,姜冰.同质化时代下的情感体验设计――以移动通讯终端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THE END
1.巨一科技:自主开发各种工业机器人核心系统与设备并成功应用,未涉及金融界12月9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巨一科技提问:巨一科技最早从国外采购工业机器人裸机,自己安装“大脑”——工业机器人集成控制系统,让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能够完成涂胶、搬运、点焊、弧焊、总装等工作,逐步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同时,与世界著名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公司德国库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机器人系统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01STCC0519QIKK.html
2.科技馆作文(精选56篇)这下我就顺时针转动,那只“巨手”渐渐伸展,缓缓地把球送到下一个环节,终于成功了,我喜出望外。不过我高兴得太早了,负责第二个环节的小朋友由于操作不当,又把球送回来了。我急得面红耳赤,这下前功尽弃了。我急中生智,感觉顺时针转动方向盘。站在旁边观看的人也为我们捏了一把汗,幸亏我挽救及时,球又https://m.ruiwen.com/zuowen/keji/2064815.html
3.重庆优化重庆专业网站优化推广公司重庆百创巨手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服务领域的高科技公司。本公司主营业务,百度直达号推广,微信营销推广,网站建设、网站优化,以市场为基础,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后盾,致力于加速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http://www.jckjcq.com/
4.祖国是海,我是浪花领袖城楼挥巨手, 龙船离坞已迢迢。 (方光基) 当国歌响起的时候 每当国歌响起,我就会全神贯注,热血激腾!低沉,雄壮,亢奋,神圣,庄严的声音,冲击我火热的心!她似乎在呼唤着我,勇往向前!她使我豪情万丈,信心满怀!她让我义无反顾,百折不挠! 记得我的这个条件反射,是在上世纪十周年国庆开始的。那一年,我还在上https://www.meipian.cn/2f3cvn7o
5.东风航天城见闻录:大漠中的高科技绿洲(组图)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心花园喷水池中的一座精美的雕塑——“银荷之光”。显然,此名取自“银河”谐音。雕塑四周环绕着8个银光闪闪的球体,用银链相接,象征着银河系的8个行星;中间的圆球,自然是地球造型,被一双酷似两瓣荷叶的擎天巨手托举着,犹如蓄势待发的新型航天器,直指天宇,向人们昭示着向宇宙进军的豪情壮志。https://news.sina.com.cn/c/2003-10-09/0818882428s.shtml
6.北京科技大学校友会魏新,男,1955年生,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共党员,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现为北大方正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魏新校友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1972年12月至1978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4831部队服兵役,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温合金专https://alumni.ustb.edu.cn/rw/rwft/8d4b639e9a804bddb29b935a105271e5.htm
7.全球著名科技网站悄然行动仿佛历史的巨手重塑着数字世界全球科技巨头ChatGPT在美国悄然推出官方应用,引发市场热议。高盛分析师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可能逆转过去推动美股利润率上升的因素。这一新发展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加速了技术行业的创新步伐。 市场对美国债务上限谈判保持关注。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表示,预计下周将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他强调没有信任https://www.omkwdugww.cn/shu-ma/531888.html
8.秋游科技馆作文(通用27篇)秋游科技馆作文 篇6 你这多米诺骨牌能自己算数吗?你进入过神秘飞碟吗?你与外星人握过手吗?你曾玩过“光线琴”吗?……如果你想遨游这些神奇的高科技世界的话,那就请跟我们一起去吴江科技馆秋游吧! 吴江科技馆共分三层,每一层都有令人称厅的互动项目。 https://m.wenshubang.com/xiejingzuowen/1254869.html
9.寻找最美科技人物及创新团队专题新华科技嘉奖科技创新 助力企业发展(组图) 台达电子:实现车载电源的跨领域创新 护航“天宫”三载 突破技术多项— 记北京飞控中心 记浙江农林大学干果产业科技特派团 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中科集团环保产业发展之路 科学“巨手”托起生的希望——武警黄金部队鲁甸地震科学救援记事 当好科技“红娘” 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新http://www.xinhuanet.com/tech/zt/2014xzzmkj/index.htm
10.消防安全装备展消防安全装备行业:科技驱动下的变革与发展在当今时代,科技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推动着各个行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消防安全装备行业也不例外。随着火灾事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不断增加,消防安全装备行业正凭借着科技的力量,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为保障社会消防安全筑牢坚实的防线。 一、科技在消防安全装备中的应用现状 https://www.ciosh.com/news/3246
11.岩山科技(002195)股吧岩山科技怎么样你想干什么?补缺口?! 阿福MM 11-21 10:19 71 0 快点破3吧,2.95肯定不是底。 保持不贪 11-21 10:18 57 0 飞物飞物,这么多概念,都飞不起来。 勤nnnn 11-21 10:17 49 0 跌5个点加5手一直这样 hexiaobo 11-21 10:16 多空看盘 51.51%48.49% https://guba.eastmoney.com/list,002195,f_188.html?returnCode=0
12.经济日报:世纪风云中的科技人生(上)上世纪60年代初,天灾人祸像两双巨手,扼住了年轻中国发展的进程。大庆油田的发现,给举步维艰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崛起的希望。但是,以我们当时被外国戏称为“小茶壶里的玩意儿”的炼油技术,大庆开采出的大量原油根本得不到有效利用。 迅速开发炼油新工艺,成为国家新的战略需求。 https://www.cas.cn/zt/jzt/fkzt/hxlhskxjzlkxj/mtjj/200509/t20050907_26718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