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从古有之,历史上每一个朝代,从贵族官僚到殷实富户,都有收藏古物的集大成者。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米芾;元代画家倪瓒;明代项元汴;清代周亮工、顾炎武、马思赞;民国张伯驹、袁克文等等,他们不仅收藏文物,而且研究、保护文物,出版学术专著,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收藏和研究的水平。民间捐赠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补充,也是衡量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很多捐赠藏品更是弥补了博物馆收藏的空白。
只是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由于利益等种种原因,出现了不该有的现象,体制内的专家否定、抵制甚至打击民间收藏,他们结成利益集团,利用网络影响力,喊出一句祸国殃民的口号:百分之九十九的民间藏品都是假的。他们把馆藏奉为珍宝,对流落民间的国宝鉴定为仿品、假货,宫内是宝,宫外是草。究其背后原因,以及对国宝造成的毁灭性后果,笔者不必言说,大家都懂得,这也是民间收藏家一直直面的恶劣的生存环境。
然而,当量子文物检测仪发明问世以来,民间收藏家手里的藏品开始有了最科学权威的检验工具,“百分之九十九的民间藏品都是假的”这句话开始被彻底推翻。民间收藏中究竟有多少真品,答案是惊人的,只是真相在目前的体制面前,被人为的遮盖、掩饰和扭曲。中国有13多亿人口,在这个庞大数字面前,真正懂得收藏并深入研究的人如夜晚天空中闪现的星星寥寥无几,而这些稀缺的站在人类文明顶端的专家却误导着十几亿人口对文物的认知,没有真正履行其“保护国宝”的职能。
当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出民间有如此多的真品以后,首先,因为有了科学权威的检测仪器,收藏者不必再盲目的去请教鉴定机构的所谓专家凭借“眼学”鉴定,听信他们的片面之词。笔者发现有一部分人开始自觉的收藏古物,如北京量子检测中心的一些工作人员,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收藏很多东西,当手里有了东西,便马上去检测,通过检测,发现有公元900年、公元1025年的东西,甚至有公元956年的柴窑作品。他们检测好了以后,发照片过来,向笔者请教,请求点评一下,他们说:“这太不可思议了!”笔者回答:“这很好理解,民间的真品就是这么多,但是在目前体制内,他们认为民间的都是假的,所以真的也变成假的了。”笔者继续说:“在量子文物检测仪出现之前,人家给你说民间这个东西是真的,那个东西是真的,你肯定认为这个人脑袋有病,或者说他已经疯了。但是,现在你觉得你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已经疯了这就是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
在量子文物检测仪出现之前,无论民间收藏家如何为自己的藏品辩白,然而终究无法抗衡体制内利益集团的残酷打压。曾经有一民间藏家将自己收藏的一件元青花拿去鉴定,然而却遭到了一群专家的否定。藏家愤慨难平,为证明藏品真赝,竟忍痛砸了这件藏品要求去检测,结果检测为真品,但这件元代青花瓷器文物已毁于一旦。这样悲壮的事件不禁让人怒发冲冠,目眦尽裂,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事例却是众多冤假错案中的其中一例,这就是民间收藏家面临的艰难处境。
其次,当量子文物检测仪检测出民间有如此多真品之后,我们要了解,收藏不是收藏这个物品的年代,还要考量文物的美,它的艺术含量,以及它的稀缺性。不是说古物的年代到了,它就会有等量的价值,它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然后还要考量它的材质、工艺、艺术审美等等方面,因此,只是收藏几件古物,离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也就是说量子文物检测仪固然给民间收藏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鉴定的手段,但是即使鉴定的东西年龄到位了,也不是说这东西就价值连城了,同一历史阶段的东西从材质、用途、工艺、造型、审美等方面也是要进行分类的,从粗到细再到精会有一个过程,这也是提高民间收藏整体水平的一个过程。
同时,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收藏家”和“收藏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在整个社会中,能够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的,他关心的不是手里的东西是不是真品,而是自发地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他对文物艺术品有刻骨铭心的珍爱,是文物的守护神,他会花费毕业的精力去研究他们,将中华文化传承和保护下去。笔者作为民间收藏家,并有幸成为联合国赋予的“中华文物保护神”的荣誉称号,手里有上万件藏品,如何研究和保护它们才是笔者唯一的职责。而“收藏的人”则不同,他们本能地会首先考虑到利益,对手里的东西是不是真品抱有极高的期待,一个真品少则几万,多则成百、上千万,拥有一个真品无异于不劳而获一笔巨额财富。明朝《古今贤文》有一句话“万恶淫为首”,“淫”乃过度之意,过度贪婪导致“恶”。这是一些利益集团“绑架”文博界,操控文物鉴定,将民间藏品认定为赝品,损害收藏家利益,导致国家文物流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