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态”的“经济奇迹”;既然是经济奇迹,就注定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早晚要回归常态——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一点。
与其慨叹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如梳理过往、展望未来,以便于更好顺应时代变化。
01经济发展的“时代变迁”:目前处在“地图全开”阶段,已经进入hard模式
为了方便理解,不妨以“即时战略游戏”为喻,来说明最近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进程。
即时战略游戏,类似于早年的“红警”和“星际争霸”,近年的“一人一狗装备全靠捡”的游戏模式:一开始地图全黑、你什么也没有,全靠探索地图未知领域去捡装备、宝箱,占领矿场等,来获取核心资源并发展壮大。
随着地图的展开,你捡到了更多装备和宝藏、占领了更多矿场,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也不可避免探索到了“敌军”的位置:大家从相安无事的各自发展,到不得不抢夺彼此资源,整个游戏也进入了“地图全开”的第二阶段。
“地图全开”意味着未知领域已经探索完毕,再也没有装备和宝箱这样的“时代红利”掉落到你脚下、也不再有无人占领的矿场供你轻易占领了——现在所有的矿场都有重兵把手,你想得到就要开战、把别人的矿抢过来。
开战、把别人的矿场抢过来,就会比最开始通过探路、捡到无人占据的矿场,要难得多。与此同时,你占据的矿场,也开始有被别人抢走的风险了。
地图全开、资源被瓜分完毕之后,游戏开始进入多方开战的hard模式。
目前大家、尤其年轻人普遍感到艰难,核心缘于——现在已经进入“地图全开”之后的hard模式了,既没有空白市场领域、也没有“红利宝箱”和“无人占据的矿场”让你捡漏了;反之,你现在再想获得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激烈的竞争拼掉对手。
相当于没有“新手村"了,你一进来就要跟高段位的对手一起竞争——你的高段位对手,却具有先发优势;这就让你在竞争中处境艰难,从而产生“如此卷”和“如此艰难”的感受。
02“红利期”暴富的两类老板:①胆子大甚至敢于违法(非贬义),②敢闯敢试错快速纠错
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最开始是“地图全黑”阶段,大量市场空白等着老板们占领。这个时候,最有闯劲儿的企业家,将被市场筛选出来、并被给予最大回报。
这里面的“闯劲儿”,又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是冒着“违法”风险去做“创新”,比如早期的安徽凤阳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傻子瓜子雇佣超过20名员工,到最近二十年诞生的支付宝……从当年的环境来讲,这些都属于违法行为。
当年是存在“投机倒把罪”(低价进货、加价卖出)的,当然这个罪名后来被取消了,否则所有赚取差价的商贩都属于违法,什么股市期货之类的也不会存在了。
在1992年大量体制内官员和知识分子下海之前,第一批在中国赚了钱的、基本都是“没有单位”的劳改释放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之所以“进去”过,也是因为“投机倒把”罪名,他们出来之后找不到“单位”接收、只能继续做生意,并在当时不小心发了财。
市场筛选出来的第一批致富者,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反过来讲,当然时代也需要有能够冲破制度枷锁,为中国趟出一条新路的人。
②第二个阶段则是敢去未知领域吃螃蟹,且有快速试错机制的。
我几年前还在做金融的时候,曾受雇于一个身家几十亿的老板,去做一家民营煤化工企业的资产重组。这个老板与煤化工企业老板的关系很好、又有不少资源,就拿下了这个重组项目。但他并非金融出身,就雇佣了我们团队来帮他做执行。
这个老板是草莽出身,之前买过衣服、开过工厂、做过矿和房地产生意,属于较早一批致富的。在合作的过程中,我能够从这位老板身上感受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具体项目合作中,由他来出大的思路和资源,我们将之细化成方案并执行。我明显感受到他的“试错”风格:1、不去仔细推敲这个思路的可执行性,而是有了(可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思路就快速执行,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后会迅速调整。2、如果这个思路被实践证明是执行不下去的,他就换个新思路继续探索。
他提出来的思路不少都明显不靠谱,有些我略加思考就知道无法执行,但还是要按执行下去直到碰到铜墙铁壁。虽然这些思路不少都不靠谱,但在一个看起来不怎么靠谱的思路,执行下去可能真能趟出一条路来,或者至少比我当初预料的要走得远。此外,此路不通再去探索其他路径,不断灵活走位,很多时候真能把路走出来。
我猜,这也是他之前做所有生意的思路:只要敢于尝试(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方案,不一定真的不靠谱,靠不靠谱需要实践来检验)、并快速纠错(此路不通,也许换个角度就通了,甚至可以换一条路),在“地图尚未全开”阶段,就总能够探出宝箱。
就像王健林的名言“清华北大,不如胆大”一样,我们团队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跟“草莽”比、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是可能看不到,或者看不起这个机会;二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实践得却太少。
要想成事,核心是先把事情做起来。没有想得太清楚就开始做,当然可能有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一边做一边解决。妄图一开始就想清楚一切、然后按照蓝图剧本执行就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你已经想清楚、准备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很多人已经做了60%以上了——他们是在没有彻底想清楚的时候就开始干了。结果就是,你落后了他们好几个节拍,并被他们的先发优势碾压。
清华北大的“靠谱”,体现在想明白再做;然而在“黄金时代”,胆子大、先做起来,才是核心竞争力。等你想清楚,黄花菜都凉了。
综上,在“地图尚未全开”时代,市场筛选出、并赋予财富的老板,通常具备“敢闯敢拼+快速试错纠错”的品质;此外,还需要敢于在法律尚未界定的灰色领域长期游走,甚至于顶着“违法”去搞突破和创新。
总之,赚钱的基本都是勇气和拼搏精神更强的,而不是更聪明、专业技能更好的;赚钱的基本都是带着反叛精神、甚至有道德瑕疵,而不是遵纪守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人。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通常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好人”。因为聪明、能力强又兼具高度道德感的人,通常在“舒适区”呆着,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去踩法律边界,去冒险搏命。
无论欧洲当年搞大航海,还是新中国过去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原因都是“穷得快要活不下去了”;无论是大航海探索未知领域,亦或是踩着公有制红线搞个人承包,在当年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好人”干不了这个。
这里也插一句,当下网络动辄就对人道德批判、让人社死的风气,对突破桎梏和创造创新等,都是起了负面效用的。
为了我们长远的福祉,还是要在道德上,对探索者和创造者更为宽容一些。道德模范是绝无可能搞出创新和突破的,创新突破和偏执、边缘人、道德瑕疵等等,往往是一体两面。
03互联网行业发展变迁:从“快速迭代”到“科学试验”
最擅长产品的腾讯,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做事风格,跟我之前服务过那个草莽老板如出一辙。
包括小米雷军,之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强调了:选择(企业发展决策)的对错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总会选错;真正重要的是你在选错之后,能否快速纠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雷军是1969年生人,马化腾是1971生人,他们算是同辈;而他们创立的小米和腾讯,在互联网行业也算上一代企业。
他们之所以都相对不那么在乎选择对错,而是看重快速试错和纠错迭代,就因为无论小米还是腾讯,都崛起于“地图尚未全开”时代,这种快速试错和迭代的方法论,是和这样的时代背景完美匹配的。
但是,1979年的王兴和1983年的张一鸣,创立的美团和字节,却没有采用快速试错和纠错的方法论;而是用极致的理性,加上类似于“科学试验”的方式,去做企业决策和发展业务。
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应着新的时代——背后藏着时代变化。
那么,最近10年,互联网市场筛选出字节和美团这样的“小巨头”,意味着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如果把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空间比作一口大箱子,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就像大石块,可以轻易丢进箱子里,并尝试占领箱子里的任何一块空间。由于占据的是空箱子,辗转腾挪空间大,所以核心是探索未知空间并快速占领之。
当箱子塞满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这些大石块的时候,字节美团再去审时这口箱子,市场空间就变窄了;而且在大石块占据之后,箱子里辗转腾挪空间也变小了——有些生态位大石块已经卡牢,你撼不动;有些空间你探索得差不多了,大石块们也会跟进。
所以,当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这些大石块填满箱子之后,你就必须科学计算出剩余的空间,然后往里面丢相对小的石块,以便更好生存和发展下去。
也就是说,即使王兴和张一鸣更聪明、个人能力和受教育水平明显强于马云和马化腾,美团和字节的市值<腾讯和阿里的市值,因为再好的小石块,也没有大石块占据的市场空间大。
如果将腾讯阿里视为第一代互联网巨头,字节美团视为第二代互联网巨头,如果还有第三代互联网巨头,必然有:
腾讯阿里市值>字节美团市值>第三代巨头市值>第四代巨头市值……
一口大箱子,先扔大石块,然后是中石块和小石块;再往后,就是更小的石块和沙子了。也就是说,留给后进者的空白市场空间,只有小石块和沙子;或者能够抓取时机的天才,可以分食巨头一个业务板块,甚至扳倒巨头并取而代之。
否则,在生态位已定的情况下,很难逆转这个趋势。
04投资启示:价值选大石块,成长选小石块和沙子
互联网产业这个发展趋势,不仅适用于这一个行业。
如今在中国各个宽管道的产业之中,基本都出现了卡住绝佳生态位的巨头,而且这些巨头的高速成长期也已经过去。
那么,要去找中国未来相对高速的增长空间,就要看这口箱子里还能塞进小石块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是比较细分的领域,或者给大企业做配套的公司:也许它们还能以相对较高的速度成长,但跟当年还是小公司的巨头相比,天花板会低很多。
还是一开始的观点,你不能指望像过去40多年那样的高速增长,一直持续下去;奇迹过后,经济增速还是要回归常态。
回归常态,意味着整体增速变慢,赚钱越来越难,股票涨幅也不像过去那么大……社会整体氛围会逐渐转向:垂直领域高精尖,小而美,慢生活,小确幸(希望不要如此)等。
很多网友都有一种叶公好龙的精神,张口就“硬科技”和“工匠精神”,推崇美国造火箭的科技公司,看不起网科企业做“出租车”和“快递买菜”之类的业务。
但是,外卖和网约车,创造了2000万左右的工作岗位,并惠及了大部分普通人;倘若这些钱拿去造火箭和芯片,能够创造的工作岗位会少很多——无论是造火箭还是造芯片,是普通人做得了的工作吗?
有能力读这些专业的,很多都转到互联网或者金融行业工作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赚更多钱的时候,为什么要拿更少薪水去从事苦哈哈的工作?
航天航空和半导体产业,收入为什么低(当然半导体这两年的薪水涨起来了)?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值没有互联网和金融高,所以可以发给员工的薪水也相对低。
也就算说,如果你自己追求的就是高薪且相对不那么累的工作,就没有资格指责企业去赚利润率和附加值更高的钱。
一定是先赚容易的钱。
换句话说,企业如果去赚苦逼且利润率低的钱——通常也是技术门槛比较高的某些细分领域的钱,说明容易的钱已经没有了;容易的钱没有了,也意味着经济增速下降,收入下降+收入增长变慢。
所以,你真的希望中国企业都去做硬科技和细分龙头吗?这通常意味着高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企业不得不做这些当时来看投入产出比低,不值得做的领域。现在再去赚这些领域的钱,很可能是别无选择(就像现在被逼着去造芯片一样)。
就像过去20年,很多人希望房价跌下来;现在除了少数城市,大部分省市的房价都在下跌,如愿后你过得更好了么?
如果你在房地产产业链工作,房价下跌可能意味着你收入降低、甚至失业;如果你们企业的订单来自地方政府,或者你在体制内工作,你甚至可能被欠薪。
你说我不在以上两个领域工作,而是做个小生意小买卖;那么以上群体收入下降,也会影响到你的销售。
回归正题。
而且鉴于目前“国家安全/产业链安全”是高于“市场/经济利益”的(全球均如此),所以可能不用太考虑细分领域的市场小怎么办,因为一定会有财政补贴和政府扶持。
美国就今年就出台了半导体(主要针对中国)和新能源车(韩国强烈抗议)的补贴法案:自诩“自由市场”的美国,学起了中国搞“产业政策”。
综上,这个结束的时代不仅仅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也可能是和平时代。中美之间虽未开启热战,但包括但不限于产业等方面的战争,早已打响。
我们普遍感觉难,也跟我们处在产业等准战争之中有关。经济下行周期+美元加息周期+口罩+老大打压老二的准战争等等,多种因素叠加之后,没有人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