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文化传播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影视艺术的传播

1影视艺术传播带来广泛的利润回报

2影视作品

二.结语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最具直观、形象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民族精神、政治文化、人文景观的展示也是它兼具的使命,影视作品应该立足本土,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汲取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术、艺术手段、表现手法,增强民族影视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左欣悦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对策分析境外孔子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基于文化视角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及趋势初探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的收益问题及孔子学院等的运作建议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发展困境及改进建议浅论孔子学院的对外推广传播孔子学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困境及应对策略孔子学院“躺着中枪”的文化昭示独立学院建设校园文化的困境与对策美国孔子学院发展的困境及其消解孔子学院视角下的中医传播与发展孔子学院的书法教学和传播活动评析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新兴策略之“孔子学院大春晚”的思考论活动营销的传播效果及文化困境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孔子学院在线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孔子学院遍布全球106个国家,年投入过亿美元”

②DONSTARR,“ChineseLanguageEducationinEurope:theConfuciusInstitutesEuropean”JournalofEd-

ucation,Vol.44,No.1,2009,PartI

③⑥DONSTARR,“ChineseLangua-

geEducationinEurope:theConfuci-

usInstitutes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Vol.44,No.1,2009,PartI

④GuyHealy,“CalltoletConf-

uciusInstitutesbidforfunding”,Australia,2010NewspaperSource

⑤⑦JayRey,“ConfuciusInstitu-

tesdebuts:UBsitetobecomepartofworldwide,Chinese-sponsorednetwork”BuffaloNews(NY),2010

⑨CarolBellamyandAdamWeinb*

erg“EducationalandCulturalExch-

angetoRestoreAmerica’sImage”A-

merica:TheWashingtonQuarterly,2007

⑩⒁,“孔子学院在欧洲生根”

⑾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J].复旦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gram”

⒀张西平、柳若梅,《研究国外语言推广政策,做好汉语的对外传播》[J].《语言文字应用》,2006

一、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化的传播与互动

1962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率先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同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年第2期推出了“全球化”专辑,在其《导论:给全球化定位》一文开篇就对全球化进行了显著性定位,认为“全球化”由国际经济领域衍生出来,又突破了经济领域的特定性,具有宽泛的包容性。并指出全球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即:在当代条件下,权力和传播伸展到全球各地,压缩了时空一,重构了社会关系,而当传播技术由电视、人造卫星发展到因特网时,全球化的趋势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技术催化剂”。强大的媒介,特别是拥有强大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西方国家的媒介,通过广播、卫星、互联网将自己的文化和信息散播到全球任意一个角落。它们通过对外扩张,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进行大规模的跨国聚集和流动,不断兼并传媒公司,形成大规模的跨国媒介集团”。

全球化的过程,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其主导因素是发达国家,主要动力是跨国资本,主要支柱是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主要国际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价值追求是放开国家监控和管理体制、让资本和贸易自由流动,并创造最大利润。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国内资源的更为有效的配置,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国内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国内的就业水平,改善大众的生活水平。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跨国传媒集团广泛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让国际传媒巨头垂涎不已.维亚康姆公司、时代华纳公司、默多克新闻集团所属的星空卫视、新闻集团控股37.6%的风凰卫视有限公司、香港阳光卫视等传播巨头蜂拥而人。除此之外,美国出版国际数据公司(idg)、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美国《财富》、《商业周刊》、《时代》等知名刊物以不同方式进人中国市场。同时,还有数量更多、业务更庞大、领域更广泛的国际传媒集团正在准备进人中国传媒市场,这必将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中国媒体通过海外“落地”不断发展壮大.以海外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为主要对象的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国际频道节目于1992年的开播以及面向国外观众的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英语国际频道节目于2000年的开播,标志着中国传媒业开始走向世界。近10多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租用了10多颗国际通讯卫星转播国际频道和英语国际频道的节目。到2005年底,己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96家电视机构与中央电视台签约,通过各种方式完整或部分转播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节目落地范围涉及119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的英语频道也通过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新闻网进人美国。在中央电视台挺进海外的同时,一些地方台也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远征计划。2001年12月,上海卫视落地日本,成为国内首家得到广电总局批准在日播出的省级电视频道。此后湖南广电传媒也在美国和欧洲设立分支机构。

(三)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对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运作提出了新挑战

尽管在全球化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和举足轻重的发言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相对陈旧、单一,过度的强调政治需要,这使我们发出的声音常常得不到预期的回应,甚至带来反向的效果。尽管任何传媒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但作为一种公共形象,传媒如果政治色彩太过浓烈、宜传意味太强、政治背景太明显,对进人国际市场和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势必处于不利的位置,这无疑对我国传媒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全球化,一方面,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竞争的范围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全球大市场。为此,企业就必须树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竞争意识面对新型的国际竞争,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交流,并在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上整合、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传播理念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现状

“孝”作为人类共同的感情,各个国家对孝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孝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的厚重度、理论的系统性和其烙入骨髓的深刻性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碰撞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正确地阐释中华文化并为外国人所理解和接受,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当前孝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也是在文化因素的教学中有所提及。陈逸飞在其硕士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孝”的教学设计》中为“孝”从汉字到文化的教学做了系统的设计。叶剑华的硕士论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孝”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通过对“孝”字义项的分析来阐释每个义项包含的文化蕴意。

韩笑在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选择时指出“我们的教材中应致力于宣传一种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个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的孝文化观。”刘冬冬在其硕士论文《针对中级外国学生的<论语>思想文化教材编写设计》中提及儒家“孝”思想的教学中应注重中西对比,其对《论语》的教学编排对“孝”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艳丽研究了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中孝文化的素材并探源其在中国典籍中的出处,分析了《训世评话》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编排特点,对于我们文化教材编著有很大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成就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不足

对外汉语中的孝文化研究还十分欠缺,尤其是针对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大部分的研究只是在文化因素中有所提及。因此孝文化传播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不足。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指导,缺乏理论会导致实践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对外汉语孝道缺乏理论研究,传播的原则、内容筛选、途径构建等皆缺少论述。(2)系统性不足。构建系统的传播模式和课堂教学范式是目前孝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3)实践性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孝道的教学如何正确合理地开展,需要研究者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可行的计划。现有的研究也未能注重中外的差异,没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孝道传播做出合理的具体的扬弃和编排。(4)方法较单一。当前研究的方法单一,大多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等常见方法,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如采用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从而扩展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成果。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孝文化研究展望

作者:李莹莹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国际视野研究网络传播理论深刻而有预见性

该书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模式。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学术领域内,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很需要国际化的借鉴和交流。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在当前也倍显意义重大。张咏华教授对国外传播学领域富有启示性的理论及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国际上传播学领域学术成果的展示,也提出了很多有创见的想法。

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潜力巨大。而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加强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显得非常迫切。《试论跨文化传播的合理化维度》一文在描述了当今时代跨文化传播的特征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轨迹之后,围绕跨文化传播的合理化维度进行了讨论。指出学术界不仅应该在描述性的层面上对跨国文化传播中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和现状作更多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而且学术界还应在前瞻性的层面上创造不同文化之间和平相处、平等互动的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研究方法多样,深入实践调查以小见大

用张咏华文中的话说:“从研究方法上来比较,国外学者更多地使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想结合的方法,对定量分析的重视度较高。”“国外学者重视以数据说话的做法,对我国学术界具有参考价值。”这也是学术界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基础。

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问题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极为重要。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都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地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我国同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迥然不同。这就需要我国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各种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当前可利用的国际传播渠道途径手段比以往更丰富、更先进;并且呈现出传统和新兴传媒渠道并存,政府渠道和民间渠道并存的局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对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它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有效地、整合协调各类渠道,全方位地展开对外传播,改进国外对中国的认知,不只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传播学研究课题,也是重要的外交课题。为完成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大任,我认为可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从媒体渠道和公共外交传播两方面进行努力。传媒渠道:构建完备的对外传播体系

传媒方面,由于因特网的崛起,社会传媒环境产生了急剧变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传媒机构应该紧跟世界的大趋势,上网拓展其内容服务。用张咏华教授在一文中的话说:“中华大地的网站,责无旁贷地负有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中华大地的媒体,近年来大量上网拓展发展新天地。网络使这些上网的媒体的内容,有可能传向世界各地的用户,因而,即使它们中许多在上网前仅是地方性媒体,上网后也就具有了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贡献的巨大潜力。”在传媒上网方面,我国媒体尝试得很早,许多媒体也都想到了,一旦上网就成为面对全球的媒体,纷纷开办了英文等外文版本。如人民网,依托中央级传统媒体《人民日报》,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为己任,目前已推出6个外文版本;《经济日报》下属的中国经济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东省的南方网等很多著名新闻网站都办有英文版。从媒体数量来说,中国目前已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共同发展的、颇具规模的对外传媒体系。我国的一些对外媒体,尤其是人民网、新华网,已在国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或产生较大影响。

我国这些对外媒体拥有政府的官方渠道,对政策和重大事件信息的掌握具有权威性,无论在国际政治中的重大时刻,还是在介绍本国概况、发展动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我国同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迥然不同。官方信息源不符合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对于崇尚自由民主的西方受众来说,凡是对贴上“官方”标签的媒体,总是要持怀疑态度。而且一部分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确实政治色彩较浓。我的建议是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可以尝试以接近西方风格的模式进行传播。比如突出信息性、资料性。以权威的信息、数据资料向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开放、合作、负责的大国的形象。在具体报道中尽量中立、平衡、多角度的进行报道,避免众口一词和过度的宣传和“官方”色彩。

公共渠道:增强公共外交意识

网络传播的发展使公民的声音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信息化背景下,公民和公民团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政治。各国政府正纷纷把通过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同国外公众沟通,视作其外交战略及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一系列形式对国外民众展开外交活动,即“公共外交”活动。

关键词:中医国际化;传播;发展

一、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医作为源文化,其科学性与包容性使得中医跨文化传播成为可能,西方社会的目标文化对中医的渴望使中医传播成为需求,传播媒介的拓宽可以提升中医跨文化传播的效率;中医跨文化传播需要巩固国内的“根据地”,明确中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与目标,同时要借鉴中国功夫成功传播的经验,借力传播与自力传播相结合,通过结合中医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传播现状与特点制定可行的中医跨文化传播方案,以切实推进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医药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其对外传播对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在的指导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应当重视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系,着眼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全世界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才能具有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更为开阔的人文情怀,中医药文化才更易被世界理解和认可。

四、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

五、针灸与中医在加拿大的立法、教育和行医概况

建议:设立国外立法规管咨询委员会或成立海外中医针灸立法规管联盟,提供海外中医针灸发展与立法规管的建议,可颁发相应的证书。倡导中医针灸教育的标准化,包括制定统一的国际化教材、教员的准入标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付明明.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2]平海兵.佛教医学和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论文关键词】传媒全球化;传媒区域化;文化亲合性;亚文化争端

一、传媒区域化的历史背景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1989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78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家来自美国,25家来自西欧,8家自日本,5家来自加拿大,1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文化例外”,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17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20位的电视节目中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然而韩国电视剧中对这些中国观众熟悉的中医知识所做出的解释却无法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剧中述及针灸和麻醉等医学技术是女御医长今所发明,然而根据中国历史记载,针灸技术早在中国东汉时期已经用于复杂病症,麻醉技术也是中国的名医华佗在使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时已经使用。中国观众对韩剧把“中医”解释成“韩医”的这种“篡改”行为表示出很大的不满。而此后韩国媒体把“汉字”解释成“韩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李时珍”是“韩国人”等等行为更是掀起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之争。

【论文摘要】1994年,迪士尼影片公司拍摄了取材于古中国的《mulan》,以其独特的主题、鲜活的人物、以及唯美的画面不仅在亚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更是斩获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为迪士尼影片公司生产的经典名作。本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从人物编码、场景编码和二次编码所产生的文化变异来分析该影片在传播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一、《mulan》跨文化传播背景

1、《mulan》故事梗概

迪士尼描绘的花木兰虽然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替父从军”的女孩儿,但是很多情节是编剧重新构造的,该片故事梗概如下:

在古老的中国,皇帝所统治的中原地区受到北方匈奴的攻打,国难当前,每个家庭必须出一位壮丁为国家效力,当征召令传递至花家时,木兰的父亲——已经为国家出战过一次的老翁接下诏令,不得不再次出征战场。

主角木兰——虽然背诵不出“妇有哪四德”,但是她却试图让自己看起来贤淑可人,为的是嫁一个好人家,成为父母、花家祖先的骄傲。直到有一天,她坐在湖边,看着湖中倒影,她意识到“木兰有一颗心需要自由飞翔,她不想一生都去扮演一个角色”。诏令发来的当夜,木兰毅然决然地穿起战袍,偷出父亲的长剑,跨上骏马,奔赴训练场。

木须和蟋蟀是编剧为丰富故事、增加喜剧色彩而设计的角色。在这两个小家伙的陪伴与帮助下,木兰在训练场表现非凡,并在与匈奴的激战中立了大功,连将军李翔也对她感激不尽。

木兰因伤暴露了性别,全军哗然,虽然木兰没有因“欺君大罪”受到惩治,但是她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当皇帝和满城人民准备为胜利庆祝时,事态的发展再一次紧张起来——木兰得知匈奴首领单于并没有死,在紧急关头,木兰再次发挥她的才智,来到皇宫前从单于手中救出皇帝,这时紧张的氛围才烟消云散,天下方才得以太平。

故事的最后,木兰带着皇上赐给的金牌回到家乡,父亲终于肯定了她的功绩,木兰终于找到了自己,同时也为花家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2、《mulan》的全球影响力

《mulan》于1998年6月向全世界公映、发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下了3亿4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虽然《mulan》在中国内地没有公映,但是dvd的发行和网络的兴起使得大批的中国影迷领略到了这部影片的风采,其中我国内地在2004年引进了《mulan》特别版dvd,内含影片光碟、幕后制作过程、互动游戏、mv、动画片段集锦。

二、《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1、首次编码——展现中国

(1)霍尔的编码理论。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他同时是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第一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即编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电视专业工作者对采集到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为电视的影像和声音符号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带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会受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制约,所以电视专业工作者会选择特定的声音或者影像符号来进行意义的表达。

第二阶段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成品阶段。霍尔认为,电视作品一旦完成,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之后,电视作品便成一个开放的、多义的话语系统,然后接受受众的解读。

第三阶段是编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霍尔从人们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解读电视的传播效果,分析受众的解码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霍尔研究了观众对电视话语意义的态度分析,是否与电视专业工作者赋予的意义相一致或者持有其它不同意见。①

(2)人物形象编码。为了拍摄《mulan》,迪斯尼的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影片中人物形象的绘制都建立在对古中国的了解之上。

首先是对人物和故事的选择,选取“花木兰替父从军”作为本部影片的题材是因为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巾帼英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拉近了作者与受众的距离。

其次是对人物形象的绘制上,影片涉及到四个主要人物:木兰、将军李翔、皇上、匈奴头领单于。影片作者在人物的创作上,对每个人的造型进行了编码,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中国符号——木兰的形象特征为:长发、瓜子脸、凤眼、身材纤细,这是西方人心中典型的东方人形象;皇帝的形象特点是:长胡子、白眉、龙袍;整个部队为将军李翔是瞻,李翔的特征为粗犷、强壮、硬朗、冷峻;匈奴头子单于则凶猛、狰狞、残暴,其反面人物形象一目了然。

(3)场景的编码。好的环境和场景不仅能够提供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很好地突出人物特色,在场景的创作上,《mulan》独具匠心的选择了中国水墨画风格,除此之外,也特别注重对中国元素的使用:长城、龙、红色的宫殿、灯笼、风筝、竹丛、中国功夫、钟楼、唢呐、舞狮、水稻、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元素贯穿了影片的整个过程。

影片导演对这些中国符号进行编码,无疑是想向观众传达出“这部电影讲的是发生在古中国的故事”,便于观众解码。中国符号场景的频频出现加强了这部电影中国文化的气息,为影片增添了美感的同时也拉进了作者与观众的心。

2、二次编码——展现美国

虽然《mulan》在选材、人物的形象和场景的布置上极富中国特色,但是观众依旧能够感受出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中国电影:导演利用诸多中国符号的同时也不忘体现美国人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好莱坞式的叙事风格——情节再紧张也不乏小幽默。提到《mulan》对美国文化的展现,就不得不提到文化变异理论。

(1)二次编码催生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首次编码是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二次编码则是将可被一般受众接受的信息,转变为可被他国受众或全球受众接受的信息。简而言之,二次编码就是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对接。②

所谓的文化变异是指某种文化在异质文化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情况下吸收异质文化要素而变成一种既具有该文化原先某些特征,又具有异质文化的部分特征的新文化产物的现象。③

(2)美国文化的编码。在影片《mulan》中,导演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二次编码,形成了一个变异的文化符号,这个变异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导演在影片中注入最多的美国文化莫过于“个人主义”,影片开始的前半段,花木兰的人生一直由父母操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染,一些台词诸如“男人出征战场,孩子女人养”;“要成为男子汉,绝不认输”将当时的封建思想还原的淋漓尽致。直到有一天,木兰在河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传统的封建思想自此被打破,木兰要做回自己,不再服从于任何人的安排。

于是木兰替父上战场,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凭借她“个人”的智慧,匈奴惨败,之后匈奴卷土重来时,又是木兰的“个人”智慧拯救了皇帝,自始至终导演都在像观众传递着一个观点——封建思想需打破,个人英雄主义要体现。

另外,《mulan》中也不乏一些赋有哲理的句子和一些让人励志的闪光点,比如木兰在被众人所抛弃时,她的小伙伴木须对她说:“thingswillworkout,westartedthisthingtogether,andthatishowwewillfinishit(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们该勇往直前)。

《mulan》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源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首次编码中,中国文化大量蕴含于人物形象、场景环境和人物动作中,这一系列做法使得《mulan》中国特色鲜明,便于观众理解;二次编码中,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引发了极具魅力的火花,传统的中国元素与自由精神的组合迎合了全球观众的口味。

中国电影若想加快步伐走向国际,可以对《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多加学习借鉴,在电影选材上,立足本国特色,发掘有吸引力的内容,巧编码,以扩大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陆扬、:《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论文化软实力建设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9.潘一禾.“国家形象”的内涵、功能之辩与中国定位探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10.王钰.权力与声誉-对中国在美国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悠久传统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是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重”当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认知主体的影响是无形的,会产生认同力和感召力,这种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被国际政治学者称为‘文化力’(CulturePower)。因此,一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本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作者:朱家佳

遵从性心理来自群体压力,社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群体压力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关键词:中国形象;欧美市场;中国功夫片

与报纸、电视、网络一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也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生产和输出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向欧美市场输出量领先的中国功夫片,也是在国际语境中表现中国文化,建构“中国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样态。

一、电影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地位

1.国家形象。学术界对于国家形象的一般定义是指“在一个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如历史文化、现实政治、经济实力、国家地位、伦理价值导向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1]。“内部公众”涉及国家民对于自身现实的整体性认知,而“外部公众”以及“国际舆论”则是国家的自身样态在国际化的语境中的呈现。可以说,国家形象并不局限于认识主体对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反映。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视域下的整体印象以及得到的总体评价更包含了“主观”化选择、设计、构建、传播和塑造的过程。可以说,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完成的。

2.电影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形象的有力支撑,对国家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和重要价值。而在影视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最具群众基础的影视文化无疑也负担起了塑造和确立国家文化形象,推动国民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相较于传播过程更为大众化、平民化和商业化的电视艺术,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介在国际传播交流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电影诉诸视听语言符号的特性摆脱了传统媒介如报纸、书籍乃至广播对于单一符码(文字或者声音)的依赖。各国的电影创作者利用电影多重的符号结构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将电影作为媒介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从而在国际范围塑造出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凭借跨越语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传播阻隔’与交流困难的优势,成为当今社会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在全世界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1]”在20世纪60、70年代,一批带有强烈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功夫片、武侠片迅速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蔓延开来,随之影响了欧美电影市场对于中国的形象认知。

可以说,功夫片对于中国形象在欧美文化时域中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欧美市场占据了最大市场份额的中国功夫片,则以由邵氏影业出品的一系列武侠电影和由李小龙主演的动作影片为代表。

二、邵氏武侠功夫片:“文化中国”的形象自塑

邵氏影业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后因历史原因迁移至香港。可以说,邵氏出品的一系列影片都潜移默化收到了海派文化的浸。邵氏影片发行所面对的主要观众群体是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的华侨华人。历史上与大陆的文化渊源和华人为主的受众群体特质决定了邵氏影片的“大中华”属性。邵氏出品的电影作品注重对民族性的深层挖掘以及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与精神理念的弘扬。“‘中国梦、民族情’是邵氏影片的核心内容。[2]”在艺术创作理念上,邵氏的功夫武侠片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早期武侠电影传统,同时借鉴了国际化的好莱坞式戏剧元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功夫片艺术体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邵氏的武侠功夫电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邵氏最为成功的电影类型。影片中所承载的“文化中国”的核心思想,在凸显影片民族气质,向世界展示东方传统武侠文化的同时,也对于构建中国形象起到了决定性的地位。

1.文人气度与暴力美学的缔造。作为邵氏新武侠类型电影的开创者,胡金铨的电影作品在追求视觉美感的同时也着力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儒雅、冷静的一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胡金铨在电影中融入了舞蹈、音乐、戏剧的美学特质,并在营造符合民族传统的美学意境的同时学习了日本武士电影和美国西部片中制造紧张气氛的的创作精髓。从胡金铨的代表作《大醉侠》、《龙门客栈》和《侠女》中我们不难看出,胡金铨作品中的武打场面既包含了舞蹈的飘渺写意,也融合了京剧的利落真实。正如台湾影评家黄建业所言:“正是通过胡金铨的努力独创,‘原本粗糙’的中国武侠电影在《大醉侠》和《龙门客栈》中,让人目睹‘热血刚强的侠客鹰扬飞舞的身影后有着血汗熔铸的真情烈性’,从此,武侠电影有了它‘在文化艺术视野中的深度和广度’。[3]”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中不仅有江湖儿女的刀光剑影,也不缺乏书卷气和文学底蕴。电影中侠士的身份,多半不是江湖草莽,而是文武兼修的人物。无论是外表扮相,还是言谈举止,都流露出儒雅的文人气质,使得影片的风格乐而不摇,文采风流,韵味十足。

与胡金铨强调文人化的艺术品格所不同的是,在另一位武侠导演张彻的电影中,草莽英雄的豪迈义气是影片所极力展现的重点。张彻的作品着力于强调男儿情谊,、男性豪气。这种“血气方刚”的气质直接地体现在影片激情浪漫、酣畅淋漓的暴力美学之中。在外形塑造上,赤膊上阵是张彻电影中英雄在决斗时的最大特征,古铜色的肌肤,结实的肌肉极大地彰显了主人公的男性魅力与个人力量。在动作设计上,为了塑造男主人公健康硬朗的形象,影片中的武打动作充满硬桥硬马的写实感,注重营造血脉喷张的暴力效果和紧张气氛的营造。在剧情设置上,张彻突破性地摆脱传统华人电影中“大团圆”结局式的故事架构,正面突出地表现以往电影所禁忌的惨烈打斗,强调死亡的震撼。影片中的桀骜的主人公在暴力的杀戮之后往往是以悲剧收场,这种独具特色的“暴力美学”开创了武侠影片故事架构的新纪元,并深刻影响了90年代以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导演的动作破案创作。除了张彻与胡金铨,而另一位武侠片导演楚原着力于将武侠文学大师古龙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利用绚丽的光影视觉效果复原古龙文字中所描写的奇崛意境。楚原自觉地将唯美情趣与文艺气氛融入电影中,以个人化浪漫唯美的特点自成一格。

3.复杂人性与黑暗社会的呈现。在胡金铨和张彻电影作品中,人物角色模式是典型的正邪二元对立。而另一位武侠片导演楚原则注重利用影片挖掘社会的阴暗面与人性的复杂性。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多是正邪难分、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而这种打破了传统脸谱化范式的人物创作深刻地影响了香港后期以《无间道》为代表的黑帮片。楚原影片多翻拍自古龙的武侠小说,与原著中那些失望于人性却又坚守人性孤独侠客一样,楚原影片中的侠客无论行事多么乖张,仍然保留一份赤子之心、侠义之情。楚原影片中的江湖充满了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这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脱胎于古龙原著的楚留香、陆小凤等带有传奇色彩的侠客更多的寄托了当代人的人格与理想,更蕴含着楚原本人对深陷时代困境的现代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思考。邵氏电影中的英雄侠客虽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只能够凭借个人力量与邪恶势力抗衡。政府要么是无能不作为,要么是作为英雄侠客的敌对面出现。影片主人公多是“漂泊”于江湖的英雄的孤单侠客,而过客对家国的眷恋,也成为了以胡金铨为代表的邵氏“新功夫—武侠”影片的精神内核,以此来表现华人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渴望。

三、李小龙:“中华大丈夫”的形象颠覆

除了邵氏的武侠功夫片之外,20世纪60、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效应的就是由李小龙主演的一系列功夫动作电影。李小龙的电影作品跨越了种族、国家、地域的界限,不仅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不能被忽视的一笔,更成为了值得被深层讨论和研究的跨文化传播现象。由李小龙塑造的“中华大丈夫”的形象,颠覆了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际上对于中华民族的认知,塑造出勇武、坚韧的中国人形象。

2.国际化现代英雄:对封建传统的颠覆。李小龙有长期赴美留学的经历,因此他所塑造的中华大丈夫形象,不再单纯是武侠电影中“家国天下”的侠客,而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被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李小龙的电影角色虽然身怀绝技,但从来不会主动出手。李小龙的每次出手不是个人技能的一种炫耀,而是使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正义与和平,以个人行为维护国家和名族的尊严——在这一方面,李小龙继承了以邵氏为代表的武侠功夫片中对于“武德”的极力推崇。在另一方面,电影中孤军奋战,以一敌十的李小龙被明显地赋予了好莱坞式“孤胆英雄”的特质。李小龙的影片背景多为现代社会,而李小龙个人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也不再是“黄飞鸿”式的道德楷模,而具备的现代社会青年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张扬色彩。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传统民族精神的双重体现,使李小龙不仅被视为华人世界的精神象征,更成为国际化的世界英雄。

四、结语

20世纪60、70年代,以邵氏、李小龙为代表的影片在向好莱坞展示了华丽多元的东方功夫奇观的同时,更突破了好莱坞以往对于中国形象的刻板化塑造。这一时期欧美市场的中国功夫片为“功夫”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进入好莱坞影片奠定了基础。并向世界传达出中国以“忠、义、勇”为核心的武术思想。第一次大范围全球化地树立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正面英雄形象。这一时期的华语功夫片在打破了好莱坞对于中国人偏见的同时,为随后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新武侠”导演提供了借鉴的参考范本,更为21世纪好莱坞的整体中国元素呈现以及以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中国动作片明星走向国际影坛奠定了基础。

包燕.当代华语功夫电影“中国想象”之嬗变——从《精武门》、《黄飞鸿》到《叶问》[M].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省: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2010.

翁君怡.邵氏开启的海外中国功夫热[J].电影文学,2011(5).

陈飞宝.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及其对中国电影的贡献[J].当代电影,2011(8).

曾筱霞,翁君怡.消解与重构——李小龙自塑形象的传播学意义[J].东南传播,2011(6).

高翔.浅论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的变迁[J].南昌高专学报,2011(3).

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J].电影新作,2003(5).

杨磊.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1.

严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10.

THE END
1.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其中文字传播有甲骨、竹简、刻石、刻竹、金石钟鼎、帛布、岩画,书籍等等,媒介则有声音、图像,影视https://www.ximalaya.com/ask/q7716044
2.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A现场表演传播方式B展览性传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A、现场表演传播方式 B、展览性传播方式 C、大众传播方式 D、广播电视传播方式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d39ae7aac7044fe7bef523dcbcf6b858
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点击查看答案https://www.netkao.com/shiti/819672/501341shpag7qxl9.html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Anthrax The last case of inhalational (pulmonary) anthrax in England and Wales was in 1974, and this was the last time that anyone in England and Wales died from anthrax.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rhttps://www.shuashuati.com/ti/f8aff6ec05d249aa93488f2db77825b6.html
5.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现场演出【题目】 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现场演出___、 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搜题找答案>14569艺术概论(教育)试题答案>试题详情 【题目】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现场演出___、 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纠错 查看答案 查找其他问题的答案?https://www.zikaosw.cn/daan/29349729.html
6.江西成人高考专升本大纲之艺术概论4.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多种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 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消费、签赏和批评等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http://www.jxztc.com/show-132-315440-1.html
7.2024浙江传媒学院考研336艺术基醇试大纲整理!6.艺术传播的方式 7.艺术传播的效果 第十一部分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含义与性质、原则和意义 2.艺术批评的主体与主体构成 3.艺术批评的维度与方法 4.艺术批评的种类与流派 5.中国艺术批评的演变 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2024浙江传媒学院考研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整理!】的有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00928.html
8.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哪几种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哪几种? 艺术传播 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世界 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 简述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鉴赏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中审美直觉的特点是什么? 简要说明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 简述艺术批评的特征 艺术批评具备哪些功能? 艺术批评 https://m.renrendoc.com/paper/185339837.html
9.2023汉语言文学考研《文学理论》考点(2)文学的主导价值,是指文学作品多样性价值中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主导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反映,要倡导正确的文学价值取向,还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1)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https://www.liuxue86.com/a/4365530.html
10.艺术硕士(广播电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简介 四、学制与学分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原则上不接受提前毕业的申请。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 五、培养方式 培养过程中突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艺术传播的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并具有理论及综合素质的培养https://wxy.hut.edu.cn/info/2916/65515.htm
11.自学考试《企业形象与策划》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自考5.传播的方式主要有( AB ) A.直接传播 B.间接传播 C.间歇传播 D.循环传播 E.无效传播 6.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 ABCD )对视觉识别基本要素应用最广泛。 A.产品 B.包装 C.广告 D.公共关系 E.企划 7.以下哪些属于团结凝聚型的定位模式( BE ) https://www.educity.cn/zikao/7364.html
12.播音主持论文电视节目收视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艺术风格,而创作中的个性化发展,是主持人内在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其能够将主持人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和人格魅力更充分的展现出来,从而形成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由此,也体现出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根本价值和个性特征。当前,网络新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30306142025_6598434.html
13.音乐传播问题及特点论文(精选11篇)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其传播方式一直困扰着艺术家和音乐传播者。直到1887年,伯林纳发明唱片之后,音乐传播就开始摆脱了文字、符号、乐谱等媒介形式的束缚,开始以直接记录音乐声音的形式进行传播。此后,音乐传播的介质随着技术本身的更迭先后经历了唱片、卡带、CD、数字媒介和移动互联网几个阶段。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不https://www.fwsir.com/ys/html/ys_20190909161317_374297.html
14.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http://wl.bynr.gov.cn/wlzpzs/mztj/202212/t20221206_492671.html
15.关于说唱语言在音乐艺术表现中的意义论文(精选12篇)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将音乐艺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我们通过对大众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一半以上的人群喜欢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很多我们熟知的音乐都是通过网络和影视进行传播。 (一)广告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在现代大众传媒中广告音乐属于投入高、收益高的传播形式。在企业广告宣传中,好的广告宣传作品能够为企业树立良https://bylw.yjbys.com/shuoshi/6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