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你也可能更加疑惑了——既然这么多运营做的事情完全不同,那么,到底运营是什么?
本文为【认知运营】部分的第一篇连载。
在之前的两篇连载引言里我们就已经反复提到了,运营很复杂,首先在N多的互联网公司内部,就存在着“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等等不同岗位和职能。
而,假如产品类型和公司业务类型不一样,你会发现运营要做的事也很可能是极不相同的。
其实,很多运营从业者之所以会迷茫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互联网公司内的运营岗位和运营工作职责是高度不标准的。
我们分这么三个层次来聊——
1.经典意义上的4大运营职能分支有些什么差异和联系?
2.一些特定的运营岗位及其工作职责;
一
经典意义上的4大运营模块
就目前而言,互联网行业内相对比较有一致共识的4大运营职能划分,是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就这4大模块要做的事情,我粗略解释一下。
1.内容运营
我的内容如何组织和展现?(专题?列表?分类导航?字体?字号?行距?段距?)
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做出用户更喜欢看的内容?(内容策划?内容选题?内容如何借势热点事件和人物?)
我现有的内容如何能够更容易、更高频地被用户所消费?(内容标题怎么写?好内容如何推送给用户?推送频次如何?推送手段有哪些?EDM?站内信?Push?)
我的内容生产如何可以具备持续性?(做活动?稿费?用户激励机制?其他利益交换?)
如何更好地引导用户来与我的内容发生互动甚至传播内容?(制造话题?讨论氛围引导?传播机制设计?)
2.用户运营
用户来了之后,我们如何建立和维护我们跟用户间的关系?(多互动?多要反馈?多送礼品?多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
当用户量慢慢多起来比如达到几百万的时候,如何增强我对整个用户生态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如何对用户进行分类?针对每类用户我们应该如何服务和管理?怎样让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产生价值关系?如何构建起一个良性可掌控的站内用户模型?)
用户如果出现流失怎么办?(分析流失原因?建立流失预警机制?召回?放弃?)该如何召回?(召回策略?EDM?短信?Push?)
3.活动运营
其实,活动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运营手段,也是一个合格的运营必须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的一种手段。往往在我们做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的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会涉及到很多活动。所以其实,单独把“活动运营”设为一个独立岗位的互联网公司,其实并不是特别多。
基本上,一个公司可能会专门设置出来一个“活动运营”岗的典型场景,可能仅有两种——
该公司对“活动”的定位较高,会定期通过一些中大型的活动来拉升某些核心数据或是宣传公司品牌,而活动的策划设计、执行确认等也通常比较复杂,需要专门有人来主Hold和跟进(类似支付宝集五福这样的活动,就很复杂);
该公司用户已有一定用户体量,为了做好用户的维系,需要定期策划和落地一些活动。又或该项业务本身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活动来助推(好比电商网站,淘宝天猫等各种定期购物节)。
4.产品运营
所谓产品运营,其实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比如活动策划、内外部资源拓展和对接、优化产品方案、内容组织等等),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如:装机量、注册量、用户访问深度、用户访问频次、用户关系对数量、发帖量……等等。
所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运营”,其实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均衡,既熟悉各类运营手段,又熟悉产品,甚至能够自己完成一些产品方案的人。
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会设置一个“产品运营”岗位的场景,以下两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
一个中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不需要对运营划分得那么复杂,就是需要有一个人啥都至少会点儿,啥都能干,还能把产品养活起来,所以ta就成了“产品运营”……
二
一些特别的互联网运营岗位
但事实上,在互联网行业中,“运营”岗位的构成远远要复杂很多。有一些岗位是以上3大模块的细分职能(如“编辑”之于内容运营),但也同时有很多岗位,可能甚至很难被归类到上面提到的三大模块中去。
所以在此,我们提出来一些典型比较常见的特殊岗位,对其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一些解读,以便让你对于各种运营从业者们当前的工作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1.新媒体运营
2.App商店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跟各种应用商店间进行对接,完成APP发布、上架等的全流程,做好APP在应用商店的ASO,与各应用商店的负责人建立良好关系,对各应用商店渠道的推广资源和推广形式(如专题、付费推广位、节日活动、限免、首发)熟悉,甚至是对于每个渠道的用户构成、推广效率等等都要做到烂熟于心,以便产品有推广投放需求时可以更好制定推广方案。
3.SEO/SEM运营
需要提到的是,随着今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纯粹“入口类产品”(典型如hao123)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纯粹的流量分发和流量运营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5.淘宝店铺运营
主要工作职责可能包括:店铺的商品品类管理(如主推什么商品,重点打造哪些爆款等等)、商品的上架和下架、商品的基础包装&图片文案设计、推广策划的制定和执行、申请参加各类专题活动(如双十一、聚划算等)、在线客服。
6.编辑
8.其它运营
还有就是地推和客服啥的了,这个……大部分人都熟,我就不多讲了。
三
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的差异
1.工具类产品
2.社交/社区类产品
社交/社区类产品注重社交氛围、话题和玩法,是一种需要运营和产品并重的产品形态。
这类产品的运营,运营可能需要经常跟人打交道了,比如最初要找到一批符合产品调性的用户过来使用产品,后续还要持续做好重点用户的维护,甚至自己都要深入到产品当中去带着用户一起玩。
在这类产品氛围的维护上,运营还需要经常制造各种话题和策划各种活动,因为需要确保话题和活动都是目标用户喜欢的,所以运营最好需要深度理解用户,甚至自己本身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
这类产品的用户增长除了常规的渠道、引流和跟数据打交道外,可能也需要经常通过制造一些事件、话题、传播等等来完成拉动。
3.内容类产品
这类产品的运营核心就一个:就是要能持续做出独特、高质量的好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包装好,让用户更易于消费(比如取一个好的标题,做一个好的专题等)。
内容类产品的用户增长往往也是依托于内容和话题的,需要定期策划出很多有亮点的话题性内容,借助这些内容的传播拉来更多用户。
4.电商类产品
电商类产品的运营比较特别,它分为几块。
二是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和落地执行,比如各种6.18节、双十一节,双十二节之类的。
三是推广和流量建设,这部分也会跟数据打交道比较多,需要熟悉各种推广渠道和推广工具。
四是一些用户关怀和用户维系的东西,类似传统行业的CRM,比如什么样的用户我们是不是定期送点小礼物来点代金券做点针对性活动啥的。
最后就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比如对于商品的包装、文案的优化,还有客服的到位等等。
5.平台类产品
平台类产品的运营是比较讲究的,因为平台的运营特别注重“节奏”。
好比,淘宝或滴滴出行这样的产品,一开始无论司机或商户太多了,还是买家和乘客太多了,可能都会是问题——它会导致大量该类用户得不到好的体验从而离开。
此外,平台类产品会非常注重策略和用户维系。比如淘宝商家,可能需要按地区、按售卖商品、按客单价等等各种不同维度分成很多类,然后再分别对其进行维系。尤其是在平台发展大了以后,必须针对用户不同特征进行精细化运营。
6.游戏类产品
目前游戏产品的运营,重点是两大块。
第一块,还是推广,各种对接渠道,各种看转化率,各种盯数据。
第二块,则是收入。比如,对于游戏中有更大付费可能的一群人,游戏公司可能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围绕着这群人转,通过各种策略和运营手段促进这群人的付费,最俗的手段,可能比如冒充美女在游戏里求土豪送装备。
最后,对于以上所有类型的产品,他们都可能会需要通过新媒体等途径来进行品牌建设和用户维系。
假如你认真看完了本文,你应该可以做到对于各种五花八门的“运营”有一定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