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福(化名)没有想到,一辈子没上过当的他,在74岁的时候被一伙假名医在三个月间陆续骗走了4万多元,这些钱他靠种田要三年多才能挣回来。
“他们说响应国家政策,给我们这些看不起病的人治病,我哪里晓得他们是骗人的。”谈到被骗,张洪福不自觉地提高了声调,他已经不记得先后从这些人手里买过多少次药,“‘专家’说我的病再不吃他的药会要了我的命,我怎么能不买?”
张洪福当时并不知道,他得的只是常见的老年病,并不危及生命,而那些“专家”口中所谓包治百病的药品实际上什么病也治不了。从2015年开始,共有3000余人像张洪福一样,陷入了“名医专家”的骗局,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看不起病的老年人。
12月15日,重庆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袁科告诉澎湃新闻,2016年以来,重庆警方先后多次接到群众报警称,遭到“医药专家”诈骗,购买了伪劣药品,“我们通过对立案信息进行梳理发现,这些案件存在一个共同点,犯罪团伙通过虚构、假冒医学教授取得受害人信任,而后向其高价兜售伪劣保健品。”
袁科最初并没有想到,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件背后,隐藏着16个犯罪团伙、30多个诈骗窝点和300多名犯罪嫌疑人,他们通过虚构、冒充名医专家,累计作案一万多起,诈骗金额共计1000万余元,“每一个团伙,每一起案件都是由他们虚构的专家支撑起来的,他们通过这层身份以及精心编制的‘剧本’一次又一次从老人们口袋里骗走了养老钱,甚至是棺材本。”
电视上的“名医刘建国”
先后三十多次被骗走4万余元后,张洪福改变了想法,将老伴儿送到重庆市铜梁区一家医院进行治疗,他不再觉得去医院看病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与假医生们卖给他的“包治百病”的假药相比,他觉得在医院里看病更踏实。
张洪福今年74岁,与大多数年过七旬的老年人一样,他也被腰间盘突出、关节炎以及肾病所困扰,但由于经济原因,面对病痛他通常会选择硬扛,“我是个农民,家里的老太婆身体也不好,如果两个人都要进医院,我哪来那么多钱?”
但不舍得去医院并不代表张洪福不重视健康,今年7月前后,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档“医药访谈”节目,头衔是北京某著名医院教授的刘建国在节目中为老年病患者答疑解惑,并在节目中向患者推荐了一种由他自己研发的,从深海中提取的药物,声称对各种老年病有奇效。在这档节目中,甚至出现了几名服用过该药物的老年人“现身说法”,他们纷纷表示在服药后,身上的病症已得到极大缓解。
张洪福(化名)拿着评书机。澎湃新闻记者陈雷柱图
几天后,张洪福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里面装有一本保健类书籍以及一个老年评书机。这本书中印有若干原国家领导人与医生的合影,并附有大量名医的个人信息及事迹,他们全都来自于此前电视节目中提到的“刘建国教授”所供职的医院。书中除了探讨老年慢性病的祸源及治疗方法外,还记录了大量患者的资料,以及他们康复之路。
实际上,“刘建国教授”在评书机中提到的医学知识,以及药物的药性等内容,张洪福根本听不懂,但他依然觉得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他听到了许多老年人因为服用该药物而康复的例子,他于是开始考虑联系这家北京的医院购买“刘建国教授”研发的药物。
警方在一诈骗窝点查获的嫌疑人用于作案的银行卡。重庆警方供图
虚构的“名医”:“特效药”不能治病
张洪福说自己年轻时曾攒下点钱,但很快就花完了,“到最后没钱了,他们说我的病不能再拖了,如果不继续服用他们研制的新药,可能就活不成了。为了活命,我只好借钱买药。”
张洪福陷入的这场骗局在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被命名为“9.27”老年人保健品诈骗专案,该局办案民警刘乾放介绍,案件中诈骗团伙的藏匿点位于广州。他们从2017年1月开始,以北京某著名医院的名义向老年人推销可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保健品和药品实施诈骗,“这些药实际上没有治病的功能。”
刘乾放说,诈骗团伙对外宣传的资料中,并不全部是虚假的,“这家医院的资料是真实的,他们通过对医院的宣传让老年人相信了他们的‘权威性’,随后借鸡生蛋,虚构出一名与这家医院毫无关系的专家来推销药品,实施诈骗。”
骗老“剧本”:涉万起案件三千余人受害
诈骗团伙成员多为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被抓时没有任何反抗,有的甚至吓哭了。重庆警方供图
实际上,在整个诈骗过程中,16名“名医”个个都“身兼数职”,他们既要扮演自己冒充的“名医”,同时也是其他假名医的助理或学生。在“业务能力”较差的“名医”遇到突发状况,无法解答受害人提出的疑问时,则通过转线的方式,让其他人扮演更加权威的“教授”来为受害人答疑解惑,他们将这种方式称为“抬单”。
诈骗得手后,在邮寄药品前,“老总”会亲自审查每一名受害人的个人信息以及邮寄地址。刘乾放说,严格的“二审”程序是为了避免将“药品”邮寄到司法机关内部,引来灭顶之灾。
在这个诈骗团伙中,一名普通成员最多时每月能拿到一两万元薪酬。为了提高“业务水平”,销售经理每天会对团伙成员进行培训,甚至将所有成员的“问诊”通话记录打印出来用于总结经验。他们没有想到,这些通话记录单最终成为警方确定其犯罪事实的直接证据。
重庆警方在一处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十人。重庆警方供图
实际上,“9.27”专案中以苏某为首的诈骗团伙,仅仅是重庆警方此次破获的系列保健品诈骗案当中的一个。从2016年开始,重庆警方就开始注意到这类通过虚构、冒充名医专家,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经过分析研判,警方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件背后,隐藏着16个犯罪团伙、300多名犯罪嫌疑人。
重庆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袁科告诉澎湃新闻,这16个诈骗团伙中,大多都像“9.27”专案中的诈骗团伙一样,冒充名医通过对一些廉价的国食健字号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变相恐吓受害人其所患病症危及生命,来迫使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更有甚者,推销一些‘中成药粉剂’给老年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药,只是吃不死人。”
案情上报后,公安部将其列为督办案件。经过深挖细查,重庆警方先后赶赴河北、江西、福建、吉林、辽宁、广东等十余个省市展开抓捕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300多名,捣毁诈骗窝点30个。
“核破的案件一共有一万多起,受骗的有3000余人,他们都是看不起病或舍不得看病的老年人。”回忆起破案的整个经过令袁科唏嘘不已,他略微停顿了几秒后感慨道:“令人发指!”
(原标题:虚构的名医:系列保健品诈骗案涉案万起,三千受害者多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