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upperconsumption),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所致的消渴。临床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为主要特征。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如果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运动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预后较好。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严重,常伴有并发症,预后往往不佳。本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相似。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少年患病,一般病情较重。
总述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肺、胃、肾。主要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炽盛。
基本病因
1、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其中阴虚体质最易得本病。
2、饮食不节
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如长期偏嗜煎炸、烧烤、涮肉等,或甜食、碳酸饮料或膨化食品等,或者长期饮酒,损伤脾胃,脾胃不能及时运化,积热内蕴,损伤津液,发为本病。
3、情志失调
情绪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长期精神紧张,或者焦虑抑郁,损伤肝脏,肝气郁结,或过度思虑,耗伤心脾,郁久化火,消耗阴津,发为本病。
4、劳逸过度
平时房事不加节制或长期卧床,久坐少动,活动减少,导致脏腑经络机能减弱,导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本病。
本病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为主要特征。疾病初起,进食量多、饮水增多,小便量多症状可不明显,严重者可出现烦渴、头痛、腹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典型症状
1、主要症状
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或者有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
2、其他症状
如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女子带下量多,月经不调。开始可有肥胖,当血糖升高至一定程度,营养物质丢失,体重下降,伴有体力不支、倦怠乏力等。
并发症
1、肺痨
如果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肺失濡养,日久可并发肺痨。
2、圆翳内障、雀目、耳聋
如果未及时医治,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圆翳内障、雀目、耳聋。
3、疮、疖、痈、疽
如果未及时医治,燥热内结,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可发生疮、疖、痈、疽等。
4、胸痹或中风
如果未及时治疗,阴虚燥热,血脉瘀滞,可致胸痹,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等。
急诊(120)指征
如果出现烦渴、头痛呕吐、呼吸深快、目眶内陷、烦躁不安、口有烂苹果气味。
门诊指征
1、如果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
2、或者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体重减轻。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内分泌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和影像学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偏食过甜、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5、家族中有人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应进行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女性患者还需问月经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全身皮肤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尿糖测定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并发肾脏病变时,肾糖阈升高,血糖升高,而尿糖阴性。肾糖阈降低,虽血糖正常,但尿糖可阳性。
2、血糖测定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目前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测定是病情变化观察、疗效追踪的关键性指标。
3、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高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须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应清晨进行,无摄入任何热量8小时后。
4、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中2条β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且为不可逆反应,其中以GHbA为主,能较稳定地反映采血前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5、胰岛自身抗体测定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的检测阳性,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有意义,上述两种抗体联合检测具有互补性,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有更大的诊断价值。Ⅰ型糖尿病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但胰岛细胞抗体可为阴性。
6、其他检查
当出现急性并发症时要进行血酮、电解质、渗透压、酸碱度等相应的检查。
其他检查
人体测量学
包括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受试者取站立位,在肋骨最下缘和髂骨最上缘之间的中间水平,平稳呼吸时测量,在臀部最突出部位测量周径。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小便频多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有长期偏食过甜过咸、油腻的饮食习惯,或有消渴病家族史。
2、临床表现
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3、辅助检查
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等,有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不伴有多食、多尿,尿甜、消瘦等特点。
治疗原则
本病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加强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中医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如果出现烦渴不止、小便频数的患者,可加用麦冬、葛根等。
2、如果伴有多食易饥、大便干结、舌苔黄燥的患者,可改用白虎加人参汤。
3、如果出现热伤肺阴,脉细苔少的患者,可改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药物治疗
1、方药:消渴方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天花粉、乳汁、藕汁、姜汁、生地黄汁、蜂蜜。
消渴灵片、消渴平片、金芪降糖片、参精止渴丸、养阴降糖片、十味玉泉胶囊、消渴安胶囊、消渴康颗粒、消糖灵片、珍芪降糖胶囊、生津消渴胶囊、清胃消渴胶囊、金鳝消渴颗粒、露水草胶囊、沙梅消渴胶囊、玉兰降糖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西医治疗
(1)糖尿病教育
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的方法及特殊情况的处理,取得患者和家属主动配合,保证长期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
(2)饮食治疗
总热量的确定,要根据患者标准体重、性别、年龄、劳动强度和工作性质而定。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3)运动治疗
(4)口服降糖药
包括磺脲类药、格列奈类药、双胍类药、格列酮类药等。联合用药宜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5)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均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剂量及治疗方案应强调个体化,剂量调整应以患者的血糖、尿糖检测结果和预定控制目标为依据。1型糖尿病所需胰岛素剂量平均为35-40U/d,初剂量可按20~25U/d给予,治疗2-3日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再作调整。2型糖尿病所需胰岛素剂量的个体差异更大,治疗均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如与口服药联合治疗,白天服用磺脲类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般为8~12U。
2、针灸治疗
进行针法治疗时要严格消毒,一般慎用灸法,以免引起烧灼伤针法。选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等穴位,大便秘结加天枢、支沟。针刺可以使糖尿病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等血液流变异常指标下降,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防止血栓形成,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治疗周期
上消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上消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如果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运动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预后较好。如果未及时治疗,病情严重,常伴有并发症,预后往往不佳。
危害性
如果未及时医治,或病情严重,常可并发其他病证,如眩晕、肺痨、中风、胸痹、雀目、疮痈等。
治愈性
如果坚持长期治疗、注意饮食运动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
复发性
如果引起的上消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情志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上消反复发作。
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做好情志调护、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加强运动锻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恢复。
心理护理
2、平时宜消除忧虑、恐惧的不良情绪,避免因气机郁滞化火,导致病情加重。
用药护理
2、中药汤剂宜温服,一般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丸药用温开水送服,或用水浸化后服用。
3、胰岛素注射宜选用皮肤疏松部位皮下注射,注射时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抽吸剂量精确。
4、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胰岛素,后抽吸鱼精蛋白胰岛素,按医嘱于饭前30分钟准量注射。
5、观察用药反应,防止药物过量等引起低血糖反应。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光线要柔和,避免不良的环境刺激。
2、重症或卧床不起患者,应睡气垫床,经常翻身、拍背,防止继发感染。
3、出现视力障碍的患者,应加用床栏,以免发生坠床等意外。
4、伴有皮肤瘙痒的患者,皮肤抓破后易并发感染,应勤洗澡,更换内衣,修剪指甲。
5、保持外阴及肛周的清洁,便后注意局部清洗。女性患者尤其要注意经期卫生。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饮水量、进食量、尿量及体重等变化。
2、注意观察神情、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
3、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大汗淋漓、脉数,头晕、神志烦躁或淡漠等,应立即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4、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脱水、神志改变、呼吸呈烂苹果气味等征象,应立即告知医生,及时处理。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尿糖测定、血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胰岛自身抗体测定、体重指数、腰围和腰围臀围比率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以保证营养又不加重病情为原则,根据患者活动度、体重等情况,实行总量控制,合理配制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如瘦肉、豆类、蔬菜等食品。
饮食建议
1、饮食宜清淡,控制食量,可选食百合、山药、冬瓜、豆类、鸡蛋、瘦肉、蟮鱼等。
2、烦渴多饮患者,可用鲜芦根或花粉泡茶代饮,或用枸杞煎汤代茶。
3、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必要时按医嘱口服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物。
饮食禁忌
1、忌食温燥辛辣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酒等调味料,以免助热。
2、忌食生冷食品,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
3、忌食油腻食品,如糯米食品、油炸品、奶油蛋糕等。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有关,平时宜注意饮食,加强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注意情志调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内伤。
2、平时应加强体育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
3、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和教育。
4、注意饮食调摄,节制饮酒,少吃肥腻或过甜食物。
5、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注意皮肤、口腔、足部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发生。
6、已确诊患者,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