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爬楼梯伤膝盖吗?骨科医生和健身教练说的不一样!

爬楼梯or坐电梯?有时,这真不是一个懒不懒的问题。

膝盖每天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膝关节周围肌肉薄弱,只有半月板、侧副韧带、十字交叉韧带等组织,但它却要承受人体86%的重量。所以,膝关节在运动中是很容易造成损伤的。

我们可以简单来看一下不同情况下膝盖所承受的压力:

平躺时,膝盖的负重几乎是0;

双腿站立时,膝盖承担的压力是我们体重的86%;

平地行走时,差不多是体重的1~2倍;

慢跑时,约为体重的2~3倍;

快跑时,约为体重的5~7倍甚至更多;

上下楼梯时,约为体重的3~7倍。

其中下楼梯比上楼梯要承受的压力更大,因为下楼梯时除了自身体重外膝关节还要承受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更加大了对膝关节的损害。这样来看,经常爬楼梯确实有可能导致膝关节“压力”过大而受到伤害。

不过对于二三十岁,没有关节、体能或心肺问题的年轻人来说,日常爬爬楼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人体关节软骨损伤后,也是有一定修复能力的。

爬楼梯适合作为日常锻炼吗?

关于这一点,似乎很有争议。

按照一些健身教练的说法,爬楼梯不失为一个方便快速的锻炼方式,大家可以不用去健身房,在家附近就能完成,而且每小时还能消耗热量480卡。

可是骨科医生却不建议把爬楼梯作为一种日常锻炼,因为膝关节的老化是从软骨开始的,和其他组织相比,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差,可以说是用一次就磨损一次,实在得不偿失。

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在行走,膝盖软骨、半月板等总是在不断老化损耗的,可是运动方式是否得当却会减缓或加速这个老化过程。因此微医君也还是建议大家偶尔爬爬楼梯即可,不要将这种负重运动当做日常锻炼方式。

大家不妨选择一些更温和的运动,比如快步走、骑自行车、水中运动。

尤其是水中运动,对于膝关节有问题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运动,因为水的阻力大对肌肉训练有好处,而且水的浮力也不会对膝关节造成负担。(不会游泳的人可以选择在水中走路~)

哪些人不适合经常爬楼梯?

尽管对普通人而言,爬楼梯对膝盖的影响并不至于太大;但是对于有些人群,确实不适合经常爬楼梯。(讲真,能坐电梯就坐电梯吧)

1

肥胖人群

任何多余的体重对膝盖都是加倍的负担,你每增重1斤,膝盖就需要额外增加3斤的压力。假如你超重10斤,你的膝盖就需要承受比正常人多30斤的压力。

2

退化性关节炎患者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因此也被称为“老年性关节炎”。此类患者的关节软骨已退化损伤,过度负重或继续不当使用这些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髋关节等)会使得症状加剧。

3

髌骨外翻患者

髌骨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膝盖骨,髌骨外翻好发于年轻女性,主要是因骨质中的软骨胶硫化物流失引起。常爬楼梯会使得外翻问题更严重,产生疼痛且膝盖活动也会受限。

4

O形腿的人

O形腿的人本来内侧膝关节磨损就较多,再过度爬楼梯会加速膝盖内侧软组织磨损、退化,使得O形腿症状更明显。

5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因为身体各部位功能渐差(比如骨骼、关节逐渐退化),经常爬楼梯的话只会加速对膝关节的磨损和退化,引起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不得不爬楼梯的人如何保护膝盖?

对于住宅区或工作区没有电梯的人来说,每天不得不爬楼梯,那么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膝关节呢?

使用扶手/手杖等分散重量

爬楼梯时可拉住扶手借力,从而减少膝关节的负荷。中老年人也可以使用三个支点以上的手杖,用以分散身体重量至上肢。

尽量不要提重物上楼

如果需要爬高层楼梯,尽量不要提、背重物。比如像是油、水、米等比较重的生活用品尽可能选择送货上门服务。

穿平底鞋

经常需要爬楼梯的人建议穿平底鞋,因为穿高跟鞋时重心会向前移,为了维持身体的稳定膝关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细高跟鞋让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26%,粗跟高跟鞋则增加22%左右。

佩戴护膝,好上坏下

如果膝关节已经出现问题,可佩戴专业的护膝为膝关节提供支撑力。如果是一边的膝关节出现问题,建议上楼时好腿先上,下楼时坏腿先下,这样可以利用好腿的股四头肌支撑身体,减轻对坏腿膝关节的磨损。

THE END
1.张俊钢:骨骼降的守护者:骨科医生的职责与使命然而,骨骼健康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轻微的关节疼痛到严重的骨折和脊柱病变,无一不考验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个关键时刻,骨科医生便成为了我们骨骼健康的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守护着我们的骨骼健康,确保我们能够自如地行走、运动和生活。https://www.hntv.tv/yshnzt/article/1/1796823619324170241
2.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通用11篇)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通用11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岗位职责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岗位职责主要强调的是在工作范围内所应尽的责任。大家知道岗位职责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欢迎阅读与收藏。 骨科医生的岗位职责 1 岗位职责: https://www.ruiwen.com/gangweizhize/7584249.html
3.小儿骨科医生的日常小儿骨科医生的日常 摘要: 描述小儿骨科医生日常门诊的忙碌而充实,感谢家长的理解和等待。 视频时长:1分22秒 小儿骨科医生的日常门诊,忙碌而充实,感谢门诊时家长的理解和等待。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9392197641.html
4.据说这是骨科医生的日常哔哩哔哩h少女前线能解释一个这个冷笑话吗? 查看更多内容 THEDOTOR 5小时前 点赞0 【据说这是骨科医生的日常-哔哩哔哩】 https://b23.tv/WHcPV3U 贴吧热榜 按内容热度排行,每小时更新一次 1 弹劾尹锡悦成功了 热度6.8KW 2 给大家讲讲事情来龙去脉。 热度3.6KW 3 总统历史 热度2.6KW 4 坐地铁的男生能不https://tieba.baidu.com/mo/q/posts?tid=9328995542&pid=151381140457
5.工作日常医生大查房工作日常-医生大查房-襄阳万顺骨科医院-工作日常-医生大查房http://xywsgkyy.com/news/20.html
6.久坐久站久躺,谁更伤身体?骨科医生告诉你答案新闻频道久坐、久站和久躺这三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态,似乎都是极其普通的行为。然而,如果长时间保持这些姿势,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名资深骨科医生,我经常会接触到因为长期保持某一姿势而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的病例。 通过这些病例,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久坐、久站、久躺这三种姿势哪种对身体的伤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106/46047992.html
7.踝关节容易损伤,骨科医生手把手教你处理!踝关节是人体中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关节,也是承担负重功能的主要关节,人体的各项活动及站立均需要踝关节发挥支撑作用。受到日常负重较大等因素的影响,踝关节极易出现损伤。 踝关节是人体中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关节,也是承担负重功能的主要关节,人体的各项活动及站立均需要踝关节发挥支撑作用。受到日常负重较大等因素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e02921e0802f
8.一位脊柱外科医生的十年骨科医生日常一位脊柱外科医生的十年 战战兢兢,不断前行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01127/wap-content-1167076.html
9.徐医生的宠妻日常完整版在线免费阅读徐医生的宠妻日常小说[双洁+日常+温馨+甜宠,甜甜的日常!]徐煜,A市中心医院鼎鼎有名的骨科医生,平日里待人温和,长相帅气,称得上是中心医院所有小护士的梦中情男。温温,一个萌新漫画家,某博坐拥上百万粉丝。一场车祸,原本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交集的人,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却开始被他慢慢占据。“对你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早有预谋!” https://fanqienovel.com/page/7055342444119854088
10.骨科医生教你正确使用拐杖和手杖手杖或拐杖可以使患肢避免负重、帮助维持身体平衡,让日常生活更安全。但选择和使用手杖有很多注意事项,来看看骨科医生是如何建议的。 拐杖和手杖是在下肢行动不便时常用到的辅助器械,例如有严重的髋关节、膝关节炎或有足踝疾病的患者,没有伤病但是腿脚不便利的老年人也建议使用。 https://www.chunyuyisheng.com/webapp/news/46385/detail/
11.骨科常用评估量表汇总,详细评分标准分享,建议收藏!hhs评分标准根据骨科医生的量表使用情况,笔者整理了9个常用的骨科量表,可在线评测并直接出结果,还可转发或生成二维码使用,或创建项目进行数据管理,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收藏! 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 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HHS)是Harris于1969年提出了一种评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患者功能状态及术后疗效的评分系统。观察指标主要包括疼痛https://blog.csdn.net/cxmed/article/details/132712378
12.不慎骨折别担心,创伤骨科医生教你这样做!南方+我院创伤骨科医生孙世栋与您聊聊 骨折急救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运动、工作还是从事其他职业,扭伤、脱臼、骨折等意外都是难以避免的。一旦发生此类事故,事发现场的人都会本能地想帮助受伤者减轻疼痛,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正确的急救方式不但不能帮助伤者减轻痛苦,还极有可能导致其残疾或死亡。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20/c831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