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在大家为上海疫情操心的焦头烂额的时候,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发了一条推送,标题叫《丁丁保卫战》:
01.
讲的啥呢?
说隔离酒店有一位外籍患者,丁丁异常勃起50个小时,情况非常罕见。
推文中写:
这对年轻未婚的患者无疑是不能承受之痛。
于是他们当机立断,找了很多专家过来联合诊断,历经一个半小时,手术终于成功:
经过术后观察,患者恢复良好,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康复出院:
你说丁丁肿了五十个小时,最后进了手术室做了两次手术才好,也确实不算啥小病,救了也就救了。
这种内容其实很多医院都会发,一来可以展现自己医院医术高超,能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二来可以突出医院重视患者,体谅患者的病情。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上海是什么状态?
现在上海实行所谓“全域静默管理”,为了解决疫情,全上海2400多万人都被封在家里出不去,尤其是浦东和闵行一些街道的居民,已经在家里封了两周以上了。
因为医疗资源不足,病人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浦东已经出现两例哮喘病人去世的悲剧了。
每天在上海疫情求助的话题里刷,都能看到很多因为疫情封控做不上血透的病人在发帖求助:
就在上海六院,也有因为医院有阳性无法得到医治的病人:
你说上海有2500万人,本来医疗资源就不足,然后现在上海抗疫又需要大量医护人员,虽然医生护士已经连轴转了,但实在是人手不足没办法。
大家都信了。
但怎么救治这个外籍人士能用到这么多医护人员?
不是说人手严重不足吗?
于是这篇报道直接被骂了几十万条帖子。
文明一点的,质疑说“这是洋钉优先”?
直接一点的已经对比起来了:
还有人P了个锦旗,写了首诗来讽刺:
我就不多举例了。
反正一个比一个难听,说啥的都有。
02.
最关键的是,这事明明就发生在3月2号,那会儿上海还没爆发疫情,医疗资源也没这么紧张。
也不知道宣传科的人为啥要在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发这么一个宣传通稿,他们都觉得很冤,他们在3月2号治病救人还救出错来了?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
一边已经完全没有人手了,另一边一堆医生还在那抢救一位外国人的丁丁——事情虽然魔幻,也还没魔幻到那个地步。
但依然有问题。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挑现在发这条宣传稿?
明明是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为啥要在里面写“日前”,就好像是刚刚发生一样?
也许这就是一次宣发事故。
我仔细看了六院的公众号,他们好像轮流每个科室每周要发一篇类似稿件。
消化内科发过:
呼吸内科发过:
可能本来这周轮到泌尿科的,泌尿科的稿子早就写好了。
一般而言,遇上上海现在的情况应该停发的,结果编辑没这个意识还是发布了,最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事情其他医院干不出来,但在六院真有可能。
上海六院是许多上海人都觉得管理最混乱的一家三甲医院,每次去都觉得那边的叫号制度形同虚设,我必须装作很凶狠的样子,才能在叫到我号的时候不被各种莫名其妙跑出来“有急事”的人插队。
这件事,骂六院的领导决策有问题可以,骂他们组织混乱也行,说他们负责宣传的人没有意识不配做宣传工作我举双手双脚同意,
但连带着六院所有医生一起骂,那就有点过了。
毕竟那些治病救人的医生,也并不知道自己做手术会在一个月后被放在公众号上宣传,被拿到大众眼睛底下烤啊。
03.
我觉得话也不能这么说。
这些愤怒发声的人,无论措辞如何,其实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要公平。
不希望外国人来到中国以后有特权,要看病就得排队,要住院就得等床位。
这说起来简单,但似乎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是这样。
比如疫情刚开始那会儿,还记得有留学生回国隔离期间“非要买矿泉水喝”结果被工作人员怒怼教育,然后拍下来热搜的事情吧。
在长宁:
在南京更是有一篇报道,叫《南京一街道为隔离老外提供暖心服务:帮狗找旅馆一天送20趟快递》
要知道,南京日报不是什么小媒体、自媒体,而是创刊近70年,实打实的官媒:
然而,这篇报道,他们不但发在网站上,更发在了纸质报纸上:
报道里写道:
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性购买了4大桶,我们就帮他一桶一桶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有一位外国友人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我们硬是派了两个人抬上4楼、送进家里;有个小年轻酷爱淘宝,我们有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这还是疫情后的事情了,如果再往前翻翻,会发现还有更多,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
在武汉:
在南京地铁:
所以也别怪网友敏感阴阳怪气,实在是这些年发生过太多事体会过太多事,让人不得不敏感一点。
而重视这个外籍患者的是院长、市领导。
还是那句话。
我并不期待工作人员把中国人看得比外国人高,给中国人优待、虐待外国人,我只希望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
都2022年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自己国家生活,我想这点要求并不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