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7.09.15
梦想起航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
说是回国创业,我其实心里很紧张,不确定回国是否真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原田教授还发了一个传真到我在东京暂时停留的酒店,让我代表弘前大学去机场接一下来弘前访问的北医三院的党教授,把他交接给一位弘前大学的年轻医生带回。我很诧异,我都回国了,还怎么完成大学的任务啊。可传真上写得清楚:你现在还是弘前大学的人,就要完成科室交给的任务。而且,估计没多久还得回来。我真的很体会教授的想法,那时的中国刚刚再启航,他不太相信我回国会有一番作为。
在机场的巴士上,当党教授听说我回国要搞脊柱外科时,鼓励道:“一定行啊,积水潭干什么都容易成功。北医三院就该有一个强劲对手了。”“怎么会呢?”我谦逊地回答。那时我没有想过去和谁竞争,日本人的环境里,好像都没有这样的强烈想法,只是要把自己做到最好,别人好会乐见其成。不过,这倒是给我增加了几分回国的信心。
1997年,脊柱外科成立时的合影
我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始”。我被安排在科主任的组里,的确是非常受到科室重视的。科室的工作和过去区别不大,还是各种关节和下肢矫形手术,很少量的脊柱手术。我想,一定要尽快开展脊柱外科手术。首先要了解国内这些年有什么进步。那时,积水潭的脊柱手术还是没人愿意做,有实在需要的病人,就找外院擅长的专家来帮忙。观摩了几个外请专家的手术,发现水平还停留在过去。手术不知道定位,只靠手摸来定位置;不敢用全麻,说是怕瘫痪。多数脊柱手术都是探查术,即使是椎间盘突出症这样比较简单的手术,也就是切很长的口子,先切除一块大概位置的椎板,暴露硬膜后,用很细的橡胶导尿管,向上下方向探查,哪个地方紧就切掉哪里的椎板,然后再找有没有椎间盘突出。腰椎因为都是马尾神经还可以,对于胸椎间盘突出症竟然也用这个方法,结果患者由不全瘫痪变成全瘫。而日本早已经是一个世界级水平的国家,脊柱手术早就没有了探查术,都是术前详细规划,术中定位后,按照计划的位置尽量小的侵袭手术。
知道了差距,我就知道该怎么干了。首先就要从观念和技术两个方面下手。当时回国后,荣院长希望我尽快成长,由于我在国内的职称还只是住院医师,首先要晋升主治医师,需要通过手术操作。科室的老大夫怕我什么都不会,出于好意,建议让我就做一个取髂骨的操作得了。可是这虽然安全,却无法证明我在日本的学习成果,我坚决要求为一名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手术。当时国内认为这种病手术效果不好,应该保守治疗。原因是采用传统的切除棘突后从中间咬除椎板,见到硬膜后在向两侧扩展,一般也不敢扩展太多,结果术后不是没效就是加重。我知道这是因为理念和技术双重错误造成的。首先椎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两侧的黄韧带肥厚及小关节增生造成的,而椎管的中央却是最宽的地方。由于当时医院既没有CT,也没有MRI,医生就不会了解这些原因。正确的方法是从两侧入手,进行扩大的椎管开窗手术,既保留棘突小关节等重要稳定结构又可以有效减压。在我的强烈要求和医院科室的支持下,同意我做这台手术。大家也都很好奇,想看看这日本的方法怎么做呢?
田伟院长使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脊柱外科手术
回国后,为了支持我的工作,1995年医院不但任命我为科室副主任,还破格提拔我为积水潭医院最年轻的副院长。可以说医院的支持是我完成回国创业理想的关键所在。
1997年,在我不断申请下,医院终于同意我成立独立的脊柱外科,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个冒险。因为在积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个这么年轻的医生,就创建一个科室的,但这却成了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里程碑。当时中一的产房有了新的地方,搬走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机会,我就把它改造成了一个30张床位的病房。医生是从矫形骨科一直跟我这一组的医生里选的,他们是张春雨,刘波,胡临,李志宇,袁强。但是当时的矫形骨科的周乙雄主任非要留下张春雨作为培养骨干,一再坚持,我也没办法,毕竟矫形是我出身的科室,不能让它太受影响,只能忍痛割爱了。后来李勤大夫坚决要到脊柱外科来,就换成了李勤。这样我带着5位创始成员开始了脊柱外科的创业历程。护士长找谁呢有人推举当时已经从骨科护士长转到眼科做普通护士的高小雁,果然不负众望,是一个非常能干的护士长。从科室装修到护士们的业务培训,都是她一点点兢兢业业抓起来,没有让我操一点心。她自己也不断成长,成为今天全国护理学会骨科专业的主任委员。
记得宋献文教授说过,在美国看一位世界级大师医生手术,却是意外地仔细缓慢。当时宋教授问大师,为什么不把手术做的很快呢大师反问为什么要那么快呢?宋教授说:“大家都觉得快是技术好啊,帅啊,关键是护士们希望手术快啊,经常议论谁快谁慢,给医生不小压力嘛。”大师却说:“可见,你说的因素都不是为了病人。作为医生,手术不是为了证明你的技术,而是为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时刻努力,尽量减少损伤,不要出现任何失误,也不要出现手术做得不到位的现象。因为你的机会只有一次,而且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宋教授说对他的触动很大。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一个外科医生手术就要只想如何把手术做好,快慢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手术的废步少,熟练准确就自然会快。绝对不能像有些大夫那样,上手术拼命比快,反而不在乎粗糙。这样的大夫一定是个冷血的庸医,一辈子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了。
当原田教授来到我的科室访问,我向他汇报了脊柱外科开展的工作时,他感叹地说:“现在你们开展的工作一点也不输于日本了啊!你回国还真是干出了一番业绩,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的脊柱外科水平一下提高了几十年啊。”他非常地欣慰,也后悔当初对我回国太没有信心了。
看着不会说日语的儿子,想起在日本时他是那个和邻居互骂的小孩儿,不禁怀疑起自己的那段记忆是否真实。然而当我再也不抱希望的时候,生活却给了我意外。一次带着儿子去日本,他给我列了长长一张做模型的材料单子。日本是世界模型的天堂,让我帮他买,可是到了日本的专卖店里问起店员这些材料,店员非常惊诧我的专业,不过当他满头大汗地查了库存,发现几个材料没有,问我用某种其它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的时候,我就说不上来了,因为我不会做模型啊。这时一旁看着干着急的儿子,竟然一急之下用日语和日本店员直接交谈起来,一口地道的日本腔和极为专业的模型知识,说的店员点头哈腰大为佩服,脑门却渐渐冒出汗来,原来真正的“专家”在这里呢。我当时惊呆了,儿子什么时候又记起来日语了呢?原来他为了做模型,在网上看日本的模型教学片,结果就自然把日语捡起来了,而且还是那么地道。看来,生活的印迹一定不会磨灭,总会在你不经意间闪现出来。
田伟院长正在进行骨科导航机器人手术
医院成立60余年,我在积水潭医院工作也前后有30年,而脊柱外科建科也20年了。因为我们的努力,从无到有,从一个人带回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到现在100多张床,几十名脊柱外科专业医生;从全院唯一一个博士,到现在科室博士一大堆;全麻已经成为全国脊柱外科手术的常规;我带回的手术使用磨钻和放大镜,头灯的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慢慢流行起来;我发明的超声磨钻技术开始变成临床更安全的新一代磨削技术;我们在导航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开始带动国内骨科掀起智能技术的新的高潮。看到每天繁忙的脊柱外科门诊和热火朝天的手术室,20年过去,医院因我而改变了那么多,我们从学习日本到超越日本,我感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放眼今朝皆慰然。盼望着脊柱外科未来的发展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