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骨科专家,特级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名誉院士,北京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八届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主席,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医学机器人分会会长,《中华骨科杂志》总编辑。获何梁何利奖、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
2019年6月27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一台“5G+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实时手术震惊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首席科学家田伟,自信娴熟地远程操控两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为山东烟台山医院和浙江嘉兴市二院的两名脊椎骨折患者进行三维定位脊椎螺钉固定手术。术中共打入12颗螺钉,定位准确无误,手术圆满成功。
田伟正在使用骨科机器人进行手术
医疗手术机器人远程应用已有十余年发展进程,但在这次手术中,通过5G技术快速传输高清4K画面,实时稳定传输手术机器人远程控制信号,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顶级专家+当地医生+天玑骨科机器人+5G技术”的无缝衔接,标志着我国5G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达到了全新高度,成为外科医学划时代的里程碑。
在5G技术加持下大显身手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手术的骨科导航机器人系统。它的问世,离不开田伟对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对医疗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创新发展的不断追求,更离不开医工企团队在自主研发过程中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十余年刻苦钻研
勇攀科技高峰
随着研究的深入,田伟发现,智能辅助领域是大有可为的。在深入了解导航操作原理的基础上,田伟又开始思考:“计算机导航技术只解决了医生‘看准’的问题,那么如何执行这个精准动作,把手术‘做准’?”研发机器人的设想应运而生。
经过多少次彻夜不眠的讨论,经过多少次试验数据的计算,又经过了多少次临床实践的考验,从第一代机器人问世一直到现在的第三代产品,天玑的每一次换代升级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医者执着追求
创新源于使命
“医生要不断攀登新的医学高度”,这种执着的追求从年轻时代起,就融入了田伟的血液。田伟出身医学世家,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如愿拿起手术刀,成为积水潭医院的一名骨科大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观看了一位日本脊柱外科医生的微型磨钻手术后,认识到了当时中国骨科与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1989年,田伟来到日本学习最先进的脊柱外科技术。
1997年,他在积水潭医院创建了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把在国外学到的新观念应用到临床,不断钻研创新,让这个新生科室成为中国脊柱外科的“领头羊”。
2014年,田伟当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以医改促发展的改革大潮中,他带领全国骨科同道全力描绘着中国骨科发展的新蓝图。
田伟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名誉院士。图为学位授予现场
创新搭建平台
成果转化落地
在田伟的带动下,北京积水潭医院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以临床需求为主导、医工企交叉融合”的联合研发转化模式,建立起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骨科高值耗材等领域的多个医工企研发团队。在工信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推动下,率先开展了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研究。2021年,经北京市发改委批准,牵头组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全国已有20余家医院参与到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工作中,带动三百余家医院进行项目开展,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以及医疗技术同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协议。协议包括专利转让、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联合实验室,总转化额达到1.023亿元,成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典范。
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协议
202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成为科技部首批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不断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为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搭建快速通道。
很多人问田伟,创新过程中最难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最困难的不是物质的限制,而是观念的转变。”从佩戴放大镜做手术到推广计算机导航技术,乃至研发骨科手术机器人,田伟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固有观念的反思和总结,“外科领域已经进入智能时代,将来医生会把繁琐的、基础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设计一个完美手术方案上。而所有科技进步最终将惠及患者,这也是医学创新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