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变性常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所累及的器官和受累器官的损伤程度,常受侵犯的器官有肾,心,肝,胃肠,舌,脾,神经系统,皮肤等,受累器官表现为器官肿大及功能障碍,例如,肾脏受累,表现为双肾弥漫性病变,肿大,蛋白尿,血尿或肾病综合征,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心脏受累,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脏扩大,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肝脏受累,表现为肝脏肿大,肝功能不全,舌受侵犯,表现为巨舌,疼痛,说话困难等,此外,关节,肌肉,呼吸道,内分泌腺体也可受侵犯而有相应临床表现,若骨髓受累或凝血因子与淀粉样蛋白结合,也可出现血象异常及出血倾向,心包和胸膜受累可引起心包积液,胸腔积液。
2.临床分类:
淀粉样变性的分类方法颇多,早年,有按伴随疾病的,有按淀粉样物化学性质的,也有按淀粉样物的器官分布和淀粉样物的染色特性等来分类,但近年来多以临床为主,结合淀粉样物的主要成分来进行分类。
二、诊断
1.诊断标准
(1)原因不明的器官肿大和(或)器官功能不全。
(2)血和(或)尿中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存在。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及刚果红染色证实为淀粉样变性并经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λ链或κ链。
在上述3项中,第3项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
2.诊断评析
(1)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因此不能仅仅依据临床表现诊断本病。例如,肝脏肿大既可由本病引起,也可由肝炎病毒、寄生虫、细菌感染、代谢病、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但是,临床表现会给我们临床诊断思维以启迪,当遇到原因不明的器官肿大和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时,能想到淀粉样变性的可能性,进行有关检查,即可明确诊断而避免漏诊或误诊。关于发病年龄,虽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也发生于儿童,因此不可把发病年龄绝对化。
(2)血和(或)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见于本病多数患者,但少数本病患者血、尿中均检测不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而且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MGUS、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因此,血和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但不是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
(3)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淀粉样变是诊断本病的必需条件:此项检查必须包括:
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无定形淀粉样物质广泛沉淀在组织细胞之间,经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光下呈绿色折光。
②经酶标或荧光标记的抗λ抗体或抗κ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查,证实沉淀于细胞之间的淀粉样物质是λ轻链或κ轻链。第①点只能证实是否是淀粉样变性,各种不同类型的淀粉样变性均呈阳性,第②点则是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和伴发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所特有的特点。因此,只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上述两点,才能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4)心脏是本病常累及的器官: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半数以上本病患者有心肌肥厚、心肌有强亮光点图像,有一定特异性。但此项检查的阳性发现仅能作为有利于本病诊断的佐证,而不能作为确诊本病的依据。本病的确诊依赖上述活体组织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
淀粉样变性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淀粉样变性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理化因素
在动物实验中,可用细菌毒素如大肠埃希杆菌内毒素,以及抗毒素、血清、核酸、血浆球蛋白、甲胆蒽、胶状硫、硫脲嘧啶、黏多糖及γ射线等理化因素来制造淀粉样变性的模型,不过最常用的是酪蛋白,将10%酪蛋白5ml给兔子做皮下注射,每周2次,3个月后即可发生淀粉样变性。
2.免疫因素
淀粉样物沉积多伴有慢性或复发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如结核、瘤性麻风、梅毒等疾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差别很大。据报道,印度约3/4(150/200)的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系结核病引起,而北美极少。瘤性麻风伴发淀粉样变性以非洲、印度、东南亚、南美等地多见,发病率为3%~33%。其他如慢性骨髓炎、烧伤、截瘫伴褥疮、慢性肾盂肾炎、血吸虫病、囊性纤维化等疾病也较常并发此病。皮下注射海洛因(二醋吗啡)致慢性化脓性皮肤感染,以及有报道继发性淀粉样变性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有关,这些都支持了淀粉样物是抗原-抗体反应之结果,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直接沉积,或是过量的抗原-抗体反应时,淀粉样物是抗体合成中的副产品。有的研究还指出,在这过程中补体起重要作用。此外,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见淀粉样变性,最常见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报道10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访10年后有3.1%因并发淀粉样变性而死亡;其次为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硬化症、Still病、银屑病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Behcet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及Wipple病等。
3.遗传因素
临床上,淀粉样变性常见于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地中海热、家族性淀粉样物多神经病变、家族性淀粉样物心肌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Alzheimer病、Down综合征和遗传性大脑出血性淀粉样变性等,因而认为淀粉样变性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4.浆细胞疾病
5.肿瘤性疾病
有不少恶性肿瘤患者常并发淀粉样变性,如Hodgkin病、恶性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重链病,以及直肠、肺、肝、肾及食管的癌症都可发生继发性淀粉样变性。
6.其他
长期血液透析致AH蛋白过度增加亦可伴发继发性淀粉样变性。
二、发病机制
淀粉样变性的确切发病原理不甚明了。总体认为,正常人不断有少量淀粉样物产生,而又不断地被机体的溶解机制所消除,两者达到动态平衡而不致有淀粉样物在体内沉积。只有当各种原因使淀粉样物产生过多,或是消除过少,或是两者兼有才使淀粉样物沉积。
在淀粉样变性的发生和发展中,前质蛋白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其易感性。在体外实验证实仅某些轻链的亚型可转变为淀粉样物纤丝。临床上仅15%~20%的多发性骨髓瘤和轻链病患者伴有淀粉样变性,如λⅥ亚组的Bence-Jones蛋白易产生淀粉样物纤丝。这种轻链具有异常的结构特征。至于单克隆轻链被沉积为淀粉样物靠何种机制还不清楚,但从一例与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体外骨髓细胞培养中显示,淀粉样物存在于巨噬细胞中,而浆细胞中则无。由此推测,浆细胞合成轻链蛋白,接着由巨噬细胞加工产生淀粉样物。
有关在人类淀粉样物沉积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方面的遗传因素的作用知之甚少,甚至在淀粉样变性的家族形式中,有缺陷的基因操纵淀粉样物在特异部位沉积的确切机制也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一般认为,淀粉样物蛋白引起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由于这些蛋白通过毛细血管壁时,一部分沉积于血管壁,其余的则弥散到细胞外,组织间隙中,致局部组织增生、肥大、萎缩,导致组织损伤,脏器的功能障碍。在此过程中,各种炎性介质、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都参与,并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淀粉样变性预防
1、由于淀粉样变性病病因不清,所以没有方法预防原发性淀粉样变病。
2、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只能通过预防或有效的治疗引发淀粉样变性病的炎症疾病,例如肺结核和风湿性关节炎。如果能够用药物来控制风湿性关节炎的话,发展成为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淀粉样变性鉴别诊断
本病的鉴别诊断应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淀粉样变性与其他疾病的鉴别;第二步是肯定了淀粉样变性诊断之后,对淀粉样变性类型的鉴别。因为不同类型淀粉样变性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所不同,故淀粉样变性类型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此点易被忽略。
本病呈慢性病程,多发于中老年人,对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器官慢性肿大和(或)功能不全,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尤其对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心、肾、肝、脾、舌等)肿大和功能不全,应将此病列为鉴别疾病之一。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故多采用排除法,即对找不到明确原因的器官肿大和功能不全,应将本病列为必须排查的疾病之一。最终的诊断则依赖活体组织的病理检查。
淀粉样变性饮食保健
一、淀粉样变性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尚无有效食疗方。
二、淀粉样变性吃哪些对身体好?
1、宜多吃增强免疫作用的食物:甲鱼、乌龟、海龟、沙虫、青鱼、鲨鱼、水蛇、虾、白花蛇、鲫鱼、桑椹、无花果、荔枝、胡桃、瓜蒌、马齿苋、豆豉、橄榄、杏仁、丝瓜。
3、可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白菜、丝瓜等。
三、淀粉样变性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禁止饮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吃油炸、油腻的食物。如油条、奶油、黄油、巧克力等,这些食物有助湿增热的作用,会增加白带的分泌量,不利于病情的治疗。